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一周,@Kindred_AI 有两个强信号:加密 eSIM 的“全球漫游”上线、官方口径用户突破 300 万。**这意味着它不只是一个会聊天的 AI 角色,而是正把“始终在线、随时可调用”做成现实世界里的基础能力。思远认为,若这条路打通,Kindred 会从“好玩的角色”升级为“能替你持续行动的代理层”。
为什么这很关键?
1.连接层的升级:有了 eSIM 的全球漫游,Kindred 的陪伴从“打开 App 才出现”,变成“设备无感、随处在线”。这降低了从“想法→执行”的摩擦,给长期陪伴与任务自动化留出了空间。
2.代理网络叙事落地:英文圈不少博主把 Kindred描述为“去中心化的协调层/大脑”,连接智能体、数据与算力。如果成立,开发者可以把“微动作”写进代理网络,让它跨设备、跨场景持续执行。
3.情感×IP 的商业闭环:Kindred 的差异化在“情感强绑定”与“IP 资产化”上——不是只答问,而是经营长期关系、把互动沉淀成资产与权益。
思远的三点判断(以及我会盯的指标):
指标 1:真实留存与深度——看 7/30/90 天留存与“对话深度→任务执行”的转化(纯拉新没意义)。
指标 2:在线率与覆盖——eSIM 在多少国家/运营商稳定可用?掉线率与延迟如何?
指标 3:代理的“自发性”——不是你说了才做,而是能提前感知与触发(日程、地理位置、链上/社交信号)。
潜在风险别忽视:
“300 万用户”可能掺杂等候名单/活动用户,与 DAU/MAU 未必等号;
“去中心化/隐私”承诺需要持续用架构与开源证据兑现;
IP 合规与内容安全是成本中心;
叙事很热,数据要更热(最好能看到链上活跃、付费/兑换等硬指标)。
一句话总结:如果把 ChatGPT 看作“有手的脑”,Kindred 试图做“有心跳的手”——始终在线、懂你、替你跑。思远认为,这周的 eSIM 与用户规模信号,给了“代理化 + 情感化 + 去中心化”的组合拳一次真正的工程学落地机会。接下来就看数据是否跟上。
#AgenticAI #AICompanions #Web3 #DePIN #eSIM #Kindred

From X
Disclaimer: The above content reflects only the author's opinion and does not represent any stance of CoinNX, nor does it constitute any investment advice related to CoinNX.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