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操作性:连接生态系统的关键 @union_build 互操作性的本质在于打通不同生态系统的壁垒,使用户和协议能够自由交互,无论其原始区块链为何。对于Union这样的跨链协议而言,其原生代币必须实现真正的互操作性。传统将代币及其衍生品局限在单一链上的模式,显然无法满足这一愿景。 为此,Union正与生态流动性质押枢纽Escher合作,彻底重构跨链环境下的流动性质押机制。Union代币问世时,将搭载先进的链抽象架构——用户仅需点击一次即可完成代币的流动性质押,使Union代币及其流动性质押衍生品能够无缝高效地流通于整个互联的加密生态系统。 跨链流动性质押的挑战 流动性质押代币(LST)已成为DeFi的基石,但在多链世界中,现有实现方式面临重大障碍。 LST代表用户在权益证明(PoS)网络中的质押头寸。通过流动性质押协议参与网络验证的用户,会获得这种可流通的质押资产凭证。这些LST可用于借贷、流动性提供等DeFi应用,使用户在保持原始资产质押状态的同时获取额外收益,显著提升资本效率。 但对于Union这类专注于构建跨链基础设施而非原生DeFi生态的新Layer1而言,这形成了一道难题:构建繁荣可靠的DeFi生态需要巨额成本和时间投入,但若缺乏丰富的DeFi应用场景,LST的效用将大打折扣,用户反而更倾向直接质押原生代币。这导致新L1代币面临可访问性困境——其核心资产若想参与DeFi,要么被孤立,要么丧失原生质押的安全性。 这一问题在跨链环境下更为凸显。当前LST几乎都被锚定在源生链上,例如stETH只能在以太坊上铸造,意味着质押/解押操作必须通过以太坊完成。由此产生多重摩擦: 用户体验缺陷 用户若想跨链参与DeFi机会,需先桥接LST,解押时又需桥接回原链。这不仅涉及多钱包管理、跨链Gas费支付,更需面对复杂的多步骤流程。 割裂的安全体系 质押操作被限制在原生链,阻碍其他链用户直接参与网络安全维护。 潜力浪费 LST的价值取决于其可触达的DeFi生态。若Base链用户想质押Union代币,本不应被迫手动桥接资产、切换钱包,再费尽周折将LST转回Base链使用。 @KaitoAI #Kaito #Yap
From X

Disclaimer: The above content reflects only the author's opinion and does not represent any stance of CoinNX, nor does it constitute any investment advice related to CoinN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