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前多空分歧严重,我开了一笔对冲交易,做多ETH,做空一揽子山寨,仓位大概是1:1,和大家交流讨论下思路。
我的逻辑是,ETH是六月末开始的本轮上涨的发动机,主要推动力,一是机构效仿微策略,通过币股融资购买ETH,二是稳定币叙事,ETH是相关的核心基建与结算层。
参考此前微策略购买BTC,推动价格一路上涨的过程,到头来大部分山寨远远没有跑赢大饼。币股和机构用于买入ETH的这部分资金,也不太会外溢到其他山寨上。
数据上,根据CMC,过去30天Top200的代币里涨幅大于ETH的只有20个,还包括Bonk、Zora、CFX、ENA这些明显受利好事件驱动的。
山寨选择上,遵循此前做空的逻辑,优先选择市值偏高、非龙头、走法不强势、存在感低的,并且分散做空,设好止损,防止单个标的爆拉。
假如下半年后市继续走牛,我相信很大概率依然是会由ETH推动,假如走熊,我也不觉得山寨可以独善其身,而ETH至少有机构的购买力托底。会导致这个对冲思路失效的情况,要么是山寨季真的来了,大部分山寨都持续跑赢ETH,要么是ETH震荡或者领跌,而其他山寨反而跌的不多,按照这几个月的经验,我觉得可能性较小。
这几天推特上关于“扒庄”的讨论愈演愈烈,继续顺着上次的推文分享几个我的观点:
1、无论是叙事交易还是地址挖掘,核心目的是盈利,想要证明自己的方法论行之有效,最具说服力的永远是实盘战绩+操作逻辑,就像二级交易,分析师再怎么长篇大论都只能算“仅供参考”,经过市场考验还能持续盈利的交易员观点才是真的有价值。Talk is cheap, show me the wallet.
2、我尊重每个人分享的权利,但不太认同把所谓的“庄家集群地址”大规模公开的行为,最主要的原因是上条推文提到的,这种信息具有反身性,当它被大部分人了解的时候本身就已经变成了无效信息,起不到任何作用,买入背后可能是分散的小地址出货,卖出也可以理解成洗盘,主动权永远在别人手里。所谓庄盘,指的是有控筹拉盘能力的项目方,庄家也是为了赚钱而不是做慈善,散户买入的逻辑是扒车吃涨幅,倘若扒车的多了,势必会增加拉盘的难度,这本身不就和扒庄的目的自相矛盾吗?
3、最近“扒庄”如此流行,归根结底还是因为链上流动性大不如前,经历过去年11月AI Meta的都知道,当时随便一个黑客松项目发币,都能从内盘迁移被买上10M,几乎日均一个,而整体成色不错的,几个小时就可以冲上30-50M,哪还有时间听你叽里咕噜地址分析。而目前单纯靠叙事能达到这个高度的,典型如Gork、Ani,出现频率大概是一周一个,大部分高市值代币都存在控盘痕迹,自然也推动了市场对“扒庄”的研究。
4、我一直有一个观点,就是收集监控地址的过程,最好自己来,而不要直接用现成的。因为每个聪明钱都有各自风格,有的快进快出,有的抓早期机会,有的看准了就重仓,有的埋伏潜力币,如果对这些地址的操作习惯没有了解,只是盲目跟从,很难有好效果。我更多是将地址监控作为一个信息来源,通过监控知道某个币,再自己去了解叙事,决定是否买入。
🔥 BONKbot x @thememecoincult Incinerator 🔥
Over a year since our last community partnership, @thememecoincult are running it back
Use their link to trade any token on TELEMETRY (it’s just a memecoin trading terminal)
Rewards will be used to buyback and burn memecoin tokens
这一波Bonk生态,我是踏空比较严重的,主要是这几个月都处于半休息状态,对市场的敏感度不像之前那么高。LetsBonk出来的第一波,我以为会和当时雨后春笋般的各类发射台一样,只是昙花一现,但是没想到它经过半个月的沉寂后,强势回归,不仅跑出了一个300M的$Useless,更是在每日代币发行数量、营收等数据上全面超越了PumpFun。
其中最让我感到可惜的,反而不是错过了龙头$Useless,而是$GP。因为前者我是从开盘就有关注的,但它的第二波启动完全超乎我的预料,后来Bonkguy @theunipcs 也在100M的时候用中文回复我的推特介绍这个币,而我的操作习惯又很少追高,所以这本来就不属于我认知范围内该赚到的钱。$GP则是在LetsBonk平台逐渐强势之后还给了很充足的上车时间,平台收入所用于回购的资金量和市值对应的比例也是显而易见的数据,这类具有“确定性”的机会一直是我最爱的,结果因为没有第一时间调研,一路干瞪眼没上车。
