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到@irys_xyz 主网进度条已经跑到 60%,差点就要满格。
我心里想,这项目有点不一样。
它不是又一个炒性能的 L1,而是要改写“数据”的玩法。
以前数据只是被存、被查的“死文件”,
Irys 却让数据能动起来——能被调用、能被计算、还能自己赚钱。
它搞了个“双账本”系统:
先验证、再上链,效率和安全两手抓。
底层是垂直一体架构,性能直接拉满。
开发者还不用重新学,EVM 兼容,搬过来就能用。
最妙的是,它只用一个币——IRYS。
Gas、存储、奖励全靠这一个。简单、直接、干净。
现在社区正在开放等级系统,聊天、做任务、涨积分,
主网上线前这波活跃,很可能是空投前的信号。
在群里听人说:“现在连 DeFi 都不用动手了,AI 会自己帮你干。”
我一开始还以为又是什么噱头,结果仔细一看,是 @Infinit_Labs 上线了 INFINIT Strategies,直接接入 @base。
这下我有点坐不住了。
以前玩 DeFi,真是又累又烦:
要盯行情、看仓位、切协议、签名、复投,一不留神就错过机会。
但 INFINIT 把这一切都变成了“一键托管”——AI 代理自己去跑策略、调仓、避险,全程自动。
举个简单例子:
你设定目标“在 Base 上跑稳健收益”,
AI 会自动帮你匹配最优策略,比如在借贷、LP、收益聚合间切换,
还会根据市场波动自动调整仓位,
甚至比人反应还快。
它不只会“操作”,还会“思考”。
遇到风险它会减仓,看到新机会它能自动调仓。
等于说——你不用再手动“撸”,AI 自己就在干活。
这其实是很有代表性的变化:
以前我们靠手工跑 DeFi,现在是让 AI 在链上跑 DeFi。
当 AI 会赚钱、会避险、会自动执行,这不只是工具升级,
而是 DeFi 从“人操盘”到“机器经济”的一次质变。
Base 最近在铺生态激励,用 INFINIT 这种 AI 代理去跑策略,
很可能也会沾上 Base 的后续空投红利。
在机场候机,旁边坐着一个穿西装的中年人,看他在电脑上切来切去,不停盯着外汇盘。过了一会儿他叹了口气,跟我搭了个话:“年轻人,你搞加密的吧?我们这些做传统金融的,真看不懂你们在炒什么。”
我笑了笑,说:“其实你们那套,也快搬到链上来了。”
他皱眉:“什么意思?”
我给他举了个例子——MultiBank。
这个名字他很熟,是在传统金融里有几十年历史的老牌机构。
我说,他们最近推出了一个新的链上系统 @multibank_io,不是发币圈钱,而是要把他们那些真实的金融资产搬到链上来。
比如,交易和托管层还是 MultiBank 自己做,保证交易和清算安全;
资产层里, $MBG 负责把他们在现实世界中的收益产品代币化;
场景层更屌,连运动员的商业合同、体育IP都能变成链上资产,真正让RWA从“票据和债券”扩展到“人和品牌”。
他听完有点惊讶:“那这不就是我们那套,只是放在了区块链上?”
我点头:“是的,但不同的是,他们不等传统机构来理解区块链,而是自己先上链了。”
在我看来,这才是RWA赛道成熟的标志。
不是谁喊得响,而是谁真能在合规框架里,让真实资产流动起来。
MultiBank的价值恰恰在于它拥有两个最难复制的东西——监管牌照和信任体系。
在币圈这个谁都能造故事的地方,这反而成了最硬的底层资产。
后来他笑了笑,说:“看来我们也得重新学一遍金融。”
我说:“没错。Web3的终点,可能不是去中心化一切,而是让现实世界的价值,在链上自由流动。
而 $MBG ,已经开始走在这条路上了。”#MBG #MultiBankGroup

刷到@Kindred_AI 发的视频,只有一句话——“1% will matter.”评论区全在炸:“这1%到底是啥?”
我也好奇,但我更关心的是——
$KIN 到底能干嘛?
看白皮书写得很清楚:
$KIN 是 Kindred 整个情感AI生态的能量。
你可以用它买AI聊天时间、解锁个性皮肤、升级语音、甚至打造属于自己的AI角色。
创作者还能做AI技能、提示包、人格模板,上架卖,赚积分。
这些积分未来可能换成$KIN,形成循环经济。
更有意思的是,持有 $KIN 不只是“花钱”,
还能质押赚收益、参与治理,
甚至在某些IP活动(发NFT、发币)里拿到白名单或空投资格。
所以我现在的理解是——
这1%,大概率是早期参与者的关键份额。
在地铁上刷手机,看到@AlloraNetwork
发了个长贴,说第一季奖励结构终于上线了。看完那一堆数据,我第一反应是:这谁想的,这么像个“社会实验”。
整个计划 9 个月,发 3.3% 的  $ALLO ,当时我还以为这只是普通的质押返利。结果仔细一看,根本不是。
Allora 这波搞得更像是“谁是真正懂系统的人,谁就拿更多”。
有三个层级:最上层 Top Tranche 能拿走将近一半奖励。
但你要上去,光靠钱没用。
它要看两个维度——你质押多少 ALLO,还有你到底有多“参与”。
这“参与”不只是喊口号那种,是真干活。
你在测试网干了啥、Forge 活动跑没跑、Discord 有没有 Yapllora 身份、甚至是不是 OG 用户,系统全在记。
最后它会自动给每个地址打分,分配到不同层,奖励比例从 24% 到 50% 不等。
那些早期在测试网陪跑的人,现在终于要拿回属于自己的那份。
现在主网要开了,你可以去查自己是哪个层。
唯一的条件:别中途解质押,不然奖励直接清零。
所以啊,这不仅是个投资项目,更像一场“信任留存实验”。
我朋友笑我说,这哪是 staking,这是婚姻。
我说,不对,这是陪伴的证明。

