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为 @campnetworkxyz 的上一次活动直播效果不错,直接引爆社群。结果他们决定把直播这件事常态化,直接和 @Sidekick_Labs 合作,以后 Camp 的所有社区活动,都会在 Sidekick 的 app 上实时直播。 这两个项目合作,其实标志着 Camp 正在做一件很重要的事。那就是把“共创 IP”这个事,从线下圈子,扩展到线上,让每个人都能参与。 毕竟之前所谓的社区共创、链上内容、数字文化 IP看起来离我们很近,但其实又很远。如果想参与,现在无论身处何地,点开手机APP就可以直接参与。 个人比较喜欢 @campnetworkxyz 的一点就是他们从来不把“链上”当作某种“酷炫标签”。团队是真的在做产品,做内容,做生态,把创造力本身搬上链,再加上 attribution、版权规则、remix 权限及一些AI原生的逻辑,真正让链上共创变成人人都可以被参与、可以被验证、可以被放大的过程。 和 Sidekick 联动,也是顺水推舟。其实Sidekick 这个产品核心逻辑本来就是社区驱动内容消费,跟 Camp 的调性完全一致。 昨天也看到Sidekick 也快发币了,对于用户来说观看时长、互动量、打赏等因素应该会作为空投的一部分。如果同时关注Camp和Sidekick,可以在下一场直播的时候去参与一下,万一有惊喜呢?
在上周也是运气爆棚,拿到了 @Mira_Network 周榜的第二。不过话说伴随着的The Voice of the Realm 也正式落下帷幕。Mira的TGE快照应该是真的快来了! 看到这个消息,老实说有点感慨。虽然只是 Mira 推的一次社区创作活动,但如果你真参与过,或者哪怕只是浏览过这些投稿,大概率也会感同身受,会有那种真在构建一个世界的感觉。 5,000+ 份投稿,每一份都不只是简单的 prompt 或角色设定,而更像是玩家、创作者、甚至旁观者,用文字往这个“Realm”里注入的信仰。有人写骑士的信仰,有人写吟游诗人的悲歌,有人干脆直接写了一整部小传。能看到的是不同语言、不同文化背景的人,都在用同一套「Mira 的审美」,创造属于自己的故事。 对于 @Mira_Network 来说,写的不是一段内容,是一段会留下痕迹的 IP。不只是表达,而是在构建、注册、铸造真正可溯源、可归属、可 remix 的数字遗产。 活动虽然结束了,但我觉得这只是 Mira 的“序章”。接下来这个世界会怎么发展,会不会会开放更大的 IP remix 权限,会不会变成类似链上版 AO3 或 Web3 Pixar,谁都不知道。还是很期待看到那些入选作品。更期待看到下一波创作的浪潮。 @Mira_Network 不是让你写关于区块链的故事,而是干脆把整个故事、世界、角色本身,就生在链上。Realm 还在继续生长。
长江后浪拍前浪,前浪给拍在沙滩上 我推荐 @guomin184935 一起冲榜单 结果他现在马上前十 我还没进门缝,成功给拍在沙滩上 和他打了赌谁进榜单给对方发200+1瓶可乐 总感觉这200没有 $IN 拿着舒服呢? @infinit_labs @KaitoAI
$IN
BASSCamp @campnetworkxyz 又开始搞事情了,这次直接拉了一场通宵的 underground rave,主题是Rave Till Sunrise。 比较有意思的地方是整场的音乐不是传统意义上的“放歌”,而是基于 Camp 上注册的 AI 原生音乐 IP,经过二次混音和情绪匹配后的现场 Set,AI 真正融入了创作流程,不再是 gimmick。 这种AI+内容的组合,在很多项目里都只是停留在 PPT 或 demo 阶段,Camp 把它变成了一个场景。对于用户来说不只是消费者,用户在现场、在听的内容,说不定就是昨天 remix 的 IP 衍生品。这就是我们说的内容共创,不是发个贴图那么简单,而是真能看到、听到、体验到结果的。 说到底,Camp 想做的事情并不只是一个链,也不只是搞一套版权系统。他们是要用链、用 AI、用 remix,把文化生产这件事重新分配给每一个人。你可以不是音乐人,不是艺术家,也不是程序员,但只要你愿意参与,这里就能分给你一份叙事权。 从日落跳到日出的不只是派对,也是对旧内容规范的一次告别。
咱就说 @Infinit_Labs 的榜这么难上吗??? 本想着临时抱佛脚猛猛的干进前1000,S级选手 @Guomin184935 三四天时间,都马上进前十了。我连前100都进不去🤣还是做不到吗? 看了一下 @Infinit_Labs 的前世今生,刚开始INFINIT V1上线那会儿,其实就是一个智能DeFi助手。用户通过自然语言交互,可以让它调动各类DeFi协议的AI Agent,找出一个最适合的方案,还能一步到位直接执行。 数据方面有超过17.4万用户,完成了45.4万笔链上交易,生成了将近46万条聊天指令。对比同类型的PPT产品,是真的有人用。 目前INFINIT 即将要进入V2时代,V2要干的事,说白了就是把复杂的多步DeFi策略,变成一键完成的体验。 以前可能要开多个页面、跨多个链、切好几个钱包,才能完成一个像样的套利、质押或套保操作。 现在,只需要一个prompt,背后几十个agent联动,策略执行从头到尾自动搞定。 这套系统最关键的是Agent swarm,作为协调分工协作的智能体。谁该查利率,谁该判断风险,谁去下单,每个Agent都有明确职责。整个执行过程中都是非托管的,资产全程在用户钱包,安全性和自由度都最大程度保留了。 比较值得关注的还有Agentic DeFi Economy,通过“策略”将写策略的、执行策略的、验证策略的、发现策略的完美结合,让每个人都能参与到价值流动中进行变现。 其实个人感觉DeFi一直缺的不是协议,而是理解协议的智能结构。而 @Infinit_Labs 这样的“智能基础设施”,并不是帮用户做交易,它是让整个链上经济变得更像一个真正能自动运转、可组合、人人都能参与的系统。
刚刷到 @TreehouseFi 的数据真的吓了一跳。TGE 刚过去没多久,TVL 就直接干到了 500M+,等于 14.5 万枚 ETH 已经注入。用户数也破了 5 万,看得出來整個市场是真的认可这个项目。关键是,这波增长可不是靠空投噱头堆出来的,是靠实打实的收益带来的正循环。 tETH 是 Treehouse 推出的第一个流动性质押资产。但它不是普通的 LST,而是多收益来源、设计稳健、从没爆仓过的复合型 LST。过去一个季度,tETH 的年化收益率靠策略 +风控干出来的稳定性增长 比 stETH 高了 40~50 个基点。 tETH 有三个收益来源 1️⃣基础收益: 跟大多数 LST 一样,来自于 ETH 的 PoS 质押收益(用的是 Lido 的 stETH)。 2️⃣市场套利: 把 stETH 拿去像 Aave 这种蓝筹借贷平台做杠杆循环,用利差来捕捉“市场效率收益”(MEY)。 3️⃣Nuts 激励: 这个是 Treehouse 给的额外 token 奖励,未来也可以换成 TREE,用于质押或者参与治理,属于提前为用户准备好的空投型收益来源。 但其实这种套利策略其实是有风险的。很多 DeFi 项目因为借贷比例过高,波动一来就爆仓。看了一下teth的做法还是很稳健。 它的 LTV 控制在 80% 以下,远低于那些动不动就 90-95% 的梭哈玩法。 如果 stETH 出现超过 2% 的脱锚,并持续 24 小时,系统会自动解除杠杆,回撤避险。 量化团队拥有传统对冲基金的背景,策略管理是全天候 24 小时在线。 官方公布的信息,Q3 会推出更多像 tETH 一样的 tAsset,并且部署到其他链上,扩展整个流动性质押生态。换句话说,Treehouse 要做的是一整套跨链、跨资产的“新一代 LST 系统”。 讲完 tETH 再说 TREE 本身的质押机制。 如果你现在买了 TREE,可以直接质押到 Treehouse 的预存金库,可能获得最高50-75%APR 的奖励。 目前表现最好的 Panelist 是 Pier Two,不仅参与人数最多,预测准确率也最高。如果你选中他们来执行质押代理,收益就能拿满。这波是限时活动,8 月 28 日 13:00 UTC 就截止。