昨天看了一圈LetsBonk上的代币,最后选择买入了$memecoin @thememecoincult ,它的叙事其实比较简单,就是用“模因币”这一单词作为Ticker,易于传播,也方便蹭热度,吸引我的主要是以下几点:
1、昨天LetsBonk宣布以后会将收入的1%分配给营销基金,并用于回购生态中的顶级代币,而$memecoin目前处于市值2~5名,是仅次于龙头的第一梯队,大概率会被回购。
2、在这波从市值1M启动的极速拉升中,前排地址除去新钱包外,$Aura大户的占比很高,而$Aura是最近庄家拉盘最猛的币之一。
3、$memecoin最早喊单的核心人物是 @missoralways ,也是我关注了很久的一位英文区KOL,觉得他对市场叙事的把握能力不错,从他的喊单风格来看人品也是可以的。
4、这波拉升后,明牌加入进来的包括 @XbtPika , @0x_Darius 等人,可以发现这几天Chillguy、Pnut、Mubarak等代币的CTO推特都与$Memecoin进行了互动,可以看出这波人是具有丰富CTO经验的。
5、中文区对Bonk生态熟悉度很高的 @Ed_x0101 和 @0x_CryptoAu 也都发推介绍过,在中英文社区都有一定传播度。
6、这种精神文化类的Meme具有Cult属性,如果社区运营得当,往往会比热门事件类的Meme币具有更长的寿命周期
以上只是分享我个人挑选Meme标的时候的一些角度与思考,目前大盘也处于回调中,请自行斟酌并注意风险。


玩链上Meme,我个人认为主要有两大方法论,一是叙事交易,二是地址挖掘,前者侧重对市场的嗅觉和敏锐度,后者侧重对数据的细心考究和分析。
这两者不仅不冲突,而且往往需要结合起来运用。它们也对应了代币上涨需要的两股动力,即市场、散户的合力,与庄家、鲸鱼的拉力。
叙事交易,重点是这个代币讲了一个什么样的故事,它能不能引起市场共鸣,结合事件背景、创新性、热度等方面,判断一个代币能走多远。
例如$Ani、$Gork,是马斯克旗下新产品催生的叙事,兼具影响力和趣味性,极易传播;$Trump,$Pnut,是重大政治相关事件促成;去年的AI黑客松行情,考究的是Dev履历和业界地位;$Neiro,$Pochita是狗狗币概念的衍生;$Fartcoin,$Useless则强调加密虚无主义。
市场情绪好、散户积极性高、流动资金多的时候,光靠叙事本身就可以催生市值几十M甚至更高的Meme币,而当行情较差的时候,就必须靠庄家控筹拉盘,通过涨幅来吸引注意力,典型的就是最近的$Aura,几天时间从快归零的状态拉到230M。
要想抓住这类庄盘,最合适的方法就是地址挖掘,分析是否存在拉盘地址集群以及它们的意图,又或者是通过此前积累的地址库,找到蛛丝马迹。而这种方法的缺点,一是非常耗费时间精力,因为拉盘地址往往是频繁更换的,二是即使被看出了痕迹,一旦底部筹码没有控牢,庄家完全可以选择弃盘,主动权完全在别人手里。
无论是推特上的大KOL还是链上的车头,大部分都是以叙事交易为主,这并非地址挖掘不好,归根结底,是因为其具有反身性,一旦某个拉盘地址被分享出来,且知道的人越来越多,就意味着拉盘阻力越来越大,从而导致弃盘或者换地址。相较而言,地址挖掘是一个只适合小范围分享的技术活,叙事交易则需要触及越多人越好,毕竟共识才是叙事的核心。
Pumpfun分歧太大了,Ansem、Izebel这些人都很看好,一些老外甚至怕公售抢不到,提前开多合约,包括VC以4B估值打了720M也证明这个价格存在一定合理性,但同时看空的声音也非常大,国内外都有,整体来说不算一个确定性机会,博弈的点太多。
目前想到一个相对稳妥的策略是先观察公售情况,如果满的速度比较快,就打了再套保,并且留足保证金,如果速度慢完全可以不参与,我个人是预计会比较快打满的。
这个策略存在的风险,主要是公售结束后24-72小时分发代币,发完币后24-72小时可转移,这个时间窗口导致的。
一种情况是拉盘合约爆空单,应对措施是留够保证金,相当于降低资金的利用率来提高安全性。
第二种情况是,现货交易早于代币可转移的时间开放,通过操纵现货价格拉盘,即使合约价格不跟,也会变成负费率,套保的散户如果不平空就要被费率折磨,如果平空那么手里的币就变成了裸多,要承受币价波动的风险。
当然这都属于比较极端的情况,出现概率不大,但是从套利角度必须要考虑周全。
比较理想的剧本,是公售比较快打完,一直到开盘都没出现什么幺蛾子,现货开盘后涨个40-80%,然后开始阴跌,大家皆大欢喜。
如果没有把握,完全可以选择不参与这个币,并不是热度越大的项目就意味着机会也越大。
是你们资源太好了还是造谣上瘾了,一个个张口就是Pumpfun有便宜的KOL轮,怎么我一个月前拜托VC朋友想参与同等4B估值的私募轮,最后都问到AK了还是没有额度呢?