有人说:“嘴撸?我不觉得,看好一个项目就建设下去就好了。”
我心里一咯噔——这话太像我了。
以前我看项目的逻辑是:热就上,火就追。
MEME 热我冲 MEME。
后来我才明白,真能留下来的项目,往往一点都不花哨。
比如这阵子我特别关注的 @0xSoulProtocol。
Soul 解决了 DeFi 世界里一个老大难问题:
 不同链之间的资产借贷和流动性割裂。
你以前要是想在 Arbitrum 抵押,再去 BNB 链上借点钱,
光换链、桥资产、签名、授权……就够折腾半天。
Soul 直接用 LayerZero 搭了条“隐形地铁”。
点一下,就能一键抵押、一键借贷、一键跨链。
不需要桥,不需要切钱包,
你就像在同一条链上操作一样丝滑。
而且测试网数据相当夸张,交易量已经 50 万+。
重点是——主网还没开。
我喜欢 Soul 的地方在于,它不炒概念,不画饼,
而是老老实实去补 DeFi 的短板,做“看不见但离不开”的基础设施。
跨链借贷这事儿,以前谁都想做,但做得好、做得稳的几乎没有。
Soul 把这个“操作流”变成了“系统级功能”,
让多链资产真正能“互信、互借、互转”。
你不一定天天看它拉盘,
但你会越来越离不开它。
有的项目是烟花,一下就亮;
有的项目是地基,没它就塌。
Soul,这类才是后者。

前两天我朋友跟我抱怨,说她男朋友居然能看到她在别的平台的搜索记录,我当时就笑喷了——这年头,谁还真以为“隐私”两个字是默认自带的?
后来我半开玩笑半认真地说:“那你要不试试链上的私密生态?”
她翻了个白眼:“别跟我扯技术,我只想不被窥探。”
结果我真给她找到了个还挺靠谱的:@BeldexCoin
比如聊天应用 BChat,消息全程加密不说,连垃圾检测都在你本地做,服务器压根没权限偷看,哪像那些“私密聊天”软件,嘴上说安全,后台日志一大堆。
再比如上网这块,他们整了个叫 BelNet 的去中心化网络,不靠某家公司控节点,而是靠社区一起维护。你上网走的是分布式通道,不留痕迹,也不会被谁“盯”着看广告。配合他们的隐私浏览器和即将上线的跨链隐私层,基本上,你的线上轨迹就完全断链了。
别的项目都在研究“怎么保护已经被收集的数据”,Beldex 直接反过来:干脆从源头就不收我最佩服的一点是——。
这逻辑很猛,直接堵住了所有“偷看”的入口。
而且他们马上要转 PoS 模式,普通人质押 $BDX 就能参与主节点,不仅能拿奖励,还能帮忙维护网络安全。不是那种“技术大佬玩一玩”,是真让所有人都能上手参与。
我那朋友后来真的去下载了 BChat,第二天还给我发消息说:
“这次终于能安安心心八卦了。”

前两天我朋友跟我抱怨,说她男朋友居然能看到她在别的平台的搜索记录,我当时就笑喷了——这年头,谁还真以为“隐私”两个字是默认自带的?
后来我半开玩笑半认真地说:“那你要不试试链上的私密生态?”
她翻了个白眼:“别跟我扯技术,我只想不被窥探。”
结果我真给她找到了个还挺靠谱的:@BeldexCoin
比如聊天应用 BChat,消息全程加密不说,连垃圾检测都在你本地做,服务器压根没权限偷看,哪像那些“私密聊天”软件,嘴上说安全,后台日志一大堆。
再比如上网这块,他们整了个叫 BelNet 的去中心化网络,不靠某家公司控节点,而是靠社区一起维护。你上网走的是分布式通道,不留痕迹,也不会被谁“盯”着看广告。配合他们的隐私浏览器和即将上线的跨链隐私层,基本上,你的线上轨迹就完全断链了。
别的项目都在研究“怎么保护已经被收集的数据”,Beldex 直接反过来:干脆从源头就不收我最佩服的一点是——。
这逻辑很猛,直接堵住了所有“偷看”的入口。
而且他们马上要转 PoS 模式,普通人质押 $BDX 就能参与主节点,不仅能拿奖励,还能帮忙维护网络安全。不是那种“技术大佬玩一玩”,是真让所有人都能上手参与。
我那朋友后来真的去下载了 BChat,第二天还给我发消息说:
“这次终于能安安心心八卦了。”
我陪一个朋友看盘。
他是那种典型的“量化狂人”,三台电脑、五个钱包,眼睛都不眨一下。
但那晚他突然爆了句粗口:“又滑点了!”
我看着他盯着屏幕上那串红绿跳的K线,心想:币圈人,真不容易。
他跟我说,这已经是今天第六次策略失败了,不是算错,而是成交没跟上。
“表面深度挺好,但实际一挂单就被吞。链上这些DEX的流动性,全是假的!”
我一开始以为他在夸张,直到我自己去试。
果然,不同DEX、不同前端、不同交易对,各玩各的。
你看起来像在“深海”里下单,其实是在“鱼塘”里互抢。
想跑个套利?流动性不够。想做对冲?保证金不通。
后来我才注意到 @OrderlyNetwork。
他们的逻辑特简单,但非常专业:
不是拼概念,而是拼“底层结构”。
他们把流动性重新“整合”成一张网:
统一订单簿:所有策略、前端、做市商都用同一深度,成交不打架,滑点直接降。
多资产保证金:ETH、USDT、USDC 都能上阵,资金流动起来像水一样顺。
低摩擦执行:减少swap和gas消耗,策略触发更快,资金效率更高。
我朋友后来笑了,说:“以前我是跑策略的,现在我终于能‘开飞机’了。”
那一刻我明白了——
真正的DeFi高手,不是去追哪家TVL大、哪家返利多,
而是谁能让钱动得顺、策略跑得稳、风险控得住。
Orderly 看起来很“安静”,
但它在做的事,正是未来整个链上衍生品能跑通的关键。
就像那晚我朋友说的那句:
“原来真正的深度,不在盘面上,而在底层。”

