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SJ报道,山姆-奥特曼和微软CEO纳德拉之间出现裂痕,双方在许多议题上有很大分歧,各自在抓紧做分手的准备。 比如微软于去年聘请奥特曼的对手,秘密启动一项为微软构建大模型的计划,以减少对OpenAI的依赖。 微软可以有效阻止OpenAI重组为独立营利性公司的努力。如果OpenAI在今年无法完成重组,可能会损失数百亿美元。
稳定币承担的是数字美元的角色。它的前景不可限量,它不只属于币圈,而是有着更广的应用场景。 可以读一下a16z合伙人Chris Dixon最新的文章,这里有中文翻译。 《稳定币:货币领域的WhatsApp时刻》
今天WSJ上的魔幻文字和蜜汁自信的加拿大人: “加拿大新任总理马克-卡尼的首要任务是将加拿大经济与最大贸易伙伴美国脱钩,加拿大将美国视为其最大的威胁。 加拿大五分之一的GDP依赖于与美国的贸易,超过四分之三的出口销往美国。” 加拿大,在加速脱钩断链的路上狂奔吧,看好你!
4月29日晶圆代工日将很可能透露英特尔代工业务的重要下一步计划。 英特尔仍可能与客户组建某种形式的合资企业,而几个月前传言的与竞争对手台积电组建合资企业似乎可能性略低。这是因为台积电对运营英特尔的芯片厂没有任何兴趣. 据分析师的估计,合资企业很可能是由英特尔客户组成的联盟,例如英伟达、AMD、高通(QCOM)或苹果(AAPL)。 如果晶圆代工日有明确的进展宣布,短期内对股价将有一定提振。
关于加拿大至关重要的经济事实: 1,过去10年停止增长,增长率在西方垫底,人均GDP水平自2010年代中期以来几乎没有变化。 2,即使是中等收入水平的加拿大人,也税负过重。 联邦税率加省税,许多人缴纳的税款占收入50%以上。 高资本利得税率持续抑制企业家留在加拿大的积极性。 加拿大的生产力危机不只是一个统计问题,它体现在工资停滞、购买力下降和向上流动机会减少等社会危机。 当选总理马克-卡尼提出的政纲,仍是老套的凯恩斯主义,他将持续的政府支出描述为“对加拿大的投资”,好像这就能重振经济增长。 自由党带领加拿大走向不断的贫困,而非繁荣。
贝森特之前骂耶伦老太,说她把债务都往短期堆,可他上任后基本上还是沿用了耶伦老路子。 这是因为短债需求和流动性高,市场更好消化,发债不得不继续往短端移动。 贝森特最大的难题,在于如何为美债创造更多需求。 一个新玩家进入了视野,稳定币可能成为国债需求的重要来源。 JP摩根估计,到去年底约有1140亿美元的国债被用作稳定币的储备,虽然仅占流通总量的不足2%,但增速惊人。 稳定币就是一种数字美元,应用场景这几年在不断扩大,比如Mastercard就开始和合作伙伴推动稳定币支付,已经超出了币圈,可以开始用来购买实际的商品和服务。
此次AI为核心的科技股走势,与互联网泡沫时期科技股的价格走势很接近。 我们继续来做对比。 如下图所示,分别以1994年12月网景Netscape浏览器和2022年11月ChatGPT为起点,AI泡沫相当于走了2.5年。 这种相似性还是有一定的内在动因,意味着科技股继续走高。 2025年底可能出现AI热潮中最强劲、最大的反弹。
多数时候人们都习惯于可预测的小世界。每天起床、上班上学等,今天和明后天的情况大致一样。有时会有些小意外,简单计算出替代路线一切照旧。 因为“解放日”,全球贸易这个复杂的经济系统,受到政策、情绪、地理、创新、就业、通胀、自然资源等多方面因素驱动,一个动作产生了二阶、三阶、四阶效应。 很快就扩展到无数难以估量的可能性。 变量太多,每个变量依赖并反映更多的变量。 也许可以模糊看到一个大致方向,但无法准确判断路径。
这篇文章谈谈Coherent(COHR),一家全球领先的激光器和光电元件供应商。 在光通信领域,Coherent推出了针对数据中心光电路交换(OCS)应用优化的可插拔光收发器。这些收发器特别适用于AI和机器学习ML,降低了成本、延迟和功耗‌。 Coherent业务在AI数据中心有着独特的供应商角色,股价获得猛烈推升。但最近的不到两个月内已跌了近30%。