当时想参与的逻辑我也写了,我觉得是一个能容纳大资金的机会,止损20%,往上有50-100%的空间,在我眼里是正EV,就这么简单,每个人对项目的判断都不同,完全可以选择不参与或者上线后找机会做空。
当然那是一个月前的情况了,上一篇推文也说了,现在市场情况发生了变化,Pumpfun的发射台市占率被Bonk超越,肯定会影响估值,另外今晚的公告里居然OKX和币安都没有支持本次公售,也是一个负面因素。
就是这样一个很简单的投资逻辑分享,也能硬被说成是接了付费广告,推特就是无脑菜逼太多了,除了阴谋论啥也不会,今晚公布的数据VC打了18%也就是720M,这次公售肯定算不上一个无脑赚钱的机会,但至少是存在博弈空间的,币安选择先上盘前也非常巧妙,目前我会继续关注后两天币安、CB、Upbit有没有上币公告,以及代币具体如何释放来决定是否参与公售。


为什么国内外很多大车头都“退役”了自己的主钱包,改用小号或者新钱包,以我自己的钱包为例,猜测一下原因:
1、跟单
一个完整的被跟单流程是:车头钱包买入-跟单快的Bot买入-跟单慢的Bot买入-跟单快的Bot卖出-散户看到监控手动买入-提前建仓的散户卖出。
在这个过程中,带来的大多本身就不是自然买盘,又被跟单快的Bot和埋伏好的散户消耗了一部分,此消彼长反而对价格走势形成了中短期的抛压,唯一的好处可能就是让市场的注意力集中一下。
像我的钱包,买内盘会直接被跟单打满,所以我基本不会也没法买小市值的币,即使是市值稍大的,买2m的币能被跟单顶到6m,就形成了很尴尬的局面:本来就不存在那么多10倍以上的大金狗,通常很多小金狗能吃个3-5倍,就算不错了,但是我买入的一瞬间就到了预期点位,卖出要被说割跟单,还会影响市场信心,不卖又眼睁睁看着跟单Bot和埋伏好的散户砸盘,非常影响操作。
2、阴谋论
这一点对于运营推特和社区的车头影响比较大,哪怕问心无愧,也没有人喜欢无缘无故被扣帽子。
随着各类监控软件日益强大,现在基本已经成了链上玩家的标配,跟着车头买入赚钱了,都会觉得是自己判断精准,但是亏钱了就开始各种阴谋论了,车头买在底部是有内幕消息,买在顶部是配合收割信号,卖的快是没格局,一直不卖是小号出货,反正总能有一番说辞。
在这样的舆论环境下呆久了,难免心态会受到影响,国内外这些大车头又基本都已经证明过自己,也不需要再活在聚光灯下,所以选择用新钱包,想怎么玩就怎么玩反而更轻松。
以上两点,就是越来越多车头改用新号小号的主要原因,但是这也带来一个坏处,链上一直以来最大的优点就是公开透明,评判一个KOL真实水平最简单的方法就是看他的公开钱包盈亏记录,假如愿意明牌操作的车头越来越少,就有了滥竽充数浑水摸鱼的机会,反而会让整体环境越来越差。
Gate的Pumpfun公售页面提前泄漏了,从各个数据来看大概率是真的,7.12开始,持续三天或者募完结束,估值4B,公售15%,募$600M,应该是已经完成了一轮面向VC的发售。
半个月之前我一直认为这次$Pump公售是非常大的机会,作为本轮唯二现象级产品,Hyperliquid目前40B,即使Pump在各方面对比Hype都要打个折扣,依然是现金牛,大资金干进去吃个50-100%是很有机会的。
但比较尴尬的是这一周LetsBonk来势汹汹,甚至在市场份额上反超了Pumpfun,这让$Pump对标的代币从40B的$Hype变成了1.9B的$Bonk,天花板肯定是会受到影响的。
目前依然会选择参与公售,具体上多少就要结合具体的代币经济学和到时候的发售速度决定了。
https://t.co/ZIgzUYK7wh

几个月前参投了 @Mira_Network ,最近看到它们推出了Kaito Yaps活动,也刷到了很多相关推文,就来写一写我选择投资Mira的理由。
项目介绍
要弄清楚Mira的用途,首先需要了解AI模型的幻觉问题,也就是AI会产生完全捏造的信息,导致不准确也不真实的结果。这种现象产生的原因可能是训练数据有缺陷、推理过程缺乏适当的依据、模型本身存在偏见等。
而相应的,研究人员也提出了多种方法用于减缓幻觉问题,从而提高AI输出的可靠性,例如引入人工审核、基于规则的过滤器、自我验证、集成模型等等,但这些方法也都存在着相应的限制。