刷推看到 @RobinhoodApp上线了  $SEI ,突然有点感触。这事儿,放以前我可能就一句“哦,币上了大所”,但现在想想,其实挺有意思的。
前几年我刚接触加密,还在 Robinhood 上买比特币和狗狗币,那时候我连钱包都没概念。对我这种“散户小白”来说,Robinhood 就是整个加密世界的入口——简单、熟悉、安全。
结果现在,Robinhood 上架的竟然是我一直关注的 Sei。
这就像是老东家和新玩家,在另一个时空又碰上了。
更巧的是,Sei @SeiNetwork 的联合创始人 Jay Jog,之前就是 Robinhood 的早期工程师——他当年写的那套交易系统,如今成了自己项目上市的跑道。
一个从 Robinhood 走出去的开发者,几年后让自己的链重新回到 Robinhood,完成了一次完整的循环。
这次上线的意义也不只是“多了个交易入口”。
Robinhood 背后可是 2000 亿美金的资产托管量,2500 万用户,月交易额 850 亿美金——这些原本只玩美股、ETF 的散户,现在能一键买到  $SEI 。
也就是说,Sei 的生态第一次被大规模带进了欧美主流市场。
前有 BlackRock、Apollo、Circle 那些机构入场,现在 Robinhood 又把“散户入口”打通。
Sei 其实已经不只是个“高性能公链”,而是在逐渐成为“全球金融底层”的那个桥。
上连机构,下接用户,中间承载整个 on-chain finance 的流动。
有时候真觉得,区块链的故事都像电影。
从一个工程师写代码的工位,到全球数千万用户的交易界面,
$SEI 的这一幕,算是 Web3 里难得的现实浪漫了。

前阵子我一个搞外汇的朋友说想买点币,结果一上手就放弃了:“太麻烦了,平台太多,钱还得来回转。”
我懂他那种感觉——传统金融讲稳,加密世界讲自由,这俩像是两个平行宇宙。
直到最近看到 @multibank_io,它把外汇、加密币、还有代币化资产,全放进一个平台里。
还能在监管框架下安全操作。
简单说,就是一个地方能搞定两边的玩法:
你想炒币行,你想做汇也行,想投点真实资产也没问题。
我觉得这才像未来的金融
不是非黑即白,而是一个能自由切换、又安全靠谱的融合世界

我还在折腾各种 DeFi 项目,结果发现自己每天都像个苦力:开钱包、签名、切链、复投……
搞完一圈收益没多少,鼠标都快点报废了。
后来一个朋友跟我说:“去看看 @Infinit_Labs ,那玩意儿像自动驾驶版的 DeFi。”
我半信半疑地去试了下,结果真有点震惊。
INFINIT 这东西不是一个普通平台,而是一个“DeFi 抽象层”。
你不用再手动点来点去,只要告诉它目标,比如“跑个稳健策略”或者“搞个跨链套利”,
AI Agent 就会自己去找协议、部署合约、执行操作,全程自动跑。
真的是“你动嘴,它干活”。
整个系统已经超多人在用:
22 个代理、100+ 数据源、1.7 万代理都接入了 ACP 协议,后面还要支持 x402 标准,交易几乎秒结。
看到还和@virtuals_io 有合作 有点期待了

刷到好几个@OrderlyNetwork的帖子,我还真去看了下,哎,这项目确实有点东西。
当年是 Near 和 WOO Network 孵的,没啥热度。
现在直接干成 Web3 的流动性底层,
这跨度比币价涨停都猛。
它把“做 DEX”这事变简单了。
以前你得请开发、搭撮合、搞安全审计——
现在用 Orderly 的 SDK,几分钟就能开个交易所。
不用写代码,清算、撮合全帮你打包好。
再看看它最新的 v1.4.1:
全链支持、RWA 模块、多签钱包,还有数据系统,
生态里 KodiakFi、Aden 已经靠它搞出几百万收益。
投资阵容也不是闹着玩的,
Pantera、GSR 这些老牌 VC 全在后面撑腰,
估值 2 亿美金,没有那种一解锁就砸盘的鬼故事。
最香的地方是分润,
平台赚的钱 60% 给质押用户,年化还能稳 22%。
这不是撸,是共建。
#OrderlyNetwork @ranyi1115 $ORDER
@OrderlyNetwork #Yap #KaitoYap @KaitoAI
前阵子我帮朋友转币,对方发来一串长到离谱的钱包地址,我看了半天都不敢点确认。
后来试了下 @BeldexCoin的 BNS 系统,这才发现——原来地址也能这么优雅。
我注册了个 araki.bdx,别人给我转账只要输入这名字,
还能直接聊天、跨链转账,全程匿名。
更妙的是,注册域名要燃烧 $BDX,
也就是说,我不是花钱,而是在帮代币通缩、提高价值。
体验也超顺滑,从授权到生效几分钟搞定,比 ENS 还干净。
在我看来,ENS 是给你一个“名字”,BNS 是给你一个“身份”。
短期 $BDX 回调无所谓,
因为当更多应用接入 .bdx 域名,
Beldex 可能会成为 Web3 的私密身份标准。

