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查为什么盯着 OVERTAKE 的 TGE?聊聊 Sui 生态里这个 “不像 Web3” 的游戏资产交易平台
卷了很久@KaitoAI,前几天在 Kaito 上刷到 @overtake_world ,当时就注意到它快做快照了 在 Web3 里,快照节奏往往藏着项目的下一步动作,懂的都懂。正好后来刷到律动的文章,仔细扒了扒细节,发现这项目还真有点东西,尤其是作为我关注了挺久的 Sui 生态项目,现在突然发力华语市场推广,再结合各大平台密集的快照,不用想也知道,大概率是为 TGE 铺路了。
先说说最让我眼前一亮的点:它居然把 Web3 产品做得 “不像 Web3”。我特意去翻了他们的产品 demo,登录用邮箱或者社交账号就行,zkLogin 自动帮你建钱包,Gas 费也是平台代付,完全不用像以前用其他链上产品那样,先搞懂 “什么是 Gas”“怎么充代币”。
更绝的是,想买游戏皮肤直接用信用卡付,卖道具的话,买家付款后智能合约自动托管,确认到账卖家立马能收到 USDC,秒结算还没欺诈风险 —— 这种体验,跟 Steam 买皮肤几乎没区别,但背后却是链上真实所有权,游戏关服了资产也不会归零,这对玩惯了 Web2 游戏的人来说,吸引力真的太大了。
其实最打动我的,是团队早期的一个决策。他们一开始也想过靠空投、奖励吸引 Web3 玩家,但很快就意识到 “空投猎人” 撑不起长期生态,转头把核心定在 “交易” 上 —— 这才是戳中了游戏市场的痛点。现在 Web2 游戏里,玩家买的皮肤、道具本质上只是 “租用权”,游戏公司说回收就回收,而 OVERTAKE 用 Sui 的链上托管,把这些资产变成了玩家真正能掌控的东西,还能自由交易。要知道,Web2 虚拟物品市场规模几百亿美金,这部分需求一旦转到链上,潜力真的不敢想。
再说说大家最关心的 TGE 信息。
8 月 25 号上线,Binance Web3 钱包和 MEXC 双平台发力,节奏卡得很准:Binance 那边 8 点 UTC 开 IDO,10 点到 12 点有独家 Bonding Curve 上币活动,后续还有交易激励;
MEXC 更直接,12 点现货和合约同步上,还搞了 AMA 送 USDT、新用户任务瓜分 TAKE,连合约挑战赛和邀请奖励都安排上了 —— 这种多平台首发 + 福利拉满的操作,既保证了流动性,也能快速拉曝光,对早期参与者来说很友好。
我还特意研究了 $TAKE 的代币经济,不是那种靠拉人头的空气模型。交易手续费的一部分会注入 Treasury 反哺生态,还会回购代币,有点像 BNB 的销毁机制,靠真实交易需求撑着,不是纯投机。而且 TAKE 能质押、能参与治理,还能解锁开店、高级服务这些功能,跟平台生态深度绑定,长期来看有实际用途托底。
创始人背景也加分,前 BCG 咨询顾问 + 星际争霸、魔兽世界骨灰玩家,既懂商业逻辑又懂玩家痛点,不像有些项目团队只懂技术不懂市场。现在 Sui 生态其实缺一个能扛打的交易类项目,OVERTAKE 从产品体验到生态定位,都刚好补上了这个缺口 —— 它不搞花里胡哨的 GameFi 玩法,而是踏踏实实做基建,帮 Web2 玩家把资产链上化,帮游戏工作室解决合规、结算问题,这种 “Protocol As A Service” 的思路,反而更能长久。
我已经定好闹钟蹲 Binance 的 Bonding Curve 活动了,一方面是看好 Sui 生态的潜力,另一方面是觉得 OVERTAKE 这种 “无感化 Web3” 的产品,才是能真正拉来 Web2 增量用户的关键。
毕竟,不是所有人都想研究区块链原理,大家只是想安安稳稳地拥有自己的游戏资产,顺便能交易赚钱 —— 而 OVERTAKE,刚好把这件事做简单了。接下来就看 TGE 后的市场表现,反正这个项目,我会一直盯着。

From X
Disclaimer: The above content reflects only the author's opinion and does not represent any stance of CoinNX, nor does it constitute any investment advice related to CoinN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