ZK还能整出什么新花样?能不能让ETH再次重回巅峰? 最近,@brevis_zk 的创始人和 WuBlockchain 聊得非常深入,直接把 Brevis 怎么用自家的 ZK 技术给以太坊“动手术”的过程全剖析了出来。 几周前,以太坊的死忠粉几乎都在疯传一条消息: @brevis_zk
跟踪 @stbl_official 已经有一段时间了。最早知道这个项目,是通过飞轮集团,当时我还写过一篇调研。 出道即巅峰,带着 Tether 基因进军稳定币与 RWA 赛道,一度风光无两。后来随着市场回调、币价也是经历了几次大起大落,不少人选择观望。没想到最近又开始稳住了,走势明显在盘整期。
看到 @cysic_xyz 提到一个值得深思的趋势——AI 的训练计算量几乎每 6 个月就会翻一番。 这不是简单的技术升级,而是一场算力竞赛的爆发。 每一次新的 rollup 上线,ZK 证明的计算需求也随之倍增。 计算,正在成为整个智能时代的燃料。 这也是为什么 NVIDIA 能凭借 GPU 垄断,单靠数据中心业务就拿下了
Zama 正努力把「链上隐私」这件事做到行业标杆的高度。 他们刚刚宣布:机密智能合约(Confidential Smart Contract)代码仓库 已正式纳入 @immunefi 的漏洞赏金计划。 这就表示全球的安全研究员、白帽黑客都可以公开审查、测试并挑战 @zama_fhe
🎉 $BOS 今天正式登陆多家主流交易所,包括 Binance Alpha、Kraken、Gate 等平台。 这不仅是一次简单的上线,更像是一次跨越式的验证。 从 Cardano 生态 起步,到如今跨链进入主流市场, @BTC_OS 一直在探索一个更根本的问题: 如何让比特币真正“动起来”。 通过 ZK 技术,BitcoinOS 让比特币在不修改主网协议的前提下, 具备了智能合约与 Rollup 的可编程能力。 这意味着,BTC 不再只是“数字黄金”, 而能安全参与 DeFi,成为整个加密世界的结算底层。 这场多平台同步上线,既是热度的爆发, 也是现实的压力测试。 市场正在检验一个长期命题—— 当算力与流动性汇聚,比特币能否重新定义金融秩序。
$BOS
-29.95%
机会可以等,爱心不能等,XLayer链上的慈善教育捐赠,每一笔都100%用在实处,我已参与,等福报! 48小时后通道关闭,快来留下爱心吧 捐赠地址: 0xd5781B7B07085fbe1512d873DDd10c911a4611C9 #XLayer #OKB #EDUG
ZK还能整出什么新花样?能不能让ETH再次重回巅峰? 最近,@brevis_zk 的创始人和 WuBlockchain 聊得非常深入,直接把 Brevis 怎么用自家的 ZK 技术给以太坊“动手术”的过程全剖析了出来。 几周前,以太坊的死忠粉几乎都在疯传一条消息: @brevis_zk 已经能用零知识证明(ZKP)技术实现对整个以太坊网络的“秒级验证”。 没错,不是那种慢悠悠的验证,而是真正的高速级突破。 很多人还没意识到,这其实不仅仅是技术的炫技,而是一次计算模式的转变。 我给大家拆解一下这背后的逻辑。 1️⃣ Lock In:锁定未来的计算模式 传统区块链的逻辑是“每个节点都得重复跑一遍计算”,这在复杂应用场景下效率极低。 而 Brevis 代表的新模式是:链下计算,链上验证(compute off-chain, verify on-chain)。 这意味着繁重的计算可以在链下完成,而验证结果上链即可,大幅降低性能开销。 一些数据已经说明问题: Brevis 已经生成超过 1.24 亿个 ZK 证明,服务 94,000+ 用户; 支持了 6 条主流链,TVL 增长超 40 亿美元; 核心的 Pico zkVM 可以在消费级 GPU 上实现 99.6% 的以太坊区块实时验证,一整个区块验证只要 12 秒。 这不是实验室里的理论,而是已经跑起来的系统。 2️⃣ Retire Bloodline:淘汰低效的传统血统 传统链上模式的问题,本质是计算重复、性能浪费。 Brevis 直接在这上面开刀——通过零知识证明,把验证成本降到了原来的百万分之一。 你没听错,是百万分之一。 这就像从马车时代,突然切换到高铁时代。 3️⃣ Save Gas:三重成本革命 Brevis 不只是帮你省点 Gas。 它背后真正节省的是三种核心成本: 计算成本:减少重复执行; 硬件成本:普通 GPU 就能跑验证; 能耗成本:计算效率的提升带来能源优化。 