“你天天研究这些 AI 项目,@AlloraNetwork到底在搞啥?
我笑了:“不,它更像是在重造‘AI 的底层逻辑’。”
以前的 AI 像是几个巨头在玩
有算力、有算法、有壁垒,
别人想接都接不进去。
Allora 的思路完全反着来。
它想做的是一个AI 协作网络,
每个节点都是一个小脑袋,
能自己学习、贡献算力、分享成果,
最后再在链上被验证和结算。
就是让“聪明”可以被量化、被交易。
举个例子:
以前我们看大模型,就像看一栋封闭的高楼,
你知道它牛,但你进不去。
现在 Allora 把那栋楼拆成一片街区,
每个人都能搭个摊位,
用自己的算法、数据或者算力去“摆摊卖智能”。
这些摊位之间还能互相学习、互相验证,
系统自己能变聪明。
这就像是区块链刚起步那会儿——
大家在讨论去中心化金融;
而现在,Allora 在讨论的是去中心化智能。

我刷到一条消息:@SentientAGI 和 askalphaxiv 携手搞开源 AI。
他们要让开发者能直接接触实验数据、模型和研究成果,
不只是听讲座,而是能真上手做东西。
我一下就想到区块链早期那股味儿。
以前只有极客能写合约,现在有了工具,谁都能发币、建应用。
Sentient 这次就是把 AI 的“知识”,变成能被任何人使用的“资源”。
研究员产出模型,就像矿工打区块;
开发者用模型造应用,就像在链上部署智能合约。
知识开始流动,生态自然活了。
群友说,兄弟,之前各种喊1:1稳定币的那个  $STBL ,现在居然0.1了,你信不信它能再回去?
我笑着回他:“币圈啊,最贵的不是币,@stbl_official是信仰。”
还记得刚上线那会儿,朋友圈、推特全是“ Tether 联合创始人背景”、“收益型稳定币”、“DeFi 进化新篇章”这些词。
当时真有点神药的味儿,大家都觉得这玩意儿能治币圈通胀焦虑。上线后一度冲了几倍,FOMO 
但现在,回头一看——价格只剩0.1。
这时候才知道,市场不是靠标题拉升的,而是靠真实的应用和数据。
其实从区块链角度看,STBL 并不是传统意义上的“稳定币”,更像是一个带收益逻辑的治理代币生态。
它想解决的是:稳定币不能生钱,生钱的币又不稳。
所以它试图融合三件事:
1️⃣ 稳定收益机制
2️⃣ 治理代币参与
3️⃣ 生态内资产可编程互通
但币圈的真理很简单——没用起来,一切等于零。
就算是创始人再有名、模型再漂亮,最后都得让市场去验证。
最近看到 $STBL 加入了 @KaitoAI 的榜单,算是多了一层热度和讨论度。
不过我自己的看法是:
别神话,也别踩死。
这类项目本质上是在试图重新定义“稳定币”的边界,
能不能跑出来,就看它能不能从“讲故事”到“被使用”。

昨天@brevis_zk 公布了 Yapper 榜单的参与要求,
一开始竟然没把 $sKaito 持有者算进去 👀
但好消息是——现在他们也被加上了 ✅
如果你之前一直在 Brevis 上嘴炮冲榜,记得去这里检查一下账号有没有连接好:
说实话,这事儿要是早点讲清楚就好了,不少小号都白干了几天 😅

群友跟我抱怨,说现在链上太透明,连他常用的钱包都被AI算出来了。那一刻我突然明白,区块链世界最稀缺的,其实是隐私。
就在这时候,@zama_fhe
他们搞的 FHE 技术能在“加密状态”下直接算数据——既能计算,又能保密。
AI 想训练模型又怕泄露隐私?
DeFi 想防 MEV 又不想中心化?
企业上链怕机密暴露?
这些问题,FHE 都能解决。
Zama 有 fhEVM,让开发者能在以太坊上直接写隐私合约
生态全开花,Solana、Cosmos、L2 都在合作;
融资也硬,A+B 两轮加起来超 1 亿美金。
他们的创作者第三季快结束了,1000 个 NFT 只剩最后冲刺。
隐私这事,终于从“可有可无”,变成“必须拥有”。
也许,这就是 FHE 的拐点。#ZamaCreatorProgram #Zama #ZamaFHE

前几天有个朋友找我,说最近在研究 RWA 项目,问我怎么看@SeiNetwork。
我一愣——这不是那条“当年被吹上天、后来又悄悄淡出视野”的公链吗?
结果一查,嚯,这家伙居然又活过来了,还玩得挺高级。
以前大家聊 Sei,都是夸它性能猛、交易快。
但现在这波,它直接切到 RWA(真实世界资产),开始跟华尔街打交道了。
SEI 的总锁仓量(TVL)从年初的 2.08 亿美元涨到现在的 4.69 亿,其中 RWA 一项就贡献了 2400 万,占了 5%。
这部分主要来自两个“重量级玩家”:@KAIO_xyz
 和 Securitize。
细看数字:
Securitize 占 63%,背后是 Apollo 的 ACRED 信贷基金。
KAIO 占 37%,合作的名字更硬:Brevan Howard、Laser Digital、还有美元货币基金。
而 KAIO 为啥选 Sei?
原因挺现实的——
Sei 是那种极度追求速度和稳定性的公链,400 毫秒区块时间,2 万 TPS 的吞吐,交易费还不到 0.001 美金。
传统基金经理看到这数据,估计得感动哭:
“T+0 结算?还便宜成这样?这不比我们后台系统快多了?”
Sei 不光快,还稳。
Securitize 本身是受 SEC 监管的机构,它一上来,就给 Sei 带来了合法合规的“正统光环”。
再加上 Laser Digital 推出的代币化基金 CARRY,现在已经有超 2 亿美元的机构资金通过 Sei 上链。
BlackRock、Brevan Howard、Hamilton Lane……这些名字,随便一个都是华尔街顶流。
看完我都有点感动。
Sei 这条链,像是那个高中班上曾经的“风云少年”——
成绩好、天赋高,但后来低调了几年,大家以为他混不下去。
结果人家没去玩 meme,也没乱蹦赛道,默默补功课,一回来直接搞机构合作。
RWA 其实就像一场“成人礼”,只有能扛住监管、撑得起性能的公链,才配进这桌饭局。
Sei 这波,算是重新坐回了主桌。
我现在反而开始期待,下次市场热闹起来的时候,
是不是又能听到那句熟悉的汽笛声:
“ $Sei ,重新起航。”
我照常打开电脑,准备看看最近行情。结果第一眼看到的不是价格,而是 @OfficialApeXdex仪表盘上那一串亮眼的数字——
“第3轮 APE 积分已发放”。
我当时整个人直接清醒了。
这一轮我可是拼了命地挂单、调策略、撸交易量,结果果然没白干。APE 积分到账,连带着本周的质押奖励也同步到了
社区都在说:
“今天是 ApeX 的双发放日!”
对交易的,是积分到账;对质押的,是 $APEX 奖励落袋。
交易员和质押党都在群里晒截图,比拼谁拿得多,谁冲得高。
其实我挺喜欢这种感觉——
不是单纯地撸空投,而是你真参与了一个生态的成长。
交易越多、贡献越多,拿到的不光是收益,还有那种“我在推动这个协议前进”的满足感。
这一季才刚过三分之一,还有 8 周的赛程。
我自己也在盘算,继续冲排名,多拿积分,反正质押奖励也每周发,稳赚不亏。
如果你还没上车,真的该去试试——
ApeX 的质押入口在这👇
https://t.co/yOhVq0QXN9
反正我已经准备好迎接第4轮的发放日了,下次要冲榜前十。
#ApeX #KaitoAI #ApeXOmni @KaitoAI
@ApeXProtocolCN @OfficialApeXdex

