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有一个明显的感受,币圈最近的增量来自传统金融领域。 比如香港,虽然港府拼命降温,但几乎每一个传统银行、头部互联网、大型金融公司,都在组建团队进军稳定币和 RWA,热度之高难以理解。 相较之下币圈 native 的新创业者和新机会没怎么看到。美国那边不知道是不是也是类似情况。
香港数码港在北京推介项目,这里面币圈公司的含量有点高啊😂
原中国银行副行长王永利特别喜欢写文章,据说在体制内非常多人看。他之前我记得挺反对加密货币,最近态度有点彻底转变,也许也代表一些什么风向吧。 最新文章指:区块链与加密技术融合相对传统的以银行和 SWIFT 为主的跨境支付清算体系,其优越性非常明显,给传统支付清算体系带来巨大冲击。 现在区块链与加密技术融合,实现单一平台无国界全球化覆盖,将平台运行规则内置于系统中(“编码即规则),不再需要平台管控者作为运行中介(去中心),用户是在统一平台上注册开户,而不需在清算机构中注册开户,不需要清算机构作为转账中介(去中介),而是由付款方自己进行付款操作,与收款方实现点对点直接支付,由平台系统参与节点分布式验证、存储和记账,确保全流程公开透明、可以溯源、难以造假。由此可以极大地提高效率、降低成本。 现在这种全新的区块链技术和平台,已经可以推动区块链原生加密资产(如比特币、以太币等),以及通过 ICO 发行的区块链衍生加密资产(各种山寨币)、各类稳定币(特别是与法定货币等值挂钩的法币稳定币)、非同质化通证(NFT)、现实世界资产通证(RWA,包括真实数据资产通证 RDA),乃至通证化股票、通证化债券、通证化货币基金等,实现在公共(非许可)区块链平台上全球化7x24小时不间断交易与清算,由此催生出全新的无国界“加密世界”并加快发展。 全文: https://t.co/e0llQqdV5R
新加坡驱赶币圈无牌机构,香港出台全球最严的稳定币法案,要求持币者实名 KYC,两地均给 Web3 行业浇下一盆冷水。同时美国 SEC 出台 Project Crypto 计划,一篇雄文格外激励人心。大洋两岸冷热差异好大。据说不少 SG HK 的机构也纷纷往美国跑了。
今天传出京东的稳定币商标可能是 JCOIN 或 JOYCOIN 为什么京东这么努力,一个很重要原因可能是它虽然有巨大的支付场景,但国内支付领域的蛋糕却完全没吃到,被腾讯和蚂蚁吃完,作为国内支付的失败者,因此在拓展新的、国际化的支付基础设施,会更有动力一些,尝试可以绕过这些传统的支付基建
币安上面理财一直有点拉胯,这下搞了个国债产品,如果后面没有合规压力和限额,感觉甚至可能破百亿规模?后面币股也要看币安的表演了。RWA 的三个核心产品,稳定币、国债代币、股票代币。币安的特点就是,市场上的所有热点虽迟但到,绝对不会缺席,而且一定会掀起一个大浪。
前几天看院士们讨论未来 20 到 50 年的最重要技术突破,似乎集中在这四个领域 室温超导 量子计算机 可控核聚变 AI for science 用 GPT 研究了下,它认为可能还会包括脑机接口、全脑模拟、合成生命、原子级制造等
我去,我以为是笑话,结果人民日报报道了。。。 快手冯某私吞补贴给服务商的 1.4 亿奖金,利用八个交易所换成比特币等,混币后又换回人民币,最终被查出、交出剩余藏匿的 90 多个比特币,7 人被判 3 到 14 年有期徒刑 原文:
《周日荐读|当币圈财富被少数人夺走,普通人应该怎么办?》(作者 @thiccyth0t)本文通过一个“看似稳赚”的抛硬币游戏,揭示了“头奖悖论”背后的数学陷阱,指出虽然高风险游戏在期望值上可能为正,但从长期看大多数人注定归零。
前几天健身房锻炼,看见最传统的香港新闻台都在播富途赞助的加密货币行情分析广告,几乎大部分商场都有他们的线下店,这种地推力度是极大的,未来可能香港加密货币交易市场也会被这种地推能力超强的互联网券商霸占。
@shanshan521 我一直觉得交易所做的很不够,甚至交易所本身一直在鼓励作恶;比如任何一个TGE上交易所的项目,应该创始人+内部保荐人+股东都应该身份实名公示。
很多朋友很怕飞机颠簸,我原来也是。 但今年我突然变了个想法,把飞机颠簸想象成在坐一个刺激的过山车,戴上耳机听个摇滚乐,配上一杯冰可乐,发现这甚至是一种很独特的刺激享受。 既然改变不了什么,不如让自己快乐一些。换个想法,换个活法。
