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到底是谁?——关于集体口号与个体利益的分析 在很多公共讨论、网络言论或者商业宣传中,人们非常喜欢使用“我们”这个词。比如: “我们都应该支持这个政策。” “我们要一起抵制这个品牌。” “我们共同拥有这个权益。” 这种表达看似在强调一种团结感、归属感、共同体意识,但很多时候,它其实是一种模糊利益边界、把个体裹挟进集体情绪的修辞手段。 下面从几个角度分析: 1. “我们”创造虚假的共同体幻觉 “我们”这个代词天然带有集体正当性: “这是我们大家的事,你不支持就像是背叛集体。” 但现实中,所谓的“我们”往往并不存在明确的共同利益。举个例子: 某公司在搞社区营销,说“我们社区的成功需要每个人投入”,听上去很正面,但其实你只是一个潜在客户,而收益主要归属于项目方。 某群体在喊“我们要维护行业利益”,其实大多数普通成员分不到任何分红或实质好处,只有核心人群在获利。 当“我们”变成一种情感绑架,个体利益就被稀释和忽略。 2. “我们”模糊了责任归属 在公共事务里,喊“我们”也常常用来分散责任: “我们都应该反思。”(其实是谁的责任?) “我们都有错。”(是不是只是某些人有错?) “我们要承担后果。”(具体谁来埋单?) 如果不去细究,“我们”就变成了一顶大帽子,套在所有人头上,模糊了谁该负责、谁真正获益、谁确实受损。 3. “我们”与个人权益的错位 很多时候,这个“我们”说得越响亮,你的个人权益其实越边缘化: 你投入时间、金钱、情绪,却没有任何明确收益; 当项目失败或行动带来负面后果,“我们”就瞬间解散,剩下的损失要你自己承担。 例如: 某社群倡导“我们一起投资未来”,但当投资爆雷,组织者悄然退出,“我们”消失无踪,只有你自己去打官司、去维权。 4. 辨别“我们”是否与你有关 面对任何带有“我们”的口号,不妨先问自己几个问题: 这个“我们”是法律上或契约上成立的吗? (比如股东、合作人,那才是真正利益共同体。) 我在其中承担什么责任?享有什么收益? (若只有责任,没有收益,这个“我们”只是剥削。) 是否存在替代选项或退出机制? (如果一旦加入就无法退出,这“共同体”更值得警惕。) 如果“我们”失败,损失由谁承担? (如果是你一人承担,“我们”就是空头支票。)
From X

Disclaimer: The above content reflects only the author's opinion and does not represent any stance of CoinNX, nor does it constitute any investment advice related to CoinN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