看到 @Mira_Network 推文发布出来特别有趣的一个新闻:美国一家律所的合伙人,引用了一个ChatGPT编造的判例,用在一个2400万美元的房地产诉讼里。最牛逼的是除她之外,还有三个律师看了这个假案例也没发现有问题,大家集体踩坑。 这件事暴露了我们在AI时代非常容易忽视的问题:验证这件事,不是“加分项”,是底线。这正是 Mira 想要解决的核心问题。 现在很多LLM的大模型,生成东西的逻辑并不是“有事实依据我才输出”,而是“看上去像真的我就说”。这在内容娱乐、社交写作里可能问题不大,但在法律、医疗、金融这类严肃场景里,一旦没人复查,后果不堪设想。 我们的真实诉求是不仅要AI能生成内容,还得能验证内容的真实性、来源和完整性。 @Mira_Network 做的,就是把“验证”这件事变成一个网络层的底座。不是靠一个中心机构说了算,而是通过一个开放的、可溯源的网络系统,去建立起每一份AI生成内容的可信度标签。说白了就是,创作者生成什么,给你打上“这是谁做的”“用的什么数据”“有没有验证过”的标签,变成链式的可追踪结构。 如果那个律师在用ChatGPT的时候,是在 Mira 支持的工具里写稿,那她引用的判例旁边就会有提示:“⚠️ 该内容未被验证 / 源数据不完整 / 无法追踪来源”,就不会出现这种问题。 Mira 提供的验证层,就是这个AI的基座。用户可以继续用AI写东西、生成内容,但不能跳过验证这一步。而且这个验证过程,不再是一个中心化企业说了算,而是一个公开网络里每个节点、每个人共同参与、共同维护的共识。 在这个共识里,不管你是AI模型、应用开发者,还是终端用户,都需要对贡献的内容负责。每一条数据、每一个引用、每一段生成,都是可验证、有出处、能追责的。 个人认为 @Mira_Network 的定位不是一个AI模型,而是一个信任系统。一个给AI内容上锁、挂签名、打信誉分的协议。不管AI说什么的,而是管AI说的东西,值不值被信任。
过去的DeFi 一直有个很大的悖论:人人都说要降低门槛,但真正想撸一套跨链策略的普通人,依旧会被 gas、签名、桥接、合约、手续费搞得人都麻了。 @Infinit_Labs 这个项目,我之前就写过。它试图用 AI agent 去简化 DeFi 操作,刚上的INFINIT V2 不只是让人看懂 DeFi,而是直接可以一键操作、一键创作策略、一键变现。 我花时间细读了它最近发布的《Activation Roadmap》,说说我自己的理解,INFINIT是怎么可能把策略的发布者、使用者和 AI整合成一个自驱动的金融操作系统。 INFINIT 的 Agentic DeFi 经济,核心就是三个阶段。 1️⃣一键执行 核心是“Agent Swarm”。简单说,就是不需要再自己点对点执行各种复杂操作,而是把策略交给一群协调的 AI agents 去跑。他们能处理跨链、多协议的执行流程,还能保证是非托管的、可验证的。 它解决了 DeFi 用户的痛点就是会研究,但不会操作。会看机会,但不敢动手。最关键的是不是中心化代操作,而是完全链上、可验证、透明执行。 2️⃣自动集成 这个设计我觉得对内容创作者非常友好。现在很多做 DeFi 教学的 KOL,其实最大的问题就是“流量变现”的路径不清晰。写了一个很好的策略贴,读者看完了,但没人真正执行。没有使用量,自然也没有激励。 在INFINIT ,只要把策略发在推特或写在内容中,系统就会自动识别,把它转化成一个“可一键执行”的链接,并在后台自动挂接收益。本质是把“策略内容”当成一种金融产品,直接接入 agent 执行系统。 3️⃣开放式策略创造 把整个生态的主动权交给了社区。用户不需要会写代码、不会调用合约接口,只要知道自己想干嘛,比如“用 Pendle 做一个无风险套利”,就可以用自然语言写出来。系统的 Prompt-to-Strategy 引擎会自动生成一套完整、链上可执行的策略框架,并且可以直接发布。 以上的机制如果一旦跑通,机制本身就是一套飞轮体系。 好策略 → 用户执行 → 策略发布者获得奖励 → 激励更多策略出现 → 策略池越丰富收益越高 → 用户越多 除此之外, @Infinit_Labs 还在构建Credibility Score。对于每个用户、每个策略创作者,都会有一个声誉评分。方便判断这个人是不是靠谱、这个策略值不值得去尝试。在一个 AI 和自动执行主导的生态里,信任机制本身就是流动性的基石。 感觉INFINIT V2,不只是一个更新版本,更像是把AI Agent + DeFi做成了一个系统,能自我运行、自我成长、自我激励的策略引擎。
最近 @campnetworkxyz 和 Wizz 搞了个合作活动,奖池是 5000 U,其中有 2000 U是给单个 builder 的最高奖。个人感觉这次不只是参赛拿奖金,而是个卡位进入 Camp 核心生态的机会。 Camp 本质上是一个专注于链上创作+授权+衍生的 L1,它的核心就是:任何内容创作者,不管是图、文、音频、视频、IP,都能在上面注册归属、设定 remix 规则、定义收益逻辑。所有权、使用权、分润都变成合约逻辑写在链上。 从侧面讲不只是一个平台,更像是一个创作协议。比如之前TrailHeads 系列,社区用 Origin SDK 直接在链上 remix IP、改设定、生成衍生角色,然后还能追踪到谁贡献了什么、该分多少钱。哪怕用 AI 生成图,用模型写故事,创作者身份和收益都能被确权和追踪。 这才是“链上文化基础设施”应该做的事,然后这次活动 @campnetworkxyz 和 Wizz 联手,吸引更多 builder 基于 Camp 的 Origin SDK 去搭真正有用的创作工具。感觉逻辑上面还是很清晰的。 1️⃣注册原创内容 2️⃣允许别人 remix 3️⃣定义授权方式和版税逻辑 4️⃣所有行为可在链上追踪归属和收益分配 Camp给到了所有的开发资源,甚至包括sample project 和 testnet faucet,官方 Discord 也一直在线支持。 现在链上内容的 infra 还很原始,谁能先定义链上作品怎么确权怎么 remix,谁就能先掌握链上内容价值路由。之所以说感觉这次参与活动不止是拿个奖金,是因为后续入围的项目会被 @campnetworkxyz 官方持续关注且优秀项目还能拿到生态内长期支持。
最近看到 @SpheronFDN TGE,和其他项目截然不同的是不空喊去中心化计算,也不是光蹭AI infra的热度。而是早就依靠产品介入客户,甚至年收入超千万。 目前已知的客户里面有 Gensyn、Kuzco、Gradient、Sentient 这些 AI 和分布式计算领域的大客户,合作网络已经铺到了 170 多个国家,节点数突破 4.4 万,分布式计算能力超 1 亿美金。 作为为数不多能跑出产品验证和收入模型的 AI infra 项目,研究了一下他们目前的四款产品。 1️⃣KlippyAI:文本生成视频 用户只需输入文本提示,就能自动生成符合语义的视频内容。类似 Runway 或 Sora 的简版 🎯定位 面向内容创作者和品牌的 AI 视频生成工具 ⚡️特点 无需懂视频剪辑,纯文本指令即可产出内容 去中心化部署,避免单点依赖 付费方式为 $SPON ,支撑代币使用场景 2️⃣Skynet:AI 代理平台 用户可以通过可视化拖拽或自然语言配置多步执行逻辑,构建自己的 AI 工作流程。 🎯定位 个人和企业用户构建 AI 自动化流程的入口 ⚡️特点 提供预设模板 可集成多个第三方 API 与链上数据 与 Aquanode 协同,为代理提供推理能力 支付、访问权限、代理调用基于 $SPON 3️⃣Aquanode:原生推理基础设施 专为 AI 模型推理设计的去中心化基础设施。简单理解就是“分布式Hugging Face Inference API”。 🎯定位 为 AI 模型提供廉价、高效、安全的推理服务 ⚡️特点 支持私有模型上传运行 运算部署在分布式节点上,绕过 AWS/OpenAI 的中心化审查 用户调用时消耗 $SPON ,支持模型提供者获益 4️⃣Supernoderz:节点即服务 面向 GPU 持有者的参与平台,为 KlippyAI、Aquanode 等服务提供算力,并通过质押 $SPON 获得奖励。 🎯定位 算力提供者参与网络的入口 ⚡️特点 低门槛加入,只需具备基础硬件(GPU、宽带) 节点按任务完成度获得 $SPON 奖励 有惩罚机制(掉线、性能不足)防止滥用 简单捋一下他们的关系,KlippyAI 与 Skynet 面向用户,负责内容生成和流程设计。Aquanode 则在他们背后负责跑模型、出结果。Supernoderz 提供底层算力,维持整个生态的运行。 $SPON 是四者之间的连接桥梁,承担支付、激励、治理等功能。这也就是 @SpheronFDN 被称为“全栈式 AI infra 项目”的核心。
$SPON
-4.18%
