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到这条突然回忆起好多好多童年往事,忍不住写一下
我家是孟母六迁
小学一年级第一次迁:从十八线村里到十六线厂区小学
小学三年级第二次迁:为了离学校更近搬家
读到五年级因为体育老师当数学老师第三迁:只读一年六年级也要迁到市区名师那个班
初一第四迁:搬到中学附近找关系读了最严格的班
初三第五迁:为了五分钟到校 搬家
高一第六迁:读省里的第一强高中搬家(第一次住到自家买的房子,这套房子是为了读这个高中我小学时就买的)
妈的 写着写着我都要落泪了
小镇做题家之所以不敢对不起父母就有这种原因,被托举着不停向上的感恩之心很难灭绝
环境的影响绝对比想像的大,小学比我资质好的亲戚姐姐因为回村里小学了后面读书也就不了了之
五年级转的那个小学虽然老师牛逼但是学生有很多混子,当时我还被女生找混混堵过校门,被班主任接送了半年多,那些学生在那种环境以后又能如何突变呢
我资质一般,但觉得自己是学渣,因为我妈总把我往学霸堆里送,就像打游戏一直是hard模式,我都习惯了别人比我优秀,偶尔我考得好点也只是偶尔,快高考前都在班里排名很后面,也无人看好,后来我才知道我妈跟我爸赌1500元我能不能上600分
高考运气好,就那一次踩中了老鼠仓,成绩可以读北大清华基本全国随便选,但是选了去香港(因为初中就觉得别人都去北大我去香港比较酷)
环境对我的影响是70%,因为身边的人都优秀,我很难向下堕落,也蹭到某些光环,但到了大学就彻底发挥那30%自闭了,小镇父母教不了我应该怎么社交,同学都是超人,又能学习又能social,自闭了
这时候家学的重要性就显现了
我同学们的父母其实从专业,学校,工作,出国等等一路给他们规划好了,我回过头来才发现那谁谁谁为什么那么选,她的父母原来是那样的背景,一切都情有可原,只我懵逼其中
我的父母已经做到了他们的100%
所以这些海淀父母,跨境儿童的父母可能也只是想做到他们的100%
有一次我吃火锅偷听到旁边的女人说,她也不想那么卷教育但她害怕以后女儿会不会怪她没有尽力
当时第一次听到这个角度,有点恍然大悟
就像我小时候上很多兴趣班都不能玩,很羡慕别人,也觉得奇怪为什么我要这样,还躺地上撒泼不去上要回家,现在想来也是感谢父母愿意那样培养我的呀
人的社会角色;视角总是不停变化的,我看着跨境儿童也替他们累,觉得没必要,写完回忆录先替他们自洽了🤦
From X
Disclaimer: The above content reflects only the author's opinion and does not represent any stance of CoinNX, nor does it constitute any investment advice related to CoinN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