对此,Mira结合了区块链的共识机制,提出了一种解决方案:将每个AI输出分解成更小的事实主张,并由Mira网络中的多个验证节点独立评估,每个节点都运行各自的AI模型,通过投票决定该主张的真伪,最后根据多个模型的判断是否存在分歧,来决定同意、标记或拒绝该主张。
在这个过程中,每个经过验证的输出都存在一份链上可追溯的记录,因此,Mira的核心功能是一个去中心化的审计/信任层。
如果想更深入了解Mira在AI验证中起到的作用,可以阅读这篇 @MessariCrypto 的研究报告:
https://t.co/84o3yH63j2
团队及融资背景
创始人 @karansirdesai 和首席增长官 @stone_gettings 都来自知名风投机构 @Accel ,这家VC最知名的投资是Facebook,凭借这一层关系,Mira也成为了Accel三年来首次投资的Web3项目。Karan在Accel担任过近三年的Investor,此前则是波士顿咨询公司(BCG)的顾问:
https://t.co/KbJNO30buP
而首席产品官Ninad Naik之前是Uber的产品总监,并且曾经在Amazon AI就职接近10年,领导产品、管理等方面的协作组织:
https://t.co/zM8dakJ1Tx
融资方面,Mira获得了来自Framework, Mechanism Capital, Bitkraft等机构的900万美元种子轮投资。
此外,Mira也入选了AI数据服务公司CB Insights @CBinsights 评选的2025年Top 100 AI初创公司:
https://t.co/pllcbfkulD
合作伙伴
在与Mira达成合作关系的项目中,已经登录币安的有:
- @kernel_dao :将Mira的共识机制集成到BNB生态系统中。
- @PhalaNetwork :Mira是Phala Network人工智能代理的官方模型提供商,提供可验证的LLM和无需信任的推理。
- @lagrangedev :Lagrange的zkML证明器支持了Mira的验证层。
- @plumenetwork :Mira的验证基础设施将于Plume的AI框架相结合。
此外,Mira的节点运营商包括https://t.co/F7cxM0iwDv,Aethir,Hyperbolic,Exabits等。
项目进展
在五月项目方公布的数据中,Mira已经取得了以下成果:
- 通过共识验证机制,将AI回答的准确率从70%提升到96%
- 平均每天处理5B个token的验证请求
- 整体生态覆盖超过450万用户
而在六月份也有以下进展:
- 与Delphi合作提升AI生成内容的验证能力
- 启动Kaito排行榜
- 与GoPlus合作
目前参与Mira的方法包括和AI对话机器人Klok交互,参与Kaito yaps等等,继续期待Mira下一步的进展。



Bloom推出了2.0版本,我认为是目前市面上比较好用的TG端Bot以及刮刀/狙击工具,这次更新包括:
1、进一步提高交易速度;
2、重写架构以提升稳定性;
3、同Slot跟单交易;
4、全面的Chrome扩展程序更新,支持多种界面。
5、多钱包交易。
有上述需求的朋友们可以尝试一下:
Bloom推出了2.0版本,我认为是目前市面上比较好用的TG端Bot以及刮刀/狙击工具,这次主要更新包括:
1、进一步提高交易速度;
2、重写架构以提升稳定性;
3、同Slot的跟单交易;
4、全面的Chrome扩展程序更新,支持哦个
5、多钱包交易。
有上述需求的朋友们可以尝试一下:
这一波行情让我觉得很像去年三四月,当时BTC在三月中旬突破了新高73k,然后回调到60k,又在四月初重回72k,但是很多山寨币在三月底冲高后就进入了长期下跌趋势。而这波目前看来,很多山寨币的高点在5.10-5.15出现,即使BTC在5.22创下新高,大部分山寨都没有回到高点。
上一波最猛的WIF一个月涨了十多倍,而这波比较强势的币从底部上来也有类似表现,例如Moodeng 17倍,Fartcoin 8倍,Virtual 6倍,很多中小市值山寨也都有2-5倍涨幅,但是从推特情绪来看,大家却依然在苦盼山寨季。
