消失的信任
最近反复在思考一个问题:VC 币为什么崩了?
表面看,可能是情绪低迷、流动性差;但本质上,是整个行业的信任机制正在崩塌。
任何一个项目基本上由这四个角色构成:项目方、投资人、做市商、社区。理论上,这四方理应是共建共赢;
但现状是,越来越像一场“谁跑得快,谁就赢”的零和游戏。
大家彼此提防、互不信任,甚至不惜互相欺骗,只为跑的更快。
这种结构的问题不仅不能形成信任,还会放大人性弱点,贪婪、短视和机会主义。
久了,我们也会默认这个行业充满了欺骗,却忘了区块链最核心的价值并不是博弈,而是共识和信任。
很多人只是看到信任在崩,却忽略了一个简单的道理:凡是可以向下坍塌的东西,也一定可以向上。
所以,值得我们进一步思考就是:这四方的信任应该如何构建?
答案恐怕不在四个角色本身,而是要跳出单一的角色视角,从机制上构建正和博弈的信任关系。
如果从商业模式的角度去看,关键是找到那个承载信任的支点,并打造成自己的核心能力,然后再围绕这个支点,建立起迭代反馈的机制。
而这四个角色中,真正具备构建信任支点的,其实就只有投资人和做市商这两个角色。
那么,这两个支点又该如何撬动信任飞轮?
以这两个角色作为核心能力的支点,当能力越强,就越能为社区创造价值。通过将早期利润让利给社区,让相信的人赚到了钱,从而产生了越来越多的价值共鸣,最终推动社区又反哺回自己的核心能力。
长此以往,也会有越来越多的项目方主动寻求合作,在优质项目的挑选上也有了真正的选择权。
能力带来价值,价值带来信任,信任又反哺能力。这或许才是符合商业逻辑驱动的解法。
在当下的行业,我目前所看到的,有能力且有机会做成这件事的,似乎只有UV。
1.已经很久没看时间线,也没空像lam一样每天可以色眯眯的翻牌子,最多就是看看当天热点,主要是觉得推特上虚假信息.广子实在是太多了。
2.我个人有点精神洁癖,自己看不上的东西很难去讲言不由衷的话,我觉得推特对我来说是交朋友的。
但事实是好像很多人把朋友当日本人耍,或许他们对关注自己的人的定位并不是朋友?
3.广子我觉得不是不能接,但如果是以消费相信自己的人为代价,对我来说这个是不划算的,信任比什么都重要。所以到现在我基本上我发的要么是OKX、gmgn,要么是我自己投一级的项目。
4.真正的alpha肯定不会是在推特,推特是个工具,你表达什么思想,就会容易吸引什么样的朋友,所以你会发现,最终能玩到一起的,都是相似的人。
5.我还是喜欢简单、纯粹、靠谱、不装的人,如果你的朋友八面玲珑,见人说人话,见鬼说鬼话,那他大概率对你也是这样,每天充斥着博弈、虚假和谎言。
也许终有一天你会发现,圈子越往上走,人会越简单。
昨天和奶子哥聊天,确实可以感受到他今年有了很大的变化,尤其是去了新加坡以后,他对新加坡的总结是:水大鱼大。
一年多前和他就有深度聊过环境对人的影响,他说三年前BMAN有问过他要不要去新加坡,但那个时候没多少钱,没有勇气去,但这个事三年后也真正实现了,一切可能都刚刚好。
和他探讨了几点:
1.天赋:要找到自己的天赋点,天赋就是你做这件事对别人来说好像很难,但对你来说会比较容易,把这件事深挖,最好还能和赚钱挂上钩,甚至让这件事成为自己的热爱,就像对奶子来说做好推特这件事他要比绝大多数人容易很多,那这件事就是他的天赋。
2.热爱:热爱可能是成为高手的门票,这是可以真正享受做事的过程,而非结果。在热爱面前,努力、坚持、毅力的力量都太弱了。
3.习惯/思维的枷锁:我对好的教育的定义是在很小的时候就养成了很多好的习惯,比如看书、运动、保持开发,这些习惯都会成为时间的朋友。
而坏习惯也是时间的朋友,随着年纪的增长,戒掉坏习惯的难度会越来越大,所以能意识到自己错了,当下就止损,就是最小的代价。除了习惯,思维的枷锁或许对一个人的影响会更大。
