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联储理事凯文-沃什(Kevin Warsh)是接任鲍威尔的热门人选,他上周对联储的基本操作进行了尖锐批评,联储话太多,管太多,手太松。
观点可以作为联储改革方略的参考。
沃什承诺要将联储恢复到正常状态:作为央行,不过多地向公众谈论如何维护货币价值,不过度承担平息金融恐慌的责任。
美联储很多年来一直遵循“永不解释,永不道歉”的格言,很少向公众阐释自身操作。
是伯南克以后将联储操作公开化,他设定2%的通胀目标,以此来评估央行表现;定期召开新闻发布会解释决策逻辑。
2008年金融危机期间,沃什与伯南克共同担任联储理事,但他反对此后无节制的量化宽松,认为这种计划只应在紧急情况下使用。
沃什的观点与川普有呼应之处,即两人都认为鲍威尔受到媒体太多关注,沟通过度。
沃什认为:
- 美联储官员不应透露经济预测,因为“会成为自己言论的囚徒”;
- 不应过度依赖经济指标做决策,因为滞后且动态的“数据依赖”没有太大价值。
- 不应向市场透露未来利率的可能走势。
- “没有掌声,没有观众的期待,央行需要另外寻找到慰藉。”
他表示,鲍威尔联储支持政府在疫情期间增加支出,但在经济状况好转时,并没有坚持要求政府削减支出。
疫情后出现的高通胀,美联储需要担责,因为发出愿意接受更高通胀以应对失业的信号。
美联储的所有问题都是自找的,鲍威尔之后必须进行改革,重塑联储声誉。
我们可以这么理解现在的世界:二战以来的“美式和平”,开始向“美国优先”过渡,无论如何我们已经开始转移到一个不稳定、不确定的新世界。做好思想准备,保护好自己。
什么是“美式和平”,也就是说自二战以来,美国是世界权力博弈的规则制定者。贸易、货币、文化、知识产权、战争,都由美国主导制定,被统称为“美国式的世界治理模式”(Pax Americana)。
这是一套协调博弈机制。美国制定规则,通过北约、世贸组织和联合国等“中立”多边机构执行,其他国家遵守。
这本身没有输赢之说,参与博弈的各方都可能受益。
当然美国基本上是大赢家,最终美元成了世界储备货币。
可以把美式机制想象成一个大赌场,充满了各种游戏,美国既是玩家,也是庄家。
由于享有了特权,美国用美元、服务等无形资产以及政府信用,换取石油、廉价商品等有形资产,使美国人享受到丰富的物质财富。
美国向其他国家提供的美元,又被循环利用到资本市场,使美国股市保持高位,利率低于原本应有的水平。
游戏继续进行下去的保障是美国给其他国家提供公共服务:以军力维护全球和平,向世界开放美国这个最大最有活力的消费市场。
这个体系被全球主义政客和寡头所控制,造成财富分配的严重失衡。也存在其他国家搭便车的情况。
但现在并不是说要修复这个机制,川普上来要的就是推翻打倒这个,改用名为“美国优先”的新机制。
“美国优先”撇开所有中立机构,而是与其他国家通过直接谈判和斗争来重新制定规则,以实现重商主义的目标。
“美国优先”放弃的是协调博弈,而是追求交锋压服,一种竞争性博弈。
结果是永无止境的不确定性。每一次谈判达成的和解都会开启另一场谈判,不可能有稳定的结果。达成了协议也有可能推倒重来。
永无止境的竞争、持续的政策不确定性、财富和生产力潜力的更大损耗,这就是我们很可能生活的常态,达到新的稳定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市场剧烈波动。这是川大爷制造的全球供应链和经济基本面的波动,进而造成市场剧烈的情绪波动。
波动性在和人们玩疯狂的心理游戏。
我们可以回顾一下几个经典的行为偏差,看看是否被这些谬误所困?
1,近因效应
近期发生的事件很自然被赋予更高的权重。
股市上涨,“回调结束了!”
股市下跌,“这波熊市永远不会结束!”
2,损失厌恶
损失的痛苦两倍于收益的愉悦。10%的回调,天塌了的感觉。
推上不断看到各种大呼小叫,好像时刻处在灾难中,随时想去止损躲灾。
3,后见之明
贸易战的走向,人人都是事后诸葛亮。
“我早就知道川普会对全球征收关税。”
每个人以为自己早就预料到了。
4,赌徒谬误
在随机事件中找似是而非的逻辑。
昨天下跌,所以今天应该会反弹。昨天上涨,明天应该会继续上涨。
川普已表态没有替换鲍威尔的计划,可以证实用推文炮轰“太迟先生”,只是一种施压和潜在卸责的公关炒作。
那么鲍威尔一直没有松口降息的主要原因,难道是纯心要和川普对着干吗?
鲍威尔不见得那么小心眼。
一个推断是他对当年“暂时通胀论”的心理阴影。
曾经有位华尔街专家说过这么一句话,他说鲍威尔宁愿在衰退中下台,而不愿在通胀中下台。
鲍威尔的纠结似更在于2021年将他将通胀描述为“暂时性”,他不希望再来一遍这样的低级错误。
当时这个不准确的论断恶化了美国40年来最严重的通胀,也让他的判断力受到无情质疑。
今天他不愿松口降息,是因为他还有一年多就离职了,在这之前不想成为“伯恩斯第二”,1970年代联储主席伯恩斯推行的宽松政策,为高通胀打开了大门。
鲍威尔正在应对一场想象中的通胀。以白宫目前的身段,世界可能会拥有更宽松的贸易(除中国之外)。与此同时CPI在连续下降,原油价格接近四年来最低。人们可能很快操心的不是通胀。
所以鲍威尔需要长考一下,再等一等,但他会想通的。降息会及时来到。
大规模采用机器人进行生产,摆脱对亚洲制造的依赖。这是很多美国品牌过去10年来就在努力的方向,只是还没有显著的进展。
WSJ这篇文章恰好讲了耐克的失败案例。
2015年开始,耐克就在墨西哥一座新的高科技制造基地尝试自动化作业。计划2023年生产数千万双运动鞋,员工远远少于亚洲所需工人数。
这个项目如果成功,绝对成为美国本土制造的典范。
但这个项目最后无疾而终。
因为机器人难以处理面料在不同温度下柔软度的变化,自动化程度没有达到预想的水平。员工人数膨胀到原计划的两倍,成本也高于越南生产。
另一个问题是耐克生产的鞋子品种太多。自动化制造意味着设计标准化的产品,但这与消费者对多样化的需求背道而驰。
至今耐克还是守在最初的海外生产基地:越南、中国和印度尼西亚,因为自动化这条路没有走通。

川普铁了心要将制造业带回国内。
这是一项以再工业化、供应链安全、制造业和经济主权为基础的经济战略。
人手缺,工资高,租金贵,电力贵,有很多理由不看好。
作为美股投资者,你应该多去发现机会,思考机会,而不是跟着人家悲观骂娘。
这里面,最明显的一个答案是:智能机器人。
如果说企业只能将部分制造和供应链迁回国内。
他们不希望成本激增,影响收益和股价。
成功的企业一定能找到创造性的办法。
美国会在仓库、配送中心、港口、机场、工厂、油田和建筑工地部署数百万台智能机器人。
那些利用机器人技术的公司将成为大赢家。
关税战也许点燃了贸易战的导火索。
但很快席卷美国的是经济之火,它引发一场由AI驱动、由需求引导、由政策支持的21世纪新工业革命。
3-5年后,每个人都会像今天谈论AI芯片股一样,谈论机器人股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