最近 @Infinit_Labs 官宣了他们的原生代币 IN,花了点时间看了下这个设计,感觉比起大多数 DeFi 项目的“发币逻辑”,这次的 IN 更像是把整个AI Agentic DeFi 的经济逻辑给拼凑完整了。这个币确实有点像是让AI 和 DeFi 的协作系统真正跑起来的燃料。 INFINIT一直在推动的 AI+DeFi 的新模式。不是通过AI简单的帮你计算收益,而是通过 AI agent 来帮你研究、评估、执行策略,最终用一句话实现一个完整的链上操作。 INFINIT从V1跨度到了 INFINIT V2,他们做的最有意义的事情就是把这些策略去进行商品化。任何人都可以把自己设计的 DeFi 策略打包成一个一键执行的产品,用户点一下,系统就自动帮你完成十几步链上操作,设计者还能从中获得收入。 但这一切的基础都建立在统一的激励系统上,不然对于用户来说只是功能好用而已。毕竟没有人愿意让人白嫖去蹭自己的策略,像传统dex带单,也会有一定的分润。也不能指望AI Agent 自我维持成本。$IN 的定位就是解决价值分配问题。 IN是一个实用型代币,通过质押 IN,可以获得平台收益分成。这些收益来源于AI Agent 协调执行每笔策略时产生的系统服务费。IN 的价值锚定在 @Infinit_Labs 被真实使用的频率和深度上的。 质押IN可以解锁高级权限 1️⃣费率打折 2️⃣提前体验复杂的 AI Agent 模型 3️⃣解锁 KOL 发布的高阶策略 4️⃣更高的使用频率,比如每天更多查询额度、更多策略生成机会 这些是跟使用频次、参与度、创作质量挂钩的那种激励方式 通过引入 Attention-Based Tokenomics 机制。谁的策略被用得多,谁就能分到更多 IN 奖励。训练的 Agent 更好用就能获得更多 attention 和收益。把“价值 = 被注意 = 被使用”写进协议本身。 IN 本身还有治理功能,后续开放对平台升级、模型集成、收益分配方式的投票权。在分配机制方面: 1️⃣20% 给核心建设者,锁四年 2️⃣25.5% 给投资人,锁 1.5 年 3️⃣49.5%给社区和生态建设,包括创作者奖励、活动支持、基础设施开发等 4️⃣5% 空投,给早期真实参与者 @Infinit_Labs 是把策略变成商品、把执行变成一键操作、把 agent 协作变成链上基础设施的系统。而 $IN,就是这个系统里流动的燃料、协调的工具、共识的核心。
先纪念一下,本周 @campnetworkxyz 的Kaito排名7D在第2,30D在第10。周前20的奖励也是稳稳拿下。话说项目八月份就结束了,还要坚持一段时间。同时月榜前20也可以获得CampTrailHeads Phase 2 的白名单,希望到时候自己还在榜吧! 昨天看到Camp在首尔办的线下活动,活动地点选择在江南区的WEPLE Gallery。整个展厅直接被改造成了 Camp 的世界,每一面墙上都是社区用户创作的 TrailHeads 衍生 IP,有用 Origin 做的角色,有用 mAItrix remix 出来的新形象。每一张图、每一个段落、每一个角色的设定,都是链上有出处、创作者可溯源。 当虚拟照进现实,从展示出作品的那一刻起那些就不止是粉丝作品,而是链上确权的二创资产。不是说非得是插画师才配画个角色,也不是说发个故事就只能存在文稿里。做的每一份 remix,都能链上登记,被人收藏,被别的创作者拿去进行二创。 毕竟 @campnetworkxyz 想做的事情是把 IP 从作品变成结构,变成可以流动、衍生、交易、合作的链上对象。 Camp 接下来的重点是Proof of Provenance 协议 核心是不是谁说了算谁拥有,而是谁最先在链上留下痕迹谁就拥有。 这个机制配合 Camp 的 Origin 和 mAItrix 工具,直接把“创作、衍生、确权、分发”的整个链路都搭建起来了。不再是画完发推那种“谁用都能抄”,而是每一次 remix、每一段叙事都可以在链上登记为独立 IP。 或许这才是营地真正的意义吧,一群人,在森林里升起火堆,一起围着讲故事、画角色、放歌、分资源。这些故事都会被记录。
哪有小孩天天哭?哪有赌狗天天输?今天上线 @anoma 直接梭哈500 Fitcoin,10x买涨,直接拿了5.5万分。现在总的Points是80万分,Ranking大概在800名左右徘徊。今天剩下的500 Fitcoin 全去抽了小球,结果给了我10个白的😭 关注了一下 @anoma 近期的动向,已经有不少团队在基于 Anoma 构建应用,有做 AI + DeFi 的,有搞 DePIN 的,有做链上撮合交易的,甚至还有在做链上消息系统的。他们都有个共同点:不再围绕交易对或者调用合约去设计流程,而是基于“用户想达成什么”来设计逻辑。 Anoma 想做的,就是把这种“用户想达成什么”的逻辑,直接作为底层设计语言。不是你告诉合约怎么做,而是你告诉系统你“想要什么结果”。意图驱动不是产品层的功能,而是整个 Anoma 协议的核心。 说简单点可以理解成 Anoma 想让开发变得更像是在写一个目标系统,而不是写步骤流程。而且 Anoma 本身也不是在和其他 L1/L2 抢流量。它在做的是通用意图层,你可以是 Anoma-native,也可以是以太坊生态、Cosmos、甚至其他 VM 上的项目,只要你想接入这种意图驱动的架构,就可以成为 Anoma 生态的一员。 其实逻辑上面挺像当年的 TCP/IP,它不是一个应用,也不是替代某个产品,而是提供了新的通信语言。Anoma 也是一样,提供新的意图通信协议。 这件事一旦跑通,效果可以说是立竿见影。从调用一个函数变成表达一个意图。不光是钱包体验会变,整条链上的交易结构、撮合机制、合约部署逻辑都会跟着被刷新。 @anoma 意图驱动对交易的改变,对用户体验感有非常大的改观。
临时抱佛脚之INFINIT @Infinit_Labs,基本上属于明牌空投。在kaito上面的奖励8月7号第一季结束,昨天官推也是明确发文说最后的时间还有七天。看了一下奖励分配,还是那句话,我又觉得我行了!前1000的Yppers都有奖励,中文区前50还有额外的奖励。抛开中文区前50不讲,前1000还是问题不大。 看了一下INFINIT发布的内容,之前他们做的事情其实挺简单的,就是用 AI 帮用户搞懂 DeFi。现在他们要走的路是从AI的智能推荐走向智能执行。之前可能做的更的工作是利用AI来“帮你看”,现在更多的是“帮你做” 这就是目前INFINIT V2的核心,AI构建的智能执行系统。 对比一下V1的叙事,V1其实是构建了DeFi 的智能协议底座。数据上面也比较亮眼,174,000+ 用户、45 万多笔链上交易、21 个集成 DeFi 协议。 INFINIT V2 带来的更像是Agentic DeFi 经济,哪怕你是小白不懂代码,不懂Solidity。都可以通过自然语言去创建策略。这些策略可以打包成一件执行的按钮,发布给其他用户。如果使用的人越多,设计这个策略的创造者就赚的越多。当然所有执行都是由 AI Agent 群协作完成,链上可验证,绝对的透明公开。 其实 @Infinit_Labs 想构建的是去中心化的 DeFi 策略工厂+AI 自动执行网络体系,这个模式其实有点像链上版的Midjourney Prompt ,每一个独立的策略就像是独立的Prompt。只不过执行出来的结果不是图片而是连续的链上交易。 最有亮点的莫过于这些策略的赚取方式 1️⃣DeFi OG 可以将自己的多空套利策略生成为跟单模版。 2️⃣内容创作者 可以将研究好的策略,变成一键上链的策略。 3️⃣普通用户 可以根据发布的策略进行选择,减少自己的试错成本。 归根结底INFINIT是一个以策略为核心、以 Agent 为执行、以社区为驱动的链上知识货币化系统。对比传统的 AI Agent Defi产品,更像是DeFi 策略发布市场,可以将自己的金融认知变成可被使用的链上资产。
昨晚 @campnetworkxyz 公布了一个数据,已经有超过 150 万个独特 IP 已经在链上被铸造。看到这条推文的时候,感觉Camp做的事情已经产生了真正意义变革,IP 的定义和归属,正在从品牌控制转向链上共创。 原有对于IP的认知,大多都存在于版权方手中。如果你想在传统生活中使用某个IP,那么首先要做的就是去拿到这个IP的授权,如果没有授权强行使用的话,可能会给自己带来没必要的法律风险。而Camp其实给了IP一个全新的打开方式,IP的归属并非在版权方或个人,而是社区、创作者可以一起共建。 我们一直在说去中心化,其实也可以把这种改变称为去品牌中心化的链上IP系统。比如之前和itsfeldman 合作的 Cyko KO,就是通过merv 和 StoryChain 。可以一起共创新的Cyko漫画,并且在链上直接生成独立的作品。 亦或是 @campnetworkxyz 自己的CampTrailHeads 项目,开放了一个 Phase 1 活动,每个参与者可以用 mAItrix 去 remix 自己的 TrailHead 角色,然后通过 Origin 把这个 remix 直接注册成链上的独立 IP。并不是只是改个头像那么简单,而是真的拥有了一个参与创作、并登记在链上的角色分支。 还有NeverEndingStory的活动。Milo the Fox TrailHead 这个角色就像是个开放世界的起点,由社区来续写他的冒险,每一页故事生成后都会被 mint 成一个独立的 IP 片段,这不是创作,这是一个“共创宇宙”。 在这些IP创作的背后,AI 起到的作用也越来越大。像 StoryChain、mAItrix 这些工具,其实不是替代人类创作者,而是把创作的门槛降下来,让更多人可以参与进来。你不需要是专业的美术生,只需要有一个创意、一个电子、一句话就可以变成内容的一部分。 下一代IP,并非品牌方/版权方主导。创作者也可以不依靠IP巨头,也不靠平台进行流量分发。可以通过链上确权和社区共创的方式,让内容从粉丝行为转变为正式作品。
