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不少人都说,嘴撸赛道越来越卷了。尤其是 @Infinit_Labs 的第一赛季临近尾声,排行榜上榜门槛越来越高,社区里也有不少人在问:现在还来得及吗?我写的内容还有机会被看到吗?
其实我理解这种“紧张感”,毕竟项目热度一起来,大家都开始冲榜的时候,确实很容易焦虑。
但回头看我自己的创作经历,其实和大多数人都一样——一开始也不是为了榜单或者奖励,就是单纯想记录一下自己在链上用了一个挺省事的工具,结果没想到能慢慢进入社区视野。
我写 @Infinit_Labs 的内容已经有一段时间了,一路下来,从最初的基础操作,到最近体验 V2 的 Agent 协作系统,很多写作灵感都是来自于“我自己实际在用”。
而这也是我特别愿意推荐 INFINIT 给朋友们的原因:它真的是一个能在链上帮你节省时间的产品,不需要学习成本,也没有复杂的交互门槛。
一开始我就是用它做一些基础策略,比如闲置资产流动性组合、单币收益优化等等。以前这些操作我可能需要切四五个页面、换网络、对比数据,甚至还得算一下成本是否值得。而在 INFINIT 上,我只需要打开它的智能推荐界面,挑一个我觉得合适的策略,点一下就能执行。效率提升不止一点点。
而且我非常喜欢它在策略背后逻辑的“透明感”,你可以看到 Agent 是怎么一步步帮你执行完成的,这种体验很少在传统 DeFi 工具里见到。不是黑盒,而是一个可以配合你动手思考的“半自动化助手”。
也正因为这份好用和透明,我才开始愿意写内容、分享体验。
老实说,我最开始并不知道 INFINIT 有内容推荐机制。写了几篇之后,有人私信问我“你是不是被推荐上榜了”,我才回去看自己的名字出现在榜单里了。而更让我高兴的,是有很多用户会私信我问“你那个策略现在还能用吗?”、“你那个讲解是怎么写出来的?”
我开始意识到:我们这些早期创作者,其实正在用内容帮更多人节省理解成本。这对一个早期 AI + DeFi 项目来说,是极其重要的一环。
随着 INFINIT V2 上线,平台对内容创作者的支持也更系统了。比如 Scouter 策略识别系统、KOL 模板生成、钱包端策略调用接口……你不需要懂代码、不需要做图,只要写清楚你用过什么策略、你是怎么操作的,系统就能识别并转化为“一键执行”版本。甚至还能让你在别人调用的过程中获得回报。
这时候你会发现,内容创作不再只是“写一篇文章”,而是在建立一个策略传播链条。你写的内容,不只是传播观点,更能直接变成工具入口。
当然,正因为内容生态越来越成熟,竞争也越来越激烈。现在排行榜确实比以前难冲了,但我反而觉得这是一件好事:这说明内容质量越来越高,社区也逐渐形成了属于自己的风格。
昨天官方刚发布了一篇关于活跃创作者的推荐内容,我自己也被提到了。在看其他创作者的作品时我特别有感触:虽然我们写的是同一个项目,但每个人的角度都不一样。有的擅长图解,有的喜欢逻辑推演,也有人用日记体写自己每天的操作尝试。
这正是一个有生命力社区该有的样子:不是谁讲得更官方,而是谁讲得更真实、有启发性。
所以如果你现在也想参与 INFINIT 社区、尝试创作内容,我有几点建议送给你:
1.先用产品,别急着写内容。你只有真用过,才知道哪里顺、哪里不顺,也才写得出具体感受。
2.从一个小细节写起,不要试图一次讲全。比如你体验到一个不错的推荐策略,或者你在执行路径里看到 Agent 是怎么调度的,都是很好的切入点。
3.不用担心讲得重复。哪怕都是写“推荐策略好用”,每个人的表达方式都不一样,你的经历就是你最大的区分点。
4.内容频率不用太高,但质量要尽量稳。你发一篇能被用户收藏、留言的问题比五篇浅内容更有影响力。
5.关注产品节奏。INFINIT 的更新很快,像 V2 推出的多链协同执行、Scouter 打标签机制、钱包侧执行入口,都是很适合结合实际体验去讲的内容。
最后我想说,INFINIT 不是一个冷冰冰的 AI 工具,它正在变成一个策略创作者和 AI Agent 协同工作的经济系统。你可以是执行者,也可以是创作者,还可以是标记者,每一种角色都有自己的参与方式,也都有机会被激励。
如果你还没开始,那就从“亲自试一次”开始;如果你已经在用了,也可以试着写下第一篇内容。
我就是这样开始的,你也可以。
#INFINITE




From X
Disclaimer: The above content reflects only the author's opinion and does not represent any stance of CoinNX, nor does it constitute any investment advice related to CoinN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