今天有个新闻在小红书好火 香港 70 岁老头 whatsapp 接到信息,对方自称女邻居,逐渐发展成网恋。 女自称新加坡交易所工作,有加密货币内幕消息带老头暴富。 老头 37 次转账了 327 万给女方 34 个户头,还欠下上百万债务。 最终老头还要继续转,直到职员发觉有问题找警方才揭发骗局。 香港之前有 90 岁老太被诈骗 2.65 亿。老人家钱多脑袋糊涂,确实太容易被忽悠了。。。 https://t.co/cnLfnHSTue
香港合规平台出金会否被征税?这篇 @FinTax_CN 文章说得比较清楚: 如果属于商业性经营行为(挖矿),收益可能要缴纳利得税 如果相关收益归入资本利得税,那便无需征税 如果个人获得薪酬,比如领取的是 USDT 工资,那么出金后还存在薪俸税 如果收益来自商业性挖矿等经营行为,还要特别关注成本的合计扣除,满足一定条件下都可以作为税前利润扣除项。 如果投资者最终无法享受资本利得免税,也可以考虑是否能享受香港的离岸豁免。 文章同时清楚解释了判断合规出金平台的标准:持有牌照;需要做 KYC;明确托管方等。 全文: https://t.co/iQOZC3PoCo
如果不是 Pumpfun 被起诉,好像大家也不知道他们团队谁是谁,这次才发现原来有: 21 岁的首席执行官 Noah Bernhard Hugo Tweedale 21 岁的首席技术官 Dylan Kerler 23 岁的化名首席运营官 Alon Cohen 地点位于英国伯里圣埃德蒙兹镇的一个商业园区 00 后无情 P 小将
健身房看新闻,香港有个有趣的博弈: 本地劳工认为输入太多外劳导致他们失业 餐饮业认为外劳不足导致餐饮倒闭潮 餐饮业还指责有劳工故意不上班,避免薪水超额无法申请公屋 还有个新闻,菲佣买菜时间偷偷去餐馆洗碗,被抓了不少 也发现确实不少餐厅的盘子都是油腻腻的 世界是灰色的,最终应该就是妥协一个中间值吧。以及 AI 机器人快点发展吧,减少繁重的基层人力。
Arthur Hayes 最新预测,年底比特币 25 万,以太坊 1 万。 他说:“即将到来的以太币牛市即将把市场撕成碎片。Maelstrom 正在做所有与以太坊、DeFi 以及 ERC-20 垃圾币相关的事情。” 不过请大家注意,老哥说过自己预测准确率只有 25%。。。
前两天看到 The Block 挺棒的前新闻负责人 Frank Chaparro 终于离开这家媒体,去了交易公司 GSR,还挺感慨的。 这几年 The Block 整体质量就像自由落体一样下滑,很厉害的一些媒体人都陆续离开了。就像一场热闹的派对在散场。 那另外一个标杆 Coindesk怎么样?Bullish 公布的 IPO 文件透露了端倪。
一图看懂四大“以太坊微策略”现状
稳定币天才法案后值得关注的是《CLARITY 法案》,核心是代币发行相关,建立在 FIT 21 基础上,7 个标准决定一个代币能否从“证券”转为“数字商品”,分别是: 去中心化治理(无单一控制者);开源代码;自动化运行;代币持有分散度(无单一实体高于 20%);价值来源于使用和运作;无特权限制;时间限制(ICO 后需完成上述规则)。 https://t.co/0drfgC3PUV
GMF 这篇文章笑死: 最近高密度参加了一些关于稳定币的会议,对稳定币概念最兴奋的大多是一些中年男性。身份或者是经济学家(非货币领域),或者是传统行业的投资者。 他们大多在 2024 年之前没有听说过稳定币,或者对稳定币的认知还停留在 Libra 时代。因此在他们看来,稳定币新鲜、震撼、将巩固美元霸权、甚至重塑全球货币体系,是中美下一次争锋的前沿。 全文 https://t.co/Xjp45HcH0V
推荐文章《关于以太坊微策略的十问十答:四大美股公司押注 ETH 的逻辑与持仓解析》 SharpLink、Bitmine、Bit Digital 与 BTCS 四家公司均未依赖现金购币,通过 PIPE、ATM 增发、可转债、DeFi 借贷、BTC 变现等路径。 SharpLink 与 BitMine 在短期经历超 70% 的深度回撤,显示高风险、高波动特征。 SharpLink 是目前唯一公开可追踪 ETH 地址的企业,在盈亏披露与链上透明度方面最为完整。 SharpLink 与 Bitmine 初步形成了“ETH 微策略”代表。但要成为真正的“以太坊版 MicroStrategy”,不仅需要持续积累 ETH,更需在融资能力、链上部署、叙事掌控与估值传导等多个维度形成闭环。 全文: https://t.co/BuUD55euCm
为什么这些人明知这是个向内地人做传销的超高风险项目,仍然要投资和背书呢?