三者叠加,就是链上经济模型的一次“成本重构”。 我总结下来,这波 ZK 革命其实可以浓缩成一句话: Lock In 新范式,Retire 旧血统,Save Gas,重新定义区块链的算力逻辑。 从 DeFi 到 RWA,再到 AI 代理,所有需要高频计算与验证的应用场景,都能从这套体系里获得一次“解放”。 这是一趟已经启动的列车,什么时候上车都不算晚,但每犹豫一刻,你就错过一段风景。 Brevis 正在把 ZK 技术从实验室搬到现实世界,真正让“计算”成为区块链最具想象力的资产。 @KaitoAI #Yapping #MadewithMoss @MossAI_Official #Starboard @Galxe
跟踪 @stbl_official 已经有一段时间了。最早知道这个项目,是通过飞轮集团,当时我还写过一篇调研。 出道即巅峰,带着 Tether 基因进军稳定币与 RWA 赛道,一度风光无两。后来随着市场回调、币价也是经历了几次大起大落,不少人选择观望。没想到最近又开始稳住了,走势明显在盘整期。 而通常在这个阶段,聪明的团队往往开始准备新的动作。 最新消息是: @stbl_official 宣布未来 5 个月,每月拿出 10wu 支持 @KaitoAI 的内容创作。 花这么多钱参与 Kaito 生态,这背后多半意味着一场新的布局正在展开。 现在,@stbl_official 的 创作者排行榜 已经上线。 $STBL 目标是打造面向生态系统、机构与支付平台的 下一代稳定币基础设施,主打透明、RWA 支撑与可编程特性。 他们推出的 ESS(Ecosystem Stablecoin System)框架,允许生态、机构或支付平台基于 USST 创建自己的稳定币,并能在各系统间互操作。 这次活动的总奖池高达 50 万美元: 每月分配 10 万美元给前 100 名创作者 其中 15% 专门为 CN 与 KR 区创作者预留 从稳定币、RWA,到内容激励,这个项目正在从金融逻辑转向生态逻辑。 看似只是“投钱做创作者计划”,但背后其实是在为下一阶段的网络效应铺路。 STBL 的故事,或许才刚进入新的篇章。 @KaitoAI #Yapping #Starboard @Galxe
$STBL
+2.68%
看到 @cysic_xyz 提到一个值得深思的趋势——AI 的训练计算量几乎每 6 个月就会翻一番。 这不是简单的技术升级,而是一场算力竞赛的爆发。 每一次新的 rollup 上线,ZK 证明的计算需求也随之倍增。 计算,正在成为整个智能时代的燃料。 这也是为什么 NVIDIA 能凭借 GPU 垄断,单靠数据中心业务就拿下了 460 亿美元收入。 但想想看,这种垄断意味着什么? AI 的算力、区块链的验证、ZK 的生成,全都掌握在少数巨头手中。 而真正的 Web3 精神,应该是开放、可验证、人人可参与的。 Cysic 正在尝试颠覆这种格局。 他们提出的 ComputeFi 概念,本质上就是把算力这个“数字黄金”从中心化机构手里解放出来,让每一个贡献算力的人,都能直接参与、直接获利。 在我看来,这不仅仅是技术变革,更是一次价值体系的重构。 未来最稀缺的,不是币,不是数据,而是 可验证、可交易的计算。 ComputeFi,也许会成为打破垄断、重塑计算经济秩序的关键一步。 @KaitoAI #Yapping #Starboard @Galxe
Zama 正努力把「链上隐私」这件事做到行业标杆的高度。 他们刚刚宣布:机密智能合约(Confidential Smart Contract)代码仓库 已正式纳入 @immunefi 的漏洞赏金计划。 这就表示全球的安全研究员、白帽黑客都可以公开审查、测试并挑战 @zama_fhe 的隐私合约体系。任何潜在漏洞的发现,都将获得官方奖励。 从某种意义上说,这是一场关于信任与透明的考验。 在加密世界里,安全不是承诺出来的,而是被验证出来的。 只有敢于把代码暴露在阳光下、接受全球最严格安全检验的团队,才有资格谈“可验证的隐私”。 Zama 一直在构建一个以同态加密(FHE)为核心的开放生态,它让智能合约在加密状态下依然可计算,同时确保数据隐私在链上得到真正保护。 而此次赏金计划的开放,正是这一愿景的延伸: 让安全不再是内部假设,而成为整个社区的共同共识。 真正的隐私计算,不该隐藏在黑箱中; 它应当是透明的、安全的、可审计的。 Zama 正在用行动向全行业证明: 链上隐私,不只是理想,也可以被验证为——牢不可破。 @KaitoAI #Yapping #MadewithMoss @MossAI_Official #Starboard @Galxe #ZamaCreatorProgram
