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拿到内测码了,开始测试起来@anoma,突然想到一个问题
🚧 如果你能从头再造一个 Web3 应用,你会先改哪?
合约?页面?链?——都不是。
Anoma 的回答挺炸的:从“用户想做啥”开始。
也就是说,不再让用户围着前端、合约打转,而是系统围着用户“想实现的事”来转。听起来很虚?其实很务实。
📦 想象一下:
你现在想用 stETH 换点 RWA(比如链上的债券或房产凭证),还得自己找平台、比较价格、分批成交……又累又慢还容易出错。
而 Anoma 要做的是:你只说一句“我想换这俩资产,今天内完成,别太亏”,系统就能自己去找人、撮合、执行,还能确保是你设的条件。
这不是玄学,而是它核心的“intent-centric”逻辑:
👉 你说出意图,系统解构 → 自动匹配 → 找人解决 → 上链完成。
🔧 它的整个系统就像四个齿轮咬合:
1️⃣ 你想干嘛(意图)
2️⃣ 谁能跟你匹配(发现对手)
3️⃣ 怎么完成最划算(求解过程)
4️⃣ 最后上链结算(执行交付)
听着简单,其实它悄悄把原来一堆散乱的合约、逻辑、前端、权限全部打散重构了。把“我想干嘛”变成最顶层输入。
💥 这事牛在哪?
过去 DApp 都是“一套前端+一套逻辑+一套链”,你换个平台,玩法就得重新学,体验也割裂。
而 intent-based 架构,直接统一成“意图→结果”这条线,不光简化了体验,还天然去中心化,solver、撮合、结算都开放给全网的人来参与。
说白了,这是从“DApp 打补丁”,转向“链上系统换引擎”。
我个人觉得,intent-centric 有点像“账户模型”“EVM”刚出的时候那种味道:
看起来是改个入口,其实是重写了一整套操作系统。
它不是要做个更聪明的工具,而是搞一个能自组织的链上协调系统。等到它连身份、隐私、数据流都整合进去,可能真就成了下一个链上范式。
#Anoma @KaitoAI
From X
Disclaimer: The above content reflects only the author's opinion and does not represent any stance of CoinNX, nor does it constitute any investment advice related to CoinN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