看了黄仁勋和王坚对谈全文,有几个感兴趣的点: - 下一波浪潮就是物理 AI,所有的能力都能够融入到我们的物理世界,比方说机器人。 - 人工智能时代更重要是学习第一原则,人类的智慧需要回到第一原则上 - 年轻一代会成为人工智能时代的原住民,人工智能好像你的伙伴,从出生到你离开这个世界,给你提供建议,教导你,终生陪伴你 - 不管是农民还是老年人,必须尽快用上人工智能,它一定会给你赋能 全文: https://t.co/DQ4P9Bsm1P
财新报道指,被视为马云好友的钱峰雷与旗下实控的恒峰国际等多家公司,涉嫌在⾹港向公众销售多项未经⾹港证监会认可的集体投资计划,上万⼈已遭受财物损失,部分⼈⼠在内地公安机关报案,受害者希望⾹港证监会主动介⼊调查。财新调查发现,⼤批中国内地⼈⼠参与,其中⼀个销售⼤群的⼈数超过 12
看了篇财新报道,果然都疯狂动起来了🤣 香港稳定币牌照申请过热,因此改成邀请制,只有在预沟通中获得认可,金管局才发出申请表格。 申请人必须提供具体应用场景,没有应用场景拿不到申请表。 已有五六十家公司有意申请,包括中国内地央企、金融机构以及互联网巨头。 全文: https://t.co/GN4kBVTiNM
飞机上看了一饭封神,其中有个香港女生挺感人,说自己之前做秘书,被裁员三次,后来转行做厨师,不断获得认可,重获新生。 从这个角度,自己还是挺感恩币圈的,不然估计还在某个大厂苦哈哈打工,上下班打卡挤地铁,搞什么加班排名,面临中年裁员危机。所以还是要踏踏实实继续做好,回馈这个行业。
今天看到一句话好有趣 比特币是为了世界崩溃做准备,以太坊是为了避免世界崩溃而努力。 用 GPT 研究了下: 比特币:保底的反叛者,硬通货的“末日保险” 它不指望世界变好,而是构建一个脱离现有体系的、抗审查、稀缺、不可篡改的价值锚。 极简设计:固定总量、不追求复杂功能、少即是多 —— 它像是末日之中你最后能依靠的资产。 逻辑像黄金:如果货币贬值、信用崩溃,它仍然可以存在于全球节点之间,无需信任任何人。 所以:比特币不是来拯救世界的,而是来“保存火种”的。 以太坊:建设性的理想主义者,编程货币的实验场 Vitalik 更像是工程理想主义者,他不是要推翻世界,而是希望用区块链“改善世界”。 不断升级、支持智能合约、Layer 2、大量实验和治理参与 —— 充满变化与活力。 逻辑像互联网:它不是要成为黄金,而是要成为一种基础设施,让人们用代码创建新秩序。 所以:以太坊是“如果我们仍有希望,那就试着重新建一个系统”。 两者并不矛盾,反而相辅相成 比特币是防御型武器:守住最低限度的自由、抗通胀、反控制。 以太坊是进攻型工具:尝试构建去中心化的“替代世界”。 比特币是逃生舱,以太坊是重建图纸。
感觉新加坡赶人和离岸 CEX 自查是一个行业转折点,权力和传统机构纷纷进入币圈,带来了主流币的暴涨,也带来了各种传统金融尤其是银行的规则,离岸用户会越来越难以适应,这恐怕是一个大趋势,离岸的空间越来越小,CEXs 全面向银行靠拢,比特币和以太坊作为无许可的代表,价值也会更加凸现与珍贵。
没想到范围这么广,基本都是炒股,基本都是老虎富途等,很明显香港券商们和内地税务已经彻底打通,符合的基本不用存在幻想 简中币圈暂时不用担心。但其实非简中币圈早就极其小心了,比如用非托管而非 CEX 等。推荐大家阅读这篇文章以及关注 @FinTax_CN 推特与公众号 这个 AMA 和文章已经讲得非常清楚了https://t.co/A6QnBKGvAF
真是弱智回复,比时薪是送外卖呢? 清北有多少政商 top 领袖,这种校友资源是大中华区任何学校无法比拟的(当然仅限本科) 就拿币圈来说,清北大老板们也比比皆是,港大有个啥,牙医律师?一个知名创业者也没有 当然选择是自由的,学生就是喜欢港大无所谓,但这个评论太弱智了😂