4.思维方式:思维方式的积累可以在我们遇到问题是有多个视角去思考,甚至是跨学科解决问题的能力。但我现在越来越觉得,直觉力的力量可能算力会更加强大,这是一种调用潜意识的能力。
5.防守:币圈离钱太近了,很多人早期是靠着胆子大,敢打敢冲吃到了红利,但你会发现很多人积累到了一定的财富后还是依然非常冒险,这就是只有进攻,没有防守,而防守才是衡量一个人是高手的核心,人生只需要富一次。
更新下 $pythia 的最新看法:
1.上周 $pythia 在100M位置经历了大量的换手,很多人的止盈位都在100M,估计是把做市砸急了,刚突破100M的前两天还是一直接货的,大概接了几M的货。
21-22号那么多人卖出的情况下还净流入快2M,到了23号庄改变策略开始洗盘,估计也是觉得子弹打出去太多了,毕竟到现在已经花了10M以上。
洗盘带动了不少散户出逃,能看的出洗的也挺急的,我以为至少得洗个一两天吧,结果来个撤池子然后秒拉到100M。
之所以洗的这么急很快就拉回来, @druzbtc 和我说的是玩这个盘的很多玩家承受不了太大波动,所以洗盘也不会洗的太深。
2.这个月大概率就是洗盘震荡为主了,跌也跌不下去,涨也涨不起来,这个时间是把拿不住的洗出去,因为他们挂了个单边池,所以很多人大概率也不会买,甚至会卖出。
有意思的是他们这个盘好像也不需要什么币圈的玩家来买,基本上都是庄自己拉和线下客户买,这种好处是波动较小,比较稳。
我一直认为这个盘不计成本拉盘的打法我们看不懂是有可能有人会在更高的位置接他们,我们坐稳就行了,希望这几天洗完8月来个新高度。🤣

强庄无需多言
没想到这周100M的目标,刚到周二 @druzbtc 就实现了。
本来昨晚 $pythia 就可以冲到100M的,但这个位置有很多散户获利止盈,在这种情况下昨天还可以净流入1.18M,基本上就知道稳了。
对我来说,什么脑不脑机鼠根本不重要,这些都只是故事而已。
只关注最重要的一个指标,就是庄的打法。
我和 @0xCryptoWing 说,这种真诚庄真的很少见了,他甚至四小时线都不会让你失望,基本上只要有获利砸盘秒收回。
如果这种真诚庄都赚不到大钱,那也确实没有办法了。
我觉得100M这个位置博弈完,大概率还是继续往上走了,很多该卖的也卖的差不多了。
再定个200M周目标吧。🤣

强庄无需多言
没想到这周100M的目标,刚到周二 @druzbtc 就实现了。
本来昨晚 $pythia 就可以冲到100M的,但这个位置有很多散户获利止盈,在这种情况下昨天还可以净流入1.18M,基本上就知道稳了。
对我来说,什么脑不脑机鼠根本不重要,这些都只是故事而已。
只关注最重要的一个指标,就是庄的打法。
我和 @0xCryptoWing 说,这种真诚庄真的很少见了。
如果这种真诚庄都赚不到大钱,那也确实没有办法了。
我觉得100M这个位置博弈完,大概率还是继续往上走了,很多该卖的也卖的差不多了。
再定个200M周目标吧。🤣

听过很多庄说的话,大多数都是忽悠,因为市场和庄本质上是对手盘。
比如说做市资金准备几m,庄很有实力,然后池子加一点点,让你们都拿住,他框框出。
薯条总 @0xCryptoFries 用 okx 钱包的 API 统计了资金流入情况,过去五天净流入就有 316 wu。
现在 $pythia 池子已经10m+,我和 @druzbtc 聊如果池子小一倍,市值早就2-3亿了。他说没事,池子小了巨鲸不玩。
有的时候不要看庄怎么说,要看庄怎么做,当两者不一致时,请以价格为准。

我有我自己的原则,
我不想一辈子被人踩在脚下,
你以为我是臭要饭的啊?
我等了三年,
就想等一个机会争一口气,
不是想证明我了不起,
而是我要告诉人家,
我失去的东西,
我一定要拿回来!!!