【百年道琼斯 · 1865】 债务占GDP 30%,偿还到1880年代? 美国的债务大山,在南北战争后压得华尔街喘不过气,金融市场剧烈震荡,黄金、债券成为避险资产。 看懂当年的债务陷阱,以及化债后的牛市原因,今天的市场也能更清晰。
细想想还真是这么回事呢
前联储理事凯文-沃什(Kevin Warsh)是接任鲍威尔的热门人选,他上周对联储的基本操作进行了尖锐批评,联储话太多,管太多,手太松。 观点可以作为联储改革方略的参考。 沃什承诺要将联储恢复到正常状态:作为央行,不过多地向公众谈论如何维护货币价值,不过度承担平息金融恐慌的责任。 美联储很多年来一直遵循“永不解释,永不道歉”的格言,很少向公众阐释自身操作。 是伯南克以后将联储操作公开化,他设定2%的通胀目标,以此来评估央行表现;定期召开新闻发布会解释决策逻辑。 2008年金融危机期间,沃什与伯南克共同担任联储理事,但他反对此后无节制的量化宽松,认为这种计划只应在紧急情况下使用。 沃什的观点与川普有呼应之处,即两人都认为鲍威尔受到媒体太多关注,沟通过度。 沃什认为: - 美联储官员不应透露经济预测,因为“会成为自己言论的囚徒”; - 不应过度依赖经济指标做决策,因为滞后且动态的“数据依赖”没有太大价值。 - 不应向市场透露未来利率的可能走势。 - “没有掌声,没有观众的期待,央行需要另外寻找到慰藉。” 他表示,鲍威尔联储支持政府在疫情期间增加支出,但在经济状况好转时,并没有坚持要求政府削减支出。 疫情后出现的高通胀,美联储需要担责,因为发出愿意接受更高通胀以应对失业的信号。 美联储的所有问题都是自找的,鲍威尔之后必须进行改革,重塑联储声誉。
最近美股的大跌,大家都认为囤积了大量现金的巴菲特可以出手扫便宜货。 要知道,除了 2022 年的短暂时期外,巴菲特在过去五年里对新投资一直持谨慎态度,伯克希尔在过去五年中有四年都是股票的净卖家。 你得从另外一个角度来看,巴菲特今年就95岁了,随时可能离任伯克希尔。
美国人泡在油管上的时间超过了迪士尼、NBC、福克斯和网飞,占据了11.6%的屏幕时间。 这也符合我个人感受,每天起床打开的和睡前关掉的都是油管节目😄。
大势所趋啊。野村证券销冠,转型银座会所的头牌。 一边陪酒,一边讲解股市,生意不要太好。 金融业和风俗业本是一家,毫无违和感😂
犹太人为什么有那么多富翁?这里提到的书“Jewish Phenomenon”犹太人现象,中文译名《犹太人的赚钱智慧》。 与华人的传统智慧有接近之处,只是华人的有钱人比例还差一口气,有没有文化上的问题? 书中举了一个例子: 一位犹太妈妈带两个小男孩走在街上, 路人问她小孩多大了, 妈妈回答说:“医生三岁,律师两岁。” 几个智慧: (1) 拥有真正的财富—知识,要有延迟享受的能力。 (2) 优先成为专家和企业家。 (3) 理解金钱的重要性,事关后代、自尊和生命。 (4) 拥有追求成功的内在动力。 (5) 赞美个性,发展创造力。 (6) 有选择的奢侈和节俭,在教育和饮食上舍得多花钱。
00:02:34
从来如此😂
00:00:11
从巨无霸看通胀:0.5美元涨到8美元,还另外瘦身了40%。
消除“噪音”是投资者,最大的挑战。大部分我认识的交易高手都是远离社交,独断专行,大部分时间在阅读,看数据。
阴云在散去,动能在转变,数据在改善,图表在苏醒。 “卖美国资产”演变成“买回美国资产”。美股风险资产依然是世界上的最爱。 昨天已谈到一个“不明觉厉”的市场指标,茨威格广度推力已触发。 这是一个极罕见、极乐观的指标,自二战以来仅出现过18次。 每一次出现之后,股市一年内都会走高,平均涨幅达25%。 这不是噪音,而是一个确定性很高的信号。 与此同时,标普已连续三天上涨超1.5%。又是一个罕见信号(见下图)。 自1950年以来,每次出现这种情况,股市在一年后都会走高。每次都是如此,平均涨幅达10%。 只有在股市经历了一段昏天黑地的大崩溃后,接近尾声时才会看到上述指标的启动。
这应该可以开发个产品 两三周前说标普要去4500,比特币要去6万的 打个标签,叫“投资反指” 我自己心中有这么个列表,美股的那个大v大家应该都知道吧? 币圈的没列,一抓一大把,太多了 大家心中还都有谁?