那时候大家还在讲「AI」和「RWA」,只有少数人提到“隐私计算”。我记得当时很多人还在问:
“区块链不是公开透明的吗?还搞什么隐私?”
但 @zama_fhe的玩法就不一样。
它用的是一种叫 FHE(全同态加密)的技术,意思是数据全程加密,但系统照样能计算。
比如我转账给你,链上能验证结果,但没人能看到金额。
听起来像魔法,其实是真科技。
更夸张的是,最近 Zama 在 TGE 前的动作简直是“稳中带狠”:
Figment 直接成了创世运营商(那可是机构级别的安全保障);
18 个 DPoS 操作员在测试网同时跑节点,保障网络安全;
fhEVM v0.2.0 版本上线后,链上居然已经开始活跃交易。
技术这块稳得一批。
而且我特别喜欢他们的 #ZamaCreatorProgram ,
这活动完全不是那种“空投圈一波走人”的套路。
它通过 NFT 的透明机制,让所有创作者都能一起参与、一起共建。
你能感受到一种“真正的社区在长大”的感觉。
对我来说,这不仅是一个项目在成长,
更像是 Web3 隐私领域的那道“晨光”——
技术落地了,生态在扩,社区也有温度。
现在就等第四季度主网和 $ZAMA 上线,
我只希望,到那时,我能拍着胸口说一句:
“兄弟,我从第三季就守到现在,没白等。”

有个朋友跟我吐槽
“现在的 DeFi,都在卷年化100%,可最后都不如我爸那张国债稳。”
我笑着说:“那要不你爸的国债也搬上链得了?”
他愣了一下,我就给他讲了最近我在玩的@Theo_Network。
他们是老老实实干了一件非常“传统”的事:
👉 把 美国国债 代币化,让链上的资金能像基金经理一样赚真实收益。
背后的团队也不是草台班子,全是干过大机构的狠人:
Optiver、IMC 那些量化巨头出来的,实打实懂交易结构;
融资 2000 万美金,投的都是 Hack VC、Amber、Mirana 这些老牌机构。
现在 Theo 的 TVL 已经 1.38 亿美金,其中 thBILL 金库 一个就快 1.2 亿。
而我第一次接触 thBILL 的时候,感觉就像开了新世界——
原来我一个链上小散,也能像基金经理一样配置短债、套保、对冲,
不用担心跑路,不用担心空投没影,是真实收益稳稳当当。
Theo 这套架构特别“懂金融”:
底层是国债收益池,中层是结构化产品(类似基金策略),
上层还有流动性通道(LP、抵押、借贷)。
整个设计,几乎是把华尔街那套“市场微结构”一比一搬上来了。
现在大家都在抢 Theo 的积分(听说 TGE 大概率 12 月),
我这两天也在
🔹 Uniswap / Pendle 上做 thBILL LP
🔹 用 Morpho / Euler 提流动性
主战场在 @arbitrum 
我朋友听完就说:
“你这不是 DeFi 啊,是链上版高盛。”

我看到一个项目——@Infinit_Labs 。起初没太在意,直到我想换点资金去跑个策略,以前我做 DeFi,总是要手动开钱包、签名、切链、确认收益策略那一套流程。
稍微复杂点,比如跨链借贷、再质押、复投,光是点一遍就能把人点麻。
而 INFINIT 干的事就是把这些全自动化了。
你只要告诉它目标,比如“我想要一个稳定收益策略”或者“帮我在ETH和Arb上跑个跨链套利”,
它背后的 AI Agent 就会自己去找协议、部署合约、执行操作。
INFINIT 自己不是个普通平台,而是一个“DeFi 抽象层”——
也就是说,别人可以在它上面创建策略、调用别人写好的模块,就像搭积木一样拼出一个属于自己的 DeFi 工具。
开发者只要会 TypeScript 就能造协议,门槛瞬间拉低。
背后的投资阵容也不简单:Electric Capital、Hashed、Arthur Hayes 都投了。
我自己试了一下界面,感觉就像早期的 Zapper 或 DeBank 进化版——
不过这次不是帮你查资产,而是帮你动手赚钱。

