Notes
今天下午下着小雨,楼下豆浆摊的老板一手接纸杯一手切换三个收款码,排在我前面的外卖小哥说“别急,我还得开发票”。这一幕让我想到:我们每天和“资产—凭证—对账”打交道,但流程依旧碎片化、慢且不透明。
回到桌上,思远把这两天看 @integra_layer 的笔记写给你们:
1)定位:这是一个专注房地产的全栈 L1,目标不是“把链用到房子上”,而是把“房产的全生命周期逻辑(权属、合规、现金流、结算)”直接写进底层标准,让“房”像“代币”一样可编程。
2)为什么要做 L1 而不是 DApp:
很多 RWA 项目把合规、身份、审计证据堆在应用层,导致每一笔资产都像“特例”。思远认为 Integra 想反过来:把合规模块化、把权属凭证可验证化、把资金流和实物流在协议层绑定,让“标准资产”先出现,再去长应用生态。这种路径更难,但一旦跑通,网络效应来自机构侧的持续资产流入,而不仅是交易侧的短期流动性。
3)我读到的关键设计(抓重点,不堆术语):
Asset OS(资产操作系统):把物业数据与操作流程标准化,降低接入复杂度;
Trust Layer(信任层):把文件、凭证、背书做成可验的链上证据;
Liquidity Layer(流动性层):让合规的地产代币能够跨平台交换与结算;
Stable(原生稳定结算单元):为地产相关现金流提供“结算货币”。
思远的理解:这是在给“房产—租金—融资—交易—退出”画出一条闭环的现金流-链。
4)关于启动势能:公开信息显示,其背后有 $12B+ AuM 的机构联盟。这意味着不是“先有交易,后有资产”,而是“先有资产基盘,再长交易深度”。如果这批资产带着真实现金流上链(租金、分红、交易结算),链的经济模型会比“只讲 TVL”的项目更健康。
5)注意力与用户侧的冷启动:他们把 0.5% 的 $IRL 预算用于激励创作者/推荐人/生态参与者(含 Kaito 相关玩法),这属于“把内容供给和认知分发也纳入冷启动工程”。思远赞成把“流量建模”当作系统工程,但也提醒:激励要和真实资产转化挂钩,否则只会堆声量不出转化。
6)思远认为,未来 3–6 个月观察四个指标:
资产端:首批上线的真实物业规模与现金流记录的可验性(租金/分红是否形成持续链上凭据);
合规覆盖:合作机构与司法辖区扩展节奏(地产天然强地域性,能否把“本地登记—跨境结算”打通是成败关键);
开发者与工具:测试网/早期集成的开发者留存率与 SDK/标准是否好用;
交易深度:合规前提下,是否能与主流 DeFi 原语形成可组合性而不牺牲隐私与 KYC 约束。
7)主要风险(别只看亮点):
法规与登记制度的地区碎片化;
链上隐私 vs. 审计可见性的工程权衡;
冷启动两边难题:既要资产侧稳定供给,又要资金侧持续需求;
叙事拥挤期的“快钱噪声”,可能稀释长期建设的关注。
结语:如果说上一轮 RWA 更多是“把票据数字化”,这一轮更像是“把产业账本协议化”。@integra_layer 的路线胜在把合规当共识层来做,但这条路没有捷径。思远会继续盯测试网与首批现金流资产上线数据。

One week later. Which hot pick will 100X? 🤷♂️
🔹 $UBC:
🔹 $IRL:
🔹 $BUG:
🔹 $RADIO:
@UBC4ai @FomoRadioAi

Why I'm bullish on $IRL / @real_irl_sol
- CTO team is hard working & grinding daily
- Who doesn't love a good CAT meme
- Endless content
Sitting around 150k Mcap right now, I think it's ready for its next leg up
CA: 73rhibmNmhcmDfxxbpF9Y3o3FDL3deywiZBKxtBZpump
TG: https://t.co/8O4MU0w7OW
NFA/DYOR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