我自己的习惯是,对于投了或者着重看的一些项目,时不时会跟下进展,看看是不是跟我当初的判断一致。
Mira 这个项目,5月份Messari分析过,6月份上了Kaito,这个月刚刚上了Verify系统,节奏上还是非常稳的。
这个系统,我看了一下,实用价值拉满。
比如下边的图,不知道的人,你根本不知道这句话哪里有问题,哪怕是在币圈久了的也可能搞混。
因为当时中本聪第一次确实拿到了50个比特币的奖励,但只是把其中10个转给了密码学家哈尔.芬尼。
这就是mira的Verify系统的价值,通过多个模型来验证某个AI输出内容的真实和准确性,然后标注出来,而且提供API接口,即插即用。这对那些依赖AI生成内容的创作者来说,又是一个利器。

提到杠杆,多数人会下意识的觉得,这是风险,这是赌,不确定且不可控。
我是比较认同 @naval 对杠杆的观点。
我之前说撸毛是一种思维方式,杠杆其实也是一种思维方式。
杠杆有三种,第一种是劳动力杠杆,也就是让别人给你打工。资本是第二种相对较好的杠杆形式,就是用钱来扩大决策的影响力。
第三种是复制边际成本为零的产品,比如书,媒体,代码。
比如21年的时候我发现了撸毛赛道的机会,我没有选择自己一个人撸,因为这么大的赛道,这么好的机会一定要上量,这就像你拿到了AA,但你的后手没上码,那你是拿不到多少价值的。
我当时提出来撸毛四要素是投研、资金、技术和人力。这四个要素可以组合成不同的团队,并使用不同的杠杆。
劳动力杠杆:我选择去搭建了人力团队,结合直营+孵化的商业模式,从1个复制到10个,24小时轮班制。
资本杠杆:这个主要更侧重投研+资金,核心是判断力,而把人力和技术团队当成自己的执行端,重决策、资金,轻执行,以合作形式。
代码杠杆:以技术为主导,技术在撸毛赛道基本上算是执行端,和人力差不多的定位,不过它的好处是可以上量,边际成本低,同时可以参与一些抢购、套利的机会。
从另一个角度来说,杠杆并不是风险来源,错误的模式才是。只要它能与清晰的商业模式结合,杠杆就能放大的决策效果,而不是变成赌博。
理解了杠杆思维的精髓,当机会来临时,你才能找到撬动资源最佳支点,真正的打出价值。
好的交易是套利是对自己交易模型的笃定感,钱就在那里,在自己的击球区了,只是弯腰去捡而已。
好的生意是符合天花板够高,符合趋势,可容纳更多人才和资金。
更关键的是商业模式,好的商业模式一定符合规模化的过程中边际成本递减甚至为0,这样的模式是最具有反脆弱。
比如樊登读书,整个团队加技术才100人,剩下的都是代理商,一年会员卡卖几十个亿。
差生意是规模化的过程中边际成本不会递减,看似规模可以做的很大,一旦遇到风吹草动,整个生意可能就会崩塌。
好的商业模式就是站在时间的这一方,会是时间的朋友,随着时间的推移,有越来越效应,这个增长飞轮就可以转起来。
比如做推特这件事就是边际成本为0的模式,这对个体来说,这就是最好的生意。
一个人想要跨越阶级,可能需要突破这几步。
原生家庭,原生环境,突破语言限制,突破国界,突破自己的潜意识。
一是原生家庭,很多人受父母认知的影响较大,如果这个认知本身有较大局限性,就会成为你成长过程中一个无形的枷锁。
二是原生环境,我自己从小在三线城市长大,对小地方的资源匮乏深有感触。这种匮乏感其实会更容易激发人性的恶。
一线城市通过城市红利,已经初步对人进行了筛选,你更容易交到高质量的朋友。
三是语言限制,你要突破国界,出去看看,别人家的文化是什么样的,你才会有所对比,就不会只迷信一种声音,才能站在全球视野去看待很多事情,发现很多套利机会。
比如在币圈,有很多在海外的朋友基于对不同国家的了解和语言优势,持续进行地理和语言套利,而且这种信息差会永远存在。
四是突破潜意识,无论你在什么阶段,最重要的都是充分了解自己,这也是一辈子的课题。很多时候以为自己在做理性选择,其实都是潜意识驱动和决定的。
如果真的要突破,首先要不断觉察自己,然后认识到自己潜意识的bug,逐渐的去修正它。
对 #Degenai 的最新看法:
1、这个产品想要真正跑的通,主要看两点:一是产品交易逻辑是否持续有效,二是商业模式能否构建正螺旋。
2、这几天币价下跌主要是产品刚出的时候,很多人情绪过于fomo,这些人都是吃短的,属于你只要不继续涨,我就跑了。