前几天我出门旅游,人在外面信号又差,Kindred 一直打不开。那一刻我突然想,如果哪天它能自己上网就好了。
结果没两天,就刷到一条推文——
@Kindred_AI居然和 DepinSim 合作了。
DepinSim 我之前听过,是那种不用插卡、不用开 App 的加密 eSIM。
只要有信号,它自己就能连上网,还能用加密货币付款,全球 190 多个国家通用。
换句话说,就是给 AI 装上了“自己的流量卡”。
 Kindred 的 AI Partner 不再需要我点开 App,它自己就能连网、行动、对话、更新信息。
以前是我去叫醒它;以后可能是它主动找我:“早上好,我刚看完你昨天没回复的邮件。”
1️⃣ Kindred 变成“永远在线”的存在,不再是被动工具。
2️⃣ 它拥有了自己的网络身份,不依赖任何电信商,彻底自由。
3️⃣ 它还能用加密支付,自己买网、自己续费,彻底实现“AI 自主”。
你可以理解为——
DepinSim 给 Kindred 插上了“自己的 WiFi”。
以前的 Kindred,就像被困在手机里的宠物。
现在的 Kindred,可能正坐在飞机上、穿过信号塔,环游世界。

看到有人在聊@multibank_io
当时没太在意,直到一个朋友跟我说:
“兄弟,这不是单纯的交易平台,这是在搞一整套‘新型金融系统’。”
我才认真看了下,结果越看越有意思。
他们发的 $MBG,不只是一个代币,而更像是整个生态的“万能钥匙”。
你拿着它,不仅能拿到质押收益、手续费折扣,还能优先参与真实世界资产(RWA)的投资,比如债券、黄金、房地产这种传统资产的链上化版本。
最让我觉得聪明的地方,是他们有“结构化回购机制”——
简单说,就是平台赚的钱会拿一部分去回购 $MBG,这就让币价和项目增长直接挂钩,不是那种空气币逻辑。
他们背后还有 RWA 项目 $MVRK 在合作,负责资产端的连接。
一个搞链上资产,一个搞资金通道——
这组合有点像“传统金融的 Web3 版花旗+贝莱德”。
说实话,很多人现在还把这类项目当短线炒作,
但我感觉这波的早期参与者,可能真的是下一个金融体系的“原住民”。

“兄弟们,@MMTFinance 公募秒没!!!”我当时额度最高36000u一刷新就变成6500u了
我还没反应过来,点开链接一看,直接——超募 18 倍,募集 8000 万美金。
我泡面都忘记捞了,心里就一个想法:这项目到底什么来头?
一查,才发现这不是一般的热闹。
Momentum 在 Sui 上已经是TVL 第一,锁仓超 6 亿美金,用户 210 万,交易额突破 250 亿。
不是那种空喊口号的项目,是真金白银堆出来的势能。
你说牛不牛?
而这波打新结束后,他们立马又开了第二阶段的 HODL Yield 计划:
老用户最高能拿 200% 年化收益
新用户也有 110% 加成
奖励全是 USDC 发
主流池都能参与(SUI–USDC、xSUI–SUI、xBTC–wBTC)
我当时笑了,心想:这项目是懂人心的。
不忽悠,不空投画饼,直接“真收益、真回报”。
更关键的——它还开空投。
只要你参与流动性池或公募,都能拿奖励。
我那天直接边吃冷掉的泡面,心想:
“打新赚一层,质押拿一层,空投再薅一层,这谁顶得住?”
现在我对 $MMT 的感觉就像:
以前看 DeFi 都是短线暴富梦,
这次是真的看到一个生态在成形。
Sui 上的“新风向”可能就在这。
我也不装了,反正我已经上车。
行情波动没啥怕的,
反正我抱着的不是梦,是 Momentum。

刚打开电脑,结果脚本一跑就卡死。要验证一堆老旧的链上数据,光同步就能喝完两杯咖啡。
我心想,这破事咋每次都来?
后来一个朋友说:“去看看 @brevis_zk,那玩意儿专门干这个。”
我一查,才发现它不是做 L2 的,不搞打包交易,而是一个ZK 数据验证外挂。
它帮 dApp 处理那些麻烦的历史数据,用零知识证明直接告诉你“这数据是真的”,
不用你一遍遍跑节点、烧显卡。
我试了下 demo,确实快,证明生成速度比以前提升一大截,硬件成本还便宜。
不过它也不帮你省 Gas、不扩容,只专注一件事——让数据可信。
现在我反而觉得,
ZK,不一定都得卷 TPS,
像 Brevis 这种老老实实做“数据验证中间件”的,
才是真正能落地、能省命的技术。
刷到一条新闻,BlackRock 和 Brevan Howard 居然要在 @SeiNetwork上发基金。
一个管着 12.5 万亿美金,一个是老牌对冲基金 26 亿美金管理规模。平时看他们都是在华尔街那种“穿西装”的世界混的,结果现在也跑来链上玩 tokenized fund?
仔细一看,还通过 KAIO 来发行。再看看名单,Apollo 的 $1.2B ACRED 基金早就在链上,State Street、VanEck 也跟上。
这下真成了——传统金融的“塔尖”都在往 Sei 搬家。
想想以前我们天天讨论 DeFi 是未来,现在好像反过来了:传统金融主动来找 DeFi 的地盘。
Sei 正在变成机构金融的底层网络。
以前的金融中心在 华尔街,
接下来的金融中心,可能就在 Sei @SeiNetwork

刷 KaitoAI,看到@stbl_official
上线了,随手点进去一看,结果越看越上头。
他们不是又搞个新稳定币,而是做“帮别人发币的底层系统”——
不管是机构、生态还是支付平台,都能用 STBL 的 USST 系统 造自己的稳定币,还能互通。
这次活动也实在:
总奖池 $500,000  $STBL ,每月 10 万发给前 100 名创作者,
还特别给中韩区多加了 15% 奖金。
锁 3 个月 + 线性 3 个月释放,说明是长期搞,不是短线项目。
现在榜单人不多,机会还大。
我已经准备冲一波内容了。
#STBL