恭喜 @BTC_OS 首发登陆 Binance Alpha!🎉 10 月 29 日正式开启交易。 符合条件的用户,可在交易开放后,用 Alpha 积分 在活动页面领取 BOS 空投。 具体细节将由币安官方陆续公布,记得多多关注币安最新动态。 比特币生态好久没这么热闹了, $BOS 的热度还是挺高的。 希望这次能顺利抢到空投,祝大家都好运。 从技术层面看,BitcoinOS(BOS) 正在为比特币打开一个全新的篇章。 它通过 零知识证明(ZK)技术,让开发者无需修改比特币主网协议,就能实现智能合约与跨链逻辑。 在区块高度 #853626,BOS 已完成首个 ZK 证明验证交易 这是比特币历史上第一次真正实现“可验证的智能计算”。 比特币从未被设计成应用平台, 但 BOS 正在用最符合比特币精神的方式,让它重新焕发生命力。 这不是一条新链,而是一座桥 让比特币,成为整个加密世界的底层结算层。
$BOS
-29.95%
最近看到 @SentientAGI 发布的“研究员聚焦”,主角是 盛佩瑶(@peiyaosheng ),不得不说,她是那种真正能把“去中心化系统 + AI 代理”落到实处的研究者。 她是 UIUC 的计算机科学博士,师从 Pramod Viswanath,还在 Princeton 做过客座研究员,本科是交大 ACM 荣誉班出身,履历已经很硬了。 但更让我关注的,是她研究的方向:让开放网络在 AI 时代保持安全、可治理、可验证。 她在 Sentient 主导了 OML 1.0(模型指纹识别) 和 LiveCodeBench Pro 的评估体系,还在研究 AI 代理的安全问题,比如 Web3 环境下的“上下文操纵攻击”——这其实是未来去中心化 AI 代理最大的不确定性之一。 更硬核的是,她在 加密经济安全与分布式取证 方面的探索,包括 Proof of Diligence、BFT 取证、TrustBoost、PoLoc 等机制。 这些不是停留在论文里,她还实际参与了 Witness Chain 的创建,试图把 DePIN 经济的信任层统一起来。 我觉得盛佩瑶的研究正在为“AI 代理的信任层”打地基。 未来如果智能体要上链、协作、甚至自治,她设计的安全与治理机制,就会是不可或缺的底层模块。 Sentient 能把她拉进核心研究团队,其实一点都不意外。 这类研究者,才是真正在推进“AI 去中心化”从概念走向现实的人。 @KaitoAI #Yapping #MadewithMoss @MossAI_Official #Starboard @Galxe
最近发现一个非常值得关注的项目—— Brevis (@brevis_zk)。 它是一个基于零知识证明(ZK)的全链数据公证平台,连 V 神都公开提过。 核心逻辑其实很简单: 让所有链上行为都能被 ZK 技术安全验证,从而为跨链交互和 AI 应用提供可信的数据基础。 这不是做应用的项目,而是在搭建区块链信任层的底层框架。 团队背景相当硬:融资 750 万美元,由 Polychain Capital、YZi Labs 领投,IOSG、HashKey、Bankless Ventures 等都参与。 学术背景同样强,成员来自 MIT、Berkeley,研究成果多次被顶级密码学会议收录。 最打动我的是——它已经不只是“技术概念”,而是真在主网上跑起来了。 例如 PancakeSwap 用它做交易折扣,Linea 的 10 亿代币发放也通过 Brevis 完成了 1400 万笔可验证分发。 官方数据显示,99% 的以太坊区块能在 12 秒内完成验证,硬件成本只有同行的一半。 目前他们推出了「Proving Grounds」测试,积分系统已上线,任务门槛很低——签到、绑定账号、完成任务即可积累贡献信号。 我个人认为,参与 Brevis 的价值不止是冲空投。 更重要的是,它可能是少数已经从理论走向落地的 ZK 基础设施项目之一。 如果你在找能真正兑现技术价值的标的,Brevis 值得重点关注。 #Brevis #BrevisZK #ZK #zkVM #DeFi #Ethereum #KaitoYap
