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我是開冰淇淋店的,為了吸引客人,同時做巧克力。可能,短期內,客人增多了。但我會覺得,如果冰淇淋做得不好,也不是那麼要緊,反正還有巧克力。
這樣一來,我的冰淇淋可能不會做更好了。
但如果,我把巧克力撤掉,對自己說:如果我的冰淇淋不能做更好,就全完了。
這樣一來,我的冰淇淋說不定能做更好。
但我不是開冰淇淋店的,我有一個分析比特幣走勢的YouTube頻道。
為了吸引觀眾,有兩方面可以改進。一個是把比特幣分析得更好一些,另一個是把YouTube做更好一些。比如說,如果研究YouTube數據,卡時間點更新,更誇張的標題,更吸引人的縮圖,甚至,如果我是美女,穿更少的衣服上鏡,說話更嗲一些,觀眾也會更多。
但這樣一來,我對比特幣的分析就不那麼在意了。對也行,錯也不要緊,反正有人看。
但如果,我想什麼時候更新就什麼時候更新,想多無聊就多無聊,不喊家人們,也不搞氣氛,那我就清楚:都這樣了,如果行情還不分析好,就洗洗睡吧。
這樣一來,行情說不定還能分析得更準確一些吧?誰知道呢。
反正我是這麼想的。
人是在成長的,每一年,我都覺得前一年的自己很蠢。
但也有例外,如果什麼事都不做,什麼書都不讀,只是玩了一年遊戲,就會覺得前一年的自己還可以。
但如果稍微做點事,多一些經歷,翻了幾本書,就會覺得前一年的自己不行,幸好現在不再那樣了。
一年前的想法,現在看,是不怎麼好的。
一年前的觀點,現在看,是不怎麼對的。
那麼,可想而知的是,現在的想法,現在的觀點,在一年後的我來看,可能也會很不以為然。
所以,如果在此時此刻,有人批評我的觀點,現在的我可能還想要辯護,但一年後的我,可能就會想,為什麼要辯護一個當時看起來無可挑剔、但過後自己也會覺得非常傻的觀點呢?
所以,我不會為理念而死,也不太會為觀點而辯論,因為我知道我現在腦中所信的東西,所謂的理念、所謂的觀點,也就那麼回事,水平不太行。
你還沒醒,媒體算法就把最能讓你生氣的壞新聞準備好了。
但如果你有事在忙,忘了看這些新聞,過不了幾天,就會感覺這世界還可以。
之前為什麼沒人和我講過呢:絕大多數新聞,都是別人希望你看到的,讓你產生某種情感,然後做他們想要你做的行為。
也就是說,絕大多數新聞,都是廣告。有的推銷商品,有的推銷理念。
之前沒人和我講,所以我花了不少冤枉時間,直到年齡大一些才明白,還不如拿這時間來打遊戲。
打遊戲,用佛教術語說,幾乎是“無記”的,對你不怎麼好,也對你不怎麼壞,但偶爾打贏了,心情還不錯。
但看新聞太多,多數時候心情都不好。時間長了,還會扭曲你對真實世界的認知。
比如,看多了推特時政新聞的,會讓你覺得中國完了,美國完了,世界都完了。
但實際上,不管是中國,還是美國,還是世界,以年為單位,都在變更好。而且,從概率上講,還會變更好。
沒辦法,壞新聞更容易傳播,好新聞不夠刺激,沒什麼人看,不像憤怒那樣能促使你討論和轉發。所以,多數新聞,不過是把世界上和你離得很遠、而且沒什麼關係的事端到你面前,讓你生氣。
李笑来在《財富的真相》中說:“因為關注新聞需要時間,可於此同時,它消耗了我的時間卻並不提升我的生產效率——這是100%虧本的買賣,不能搞。”
關注新聞,發表獨特見解,聲張社會正義,顯得很有良知、很有參與感……但活到一個份上,就沒空弄這些了。
甚至,我還發現,有些新聞看多了,耽誤你賺錢。
比如,美國新聞看多了,美股你就買不下手。你怎麼想,都覺得美國要完蛋了,這還買什麼股票?結果,沒過幾天,又新高了。
比如,中國新聞看多了,尤其是壞的那些,有些投資也就不會做了。尤其是過去二十年,錯過多少機會。
非常鮮明的對比是,我在生活中遇到不少華人,越是經濟狀況揭不開鍋的,越對中國的壞新聞了如指掌、滔滔不絕、越講越起勁,你不附和著點頭,他回頭就上網說今天又遇到了一個共匪。
但那些經濟狀況遠超美國1%的,哪怕聊到人盡皆知的憤怒新聞,他們都一問三不知,或者僅僅知道點皮毛,客客氣氣對你說願聞其詳。他們知道得不如窮人多,是因為這不是他們的興趣所在,並不是因為是共匪。不是,都是自力更生的人,但就是對“世界要完了”這一流派的新聞提不起什麼興趣。
如果,一段時間不看新聞,你到了歲月靜好的傻白甜狀態,那就適量攝入一點,看看壞新聞,對沖一下。這是沒問題的,但也別多看,這東西容易上癮。
因為,壞新聞讓人舒服,讓人心安理得:畢竟社會這麼糟,怪不得我混得這樣糟。
真的,這種新聞少看。看多了傷身子,還費錢。
風聲雨聲讀書聲聲聲入耳,但家事國事天下事事事都跟你沒多大關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