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早骑车穿过雾蒙蒙的河边桥,桥下水面微微起了涟漪,像是机器人系统里刚调试好的一段反馈。我在想:如果连水面都能感知风、响应流,那真正的智能何止“会说话”——它应当“能察觉、能反应、能演进”。 今天我们聊聊 @openmind_agi 最近的新动作,以及我观察到的重要变化。 最近IROS 2025 连续两天的现场 demo + workshop 让 OM1 真正在学界与产业界的开发者手里“跑起来”;同时,KaitoAI 上线了 OpenMind 专题榜单,社区话题度拉满。更早一点,FABRIC 身份网络与徽章登陆 Base,把“机器人与人类的可信协作身份层”搬上链,开始积累早期贡献与信誉。 思远认为:OpenMind 的打法不是单点爆破,而是“三件套”——OS(OM1)+ 身份(FABRIC)+ 内容/开发者心智(Leaderboard/Docs/Portal)。 OM1 试图做“机器人界的 Android”:把感知、记忆、策略与技能封装成模块,让不同形态的机器共享同一套智能接口。 FABRIC 负责把身份、权限与信誉放到链上,解决“谁在执行任务、谁来担责、谁在协作”的信任问题。 内容与开发者运营(榜单、教程、活动)是争夺心智与分发的“外显面”,让更多人愿意在 OM1 上交付真实的机器人应用。 但真正的门槛在分发: 1.跨硬件适配(驱动、传感器、执行器差异大); 2.实时通信与鲁棒性(ROS2/Zenoh/DDS 在复杂场景的稳定性); 3.合规与安全(HRI 人机协作的安全边界与审核); 4.开发者留存(从“尝鲜 demo”到“可维护的生产系统”)。 思远判断:如果 OpenMind 把这四件事做扎实,“单机智能→群体协作智能”的临界点会提前到来。 给正在关注的开发者与研究者三条可操作建议: 先小后大:做一个能在 OM1 上稳定跑的微型任务管道(巡检/搬运/看护),把流程打通比炫技更重要; 把设备接到 FABRIC:先做身份与任务记录,把“信誉与稽核”内置到流程里; 顺手参与社区与活动:关注榜单、提 PR、看示例,把自己的小模块做成“可复用的砖”,你会意外获得协作网络与早期红利。 思远总结:OS 统一智能接口,身份保证协作可信,内容体系聚拢人和资源。如果你做机器人或 embodied AI,这波值得 All-in 一次系统化的尝试。 #OpenMindAGI #OM1 #FABRIC #Robotics #IROS2025
From X

Disclaimer: The above content reflects only the author's opinion and does not represent any stance of CoinNX, nor does it constitute any investment advice related to CoinN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