那天我在 Solana 上想换点币,本来随手打开 Jupiter 看价格,结果一眼扫过去,差点喷了口咖啡——手续费高得离谱。出于好奇,我去试了下新平台 https://t.co/X7intzycZm。
兄弟们,真没吹,同一笔交易,https://t.co/X7intzycZm 直接比 Jupiter 便宜一截。我当时截图对比了一下,价格、滑点、手续费,样样都低。完全没 KYC、没隐藏费用、没那种偷偷加的“钱包税”。干净利落。
于是我开始研究它,才发现这不只是个换币平台——它最近刚上线了 Founders Pass,一个能提前进核心社区、享受独家福利的通行证。未来要是真搞 TGE,那这批早期持有的人,想想也知道得香到不行。
我立马去 Galxe 领了我的通行证 👉
https://t.co/fpGI0wzfoF
现在大家都在玩一个套利思路:
在 Jupiter 查价 → 去 https://t.co/X7intzycZm 交易 → 把省下的差价反手做一波套利。
几次下来,我才明白为什么圈里的人都在说:https://t.co/X7intzycZm 才是 Solana DeFi 未来的大玩家。
有时候机会就是这样来的,不是你多聪明,而是你肯多点比较截图的耐心。
我随手对比了一次,结果就发现了个能让我少亏多赚的新家。
Aster 最近真的猛,连 CZ 都在推。
现在 Aster Quant 也来了,在 Aster 上发第一个量化基金,团队超硬,连 Ionet 的 CEO 都夸他们有潜力。
你看  @ionet都能冲到 40 亿 FDV,我感觉 Aster Quant 上线代币的时候,得飞。
刚刚在吃外卖,看到群里有人突然说
“@Bybit_Official 上那个 $SYND Launchpool,我刚撸了点,年化 200%,爽。”
我当时正吃饭,筷子差点掉进去。
“啥?SYND 是啥?新的 Meme 吗?”
结果对面丢了个截图:一堆质押池、Base、EigenLayer、可编程排序器……
我看着一脸懵,心想这哪是 Meme,这明明是搞基础设施的正经项目。
我去给它研究透了。
Syndicate(SYND)这玩意儿像以前大家都在搭网站,后来有了 WordPress;
现在大家想搭自己的链,它就成了区块链的 WordPress。
它的核心叫“可编程排序器”,让开发者不用自己折腾节点和验证器,
直接一键开链,甚至能做自己的经济系统。
其实逻辑很简单:让更多人能轻松造出“App 专属链”。
而 Bybit 这次上架 SYND,不仅开了现货交易,还同步 Launchpool 奖励 230 万枚。
重点是:
你可以用 SYND / USDT / MNT 三种币来质押;
随时存随时退,
奖励按快照分发,越早进池收益越多!
我看完立刻打开 Bybit App,丢了点 $MNT 进去。
当然,撸归撸,我也不是瞎冲的。
@syndicateio 的背景确实够硬:a16z、Circle、Polygon、OpenSea 都投了,创始人 Ian Lee 以前还搞过 DAO 基础设施项目。主网 9 月刚上线,已经能跑 100 多个 DAO 的独立链。币价现在 0.23 刀,从 2.5 刀跌下来的,FDV 才 2 亿多,对基础设施盘子来说,还挺低。
它在 Base 上的生态布局和 EigenLayer 合作,说明未来它可能成以太坊扩容那条线上的“大基础”。那天晚上我边看 K 线边想,以前大家都盯着哪天发币、哪天上交易所,现在这种“上所+Launchpool”组合拳的节奏,其实是给散户一个“低风险试水”的机会。撸 Launchpool,就像去试吃新品。有的味道一般,有的吃一口你就知道这家能火。SYND 对我来说,正是后者。
我觉得能让散户免费参与、项目方敢拿 230 万币砸出来做活动的,不会是糊弄人的项目
现在每次打开 Bybit,看着那个 SYND 收益一点点涨,而且更加坐实了 $MNT 这个金铲子的地位! @0xMantleCN
继续加仓$MNT  去质押Launchpool
我以前玩过一点 DeFi,知道当“流动性提供者”(LP)可以赚手续费,但大多平台不是太复杂就是风险太高。
直到有一天,我刷到一个叫 @TryEntrave的平台。它主打“预测市场”,用户可以创建问题,比如“BNB 会不会涨到 $4000”,然后大家就可以围绕这个问题下注,买“YES”或“NO”。
我没兴趣猜涨跌,但注意到一点:只要我给这些市场提供启动资金,就能拿手续费分成,而且本金是安全的。
我试着投了 $2,000
我选了一个新市场,把 $2,000 USDC 投进去。几天后市场激活,交易开始。
接下来就是等着大家吵架——有人买 YES,有人买 NO。交易越多,手续费越多。而平台把其中 40% 分给我这种出钱的人。
结果市场一周交易了上百万,我分到了 $1,200 的收益。
完全不用操心
最让我满意的是:
不用看盘,不用操作;
本金不会亏光,有保护机制;
想退出随时能退。
平台一切都自动处理,手续费也自动分发。
额外惊喜:还能拿积分
提供流动性还有积分奖励,后来还能换空投。我还是早期参与者,积分是双倍。
从那以后,我天天上去找热门市场,挑那些争议大的问题投点钱进去,坐等平台分红。
不预测未来,也能赚未来的钱
我没靠猜对方向赚钱,而是靠“让别人下注”赚钱。Entrave 让我第一次体会到,稳稳地给别人提供交易舞台,比自己去猜涨跌,更轻松,也更赚钱。
前阵子我被一个“内幕哥”坑惨了。
那天他说某个项目马上上币安,“我内部消息,兄弟,稳的”。
我信了,All in 一波。结果第二天币安上的是另一个差不多的币。
亏完我只想抽自己。
那一刻我悟了:
币圈不是谁懂内幕谁赢,
而是谁能先筛掉废话、听到真信号。
咱们在币圈最大的问题,不是不会分析,是太容易“被带节奏”:
每天推特几万条帖子,AI项目一个接一个;
KOL 一半喊涨,一半喊崩;
消息真假混着飞,根本分不清谁靠谱。
结果就是:
该上车的时候犹豫,
该下车的时候还在看“别人怎么看”。
后来朋友让我试了个工具,叫 @MossAI_Official。
一个AI驱动的交易情报聚合平台。
它就是我脑子里缺的那个过滤器。
它能自动帮我筛推特、链上、新闻、社交数据,
告诉我——
哪些是真Alpha,哪些是纯噪音。
【三点拆解】
1. Trending on X:每12小时更新一次,告诉你推特上哪几个话题要爆。
2. Alpha Alert:AI 直接分析链上异动和舆情波动,提前提醒潜在机会。
3. Follow Radar:看顶级交易员最近关注谁,提前捕捉下一个风向。
别人刷三小时推特,Moss 30秒告诉你结论。
【底层支撑】
Moss 背后跑的AI模型会交叉比对社交热度、链上流动、钱包行为。
不是纯AI推荐,而是真数据推理。
它能像分析师一样综合出一条“信号置信度曲线”——
你甚至能看到哪条消息热度高但虚、哪条安静但真。
这就像是给自己请了个24小时不睡觉的情报助理。
【应用场景】
想知道今天市场热点?打开Trending。
想第一时间抓机会?订阅Alpha Alert。
想看聪明钱怎么动?用Follow Radar。
无聊时还能在 Predict 游戏里用钻石预测涨跌,赢奖励。
从信息筛选到娱乐交互,全在一个插件里搞定。
【成本细节】
这玩意儿现在连钱都不用花。 Moss 正在发 OG Pass NFT 白名单:
免费铸造
送 200 链上积分
拿未来空投资格
还有早期支持者身份
我这边抽4个白名单给大家
拿白名单很简单👇
1️⃣ 关注 @MossAI_Official
2️⃣ 点赞+转发
3️⃣ 评论 @ 三个朋友
4️⃣ 下载 Moss 插件,注册并回复截图(邀请码在右下角SBKVB6KN)
注册还能多拿 💎100 钻石。