昨晚上线币安Alpha的 $RHEA ,前两天去查了一下空投。自己一个都没有🤣 不知道昨天开盘的下跌,是社区空投砸盘,还是有别的因素?如果你之前玩过 Ref Finance 或 Burrow,应该会觉得名字有点熟,其实这就是 NEAR 链上最大的 DEX 和借贷协议合体后的新形态。 我觉得 @rhea_finance 的最大亮点是集中流动性 + 自动做市的融合式设计,这个是真正把 UniV3 的资本效率和 UniV4 的自动化体验结合起来,给 LP 更高收益,同时用户交易的滑点和价差也能降下来。 以前我们在链上做 LP,大多数时候都像“被动冤种”,投入资金但流动性分布低效、回报不稳定,Rhea 拆解后可以同时追求收益、效率和灵活性。 代币模型也与之前的DeFi项目有一些差异性,之前的项目基本上就是一上来就是拉盘,然后疯狂砸币换 TVL。而Rhea 的设计是质押 $RHEA → 拿到 xRHEA → 赚 oRHEA → oRHEA 最后又可以兑换回 RHEA。 目的是建立一个可持续的长期主义路径,xRHEA 不只是个收益凭证,还可以作为抵押品,再参与借贷或者其他操作。整个质押收益是跟协议真实收入挂钩的,这就很像是 Curve + EigenLayer + dYdX 的那种结合路线。 质押得越久,参与得越深,就能攒到越多的 oRHEA,等于是把长期 LP 和协议发展的激励完全绑定在一起。 技术层面借助 NEAR 的链抽象和 AI 架构,把很多操作流程做得非常顺滑。可以跨协议统一管理资产、策略、风险。把以前零散的 DeFi 各个环节进行了一站式融合。 Rhea所做的是从DeFi 从“单品竞争”走向“协议协同”的拐点。感兴趣的可以后续关注一下! 传送门:https://t.co/Oq0VYfIfAD
$RHEA
+2.25%
最近刷到一个项目叫 Fresco,第一眼看上去还以为是类似于Midjourney 的同类产品,但深入玩了一下之后,发现它其实不只是个“生成图工具”,更像是一次“你和幻想世界的对话”。 Fresco 是为 Mira 世界服务的,充满奇幻氛围的设定宇宙,里面的主角是一群骑士。但这些骑士不是系统随机分配的,而是用户通过写prompt亲手“召唤”出来的。 每天只有一次机会写一句话,这句话会变成你当天的召唤仪式。你写的是什么场景,它就会给你一个做这件事的骑士。不是画一个人物,而是一个角色。这种感觉就像是你萌发出一个念头,然后 Mira 用活生生的角色来回应你。 更厉害的是,这个骑士的风格、气质、动作,都会带着 Mira 的美学体系。有点偏中世纪复古的感觉。看上去都像是有自己使命的个体。 Fresco 的次数限制,反而成了它最吸引人的点。你只有一天一次机会,不能撤回,不能重来。意味着每一个 prompt 背后生成的不光是图,还有角色的命运。 我觉得 Fresco 特别像一种“仪式化创作”。它不是那种无限刷图的快餐工具,而是把幻想当成一种信念来对待。写一句话,换一个回应。每天最期待的就是新的变化. 同时 @Mira_Network 还推出 Fresco Gallery,能看到别人的 prompt 和他们召唤出来的角色。这个部分特别像逛社区,大家把自己写下的幻想都展示出来,每一个都不一样,一千个人有一千种想法. @Mira_Network 构建的世界观我很喜欢,它不像那种强行堆设定的项目,反而是以一种氛围先行的沉浸式体验。通过 Fresco 生成的每一位骑士,每一张画面,会一点一点体会到大家都是这个世界的共建者。这和mira的理念也很相似,通过可信的共识机制来进行共建。
最近刷到的一个关键词叫:AI版权战。主角不是谁侵权谁的问题,而是整个 AI 产业到底是不是在挖别人的矿,盖自己的楼。 从 Reddit 告 Anthropic,到 Getty 告 Stability AI,再到 Disney 起诉 Midjourney,一连串大厂对 AI 公司的集体反击,表面看是个别事件,其实背后是同一个核心问题,AI 模型在没有经过授权的情况下,从网络上抓了太多创作者的内容来训练模型。 这事的本质不是技术问题,而是利益分配问题。AI 公司借用了内容创作者的劳动成果,却没有给到任何回报。这不是零和博弈的游戏,而是明抢。现实情况是AI 产业挖的矿来自创作者的劳动,但收益和控制权却集中掌握在极少数的科技公司手中。 @campnetworkxyz 不是去对抗 AI,而是让 AI 和创作者一起共赢。构建一个基于链上版权 + 智能合约 + 可验证许可系统的新秩序,让创作者的贡献被看见、被认可、被回报。 Camp 的底层思路是,用上链的方式来解决AI所带来的系统性问题。也就是说,创作者的作品上链,IP 权属链上登记,许可合约写进智能合约,AI 在用任何一份内容前都必须有明确授权,不仅能查、还能自动结算使用费。说白了就是创作记录可查、使用行为可追、回报机制可编程。 举个例子,一幅插画被注册上链,每当 AI 模型从数据集中使用这幅图像训练一次,智能合约就自动从资金池里转一笔 micropayment 给创作者。没有平台中介,没有季度对账单,也不存在拖欠版税这种事。个人创作者也可以通过创作收版税、吃流水。 在技术层面个人感觉已经很成熟了。零知证明、内容指纹、链上哈希、动态许可控制、隐私保护机制,配合去中心化账本,都已经是可以部署的基础设施。 其实话说回来,与其被动防守,不如主动拥抱共创信任。用链上透明度+代码化协作机制,建立一个 AI 与创作者共存的新秩序。在这个秩序里,AI 模型和训练数据都有链上履历,内容是可回溯的,许可是可查询的,收入是自动分配的。创作者不再是边缘人,而是价值共建者。AI 也不是内容掠夺者,而是尊重协议的合作者。Camp 正在搭的,是 AI 内容使用的信任结算层。 @campnetworkxyz 在这里做出了选择。不是站在创作者对立面,而是站在他们身后。毕竟AI赛道始终要面对的问题是内容从哪来?值多少钱?谁该分一杯羹?
AI 现在确实变得越来越能说会道,但说到底AI自身对于事件真假是无法进行判定的。 昨天看到 A16Z发布的推文中Balaji 说得很对“AI 让一切变得虚假,而 crypto 又让它们重新变得真实” 这段话的背后,其实有更大的需求正在酝酿:验证机制的基础设施化。毕竟我们不能每次都依靠人肉去查真假,这从时间和人力成本来讲根本不现实。所以必须得有一整套程序化、模块化、可复用的真伪判断引擎。 这正是@Mira_Network 正在做的事,不做LLM大模型,转而去做大模型的真相插件。模型输出什么,他们就拆成一条条的 claim,用多个验证器模型交叉对照,达成共识才输出。 最近 Mira 和 AKEDO 合作就是个很好的例子。 AKEDO 是多智能体游戏引擎。它可以在两分钟内生成一个可玩的游戏。超级快,超级灵活。但最大的问题是让 AI 去生成剧情、人物行为、道具属性的时候,它很容易为了“有趣”去乱造,甚至直接逻辑不通。 这时侯 @Mira_Network 的 Verify API 像游戏里的裁判,AI 生成内容之后,Mira 的模型集群来判断它说的是不是靠谱的。比如不能让武器的伤害数值飘忽不定。这些细节,Mira 会逐个去核对。 而且验证过程是链上存证的。这意味着创作者可以放心让 AI 去生成,但用户也可以放心玩,因为每一条逻辑都是可以回溯和验证的。 讲到底AI 让“创造”变得便宜了,但“可信的创造”门槛却变得贵了。而 Mira 正在把“可信”做成一个模块,一个协议,一个可以反复调用的公共工具。让AI生成的内容,有证可查。
刚从 @campnetworkxyz 发布的推文中看到一个很讽刺的新闻。一个叫 Velvet Sundown 的 AI 乐队,被踢出了 Future Sound Awards,也就是 AI 音乐界的格莱美。原因主办方觉得它不是在“赋能音乐人”,而是在“取代他们”。 这事让我陷入了思考:AI 生成音乐已经不可逆了,但它的配套基础设施几乎为零。 现在的 AI 音乐产业,基本运作流程是 抓一堆未经授权的数据→训练模型→生成音乐→赚流量、发 token、上榜,但原始创作者连名字都没留下。 这和当年 Stable Diffusion 做图像生成如出一辙。用的图是谁画的、画师有没有授权、有没有收益?对他们来讲无所屌谓。 音乐领域目前也在走这条“吸血”路线:抓音色、抓人声、抓编曲,拼一拼、混一混,换个名字上线收钱。其实是在榨干创作者。 @campnetworkxyz 是想把 AI 创作变成一件有规则、有合作、可追溯的事。 通过 Origin 和 mAItrix 两个核心模块,把音乐的每一个片段、每一个样本都tokenize,做成可追踪的 IP。你 remix 别人的作品、用别人的音色生成新内容,系统会记录这个派生关系,并自动分润给原始作者。 这种方式才是真正有未来的创作生态: 不是靠版权官司打来打去、也不是靠内容平台拉偏架,而是从协议层面把“谁创作了什么”这件事写进音乐的 DNA。 这样一来 AI 就不是替代创作者,而是放大创作者的影响力。一个小众制作人,也有可能因为被 AI remix 而获得长期分红收入。音乐人可以安心上传自己的素材,让 AI 处理、改编、扩散,而不是担心哪天自己的声音出现在排行榜上但署名是别人。 AI 音乐必备的是真正可持续的,是能保护创作者权益的基础设施。否则,所谓“AI 音乐”的永远是抓素材 → 改编 → 套现 → 忘了谁写的。 Camp 为了打破这个局面,只能从一开始就把“署名、版权、分润”写进协议逻辑。否则只能眼睁睁看着 AI 一边变强,一边把创作者边缘化。
