乍一眼看很有道理、但仔细推敲就能发现明显逻辑问题的三盘理论,得到了币圈人的一致高度认可,或许是一种悲哀。
这种认可在某种程度上,反映了两个现实:
1. 市场参与者普遍认同加密市场以投机为主导。接受“一切都是庞氏”的说法,说明多数人进入这个市场就是为了投机获利,而不关注任何技术创新和实际应用
2. 从比特币诞生算起,加密行业发展 15 年,但真正能落地、能解决实际问题的应用依然有限。绝大多数项目还是在玩金融游戏,这反应了整个行业在价值创造方面的不足
这篇广受欢迎的《三盘理论》确实展现了作者加密韋馱老师对整个加密货币市场独特而深刻的洞察,通过分红盘、互助盘、拆分盘这个分析框架,巧妙地解构了加密市场中常见的各类金融模式,我第一次读到时也觉得很有收获,尤其是对市场运作机制的分析部分——对流动性、市场周期、用户心理的观察都相当到位,特别是对项目生命周期、崩盘机制的剖析,为市场参与者提供了难得的风险防范视角。这些见解无论对项目方还是投资者都很有参考价值。
但是,如果你更深入地去思考这个框架时,会发现一些不对劲和值得商榷的地方:
1. 概念定义的缺陷
作者将"庞氏"定义为"资金需求与预期收益之间的错配产生的缺口"。这个定义过于宽泛,几乎把所有投资和价值创造活动都归类为"庞氏",这实际上是严重的概念混淆:
正常的投资活动与庞氏骗局的本质区别在于是否创造实际价值。例如,购买股票是基于公司未来创造价值的能力,而不仅仅是"错配" ,房地产投资也不能简单归类为庞氏,因为房产提供的是实际的居住价值,而不仅仅是期待下一个买家付出更高价格。
2. 论证的循环性
用自创的宽泛定义去覆盖各类金融活动,然后得出"一切都是庞氏"的结论。这种论证方式本身就存在逻辑问题:先把定义放得很宽,然后用这个宽泛的定义去套各种项目,自然就得出"一切都是庞氏"的结论。
3. 选择性举例
文章的案列分析存在选择性偏差,关注的全是投机性项目,把所有需要持续资金投入的活动都定义为庞氏,完全忽视了那些真正在解决问题、创造价值的区块链项目(还是说大家都认为整个加密行业全是投机,毫无价值?)。
文章展现的是一种危险的价值观:
- 将金融创新简化为纯粹的零和博弈
- 鼓励设计掠夺性金融产品
文章试图把这套理论推广到加密货币之外,暗示"这不就是我们几千年来一直在做的事吗"。这种论述方式有意模糊了正常经济活动和投机行为的界限。
本质上是在为零和博弈的投机行为寻找理论依据,它提供的不是一个分析框架,而是一个为投机行为辩护的话术系统。
这也许解释了为什么这篇文章在币圈获得广泛认同——它为许多人已经在做的事情提供了一个"体面"的解释框架。
-------------------------------------
洋洋洒洒写了一大堆,我突然想到一个问题:
加密韋馱老师这篇文章的受众到底是谁?
这是给项目方的“割韭菜指南”还是普通投资者的“韭菜自救指南”?
从普通投资者角度来看,这篇文章确实提供了一个清醒的视角:
- 帮助识别风险项目的特征:分红盘、互助盘、拆分盘的分类框架,实际上揭示了很多项目的运作机制和崩盘风险
- 提醒注意市场周期:对流动性、市场预期等分析,能帮助投资者更好地理解市场波动
- 揭示了一些项目的营销话术和运作手法,有助于提高投资者的风险意识
但从项目方和创新者的角度来看,这个框架可能过于简化了加密技术的价值:
- 区块链技术确实能解决实际问题:跨境支付效率提升、供应链透明度、去中心化金融服务、数字身份和隐私保护、……
- 真实的价值创造是存在的:比特币作为一种全球性的价值储存手段、以太坊智能合约平台促进创新、DeFi项目提供普惠金融服务、各种 Web3 应用项目探索新的商业模式和新的交易投资机会
或许是我太天真和理想化,在我的认知里,加密是一种金融创新,目的是多元化的,可能是提高市场效率,可能是优化资源配置,也可能是管理风险或是创造新的交易和投资机会,无论是哪一种都是有实际价值的,并非纯粹的零和博弈!
真正健康的行业发展,应该有更多人关注如何通过技术创新去解决实际问题,而不是设计更精巧的零和游戏。
更让我感到担忧的是:文章里的这种“共识”,可能会变成一种自我实现的预言——既然大家都认为市场就是这样运作的,就更倾向于设计和参与这类项目,形成恶性循环。
如此,那加密行业还有未来吗?

From X
Disclaimer: The above content reflects only the author's opinion and does not represent any stance of CoinNX, nor does it constitute any investment advice related to CoinN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