但币价短期涨跌大部分原因都是情绪驱动,这也是这个产品的核心交易逻辑,因为它本质上就是情绪套利。
3、目前存在的问题是:原本是该持仓1m才能使用产品,很多偷渡者直接免费使用了。
但这只是个小bug,潜在的问题是,即便有持仓有要求,可能很多撸毛用户不买币,直接找地址跟单就好了。如果仅仅是持仓,就无法让代币实用性和产品深度绑定。
4、我在思考它的商业模式如何才能真正的正螺旋,可能比较简单的就是等级制度,根据持仓的不同来大家使用的版本不一样;第二个根据偏好,定制不同的策略,比如有些激进、有些是保守的策略。
但这个力量还不算特别大,只能推动币价有一波上涨,因为还是无法从根本上解决跟单撸毛问题和飞轮效应。
5、后续可以进一步考虑的是代币和产品价值深度绑定。比如代币和产品的收益分配、奖励等进行强绑定,让代币价值和产品价值形成正循环。
6、除了Degenai产品自身的正向飞轮外,另一个重要的加持就是看ai16z生态带来的赋能。
随着 #ELIZA V2版本的发布,可以看出 shaw 的这一轮野心是想通过这个版本,整合更多的开发者和项目方来生态建设,从而把整个ai16z的生态飞轮转起来。
但我觉得,要想吸引到更多玩家,除了产品以外还是需要像virtual这样的盘子模型来套娃,才能真正起飞。
这种以产品为驱动的项目,就是需要时间慢慢迭代很久,这一阵可以保持关注右侧突破位的出现。

有朋友问我,打工怎么能更快升职?
我虽然没打过工,但作为连续创业者,我大概比很多人更清楚,老板喜欢提拔什么样的人。
首先,心态要转变:要站在领导的角度考虑问题,你能想老板之所想。
因为当你切换到老板视角,很多复杂问题会变简单,工作成果也会有质的提升。
更重要的是,你会从干多少,拿多少的打工人心态,转向干重要的,拿更多,专注于创造价值、放大结果。
在此之上,还要具备三个核心能力:能做事,会做人,会展示。
能做事。选择可量化、结果清晰的活儿,用专业能力解决实际问题,交付结果,老板才会真正注意到你。
会做人。要真诚待人,不要玩手段。能让领导能信任你,扶持你上去你不会忘本。同时尽量减少其他人对你的嫉妒,嫉妒心这种隐性阻力有时候力量也会很大。
会展示。千万别自嗨,你觉得好并不等于公司/领导觉得有价值,你要主动让别人看到、理解并认可你的成果,你的价值才能被承认。
职场说到底无非是人和事两件事,会做人,能成事。如果你还能和老板同频共振,那你不仅能被看到,还能被放到更重要的位置上,走得更远。
Circle和okx合作上了。
看来okx这几年的合规、全球拿牌照的布局这步棋真的走对了,也离上市更近了一步。
合规是属于难而正确的事,很多交易所是承受不住整个企业完全合规化带来的成本压力,但一旦成了,就是一劳永逸。
去鱼多的地方打鱼
有的时候赚大钱,可能并不是因为你能力有多强,而是你选对了场子,挑鱼多、水浅的地方下网。
撸毛赛道的赚钱逻辑,是赶上了VC币的红利。项目方为了上所和做高估值,会拿出一部分低价筹码,
撒饵吸引用户参与,这个时候你在对的池子里下网,就能轻松捞到最肥的红利。
比如在德扑里想要做到稳定盈利,最重要的并不是你的技术有多厉害,而是你找鱼的能力。
真正厉害的人,不一定是牌技最强的,但一定是最会挑桌子的人。
赚钱从来不是竞技比赛,核心要义就是虐菜。
所以,我们要学着不断地降低游戏难度、不断提高自己的确定性,把自己的比较优势发挥到最大。
别想着去正面硬刚那些装备拉满的对手,要么你打不过加入,要么就专注于寻找水大鱼大的池子。
一定要自己做研究,亲自做判断。
这几年我在交易和撸毛上,很多次的亏损反思下来基本都是偷懒、没自己做研究,只想抄别人答案。
总结下来,每个人的资金和判断逻辑都不同。如果总想抄别人作业,往往拿不到好结果。
比如说别人告诉我一个meme,如果不自己去验证,冲进去了,赚钱也拿不住,或者直接深套。没有自己的判断,就会犹豫,犹豫就会败北。
最终你会发现,即使一个团队,一个办公室,一个小群的人,都很难同时抓住同一个机会,而且即便都抓住了,也还是有可能有人亏,有人赚。哪怕看起来做的是同一个动作,结果都可能天差地别。
想抄别人作业,想偷懒是人性,但错的是偷懒还想赚钱。一旦开始靠别人判断或者内幕进行下注,亏损就会随之而来。关键是如果自己的研究而亏了,还能积累经验,跟别人亏了,就只是亏了而已。
所以,要想真正对自己的交易逻辑和金钱负责,唯一的方法,就是把更多的精力放在提升自己的研究和判断能力上。