@Mira_Network 的工作机制拆解如何辨别AI说的是真话! 现在的大多数用LLM模型的AI,经常一本正经的胡说八道,其实都没法做到可信。不是技术不行,是原理上就存在限制,无法同时要它准确又中立。 你训练的数据越多,越能减少偏见,但容易开始编故事。数据清洗得越干净,可能就更偏向某种立场。 Mira 的核心机制是共识验证。其实就是不再依赖一个模型的回答,通过多个模型一起参与判断。只有当大家都说是,这条回答才算通过验证。 整个流程分为以下三步! 1⃣Binarization AI 的回答不是一整段拿去判断,而是拆分成一句一句的小判断。 比如:地球绕着太阳转,月亮绕着地球转。 Mira 会把这句话拆成: 地球绕着太阳转 月亮绕着地球转 每一句话都会被独立验证。它避免了整体听起来好像对,其实细节全错的问题。 2⃣分布式验证 这些拆出来的语句会被送到 Mira 网络中的不同验证节点,每个节点都是一个模型或一组模型,它们不会看到完整的上下文,只负责判断自己那一条真假,保证验证更中立。 3⃣验证共识机制 Mira 的“工作量证明”是真实的 AI 推理。 每个验证模型都要 stake(质押)代币,验证完回答要给出结果。 如果表现不好会被“slash”,扣掉质押的代币。 模型的“共识计算”必须几乎所有模型都同意一条判断才算通过。这种机制,就是在用模型间的“多元共识”来逼近事实本身。 说到底, @Mira_Network 就是给AI 的输出加了一层可信度证明,这一层是通过共识达成的,而不是凭单个模型进行验证。
难道好起来了???刚看到 @campnetworkxyz 竟然关注我了!昨天晚上也是听了Camp的AMA,基本上这次AMA还是围绕Camp的Builder 计划,对于开发者也是有 $5000 的赏金任务。简单聊一下自己的见解! 这次的AMA是WizzHQ 主持,主角是 @TheCyclotron,也就是那个最懂SDK的男人,同时也是Camp Network 的开发者关系负责人。 众所周知Camp主要做的东西是“意图驱动”,简单来讲就是你不需要精通 Solidity,不用从头撸合约,只需要描述你想要达成的目标,Camp 的协议就能自动编排执行逻辑。 更像是现实生活中的自动驾驶,你只需要告诉它目的地。他会负责帮你把车开过去。而Origin SDK,就是这套自动驾驶系统的底层引擎。并不是部署dapp,而是写逻辑、定义交互、调度多链操作的工具。 Origin SDK 到底适合什么类型的开发者? 1️⃣社交类 根据链上任务完成度,自动发送holder的徽章,链上声誉系统的构建。这种任务类型比较简单,但是背后鉴权的工作比较多,Origin SDK 可以大幅简化。 2️⃣游戏类 多链游戏基本上都存在触发某一事件或达成某样成就给一定的奖励,Origin SDK 用意图模板+自动执行可以提升工作效率。 3️⃣营销类 比如完成多少任务就可以获得代币奖励之类的,可以通过意图驱动省去链和合约细节。 4️⃣跨链协作协议 非基础设施类型的项目,适合偏产品化的builder,轻量型小应用。 总结 根据AMA信息得出,目前对于赏金计划看重的点在于 1️⃣是否贴合“意图驱动”,在产品开发过程中是否使用Origin SDK 意图模块来进行开发,整体业务逻辑是否偏向于意图驱动类型。 2️⃣开发的产品是否有创意?不一定是大而全的产品,而是否推陈出新,使用Camp的能力。 3️⃣产品交互是否丝滑?用户体验是第一位的,毕竟核心是让使用变得简单。 4️⃣能否基于Camp的意图驱动网络去真正落地。
大事微妙!昨天刚用2.5万认购了 @TheoriqAI 10万的额度,正常计算下来去掉刚开始TGE25%的保证额度,按照5x超募计算也差不多能有个一万多u的额度。 直到昨天看到Kaito发的这个推文,感觉自己可能要G了。在勾选扩大轮次我的承诺仍然有效的时候,我看到这个直接没勾。理由也很简单,无论是嘴撸还是打额度。核心的逻辑就是赚钱,个人感觉扩大轮次之后性价比就没有那么高了。而且经过这一段时间的嘴撸,说实话也有一点感情,好怕自己忍不住谈恋爱🤣但是又考虑到现在的市场热度所以还是选择打满了。如果真的扩大轮次,那么之前打满的额度基本上也不复存在了。 其实这一轮 @TheoriqAI 从叙事上踩中的关键节点是AI +DeFi。过去的Defi是把中心化金融搬到链上,换个交互界面,增加APY的激励。大部分都是靠手动操作。Theoriq的核心是依靠AI agent 来做决策、执行策略,甚至协同合作。 运行整套系统的底层就是 $THQ ,整个体系三层架构。 第一层 Alpha Protocol 可以看做是链上的操作系统,提供接口、消息通道、策略执行框架。 第二层 AlphaSwarm 把用户的自然语言转化为可执行的Defi策略,交给多个Agent完成策略。 第三层 $THQ 经济模型,保证Agent 正常运行。 整套经济模型机制像极了PoS+AI,体系关键词就是“优胜略汰”。从长线经济来讲是个飞轮,如果质押代表网络安全性增强,如果Agent表现好,用户体验会越来越好,收益对应的也会提升。用户越来越多的情况下,协议收入增加,代币价格提高。收益同时反哺给质押用户。在这个系统里 $THQ 就是核心。 Theoriq 并不只是一个 DeFi 协议,它更像是在建一个 AI agent 的基础设施平台。类似 OpenAI 在构建 AI 层,Theoriq 则在构建链上智能Agent 的运行系统。
$THQ
早上和 @Mira_Network 榜一大哥聊了一会儿!经过多方求证基本上八月份差不多就要TGE了,其实结合官方的活动也能看出来。最早为期十周的活动也被推迟到了8.3日。结合之前的推文。大概率快照时间会在八月份,因为Kaito的活动基本上是六月多开始的,大概率快照时间是30D,如果想要稳定的话3M一定不会错。 基本上也算是临近尾声了,Kaito的奖励给的也很足,代币总量的0.5%给到Yappers。想要临时抱佛脚的还是可以这几天嘴撸参与一下。 其实现在大部分的AI项目用的都是LLM的大预言模型,而大预言模型其实是不知道真实答案的。而是根据语言逻辑来预测可能出现的结果。只要看起来差不多就可以,所以才会有那么多模型在一本正经的胡说八道。 @Mira_Network 提出的多模型验证其实是解决这个问题的最好办法,Mira 不信任单一模型的回答,而是把每一个小 问题发给多个模型,让它们来判断这个事实对不对。整个过程像是请了一群性格和背景都不同的专家,每人独立判断一下这句话是否可信。 多数模型同意就是真的,多数模型反对就驳回。这就是所谓的共识验证。除此之外背后还有个区块链 + 质押机制。每个参与验证的模型都必须质押代币,如果它给出错误判断或者明显造假,就会被惩罚、削减抵押。如果判断准确、行为诚实,就会获得奖励。 Mira在做的就是让AI更加可信,不是靠猜答案,而是靠验证事实。这种“自带审计、机制驱动、公开验证”的设计,才是AI生态必须构建的基础设施。
刚看到 @OpenledgerHQ Alpha Dev Drop 又上传了个新的视频,一开始我没太在意,结果在他们周报汇总的页面点开重新看了一遍之后感觉离“人人都能造 agent”不远了。 视频的内容并不复杂,刚开始是在Openledger上面手动回复推特的回复,视频后半段的内容是一个实习生用 Alpha Protocol 基于 OpenLedger,做了一个专属的 AI 客服助手。全流程就主打一个丝滑! 之前搞AI Agent应用,总是绕不过两个坑: 1️⃣流程太重,动不动就要懂 LangChain、RAG、prompt 编排、数据预处理、部署框架,前后端联调一整套,还没上线人就麻了! 2️⃣部署门槛高,不是专业的根本搞不动,搞完了也难验证、难追踪,更别提把它放到链上跑策略了。 而Alpha Protocol + OpenLedger结合出来的客服助手,能够在 OpenLedger 上读取用户的链上身份信息,查询链上交易,直接生成链上反馈或操作建议。都是通过自然语言驱动,不需要客服懂代码,关键是整个过程是运行在链上的。 @OpenledgerHQ 本身就是把链上数据变成可读、可组合、可用的 API。以前要查用户在某个协议的资金流动、钱包行为、资产分布,全靠 Subgraph 或自己搭节点跑 ETL,很麻烦。OpenLedger 直接开放接口和数据集,像读数据库一样获取数据。 从产品视角上面来讲不是为了展示 LLM 能力,也不是为了展示链上交互的技术深度,而是在解决实际的问题是更好的做出用户支持。因为链上信息复杂、客服不懂链、用户更不懂怎么问。 这只是应用结合的一小步,往后看却是一大步。后期完全可以扩展成更多场景,如链上财务分析、用户画像、治理建议生成等。 想到这儿,感觉后期的项目都可以直接让 AI Agent 跟用户互动,用链上真实数据、智能判断和语义解释去搭建信任。所想即所得!
