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路过街边的大树,一大片树叶被秋风吹落在树下,思远心里突然蹦出一个念头:“开放智能”不只是技术口号,更是地域链条的重塑。
今天我想从 @SentientAGI 最近的“东亚动作”出发,聊聊我对这条赛道未来走向的新观察。
1/ Sentient 启动了 “East Asia Tour”:10 月末将在北京、上海、首尔、东京举行一系列校园+行业研讨会,目标是将开源 AGI 工具本地化、带入中国、日本、韩国的高校与研究社群。
思远觉得:这并非简单的市场扩张,而是“开源智能话语权”在亚洲版图的落子。比起欧美早期圈子,东亚拥有大量沉默但潜力巨大的技术人才与生态土壤。
2/ 值得注意的是,这一步选择背后隐藏的信号:
@SentientAGI 正从“技术 研发者”向“生态 构建者”转型。
本地高校合作、社区激活、生态环节参与率成为关键指标。
这意味着不只是“做出模型”,而是“让人/团队能参与进来、能落地、能共建”。
思远觉得:在下一轮智能基础设施竞争里,谁先建立起可被参与的生态,谁就拥有更多拓展势能。
3/ 但我也观察到三大潜在挑战:
参与拉动 vs 生态活跃:活动开讲不错,但能否转为持续贡献、Agent 模块建设、社区治理尚待观测。
本地化+合规摩擦:语言、数据、政策壁垒在亚洲各地不同,开源工具要真正“本地用”,并非简单翻译即可。
开放与质控的张力:开源智能意味着更多人参与,但如何维持质量、安全、责任机制,是这条赛道必须破的题。
思远觉得:这三个挑战也正是评价此类项目能否“真正走通”的标尺。
4/ 在大视角上,我认为:这是开源 AGI 从“技术突破”阶段迈向“社会基础设施”阶段的信号。过去我们看的是“谁的模型大”“谁训练得好”;现在我们更要看“谁在构建参与者能动的网络”“谁在让模型、数据、算法、工具和用户协同运转”。
Sentient 的东亚动向虽然是一个小环节,但恰好契合“从愿景到结构化落地”的转折节点。思远觉得:若能在这一节点铺好参与路径,它在未来六个月内的生态增长值得密切追踪。
一句话总结:@SentientAGI正在用“地域扩展 +生态激活 +开源参与”三条腿走路。思远觉得,那些还在盯着“模型参数多少”“大模型能力谁强”的人,可能错过了更深一层的竞争——参与机制、生态贡献、地域链接这些决定下一阶段胜负的变量。

From X
Disclaimer: The above content reflects only the author's opinion and does not represent any stance of CoinNX, nor does it constitute any investment advice related to CoinNX.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