有志青年说了:上山下乡, 返城后进董后公司, 当一颗又红又专的镙丝钉!
投资全球,美元是唯一的“入场券”
短短一天市值3万亿美元规模的蒸发,肯定不是对价值的正常反映,很可能说明先后两种价格都没有正确体现价值。 很难理解企业未来现金流的现值在短短几个小时内发生如此剧烈的变化。 方向也许是对的,只是悲观情绪的钟摆往往摆得太远。 这就是忽略噪音对长期投资者的优势,有耐心的投资者可以不断获得此类机会。 由于人性不变,机会将永存。
回到技术面:今天突破5450点是一个重要的技术时刻,而且不是唯一的看涨信号。 茨威格广度推力指标(Zweig Breadth Thrust Indicator)即将触发。这是市场最罕见、最强大的动量指标之一。 该指标追踪纽交所10天内上涨股票的百分比。当百分比在10天内从40%以下飙升至61.5%以上时,信号就被触发,表示大范围的看跌情绪迅速转变为看涨情绪。 这是一个典型的触底形态,自二战以来此指标仅触发过18次。 每次股市在6个月和12个月后都上涨。12个月平均回报率约为25%。下图列出18次后的回报状况。 这是市场下一轮上涨的重要发号令。
标普周四成功脱离回调区间,收盘价比近期低点至少高出10%。 市场暂时摆脱了“解放日”以来的流动性紧缩和债市混乱。 从4月8日低点到周四收盘,标普市值又回升了惊人的4.253万亿美元。 VIX在最近动荡中突破50,迅速回落至20左右。 如果近期能签一两个主要的贸易协议,让美联储自行提出降息,美股重回创纪录高位是相对轻松的事。
Q1财报季最繁忙的时期到来,超过300家大型公司这两周陆续公布财报。 然而数据已经不那么重要,每个人都在等关税战落幕,一切才视野清楚。 消息面比基本面重要。 瑞穗分析师Jordan Klein提出了一系列问题。 高管是否掌握了足够多的信息,能够让投资者真正了解需求趋势? 好于预期的业绩还能提振股价吗? 投资者能否接受调整后的财务预测? 企业已经开始缩减在线广告预算。 大量的公司可能下调预期。 已公布业绩的CEO普遍态度是,等形势明朗化之后才能给出更准确的预测。 贸易和经营,大公司和小公司,大家都在等。
奇怪的时机,如此环境,中国企业还在扎堆跑到美国上市。 据彭博社报道,上周茶饮品牌“霸王茶姬”在纳斯达克上市,估值达到62亿美元,还有一批科技公司跟进。 2024年中国在美国市场的发行量比前一年增长了近47%。37家企业的上市交易规模却只有区区19亿美元,远低于四年前的107亿美元。
我们可以这么理解现在的世界:二战以来的“美式和平”,开始向“美国优先”过渡,无论如何我们已经开始转移到一个不稳定、不确定的新世界。做好思想准备,保护好自己。 什么是“美式和平”,也就是说自二战以来,美国是世界权力博弈的规则制定者。贸易、货币、文化、知识产权、战争,都由美国主导制定,被统称为“美国式的世界治理模式”(Pax Americana)。 这是一套协调博弈机制。美国制定规则,通过北约、世贸组织和联合国等“中立”多边机构执行,其他国家遵守。 这本身没有输赢之说,参与博弈的各方都可能受益。 当然美国基本上是大赢家,最终美元成了世界储备货币。 可以把美式机制想象成一个大赌场,充满了各种游戏,美国既是玩家,也是庄家。 由于享有了特权,美国用美元、服务等无形资产以及政府信用,换取石油、廉价商品等有形资产,使美国人享受到丰富的物质财富。 