Theoriq 还有最后34小时,你梭了吗? 随着 $THQ 正式公布 tokenomics。社区轮上线 Kaito Capital Launchpad,普通用户第一次有机会参与。 直白点讲 @TheoriqAI 想做的是 AI+DeFi 里的操作系统,现在市面上讲 Autonomous Agent 的项目大多停留在白皮书阶段或者只是把 LLM 接到交易策略上,真正深入协议层和系统性设计的少之又少 从基础设施来讲,Theoriq 的架构分为三层。 1️⃣底层部署在 Base,后续应该会扩展。 2️⃣中间层Alpha Protocol,提供任务执行、资金流动、消息分发、agent 协作的通用协议。 3️⃣最上层是 AlphaSwarm,一个已经上线 beta 的智能 agent 网络,用户只需要用自然语言执行命令,后续由 AI 自动执行。 $THQ 的角色定位 1️⃣agent 想要接入协议,要 stake $THQ,类似质押保证金,行为出错会被惩罚(slashing) 2️⃣用户 stake $THQ 可以参与收益分配、治理、功能解锁 3️⃣项目方如果想基于 Theoriq 部署自己的 agent,也需要获取 $THQ ,形成真实需求闭环 目前社区轮估值 $75M,比上一轮机构轮估值的150M少了一半。最重要的是完全不锁仓,上线直接全部释放。 这一轮在Capital Launchpad 上目前的难点是KYC,大部分都是直接找KYC商去过的验证。整体流程亲测下来大概10分钟左右可以搞定。 在认购阶段,需要注意以下内容 1️⃣kaito的钱包是Smart Wallet,他可以直接调用你充值的base上面的usdc,不需要单独充值gas。昨天我以为是独立账户,按照之前的思维,提前先给钱包打了base的eth,血亏!!! 2️⃣需要勾选的地方,第一条我接受我的最终分配金额可能低于我承诺的金额。这一点很好理解,因为现在本身在第一轮保证额度的情况下,目前也是超募状态。不增发的情况下,你分配的金额一定是比你承诺金额要少的。 3️⃣第二条,求稳的就别选了,可以直接勾掉。如果后期增加募资金额,承诺仍然有效。如果不勾选的话增加募资金额就不会分配到任何额度。这也是很多玩家讨论比较多的话题,就怕后面无限发筹谁也顶不住。毕竟目前的承诺比是1比4,也就是说你承诺40000的USDC投入,只需要钱包里面有10000的USDC。如果分配到了。你不在规定时间内去补齐承诺的款项,自己的保证金也是会被扣掉的。如果分配额度小于你的保证金,则直接扣款。剩余的退回给你的账户。
$THQ
刚看到 @TheoriqAI 发的帖子,讲到 TheoRooAI 和 Yapybara “逃离暗森林”然后踏上自动驾驶之旅,就像 AlphaSwarm 承诺的一步步赢得 DeFi 信任一样。 他们通过漫画的形式想表达AI agent 在DeFi 世界里,就像开车探索一样,需要积累里程才能建立信任。 AlphaSwarm 是 Theoriq 推出的 Agent Swarm 工具包,核心是用一套完整的 Python SDK,快速构建 LLM 驱动的 AI 金融代理,实现跨链交易、流动性补给、收益优化等策略自动执行。 它把三个角色代理组合成一个闭环系统,Portal Agent 负责观察用户状态,Knowledge Agent 拉数据给策略分析,LP Assistant 负责生成可执行代码建议,最终一键发交易。过程透明安全,用户资产始终自托管 。 这种分工模式其实就是团队协作。每个 agent 专职做一部分,一起配合完成复杂任务。 它背后的信任模型通过链上registration、reputation scores、任务结果记录,如果agent 不靠谱,就会被降权甚至失信。每个 agent 都要拿出“业绩”才能被信任。没有靠预期和吹牛逼上位的agent。和Tesla 的自动驾驶如出一辙,你开车开得好,才给你信任,系统必须在用户真实表现后才能被用。 技术上AlphaSwarm 不用 LLM 直接驱动交易策略,而是将自然语言策略转成 deterministic code,再经由代理集群执行,避免 hallucination 和操作错误,链上可验证可审计。 对用户而言意味着操作简化、策略专业、风险控制可视。不需要手动审批 3 个协议,也不用来回 approve token,AlphaSwarm 会根据行情和策略自动调整头寸、优化收益,真正做到提示一句,执行一切。体验感直接拉满! @TheoriqAI AlphaSwarm 真正把 agentic DeFi 做成一种“开车体验”——智能、分工、可验证、安全。这类型协议后期肯定会越来越多,让每个人都能以自己的认知水平接触Defi。
刚开始在推上看到名字后面的(3/3),一下把思绪就拉回到了那个夏天!那个炙热的Defi Summer! 熟悉 DeFi 的人应该记得当初的 (3,3),那时候是 Olympus DAO 火起来的时候,(3,3) 代表“大家都不卖,一起质押,一起获利”,是一种协作的信号,是对Defi summer的信仰。 在了解背后的叙事后,发现现在 (3/3)背后的核心逻辑是与其依赖一个单一的大模型去给答案,不如让多个模型同时输出答案,然后通过对比和共识机制来判断哪一个更接近真实。 现在越来越多的人用LLM的大模型,它经常一本正经地胡说八。尤其在缺乏数据、或逻辑不严密的问题上。不懂什么叫事实,它只是统计语言的模式。它预测你接下来要听什么,而不是告诉你什么是真的。 @Mira_Network 的解决方案不是再造更聪明的模型,而是从底层解决,怎么验证一个模型说的是真话?他们用多个模型交叉验证,用共识来抵消幻觉的概率,就像我们在人群中问路,听三个人说法一致,才会觉得靠谱。 3 models” ≠ GPT-4 + Claude + Gemini 3 个模型,1 个共识。不是哪个模型最聪明,而是哪个共识最接近真相。Mira会通过算法对这些输出结果做“共识验证”。看哪些答案是一致的、逻辑是否互相矛盾、有没有出现幻觉或错误信息。 (3/3)是 @Mira_Network 的价值观 从我们共同相信价值走向我们共同验证真相。
不是哥们?你们都是赌狗??? 刚开始 @anoma 我积分排名还能在个3-400,虽然跟刚开始第一天进去的TOP没办法比。 毕竟第一天可以随便刷Fitcoin,后面虽然去猜涨跌的积分收回了,但是小球抽奖的积分还是正常保留。 今天上去一看,40万的积分基本上排名只能在777。虽然这两天运气也不是那么好,基本上都没出五万的暴击,昨天甚至连个蓝都没见到😭虽然现在码也不怎么放了,但是如果后面还有进来的兄弟,让他们怎么卷啊! 最近Intent 和 ZK 的话题热度又起来了,先说Intent,其实是用户驱动的表达方式。过去我们交互的时候需要授权、签名、转移,点一堆东西。Intent 的逻辑是:你不再直接描述“怎么做”,而是说“我要做成什么事”。 Intent 本质上是跨链的,是异步的,是上下文强依赖的。牵扯到最核心的问题就是信任与证明的传播。而ZK提供的则是用数学保证,在A链上确实发生了某事的证明打包,带到B链去。 Boundless 推出的 The Signal 就是ZK 的共识客户端,能把ETH的信息封装成通用、可验证primitive,然后在别的链上被轻量级地验证。 @anoma 是真正围绕“意图经济”构建底层基础设施的项目,关注的是 Intent 的通用性与可组合性。所以 Anoma + Boundless 的组合,其实在做的是把意图驱动的跨链操作,从理论变成现实。 个人觉得Anoma加入的实际转变是从被动响应转变为主动写作,把过程控制转为了目标驱动,最重要的是从智能合约转变为智能交互。
最近看到一个新闻,看完之后头皮发麻!美国 FDA 本想使用AI加快药物审批流程。但没想到,这玩意儿居然开始“编造”临床研究报告??? 监管机构原本想的用 AI 去提高工作效率,结果现在反而要花更多时间去人工 double check AI 的输出。典型的偷鸡不成蚀把米!时间一点儿没省下来,反而差点出大事。 这个事儿背后的反应出来直观的问题是AI不可信!或者说没法验证输出时,效率这个前提就不成立。所以目前需要解决AI的可信度的核心就是“验证”。 @Mira_Network 最近发布的一句话我特别认同:“Verification isn’t a feature. It’s a requirement.” 翻译过来就是验证,不是某个可选的附加功能,而是基础要求,是底层保障。 Mira就为此构建专门为 AI 输出建立“信任层”的基础设施。坚决不靠事后审查来解决问题,从底层就信任层做了架构。比如跟 Lagrange 的 zkML 做深度集成,输出的结果就可以零知证明;再比如用链上共识机制来校验推理路径,类似“AI说的话可以被投票验证”;甚至输出的每一步都可以记录在链上、回溯源头,谁改的、基于哪个训练数据、参考了什么文献,全都有迹可循。 有需求就有市场,显然信任层已经成为现实需求。过去中介/担保解决的是人与人之间的信任问题。现在信任层解决的就是“人和 AI”的信任问题。 毕竟AI的真正商业化,不是能生成更多内容,而是能确保这些内容真实、可靠、值得信任。
原计划上线4倍回水!不好意思,计划失败? 运气好直接回水还有的赚? 刚开始用户不参与 @TheoriqAI 的主要原因:第一是KYC,第二就是因为他的线性解锁,最初公布的是25%TGE,37.5% after 12M,37.5% linear (Mouth 13-24)。 不是哥们?大家都是来挣钱的,你让我陪你两年?在现在这个行业,币的涨幅比别人少都是亏。IDO本就是一个占据流动性行为,募资7500W。如果初始释放回水难的话,谁知道后面的行情会怎么样? 昨天也说过基本上热度都给了 @TheoriqAI ,直至发稿在榜单热度第一的依旧是Theoriq。最爆炸的新闻莫过于社区销售将不再有锁仓,TGE 时 100% 全部解锁。 这味儿一下就对了!毕竟你在社区是共建者,而不是“募资对象”。大家出钱不是为了等别人给你开恩,而是参与建设、共享成果。 这次更新还有个重要信息:凡是已经 pledge 的用户,将获得优先分配资格,官方已经快照记录。也就是说,早鸟也真正做到了“先支持,先照顾”。 我自己关注这个项目最开始说实话就是为了那前1000的奖励。仔细研究了一下发现确实也不是那种LLM套壳的项目。目前已经上线的AlphaSwarm 测试版,让用户用自然语言就能部署策略、分配资产、管理流动性,而这一切背后的运行,都是由 AI Agent 在链上完成的。参与社区轮销售的,同时也可以拿到AlphaSwarm的测试资格。 目前已知在Kaito的代币,除了100%TGE的币之外还有6M的Kaito奖励和上周刚发布的前1000的1M的激励。 根据目前的市场热度可以选择性参与,目前对于国内KYC其实没有特别好方法。大部分都是让kyc商去完成的,成本也不算贵,如果要找KYC的话建议找普适性强一点的国家。因为后期Kaito中其他项目想参与的话,可能每次制定参与的国家规则不太一致。
在连续嘴了一周的情况下,可算是进了 @campnetworkxyz 周榜的前20,也算是跟着各位大哥一起吃了一波。活动应该是到八月底结束,后面的兄弟加加油应该问题不大。 昨天也是看到Camp发布了TrailHeads 第二阶段的白名单,之前没拿过第一阶段的兄弟可以去搞一下。 参与下面这些活动,都有机会拿到: 1⃣Minto 合作:超过 50 亿的日本 IP,可以通过 @remaster_io 平台,用 @reblapp@wideworlds_ai 这些 AI 工具对角色进行二创,打造你自己的版本,官方是鼓励大家在 IP 原基础上“二创+上链”。 2⃣MyTrailHead 创作挑战:TrailHeads 是 Camp 打造的户外主题 IP,风格有点像手工感十足的迷你公仔。 大家可以用身边的自然材料(树枝、石头、布料),做一个自己的 TrailHead,然后拍照,写一段它的故事,提交上链。 3⃣Kaito Yap 挑战:目前官方给出的公告是Yapper排名前20的可以100%拿白,除此之外还会在前100再抽10个白。 4⃣StoryChain:输入一个 prompt,就可以和 AI 一起接龙式创作漫画,跟着角色 Milo 的故事线展开一段“永不完结的故事”。你写一句,AI 接一句,每次创作都会上链成为故事的一部分。 5⃣TokenTails:Camp 核心资产的一环。如果你已经持有 TrailHead、Sticky 或 TAILS Guard 的角色,你就能解锁 Camp 的专属章节内容,还能兑换最多 6 个“增强版角色”。简单说,就是 NFT + 剧情 + 升级 上面的活动玩法各不相同,但背后逻辑其实很统一。Camp 正在把IP 共创拆解成很多可量化的任务,每个任务都有参与门槛不高、创作空间很大、结果可上链可追踪。按照 @campnetworkxyz 的格局,这些共创活动后期应该会有空投奖励,感兴趣的可以去搞一下!