究其原因,大概还是因为BTC和山寨表现的割裂,大家所期待的山寨季或许是比特币新高作为明确信号所开启的全面大普涨,事实却是大部分山寨币的涨幅早在比特币新高前就已经走完,剩下的只是在比特币的不断震荡中持续阴跌。
今天的推特Timeline基本被 @stayloudio 刷屏了,对这个项目的评价褒贬不一,不过我一向认为有热度的地方更容易出现机会,没必要带有太多偏见。
$loud 最吸引人的地方是预售的超低市值,155k,开盘应该是很有机会达到百倍的,目前参与方式:
1、发推成为前1000名 $loud yappers,有0.2sol的保证额度;
2、在 @KaitoAI 上有10名Smart Followers,并且注册过SOL钱包,可以参与第二轮的FCFS,值得注意的是Smart Followers数量已经快照了,现在互刷或者买粉都已经没用了。
如果大家有符合要求的推特号,还是建议保持关注并且参与一下预售的。
过去三个月除了2~4月初那波做空山寨,整体上还是半休息状态,没有刻意枯坐盯链,出手也非常少,不过还是每天都会看一下当日的热门币,了解市场热点。
这段时间买入的准确率还是很高的,但是也因为没花太多心思打狗,错过了部分机会,这篇推文对我有印象的币做个简单的盘点。
买过的:
$Ghibli:Chatgpt-4o推出后爆火的吉卜力风格图片,推特和朋友圈都形成了病毒式传播,那时候链上也很枯燥,这种大热事件的同名meme一般会有几天持续性。
$Gork:阴阳怪气版Grok,早期从四个字母的Handle、XAI员工共同关注以及高频率发推却没有被推特限制等线索,基本可以推断出是有官方背景的AI项目,所以反而不担心这个推特号会再发币吸血,加上本身是极易传播的尖酸刻薄风格,又有很大概率得到马斯克的互动,同名meme币是一个确定性比较高的机会。
$Supfriend:Clout平台改名Believe后,前期力推的几个项目之一,跌到500k的时候抄了一些,其实当时$Dupe也跌到了1M以下,但是因为对AI的偏好还是选了Sup,也没有花时间去仔细调研,后来涨幅远不如Dupe和平台币,比较可惜。
$Startup:比较符合我品味的一个Meme,在整体强调产品、实际用途的Believe平台推出,讽刺意味拉满,和$Fartcoin、$Useless一样属于加密虚无主义,又被Him选中大力喊单所以有了第二波起飞。
错过的:
$RFC:来自一个马斯克经常互动的推特账号,用于调侃和传播“弱智”片段,我没买的原因是误以为只是那种粉丝数量多但质量低的Web2账号发币,没有注意到马斯克的高频互动。
$House/$Titcoin:都属于Culture Memecoin,这类项目往往是随着社区的壮大慢慢涨上去,一直以来都不是我的强项,错过正常。
$Launchcoin:这个题材是我比较擅长的,但是第一个项目Clout的代币和产品表现都很拉垮,选择性忽略了。
$Useless:算是我比较喜欢的一类Meme,Bonkguy也是我很早就知道并且互关的,对他的实力比较了解,我没有买的原因是这个币早期图标是直接用Bonkguy头像改的,让我觉得个人色彩太重了,比较可惜。
一些大卡车预售:我一个都没打,也不觉得可惜,大部分都是亏钱或者先破发,唯一值得一提的就是IBRL,看到Toly转推又删掉,加上项目方反复强调第一个币只是测试,就没有关注了。如果结合项目方背景的话,市值低的情况下可以适当上一些。
总体而言,近期链上依然存在一些不错的机会,但是整体流动性和去年特朗普发币前夕那波AI潮是没法比了,想玩好链上还是得投入时间和精力,否则拿不到成本优势,也不容易结合各方面因素做出准确分析。

🎉朋友们,我们正式上线 Cryptopedia — TGE 直通车活动,首期项目 — SOON @soon_svm
✅ 完成任务即有机会赢得 SOON 代币 TGE 活动优先参与白名单
📅 活动时间:5月21日14:00(HKT) — 5月22日10:00(HKT)
立即参与:
if it happens then i think $Neiro $FWOG $BERT @NOBODY do well. they all have the IP rights...