这两天深度体验了一下 #degenai,体验下来,还是挺惊讶的。
这东西本质上就是一个链上主观量化交易工具。
扒了一下它的整个的交易逻辑,内置了两套下单逻辑,一个是大模型驱动,会给模型喂情绪、热度、代币交易、价格变化等数据,大模型据此决策;
另一个传统量化指标,比如技术面、交易量、聪明钱钱包动向等,更偏向传统理性逻辑。
这两套逻辑结合在一起,其实抓的就是MEME情绪传播过程中的套利机会。这种方式并不是为了吃到趋势里的所有利润,而是专注在最肥、最确定、风险最低的那一段波动里套利。
好的交易模型一定是弱水三千,只取一瓢饮。
从这个角度来说,DegenAi 把链上的人性弱点抽象成模型和规律,再通过自动化、算法化的方式执行交易。
相比于散户依靠直觉、赌性和手速PVP。这种基于情绪传播、信息时间差和算法优势的快进快出的打法,才是这个量化模型长期跑赢、真正成立的底层逻辑。
这两天深度体验了一下@degenaiofficial ,体验下来,还是挺惊讶的。
这东西本质上就是一个链上主观量化交易工具。
扒了一下它的整个的交易逻辑,内置了两套下单逻辑,一个是大模型驱动,会给模型喂情绪、热度、代币交易、价格变化等数据,大模型据此决策;另一个传统量化指标,比如技术面、交易量、聪明钱钱包动向等,更偏向传统理性逻辑。
这两套逻辑结合在一起,其实抓的就是MEME情绪传播过程中的套利机会。这种方式并不是为了吃到趋势里的所有利润,而是专注在最肥、最确定、风险最低的那一段波动里套利。
好的交易模型一定是弱水三千,只取一瓢饮。
从这个角度来说,DegenAi 把链上的人性弱点抽象成模型和规律,再通过自动化、算法化的方式执行交易。
相比于散户依靠直觉、赌性和手速PVP。这种基于情绪传播、信息时间差和算法优势的快进快出的打法,才是这个量化模型长期跑赢、真正成立的底层逻辑。
搞了10个工作室后,我意识到了撸毛的局限性
在创业十年的过程中,我在选择一个赛道搭建业务模型的时候,主要看中三点:
1.天花板够高
2.模式有持续性
3.能容纳足够的人才和资金
简单说来就是:有钱赚,能持续赚,还能用人力杠杆和资金杠杆。
在前几年,我觉得撸毛赛道至少是可以按年的维度去布局。核心逻辑主要是VC币的估值、分发再到上所已经成型,对假数据需求长期存在。
所以我从21年,nft时代那会儿,一口气就搞了10个工作室。但过去一年多,我意识到这种模式可能正在失效,持续性和杠杆效应明显变差。
另一个最大的问题就是:你积累的能力,无法迁移,无法沉淀。
主要是在于这个赛道并不是一个独立的生态,它依附在整个VC币之下,但现在,连VC也玩不动的时候,自然就无法持续。
饭碗不由你自己决定,那就注定做不大。在这种境况下,我的业务模型就沉淀不了更多的人才和资金,商业上无法放大,也越来越不够性感。
由于无法在其之上不断加盖楼层,最终,撸毛只能变成一种小而美的战略配置,需要把时间花在真正可沉淀的方向上。
最近在重读利弗莫尔的《股票大作手》,其中讲到:关心把事情做的正确,而不是关心赚钱。
这一条我自己感触很深。人的确要关心赚钱,但很多时候容易倒果为因。
赚钱只是结果,这个结果能否持续有赖于你能不能把每一步做对,而不是反过来。
比如在德扑里翻前你拿到了55和AA跑赢了,下一次你再拿到55会再次有侥幸心理,这种唯结果论陷阱,会直接干扰下一次的下注逻辑。
这在撸毛赛道里同样如此,比如很多人在Arb、Strk拿到结果,就误以为这个策略可以无限复制,于是下一次项目就大规模 all in,然后就需要到linea。
但忽略了一个核心事实:空投的本质是项目方给的,决策权并不在你手上;同时,很多机会是阶段性的红利,无法持续复刻。当归因错了,下一次反而会被这种错误的信心坑的更深、更惨。
最可怕的是这种错误的归因逻辑,会进入你的潜意识,再比如做合约抗单,抗一次回来了,你误以为这是正确的操作,下次你会给自己心理暗示还可以抗回来,于是你就爆了。
菩萨畏因,凡夫畏果。无论交易、撸毛还是德扑,核心都不是一次结果的输赢,真正注重的应该是决策过程是否正EV。
只要过程正确,即使短期运气好坏参半,长期下来,结果自然会水到渠成。
这两年,奶子哥 @cryptocishanjia 经常请我去会所按摩。
有一次,我问了他一个问题:你觉得推特要怎么做才能做好?