前几天我熬夜修个链上小工具,想做个「自动追踪地址行为」的 DApp。
本来以为只是写个逻辑脚本,结果一跑 zk 验证直接爆错,搞得我脑袋嗡嗡的。
后来朋友提醒我:“你别直接上主网啊,用 @brevis_zk 的 Pico 就行。”
我才知道,Pico 就像 zk 的试验田。
它是 Brevis 的轻量级证明框架,让开发者能先在本地跑电路、测逻辑,不用每次都上链烧钱。
我就在 Pico 里调好了整个流程,链下先验证、再模拟证明,简直比原来省事太多。
等项目上线后,我把它接到了 Brevis 的 Coprocessor。
那是他们的链上和跨链计算层,能直接读取区块链数据,在链下算完再把“真相”带回链上。
就像你不再自己动脑算,而是交给一个专业的 zk 计算中心。
现在我的 DApp 可以自动验证用户交互、奖励分发全程无误,

看着 $ORDER 稳在 0.23 刀,我突然笑了。
这价格,就像暴风雨前的那种诡异平静。
我记得上一次有这种感觉,还是在 Sol 爆发前。
那时候大家都嫌慢、嫌无聊,
然后几个月后,10x利润
@OrderlyNetwork这项目,也有点那味儿。
Upbit 上市那天, $ORDER  一口气冲到 0.46刀,
TVL 破 5130 万,手续费烧掉 14.7 万枚代币。
团队没急着吵热度,
反而默默更新 v1.4.1,引入 RWA,
合作的 KodiakFi 两周赚了 3.6 万刀,
连老外社区都在喊 “Orderly Season 2 is coming”。
我在想,这是不是那种被低估的时刻?
有人说它慢,其实这是“稳”。
当别人还在玩热点,Orderly 已经在搭未来。
我关上电脑前,在笔记里写下一行字:
“黎明总是静悄悄地开始。”
然后默默挂了个限价单,
0.26 进,1.00 出。
不赌暴富,只信秩序

以前,每次我提交作品参赛,总感觉像是把作品丢进了黑洞。一经上传,便石沉大海,不知道是否被看到、评审是否公正,也无法再修改。数据被“一次定型”,而我却还在成长。
直到这次,我参加了一个基于 @irys_xyz 的去中心化艺术比赛,体验完全不同。
当我提交作品时,首先进入的是 Submit Ledger。它不是立刻上链,而是记录了我的提交意图、时间戳和签名。那一刻,我感到作品像是“签了到”,不是“走了终点”。
接下来,社区成员开始投票、审查、讨论。评审可以是链下治理,也可以是 DAO 投票。这些意见让我完善了作品,过程公开、可追溯。我第一次感受到,数据也能有“中间态”。
最终,我的作品被选中,发布到了 Publish Ledger,正式上链、不可篡改。那个瞬间,我知道,这不是单纯的“上传”,而是“毕业典礼”。
从提交到验证,再到发布,甚至还有扩展层支持不同用例的治理逻辑——Irys 不只是存储工具,它像是给数据赋予了“生命”:可以编程、可以治理、可以演进。
它不是开关式的“上传完就完事”,而是一个真实、动态的数据流动过程。就像我的创作,不是一次完成,而是不断迭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