今天一年前投的一个项目上了币安Alpha,收到了一堆恭喜消息,也看到一些推特评论以为我是近期转型成投资人了,说明大家对KOL轮的了解确实不太深。实际上之前参投,现在才TGE的项目别说钱包Alpha了,哪怕上了币安现货也大概率亏钱,这条推文就根据自己的经历简单做个分享。
KOL轮其实基本已经成为过去式了,只不过很多一两年前投的项目现在才陆续TGE,那时候也是KOL轮最盛行的时候,其实约等于一个小型的VC轮。
对项目方来说,设置一个条件较优的轮次,换取支持,不过真正能带来大量买盘的KOL其实中文区总共也就那么几个人,所以主要目的还是获得传播度和声量。而对于KOL来说,也多了一个渠道参与优质项目,而且投资周期通常比VC短很多,所以一开始这种形式很受双方欢迎。
我是从熊市中后期开始活跃参投,总共投了几十个项目,顺利登陆币安或者Upbit现货的有IP、IO、AEVO、MOVE、ATH、MOCA等,另外大概有十几个上了二三线所的,基本只要赶在牛市上升期发币的,结合套保一般收益都不错,而拖到这几个月才开盘的,不管背景如何,哪怕上了币安现货也很难回本,而且还得度过通常12-24个月的锁仓期,也有一些干脆不发币也没什么动作了。
写到这里相信大家也看出问题了,决定KOL轮的收益的核心因素其实是参投时间和TGE时间,在熊市容易以低估值和很好的解锁条款投到大项目,牛市则恰恰相反,不仅估值虚高,项目方还会用很多严格的条款约束KOL的行为,最后很容易几个月发推宣传最后还得倒贴钱,那自然而然也就没什么人愿意参与了。
@DekuKing1 一年多前有段时间很流行投KOL轮,当时投了几十个项目吧,趁着之前行情好发币的大部分结果不错,拖到这几个月的基本没法回本,还有的约等于soft rug了,现在除非特别顶级的项目不然都懒得参与了
用雷军的话说,就是不要用战术上的勤奋,掩盖战略上的懒惰。
这个道理我是本科的时候才想明白的。高考前一个月我自认也非常努力,每天早上六点半起床,先刷一套理综卷,再上早自习,满心以为浙大稳稳当当,结果高考最擅长的数学和理综发挥不佳,只上了个普通985。
后来我才意识到,那段时间我以为的努力,更类似于一种机械化的自我感动,一套卷子做完,不会的题看过一遍解析就自认为会了,没有吃透其中原理,也没有举一反三去找相似题目练习。看似刷了很多套试卷,其实解题水平基本在原地踏步。
这样的现象其实生活里比比皆是,很多人确实上进,也充满热忱,但是最终流于表面。什么是真正的努力?是走出自己的舒适区,是深思熟虑后做出艰难的决定,是寻找差异化,是真正花心思动脑子去提高自身。
再举个盯链的例子,很多人觉得一杯茶一包烟电脑桌前坐一天,就是努力,假如还拿不到好的结果,就归因于内幕、运气这些外界因素。殊不知同样是盯链,如果只是盲目枯坐一天又一天,你所消耗的时间并没有给你自身带来长进,而有的人会利用这些时间熟悉最好用的工具、收集自己的聪明钱地址库、分析叙事和注意力对市值上限的影响,了解最热门最能吸引人的话题,长此以往,后者成了面面俱到的打狗高手,你依然是你。
天道酬勤,前提是找对正确的方向,否则只是感动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