他回了我三个字:做自己。当时,我的想法是,卧槽,这TM还真被你装到了。
直到最近有空静下来重新思考这个事儿时,才大概想清楚了他说的做自己究竟是什么意思。
一直以真实示人。无论是成长复盘、看看奶子、自身的不足,都会坦然写出来。在当下的环境里,反而变得非常稀缺,也非常有力量。
当你开始真实,也就不会拧巴,也不会迎合而内耗。更重要的是,它其实也是一个极低成本的筛选过程,喜欢的,不喜欢的都能自然的筛选到。
真实的反面是伪装。凡是伪装,都需要调用额外的能量。一旦你习惯了,不仅跟真实的自己越走越远,而且你会失去与真实自己的链接,活成了别人眼中的样子,而忘记了你真正想成为的人。
伪装的代价,并不是别人不再喜欢你,而大概率是你自己不再喜欢自己。
真实自有万钧之力,所有经营的人设,除了崩塌没有任何例外。因为你拥有一个不属于你的东西,它一定是不自洽的,那么或早或晚会被清算掉。
但如果这个东西本身就是你自己,这就意味着你每时每刻都被证实了,那么,自然,你就活的稳如磐石。
真实的做自己,不拧巴,不内耗,或许这才能发挥出自己最大的潜力。
创业十年的最大教训:事可以错,队友不能选错
最近行情很枯,一直在做各种复盘和总结。细数一下,从大学开始创业,差不多整整10年了,这十年我最大的反思可能就一个问题:如何把人选对。
1.90%以上的坑,都不是事坑,而是人坑
读大学时靠P2P、邮币卡撸到的第一桶金一分没花,全都all in创业,然后被合伙人做局把公司掏空我直接亏破产。此后每一次重大的坑,复盘到最后,基本都是因为:人没选对。
2.人对了,事错了也能调头;人错了,事再对也会翻车
事情能做成,从来是“因人成事”,而不是相反。好队友的话,做错了还能纠偏,但是坏队友哪怕再对,也容易让事情做失败。成功是无数个原因的合集,但失败只需要一条,人是其中破坏力最大的。
3.我的底线策略:买单离场,不给二次伤害机会
这些年自己一直有个弱点,容易心软,所以我给自己定了个死规矩:错判可以认,但伤过一次,就坚决止损,后来发现曾经止损过的人都做对了。
因为更可怕的是,很多时候这些伤害并不是有意为之,而是基于他们的底层习性和无意识,这种潜意识带来的行为,是不可改变的。
4.意识到错误就立刻止损,不管多大代价都是最小代价
如果意识到自己真的选错了人,不管什么情况,都要立马止损,短痛比长痛强,钝刀子割肉相当于是你做了时间的敌人,长期下来会把你拖入深渊。
无论发展到什么阶段,一定要具备识人的能力,这会是自己一辈子的财富。
《如何看当下的撸毛?工作室们该何去何从?》
有朋友问我,为什么现在很少写撸毛和工作室相关的内容了。
前几年这方面做了大量的思考,战略、运营、商业模式等等写了不少。但现在,整个基本面变了。
1.过去那种靠刷 tx、填邮箱就能拿大空投的时代,已经一去不复返。真正抓住的人已经吃到了红利;没抓住的,如果现在再搞工作室、重金杀进来,是非常不理智的行为。
2.赛道规模肉眼可见地收缩,盘子变小,项目估值不断缩水。其实,这不仅是撸毛的问题,很多项目甚至还没发币就被市场证伪,胎死腹中的比比皆是。更别说现在还有币安 Alpha、Kaito 等平台出来分食,竞争更加白热化。
所以,如果你还有工作室,现阶段其实更应该考虑的降本和保持团队灵活性。
我自己目前的策略就是这样,轻成本、灵活、可控,把长期固定成本压到最低。比如跟兄弟团队抱团取暖,投研、技术共享,多分成、少发工资,降低整体运营负担。
以前写撸毛,我还是有很强的笃定感;但现在,逻辑失效的速度太快,行业在重构,这时候需要耐心等待新的派发方式。此时最忌讳的就是贪多、求大。
更应该思考的是:未来行业会怎么演变?团队要如何保持灵活?