和香港立法会议员邱达根做了个对谈,基本讨论了目前所有热门问题,推荐来港的行业人士阅读,问题包括: 香港政策是否太保守 香港会否像新加坡赶人,如何看 base 本地向海外服务、DeFi 如何看香港和内地前店后厂 如何看合规机构亏钱、稳定币有市场吗 港股代币化问题 欧美公司不愿意来香港 香港究竟支持 Web3 的态度和力度如何 有一段话感觉也是有道理的: 如果你贸然放开,三五年内任由市场疯狂炒作、割韭菜,最终结果可能是整个市场崩掉,不仅对香港无益,还可能牵连传统金融体系,对香港金融品牌造成严重影响。 毕竟这个市场聪明人太多,有能力快速套利的人很多,如果缺乏监管,一两年可能会得到外界称赞,但三五年后整个生态就可能崩塌,这不是我们希望看到的局面。 (这段话让我想到最近一些 base 香港疯狂搞内地用户的 CX 盘,甚至还有一些所谓大佬的投资和背书,真丢人,这种必须集体抵制) 全文 https://t.co/5SyEiJCFH1
哎身边好多朋友的例子 流量自媒体挑逗着人们的消费欲望 各种借贷网贷工具勾引人们提前消费 叠加经济下行、AI 替代人力,纷纷裁员 最后负债压力巨大,高消费欲望无法满足,甚至工作都没有了 不少人和家庭陷入绝望困境和精神类疾病 一定不要借贷,一定要有储蓄!
和朋友瞎聊天,朋友说起来第一次去纽约的经历,他住在万豪,还算不错的酒店,他往自己房间走,同一楼层,几个黑人敞开大门,正在音箱公放,极其吵闹的嘻哈音乐,他好奇,往里面瞅了瞅,桌上赫然放着一把枪。老哥吓得后来都不太想去美国了。
🎙️老友记圆桌EP01:美股上链和稳定币超级周期,新周期下做“币东”还是股东? 👥IOSG Ventures 创始人 @jocyiosg 对话多位行业大咖,本末社区创始人 @Super4DeFi、资深创业者 @forgivenever 以及区块链媒体人 @WutalkWu, 他们会带来哪些观点碰撞? 🔥本期话题 1. #Circle vs
我觉得 U 卡和股票代币(RWA),都有点内在逻辑的类似。 币圈低垂的果实已经摘完了,后面的生意都有点难。上面这俩,理想状态下都非常厉害,有极大想象力。但中间监管链条太多,不胜其烦。 RWA 也是。币安的稳定币理财利息低到令人发指,为啥不包装个美债产品。也是因为监管因素麻烦。
和 GPT 聊天,他说现代心理学上有三种真正的快乐和深层次满足,很有意思: 1. 意义感(meaning):你做的事情与你的价值观一致,感觉“这事值得我做”。 2. 关系与连接(connection):你和他人有真实的情感联系(亲密、信任、爱)。 3. 成长与流动(growth / flow):你在做一件事时,全神贯注,忘记自我,有投入感(心流)。 很多人在“追求物质、刺激或短暂快感”时可能体验的是短暂的快乐,但不是深层的满足。
武汉土生土长的 Manus 拿了硅谷顶级 VC Benchmark 的钱,被要求出走新加坡。 这也从某个角度体现了为啥新加坡赶走币圈公司,因为要去的实在太多了,根本不差币圈这点人和这点钱。 对香港也是好事吧,好好承接一些币圈的人和公司,还是没问题的,这几天已经听到很多朋友要从新加坡来 HK 了。
牛市常见两种心理: 怎么大家都赚钱了,就我没赚,追进去!比特币创新高了,肯定还会再创新高,追进去! 但事实上,牛市适合套现、融资、创业、打工。熊市才适合抄底和定投。 买在最高点的人,往往是最后冲进去的“散户”。
现在市场里资金的注意力非常割裂。 2014年以前进圈的A12+(主要是远古矿工+几大所老板),基本不关心行业前沿趋势了,要么退圈要么在转传统资本圈玩法,场内活跃度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