作业天天有今天特别多,今天下午在群里半开玩笑还说现在跟上班儿一样。每天起床先看看kaito的榜,查缺补漏的去针对项目“补作业”。找几个主要去building的项目之外,其他有的快TGE的则是能补就补,哪怕最后没有拿到奖励,至少也不留遗憾。毕竟嘴撸的真谛不就是喋喋不休嘛🤣 昨天MEMEX的活动结束了,看中文区的卷王们今天开始回归项目了。明牌前1000的空投,肯定是性价比最高的。虽然很多人觉得 @Mira_Network 现在已经快照了,现在去卷的话性价比不太高,但是我感觉还有机会还能试试。 下午也是看了一下Mira之前推文中提到的一些合作伙伴。毕竟自己搞了个生态和各类 infra 项目深度合作。 简单捋一下这些合作方背后在做的事。 1️⃣GAIB:把 GPU 上链变成可交易资产, AI Dollar 做收益的锚定。Mira 接入他们之后,可以对 AI 的计算过程做验证。 2️⃣Lagrange:主打 zkML 和 DeepProve,用零知来证明 AI 的输出的“真实性”,而不暴露底层数据。这和 Mira 的验证层形成“私密 + 可审计”的组合。 3️⃣Gaianet:去中心化的 AI 推理网络,节点有 28 万个。Mira 准备接入他们,把验证系统嵌进来,形成世界级、自动化的“AI 验证网络”。 4️⃣Think Agents:个性化 AI 的标准化构建,开发者可以基于标准协议造自己的 Agent。Mira 的作用是“信任中介”,保证 Agent 之间的互动可信、可验证。 5️⃣Storacha:基于 Filecoin 的去中心化存储系统,Mira 把所有 AI 验证过的交易、输出都写入 Storacha,形成不可篡改的审计链。 6️⃣Monad:个高性能 L1,EVM 兼容、吞吐达 1 万 TPS。Mira 把验证层整合进来后,让 Dapp 在高性能环境下拥有“可信 AI 输出”的保障。 7️⃣Kernel DAO:支持跨链 restaking,TVL 超过 20 亿刀。Mira 联手 Kernel,在 BNB 上实现可信 AI 计算,把验证 AI 做到基础设施里。 8️⃣Plume Network:专注 RWA 的新链,Mira 会把自己的 AI 验证集成进 Plume 的资产分析、风险判断流程里,避免做出错误决策。 9️⃣Mantis App: AI+DeFi 策略助手,用户可以定制自己的金融 AI。Mira 的作用是帮用户验证这个 AI 的建议是不是有 bias 或逻辑漏洞。 🔟Autonome:TEE 安全计算的 infra及Agent 间的通信路由。Mira 接入后能确保 Agent 沟通和执行过程中不会被篡改。 这些合作项目加起来,基本把 AI 的项目都整完了。有数据就要验证、有执行就可审计、有协作就要信任。Mira 就是给整个项目做“信任底座”的存在。 个人还是比较看好可验证层这个赛道的,毕竟在用AI的过程中所有人都要面对的问题就是我能否相信它? @Mira_Network 在做的就是通过验证层来解决信任问题,通过AI验证层协议来构建信任系统。
今天市场的流动性和热度大概是都留给了 @TheoriqAI 。毕竟 $THQ ,今晚要在 @KaitoAI 的 Capital Launchpad 上进行预售。 其实从叙述上面来说,Theoriq 的野心不小——他们想推动自己的Agentic Economy。 他们的逻辑是目前的DeFi 无论再怎么迭代,还是人去点点按钮操作合约。但未来,DeFi 的主力用户不会是人,而是 AI agent。高水平的Agent 会自己判断、决策、下单、调仓、管理流动性。 而 Theoriq 就是给这些 Agent 建基础设施的平台。 Theoriq的产品是 Alpha Protocol,作为一套可以让 AI Agent 上链执行任务的框架,支持托管资产、执行策略、沟通协调。目前第一个落地版本叫 AlphaSwarm,已经可以通过自然语言输入来实现“让AI帮用户做LP赚收益”,完全不需要用户写代码,点按钮都省了。内测体验了一下也挺丝滑的。 目前Beta版本也已经开放,只要你在 Kaito 的 Launchpad 上参与预售流程,就可以获得测试权限。 其实说实话Theoriq的运营策略和节奏真的是拉满的,先是在 Kaito 的社群里做闭环验证,把产品做出来让早期用户先体验一轮。然后和Kaito官方合作上了Pre-tge。临发射之前为了维持热度,还推出了为期两周的前1000名Yapers快闪活动,本来我从开始就没卷Theoriq,看到这个活动也是忍不住临时抱佛脚。 今晚Launchpad 的 $THQ 可以看做是整个系统的“燃料”: Agent需要 stake才能使用协议,用户stake可以获得奖励,还能参与 agent 绩效相关的委托投票和惩罚机制。 说白了就是搞了一个对于“AI Agent”的 PoS 机制。 $THQ 这次社区轮是在 $75M 估值开售,25% TGE 解锁,其余 2 年线性,简单来说只要到300M就可以开盘回水,后面都是领工资。 Kaito 的 Capital Launchpad 分三阶段:先 Pledge、再分配、剩余FCFS,没抢到的会退钱 对个人而言后续还是会持续关注 @TheoriqAI ,毕竟目前完整的运转系统已经搭建完成。从基础架构(Alpha Protocol),到执行器(AlphaSwarm),到激励机制($THQ),到 SDK、生态伙伴都是环环相扣,希望真的能让 AI 真正成为链上金融的执行引擎。
$THQ
很多人提到 NEAR @NEARProtocol 都还停留在“低gas、多链兼容”这些标签上,但其实 NEAR 更大的潜力,正在被 @intellex_xyz 这类项目给慢慢挖掘。 如果说过去在链上的“交易”主要是转账、Swap、Mint NFT,那 Intellex 正在把“交易”这个词,扩展到AI代理间的实时协作、知识共享、状态同步,这些本来只存在于 大模型 API 或公司内部数据平台中的东西,现在能被结构化、跨链、可验证地运转起来。 Intellex 做的事情说白了很“硬核”:它让不同链上的 AI 代理能够以一种可信任的方式彼此交流、协作,而不仅仅是发送资产。这事之前没人搞定,是因为它涉及到几个的问题: 1️⃣不同链上身份无法统一,代理间无法建立长期信任 2️⃣AI 本身输出是概率性的,但链上交易的确定性很强 3️⃣真实场景里的协作很复杂 Intellex搞了一套叫 “Adaptive Smart Contracts(ASC)” 的机制,说白了就是用一层动态逻辑,去桥接AI代理的“模糊输出”和链上的“精确执行”。不会因为AI回答得不够确定,就让整个合约挂掉,但又能保证每一步都是可验证的。 同时,它还内置了跨链身份系统和共享内存机制,让代理不管在哪条链上运行,都能保持一个统一身份、记录历史行为、积累声誉,这就是 AI 系统里最稀缺的“连续性”和“信任感”。 我个人觉得最有意思的,是 Intellex 对“交易”的定义。代理之间的数据交换、状态同步、声誉更新、本地知识贡献,这些也都是他们眼中的交易。 这些高频互动,会带来远超传统“转账”数量级的 on-chain 数量,也会让链的真实活跃度开始从“人类操作”转向“智能协作”。 目前 Intellex 已经和 NEAR 深度集成,前不久还和 Kaito 一起搞了内容创作活动。Intellex 其实是在用区块链 + AI,搭建一个跨链的“知识分布网络”,而 NEAR,正在成为这个网络的高性能底座。如果说 @intellex_xyz 是跨链的智能神经网络,那么 @NEARProtocol 就是它的中枢系统。 总之,Intellex 给我最大的启发是:区块链不只是资产的网络,更可以是智能体的协作网络。而 NEAR + Intellex 的搭配,就是在尝试构建这个新秩序的底层逻辑。
是谁偷偷偷走你的💰?大家都知道AI的底层逻辑是离不开喂养,而喂养AI的燃料自然是“数据”。还记得之前肝NFT的时候,有一段时间不知道是谁想出来的给社区做二创图片,让得一堆“落榜美术生”焕发出职业生涯的第二春,为此还有很多人找身边学美术的搞工作室。根据质量高低,价格从50-500不等。放到现在,直接把社区相关的素材图扔进去,找AI生成出一堆二创,绝对意义上的费时而不费力。 刚也是刷到 @campnetworkxyz 公布的数据,关于 DataComp CommonPool 的抽样审计。仅仅抽样审计了 0.1%的作品,就已经发现里面包含了成千上万未经授权的创作者作品。而这些数据,正是如今商业 AI 模型的核心训练料。换句话说,大模型赚走了本应属于你的钱,而你分儿币没有。 甚至说创作者连挣扎的机会都没有,因为大部分模型的训练时间是2014-2022年,那个时候别说对什么协议许可和版税机制有什么认知了,甚至对AI都还没什么认知。可能对比币圈的用户来说,版税认知的第一课是来自于Opensea,在交易小图片最后算利润的时候才知道创作者和平台赚的是什么🤣 现在的问题是这些模型已经开始商业化了,从卖API接口、卖生成图、卖订阅。甚至像Stable Diffusion、Midjourney 已经赚的盆满钵满。而创作者却被悄悄的偷走一切。 Camp @campnetworkxyz 现在在做的事情就是建立创作者自己的基础设施,让创作者可以掌控自己的 IP 权利,保护创作成果,甚至从 AI 经济中分一杯羹。 Camp的机制包括 1️⃣把创作者的作品上链登记,明确创作者身份(Proof of Provenance) 2️⃣设置使用规则和许可条款,AI 不能“白嫖”训练。 3️⃣模型想用数据,必须先获得授权,并支付许可费用。 4️⃣所有使用记录和收益分发自动执行,让收益有迹可循。 我觉得这事其实挺有意义的,因为它不只是“帮你防止作品被用来训练 AI”,而是在说:AI 时代的版权意识、创作权利、价值捕获机制,全都需要重新设计。AI 永远不会消失,但其获取数据的方式是时候改变了。