美国向其他国家提供的美元,又被循环利用到资本市场,使美国股市保持高位,利率低于原本应有的水平。 游戏继续进行下去的保障是美国给其他国家提供公共服务:以军力维护全球和平,向世界开放美国这个最大最有活力的消费市场。 这个体系被全球主义政客和寡头所控制,造成财富分配的严重失衡。也存在其他国家搭便车的情况。 但现在并不是说要修复这个机制,川普上来要的就是推翻打倒这个,改用名为“美国优先”的新机制。 “美国优先”撇开所有中立机构,而是与其他国家通过直接谈判和斗争来重新制定规则,以实现重商主义的目标。 “美国优先”放弃的是协调博弈,而是追求交锋压服,一种竞争性博弈。 结果是永无止境的不确定性。每一次谈判达成的和解都会开启另一场谈判,不可能有稳定的结果。达成了协议也有可能推倒重来。 永无止境的竞争、持续的政策不确定性、财富和生产力潜力的更大损耗,这就是我们很可能生活的常态,达到新的稳定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优步自己没有开发自动驾驶技术,它甚至早在2020年就卖掉了自动驾驶部门。这一点还是很有战略意义。 优步真正的目标是成为超级应用,提供自动驾驶服务的运营平台。 其优势在于其网络、品牌知名度和易扩展性。自动驾驶汽车投入使用,最快的路径就是在优步应用上开放给最大范围的消费者。 因此优步不开发自己的自动驾驶技术,省下了巨额资金,而注重以平台的力量切入这个市场,时间可以证明这种思路的合理性。
人性是无法改变的。
过去两周美股美债的折腾,只表明一点,美国对痛苦的承受能力超级有限。怪不得当年某伟人的观察极为精准,纸老虎不足为惧。 股市仅下跌3天,10年期国债收益率升至4.5%,市场就要死要活,盼望着白宫或联储出来救场。 最终往往获胜的是兑了水的权宜之计和容易走的捷径,而不是最符合国家长期利益的路线。 川大爷辗转腾挪的空间很小。
在伯克希尔哈撒韦的年度股东大会上,这位95岁的老人家是最有典型性的富翁。 他1986年以每股2,000美元的价格买了600股伯克希尔股票,现在总值已超过4.5亿美元。 这正是巴菲特所说:在某些关键的时候,你只需要做一两个正确的决定,你这辈子就赢了。
00:00:17
一般高成长型公司同时伴随着高风险,业务数据上完全看不出太清晰的前景来。 这种公司适合用风险投资人的眼光去看。 航天股ASTS有远大的愿景:用卫星上网丝滑和廉价地联结全球用户。 护城河非常明显:在三个方面实现了高难度的执行,即技术、监管突破以及合作网络建设。 一旦其网络进入到商用阶段,可以产生指数级别的自由现金流。 这篇文章再次谈谈ASTS的商业潜力和估值情况。
投资大师斯坦哈特虽然被称为短线之王,不过他认为自己是基本面投资者,只不过经常随机应变而已。 他的入门级员工选股时,一般会被要求用2分钟回答四个问题: (1) 自己的投资逻辑是什么? (2) 与共识看法有什么区别? (3) 在不同情景下股价如何波动? (4) 有哪些关键的触发事件? 这是投资行业的“电梯演示”,将自己的研究思考用很短的时间、精炼和清晰地表述出来,得要有两把刷子。 平常我们选股的时候也可以作为一个思考框架,非常管用。
