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學一年級的兒子從學校回來,說今天是學習同情。
老師在群發郵件中,很驕傲地告訴家長:今天學校請了一些身殘志堅的殘疾人來演講,講述殘疾人的處境多困難,還讓小孩們綁住一條腿,嘗試拄他們的拐杖走路。照片中,孩子們拄拐杖走得七倒八歪,最後一張是孩子坐在地上仰望著殘疾演說家,懵懂的臉上露出揪心的同情表情……最後,老師說,讓小孩從小就對他人充滿同情心,這是最重要的品格。
我感到厭惡。
一年級,聽殘疾人演說、體驗殘疾人拄拐杖生活,以培養小孩對殘疾人的同情。
二年級,請無家可歸者講述流落街頭的危險處境,以及救助中心的管理多麼不人性化,以培養小孩對無家可歸者的同情。
三年級,請在附近大企業門口抗議的工人,對小孩宣講大企業多麼唯利是圖,資本家多麼貪婪、多麼邪惡,以培養小孩對中產階級工人的同情。
四年級,請穿女裝、化濃妝、打扮成仙度瑞拉小公主的大鬍子男人,來講他進女廁所被趕出來的經歷多麼傷他脆弱的心,以培養小孩對變性人的同情。
五年級,六年級……
捫心自問,我不太關心殘疾人拄拐杖有多不方便。每個人都有自己的難題,你關心我的嗎?
我也不關心毒品上癮是如何危害他們無家可歸者community的。
我更不關心辦公室白領為什麼越來越付不起房租,以及他們在可以自由招聘解僱的企業面前有多無力,我更關心自己如何更有競爭力,不至被解僱,甚至善用自由市場成為僱主。
我最不關心的是你們變裝大鬍子小仙女的struggle,沒人關心。
這些同情教育,一方面讓這些弱勢群體耽溺於自己的受害者敘事,一方面讓被教育的小孩對自己的優勢感到歉疚,進而讓小孩仇恨可能原本並不存在的所謂壓迫者。
看殘疾人這麼慘,小孩會不自覺地認為,我們四肢健全的,是不是欠他們點什麼?
看無家可歸者這麼慘,小孩會為自己有衣有食感到愧疚。我見過一些富人的小孩,就很痛恨自己白手起家的父親,認為自己的富人老爸導致了社會不公,窮人都被他們壓榨。
更別說,很多人認為,同性戀、雙性戀、變性人都被異性戀壓迫,這些群體精神疾病概率高、自殺率高,不是因為他們自身生活混亂、關係不穩定,而是因為二元性別社會的隱性歧視。
任何有disadvantage的地方,一定有人通過自身努力去advantage那一邊。那麼,與其站到disadvantage那一方以博同情、表演偽善,不如奮力進取到advantage的那一邊。
雞蛋的脆弱不是石頭造成的,石頭也不是掠奪雞蛋才成其堅硬。在雞蛋和石頭之間,讓石頭站在石頭一邊,雞蛋站在雞蛋一邊。重要的,不是你要站哪一邊,而是你要做哪一邊?也就是說,你是做雞蛋,還是做石頭?
偽善同情的社會,對受害者是嘉賞的態度。大善人太多,人人爭做受害者。
爭做雞蛋,以吸引關注、博取同情的社會,我們腳踏實地做石頭。
同情心是不錯的性格特征,但絕非和老師說的那樣,是“最重要的品格”。比如,對女孩來說,天生同情心就多,看到臭蟲都想保護,但男孩天生沒那麼多同情心,看到漂亮的甲蟲,也笑嘻嘻一腳踩下去。想把男孩馴化得像女孩一樣同情心滿溢,是一種扭曲天性。
對小孩來說,很多品格都比同情心更重要,比如追求更高個人成就、且對社會提供更多價值。
一個人,對弱勢群體能做的最大貢獻,是你自己不要成為一個弱者。不要擠進去爭奪弱者的福利,反倒要成為強者,自己行有餘力,才有可能對弱者有所助益。
小孩不只需要看到弱者,不只需要學習同情。更應該多看到強者,看到宇航員、看到科學家、看到奧運冠軍、看到大創業家,有樣學樣,成為一個能最大程度活出個人潛能、且對社會提供最大價值的人。
我厭惡偽善,我厭惡同情,我厭惡偽善的同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