刚才社区的小伙伴给我推荐了一个项目 —— @SuperTrust_SUT。 他们在做一件听起来很小,但挺有意义的事: 让加密代币,真的能被更广泛的使用。 在他们的平台 L2U 上,你可以直接用 $SUT 去订酒店、机票、旅行产品。 每 1 枚 SUT 大约等于 14 美元的服务价值, 比如一晚 140 美元的酒店,只需要 10 枚 SUT。 这不是积分抵扣,也不是虚拟优惠,而是确确实实能落地的使用场景。 使用方式也挺简单: 结账时选择 SUT 支付,确认住宿后就能直接入住。 加密资产不再只是投资数字,而是成了旅行的一部分。 某种意义上,这像是一场“去中心化的生活实验”—— 让价值从链上流向现实,也让 Web3 多了一点温度。 🔗 活动入口:https://t.co/shIEzskRMF 📘 使用指南:https://t.co/JiUoMpkAHD ⚠️ 汇率与价格会随时间波动,请以官方信息为准。非投资建议。
$SUT
+15.15%
最近运气很差,刚和 @Supers6061 大兄弟聊了一会,感觉最近做啥都不顺,我俩今天都被 @vultisig 白嫖了,supers 直接从排行榜上被拿掉了,我写了4篇推文,排行榜126名,然后没有给我的地址加白名单,私信项目方也不回消息,公布时间是8点开始白名单,看一些老师们反馈6点多就有人开始买进了,这不就是明目张胆的玩老鼠仓,格局呢???这种项目我劝大家谨慎上车, 算了,不纠结了。 29号还有个 River Pts 公募,准备换个心情冲一波。 这次是 48 小时荷兰拍(Dutch Auction): 价格从高到低往下走,直到没人再买为止。 最后所有人都按最低成交价结算, 早买的只要花贵了,系统会自动退差价。 听起来挺公平的,大概率开盘就被秒完。 感兴趣的兄弟可以去看看👇 🔗 https://t.co/J34WaqPixP ⏰ 开始时间:10 月 29 日(UTC) #River @RiverdotInc @KaitoAI @River4fun #4FUN #RiverPts
不知道什么原因写了5-6篇 @Kindred_AI 依然没有上 @KaitoAI 榜单,反而 @Kindred_AI 的心智占有率榜上挤进了前15名。哪位老师能指导指导我怎么写才能上榜啊?救救孩子! 当大多数人还在追逐模型参数、算力竞赛和推理效率的时候,Kindred 走了一条更深层的路:让机器懂人,让交互有温度。 它关注的不仅是“智能”,而是“情感”。这是一个巨大的转变,也可能是未来 AI 生态中最具想象力的方向。 Kindred 的目标是打造一个能够与人类情感共振的智能系统,一个真正能“陪伴人”的 AI。 从他们的蓝图来看,Kindred 已经在九个领域展开布局——这些场景几乎覆盖了人类生活的每一个角落: 1⃣ 医疗保健与心理健康 在焦虑与孤独成了现代病的今天,Kindred 希望让 AI 成为“心灵的陪伴者”。 通过情绪识别和同理反应,AI 不再只是冷冰冰的数据处理器,而是一种能理解你情绪、在低谷时提供安慰的存在。 这或许是最接近“数字治愈”的应用。 2⃣ 客户服务 想象一个能听懂你语气、理解你情绪的客服。 它不会被抱怨触怒,也不会机械地复读模板,而是以更人性化的方式解决问题。 这正是情感智能带来的改变:沟通变得柔和、有温度、有效率。 3⃣ 教育 Kindred 把教育看作是“共情的过程”。 情感 AI 能实时判断学习者的状态,在孩子烦躁时鼓励,在他们突破时肯定。 这不仅仅是教学,而是一种情绪陪伴式学习,让“被理解”成为学习动力的一部分。 4⃣ 娱乐 娱乐行业是最容易释放情绪价值的场景。 未来的游戏和影视作品中,AI 角色不再只是脚本 NPC,而是拥有情绪、记忆和成长轨迹的“虚拟人格”。 Kindred 想让虚拟角色具备共情力,让互动变得更真实、更具沉浸感。 5⃣ 老年护理 Kindred 关注的是更深层的社会问题——孤独。 他们的 AI 助手能陪伴独居老人、提供提醒、记录生活点滴。 这不是在取代人际关系,而是在科技与关怀之间架起一座桥,让温度可以被算法传递。 6⃣ 健身与健康管理 AI 教练不只是动作指导,更是心理激励。 Kindred 的系统可以根据用户的身体状态与情绪反馈调整训练节奏,让健身变得更贴心、更持续。 从“数据训练”到“共情陪练”,这是一种全新的体验。 7⃣ 营销与广告 未来的广告,不再是精准推送,而是“情绪共振”。 