市场剧烈波动。这是川大爷制造的全球供应链和经济基本面的波动,进而造成市场剧烈的情绪波动。 波动性在和人们玩疯狂的心理游戏。 我们可以回顾一下几个经典的行为偏差,看看是否被这些谬误所困? 1,近因效应 近期发生的事件很自然被赋予更高的权重。 股市上涨,“回调结束了!” 股市下跌,“这波熊市永远不会结束!” 2,损失厌恶 损失的痛苦两倍于收益的愉悦。10%的回调,天塌了的感觉。 推上不断看到各种大呼小叫,好像时刻处在灾难中,随时想去止损躲灾。 3,后见之明 贸易战的走向,人人都是事后诸葛亮。 “我早就知道川普会对全球征收关税。” 每个人以为自己早就预料到了。 4,赌徒谬误 在随机事件中找似是而非的逻辑。 昨天下跌,所以今天应该会反弹。昨天上涨,明天应该会继续上涨。
川普已表态没有替换鲍威尔的计划,可以证实用推文炮轰“太迟先生”,只是一种施压和潜在卸责的公关炒作。 那么鲍威尔一直没有松口降息的主要原因,难道是纯心要和川普对着干吗? 鲍威尔不见得那么小心眼。 一个推断是他对当年“暂时通胀论”的心理阴影。 曾经有位华尔街专家说过这么一句话,他说鲍威尔宁愿在衰退中下台,而不愿在通胀中下台。 鲍威尔的纠结似更在于2021年将他将通胀描述为“暂时性”,他不希望再来一遍这样的低级错误。 当时这个不准确的论断恶化了美国40年来最严重的通胀,也让他的判断力受到无情质疑。 今天他不愿松口降息,是因为他还有一年多就离职了,在这之前不想成为“伯恩斯第二”,1970年代联储主席伯恩斯推行的宽松政策,为高通胀打开了大门。 鲍威尔正在应对一场想象中的通胀。以白宫目前的身段,世界可能会拥有更宽松的贸易(除中国之外)。与此同时CPI在连续下降,原油价格接近四年来最低。人们可能很快操心的不是通胀。 所以鲍威尔需要长考一下,再等一等,但他会想通的。降息会及时来到。
大规模采用机器人进行生产,摆脱对亚洲制造的依赖。这是很多美国品牌过去10年来就在努力的方向,只是还没有显著的进展。 WSJ这篇文章恰好讲了耐克的失败案例。 2015年开始,耐克就在墨西哥一座新的高科技制造基地尝试自动化作业。计划2023年生产数千万双运动鞋,员工远远少于亚洲所需工人数。 这个项目如果成功,绝对成为美国本土制造的典范。 但这个项目最后无疾而终。 因为机器人难以处理面料在不同温度下柔软度的变化,自动化程度没有达到预想的水平。员工人数膨胀到原计划的两倍,成本也高于越南生产。 另一个问题是耐克生产的鞋子品种太多。自动化制造意味着设计标准化的产品,但这与消费者对多样化的需求背道而驰。 至今耐克还是守在最初的海外生产基地:越南、中国和印度尼西亚,因为自动化这条路没有走通。
美中都赢了岂不更好?🤝
川普铁了心要将制造业带回国内。 这是一项以再工业化、供应链安全、制造业和经济主权为基础的经济战略。 人手缺,工资高,租金贵,电力贵,有很多理由不看好。 作为美股投资者,你应该多去发现机会,思考机会,而不是跟着人家悲观骂娘。 这里面,最明显的一个答案是:智能机器人。 如果说企业只能将部分制造和供应链迁回国内。 他们不希望成本激增,影响收益和股价。 成功的企业一定能找到创造性的办法。 美国会在仓库、配送中心、港口、机场、工厂、油田和建筑工地部署数百万台智能机器人。 那些利用机器人技术的公司将成为大赢家。 关税战也许点燃了贸易战的导火索。 但很快席卷美国的是经济之火,它引发一场由AI驱动、由需求引导、由政策支持的21世纪新工业革命。 3-5年后,每个人都会像今天谈论AI芯片股一样,谈论机器人股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