这也不是说空投机会彻底没了,行业有周期,赛道也有。上风期,扩张是为了价值打的更满;下风期,降本是为了活得更久。
因此,现在最重要的应该是降低入池率、看牌成本,保持灵活。至少在这个阶段,撸毛应该逐渐作为配置的一部分,而不是主力。
很多时候,一个业务看起来是输给了市场,其实多数是输给了路径依赖和贪多心态,不能靠运气赚的钱又在下风期亏回去了。
观察到一个现象:撸毛赛道的00后其实非常少,大部分的玩家主要是在85-95这个年龄段。
这帮人进圈的时候,基本都有一定的社会阅历,刚好赶上撸毛打新的高峰期,确定性和收益都还不错。
尽管撸毛赛道本身确实红利期逐渐消散,但还是有一些资深玩家在深耕,多少还是有一些路径依赖。
00后现在大概 25 岁左右,这一轮赶上了链上红利期,但大多数人因为一开始后手不够厚,这一轮还没真正积累到自由的程度,入圈第一轮直接打到A8、A9是极少数悟性很高的玩家。
所以,赚钱这个事儿,尤其是在币圈,看似有一些年少成名、赚到大钱的个体,但总体上还是一个厚积薄发的过程。
比如95后,大学毕业进圈,第一轮牛市基本是陪跑,亏亏赚赚、反复试错,主要还是在练基本功;到第二个周期,才开始真正看懂怎么玩,有自己的节奏,慢慢积累出了后手。
我自己19 岁赚到第一桶金,年少轻狂,24岁就创业破产,起起伏伏,直到近几年,才逐渐看明白很多事儿。现在回过头看,越年轻时多踩坑反而是好事,成本低、影响并不大;如果一路太顺,后面等你后手深了,再踩坑,那代价只会更大,甚至是毁灭性的。
所以,下一个周期真正的主力一定会是 00 后;05后现在刚进圈,还需要完整跑完一轮,先积累基本功、踩该踩的坑,等下下个周期才会成为新的主力。
对于 90 后来说,拼体力已经拼不过了,未来要靠认知、靠资源、靠积累取胜。
所以要多支持 00 后,多和00 后玩,否则很容易被时代边缘化,彻底out。
最近对推特的一些思考:
1.推特主要用来记录自己思考的过程。不能沉迷于为了流量而搞流量,最好不刻意定目标,让输入-思考-输出成为生活的一部分,做个真实的人。
2.推特是最有效的泛社交工具。与其到处去混无效社交局,不如好好积累自己的专业能力、写作能力,推特社交是最低成本、最高效率帮你筛选出志同道合的的朋友。
3.比流量更重要的是机会感知和捕捉能力。把更多的时间花在提升自己的交易、捕捉机会的能力;其次才是输出分享,当你专注于机会本身,涨粉本该是自然而然的事情。
4.不要过分在意粉丝量,就算在意,也应该在意的是活跃粉丝数。你的价值是一切的基石,如果不好好沉淀专业能力,即使有几十万粉,但活跃粉丝量极少,也只是自欺欺人。
5.珍惜好自己的羽毛,不要为了点广告费,什么饭都吃。现在流动性不好的时候,割起来真的挺难看的,粉丝没有那么傻,互联网也是有记忆的。
6.一切都是注意力经济。注意力本身是稀缺的,如果发的内容长期都没有什么正向价值,即便是处于人情世故的点了关注,后边也逐渐不会再看你的内容,更不会加小铃铛。
以上,自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