今日份快乐来自 @elympics_ai ,因为之前参与Cookie上面elympics的活动,今天也是去查了一下自己的空投。一共给了大概18万个币。公售的价格是0.018,TGE释放40%。目前已经在Gate开盘,截止发稿价格差不多在0.01左右。Cookie的空投要明天才能去Claim,希望明天能比现在价格高🤣 作为一个曾经的链游博主,最早关注elympics是因为他们平台提出的概念Play2Win,和传统的PVE不同,它的核心机制很像竞技场。 传统Web2游戏支付费用购买道具、皮肤获得的更多的是快乐,而Elympics作为基础设施平台,服务的对象不光是玩家,还有开发者和IP方。电子竞技没有和体育赛事一样,永远不会有人记住第二名。传统游戏对于破圈及吸引流量的方式基本上就是竞技比赛,在生态中通过赛事影响力获得对应的流量、品牌赞助商。竞技的最核心逻辑是输赢。 其实本就是一场零和博弈的游戏,哪怕BO3、BO5、黄金加时最终只为获得冠军。 在Elympics中,玩家通过 $ELP 支付参赛费用,参赛者的资金会归集到奖池。获胜者拿奖池内的奖励,平台收取手续费,开发者拿迭代收益。形成可持续的闭环生态。 对于玩家来讲,如果有足够的能力,可以通过报名费过门槛获得更大的收益。 对于平台来讲,作为组局方,可以在每一场游戏中收取相应的台费。 对于开发者来讲,不用再自掏腰包的举办比赛,只要游戏机制足够吸引人,就有竞技者为此买单! 反观 $ELP 的逻辑,和传统平台代币不同的是应用场景更加垂直,绑定关系更强。之前的游戏平台基本上就是“治理+激励”那一套,而ELP的作用从一开始就定位成了所有游戏交互的底层货币。只要平台的竞技逻辑不变,每一场比赛都会用到ELP。 目前从数据上面看,表现对比同类平台也是比较优异。 1️⃣托管过 550 万次游戏 2️⃣举办过 35 万场链上比赛 3️⃣有 5 万+ 的日活用户 4️⃣合作了 5000+ 游戏开发者 5️⃣已经上架了 40+ 游戏 其实说到Elympics 大家可能觉得陌生,但是说到Pudgy Penguins肯定不陌生吧,小企鹅最近都拉飞了! 小企鹅当时的TG游戏Pengu Clash就是通过Elympics发行的,据说后期肚兜的游戏也会选择Elympics。 个人理解Elympics目前正在做的事情就是品牌 IP + 游戏分发 + 链上基础设施的解决方案,对于IP方只负责内容和宣发,其他的全由 Elympics 包了。而ELP的定位如果后续能伴随生态持续落地比赛/合作IP,也有可能成为游戏层稳定币。
$ELP
-19.76%
卧槽!昨天才说补一下 @TheoriqAI 前1000的作业。结果昨天晚上不光公布了Kaito质押者的快照时间还有 $THQ 代币经济学。感觉大的真的快来了啊! 先说Kaito的质押者的1M $THQ 专属奖励📷时间 美东时间:7 月 25 日星期五晚上 8 点(UTC 时间 00:00) 要求:在快照时持有sKAITO或YT-sKAITO 同时Kaito 也上线了 $THQ 的Capital Launchpad 估值是75m,首次释放25%。上线达到300M可以直接回水,后面就是领工资。不过有一说一,这几天Kaito的Launchpad因为锁仓和KYC的问题,已经拦住了大部分国人的脚步。基本上目前想过KYC就得去买,亲测帕劳的认证是过不去的🤣 其实把Agent用在Defi的原因大多是因为确实没那么多时间去研究哪个池子该进、哪个策略风险高,跨链转资产、授权、套保、组合策略这些玩意。对于Theoriq的本质是通过用AI Agent 帮用户自动化执行这些策略,执行点不依靠LLM的“胡思乱想”,而是靠一整套“可验证、可追责、有激励”的机制来运转。这个机制的核心燃料就是 $THQ 对于 $THQ ,它的基本盘是如果持有 $THQ ,可以质押成sTHQ,获得基础奖励。这部分其实是staking的收益。 如果在这个质押阶段愿意锁仓,可以把 sTHQ 锁成 αTHQ。而αTHQ是“时间加权治理权”,也能拿更高的奖励,还能授权给 Agent 使用。这部分类似于restaking收益。 其中比较有意思的一个点是Agent 背后需要有 αTHQ 背书,它的执行权重、排名、被调用频率才会上升,同时能解锁更便宜的 protocol 费用,甚至还能拿额外奖励。用户把αTHQ 授权出去可以获得收益,但如果Agent执行中出现错误,背后的aTHQ也会被惩罚。所以在选择授权的时候也一定要找靠谱的Agent去投入。 个人感觉整体逻辑有点像EigenLayer 的模块化安全+ FT 的用户即资本+ Curve 的锁仓投票权设计 融合在一起。在Roadmap上面也是分三个阶段分别上线,深度绑定整个 agentic infra 的“协调层”, $THQ 更像是进入 agentic economy 的入场券,真正实现用通证绑定系统价值生成。
$THQ
现在在 Camp 上共创内容的人,其实早就不只是“早期用户”这么简单了,都是整个新IP经济体系里的真正“权益方”。 这句话听上去有点抽象,但是现在在 @campnetworkxyz 上创作的每一条叙事、每一张图、每一个分支衍生的IP,都有可能成为 AI 模型训练、商业授权、甚至影视改编中的“数据资产节点”,而创作者就是那个节点的原始贡献者、合法权利人。 毕竟Camp想构建的是以“链上确权+AI训练数据”为底层的新型IP经济模型。 传统的内容创作,作品如果要想变现,需要走完全部的中心化的流程,从平台控制到商业化难度,再到最终收益分配——对创作者是极其不友好的。但 Camp 的逻辑是从“链上确权”开始,不管创作的是一张图片、一个角色设定、一段故事剧情,哪怕是某个分支剧情的“二创”,只要你在 Camp 上链,它就自带 provenance(溯源)和可追踪的创作记录。 像这次 Camp 跟Sahara的合作就很有代表性。他们把 Origin、mAItrix 等 Camp 上的 IP 系列,直接接入了 Sahara 的去中心化 AI 数据服务平台。这背后实际就是把 IP 衍生内容,变成 AI 模型训练的数据资产。这些资产不仅具有内容价值,还能在 AI 应用落地后获得“数据层”的激励收益。 这一步让创作不再只是社交属性或精神表达,而是变成了有实打实经济权利的“链上劳动”。从“创作-确权-训练-分润”,整个闭环是透明且可验证的。 所以早期在 @campnetworkxyz 上共创的人,真的可能成为“IP 的链上持有人”。这不是创作内容上个链就完了,而是作为内容贡献者,可以持续在 AI 经济中分润作为真正的节点。 Camp 不是内容平台,而是 IP 基础设施。如果说传统内容平台让用户拥有一个账号,那 Camp 就是让用户拥有一个 AI 可识别的创作身份。而这身份背后的数据,是可以跨模型、跨协议流通且可变现的。
随着BNB达到新高,重新开始关注币安Alpha的项目。今晚上线的 @codatta_io 还是挺有意思的。Codatta 作为数据基础设施项目,既不是造数据模型的,也不是做前端应用的,而是站在更底层的位置给 AI 模型提供高质量、验证过的数据,而且整个过程是去中心化、原生激励的。 其实数据模型是整个AI基础设施中最重要的一环,LLM的大模型之所以“无所不能”,本质其实离不开数据和人。数据就是喂它的燃料,人是训练、验证的本体。Codatta做的事情就是将两者进行了整合。 目前在AI赛道中,一堆项目都在卷“生成”,但是管数据供应端的应用极少。Codatta做的事情就是在为可用数据做基础。更为重要的的细分赛道内的数据标注,AI算法和可信度越来越受重视的情况下,对于数据来源一定会做到可溯源、可授权、可分润。而Codatta的Proof of Provenance 正好可以解决这个问题。 最新的推文阿里云官方发的与 @codatta_io 合作实现人机交互 AI 开发 — 在阿里云上融合Alibaba_Qwen 模型、贡献者网络和全栈 AI 基础设施。 和阿里云这波联动之后,发现真的是有点东西。我用过阿里Qwen系列模型,说实话本身能力就挺强,现在等于给这些模型接上了一套可追溯、可验证的数据供给网络。模型更准确了,而且数据得有据可查。相当于“从数据采集-加工-调用-落地应用”,打通了完整的链条。 我个人还是非常看好这种“基础设施型”的项目,无论何时只要行业发展基本上都用得上。如果能真正解决“数据质量+激励结构”,那一定会具备产业级落地能力。未来的发展前景肯定是不错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