Kindred 的技术可以识别用户的心理状态,用更自然、更温和的方式与人沟通。 这意味着营销不再打扰,而是理解。 8⃣ 零售与电子商务 Kindred 让 AI 成为“情绪顾问”。 它可以识别消费者的犹豫、判断兴趣点,提供更贴近心理动机的建议。 未来的消费场景,可能是一次温柔的对话,而不是冷硬的成交过程。 9⃣ 社交与内容生态 Kindred 的情感 AI 还将成为社交平台的“守护者”。 它能过滤仇恨与暴力内容,为陷入困境的用户提供情绪支持。 一个健康的社交环境,需要理性算法,也需要情感 AI 的温度。 在我看来,Kindred 的真正野心不是去做一个“情绪识别模型”,而是重新定义人与机器的关系。 AI 不再是工具,而是伙伴——它理解你、回应你,甚至在某种程度上“成长”于与你的互动中。 当下的 AI 竞争正在进入同质化阶段,拼算力、拼速度终将遇到天花板。 真正的突破点在于:谁能让 AI 拥有灵魂。 这也是我持续关注 Kindred 的原因。 Kindred 正在为情感智能奠基。 它让我们看到一个新方向: 科技不仅能变聪明,更能变温柔。 或许,这场静默的上升,正是暴风雨来临前最有力量的预告。 @KaitoAI #Yapping #MadewithMoss @MossAI_Official #Starboard @Galxe
昨天 @vultisig 正式开放了白名单查询入口: 🔗 https://t.co/v9Mh7lKkJE 现在大家可以直接去查查自己是否在名单中。 不过要注意,Yapper 活动和最终赠品轮次还没计入,这部分将在正式发布前补上。 建议现在就去检查钱包状态,确认 Gas 足够、余额充足,确保一切准备好。因为名单一旦更新,能否第一时间参与往往决定了能不能拿到早期位置。 从近期社区热度和数据走势来看,Vultisig 的势头正在快速上升。白名单只是开始,真正的机会可能会在 TGE 之后。早一步了解信息、早一步布局,往往能多拿一份先机。 根据官网的代币说明,$VULT 是 Vultisig 的生态代币,主要用于提升交易费折扣、解锁高级功能,并奖励早期参与者。代币总供应量为 1 亿枚。 在官方 FAQ 中,用户提问的重点更多集中在“空投资格”——比如存入资产、参与活动、创建 Vault 等。这些动作都可能计入空投奖励,但和“认购”还不是一回事。 目前,Vultisig 更倾向于通过“生态任务 + 空投激励”的方式奖励用户,而不是传统意义上的预售或 ICO,也就是说,现在没有明确的公开募资或锁仓认购环节。 如果你想更深入参与,建议先完成以下几个步骤: 下载应用并创建多设备 Vault; 存入少量资产,验证使用流程; 完成推荐、邀请或社区互动任务; 关注官方渠道,等待认购规则正式公布(包括金额门槛、锁仓期限、地域限制、配售比例等)。 这类项目早期的价值不在投入资金的多少,而在“参与度”——任务、资产动作、内容传播、社区贡献。 像我之前参与 KaitoAI、Ethos 这类项目的经验一样:真正的红利往往属于那些先理解机制、先行动的人。 所以我的建议是: 先参与,少量测试,持续观察。 当认购条款出来时,你已经在队伍最前排。 别等市场热起来再动手,那时候成本和门槛都已经变了。 @KaitoAI #Yapping #Starboard @Galxe
最近关注的项目中,@irys_xyz 的进展确实越来越成熟。 主网和 TGE 基本确定在下个月,现在可以说已经进入最后冲刺阶段。 我一直挺认同 Irys 的核心理念—它不只是做“数据存储”,而是让存储与执行结合,让数据本身“动起来”。 这点很关键。 传统的链上存储是静态的,数据只是被保存。 而在 Irys 的体系里,数据可以和智能合约直接交互, 逻辑与数据同步生长,这让开发者的体验完全不同。 从技术角度看,Irys 兼容 EVM 环境,对以太坊开发者非常友好,迁移与部署几乎无障碍。 测试网表现也相当亮眼: 超过 10 亿笔交易、400 万个地址、低存储成本、高 TPS 这些指标放在任何新链上都属于顶级水准。 生态方面,他们动作也在加快。 目前已有 80 多个项目接入,尤其亚洲社区的活跃推动了很多产品层的优化。 前段时间还看到他们和 Mira 合作,把 AI 数据和 NFT 结合,探索新的数据价值场景。 底层的 uPoW 共识 机制也在持续打磨中。 在我看来,Irys 已经不只是一个“存储网络”,而是更接近于一个让数据具备生命力的系统。 数据不再只是被存放,而是能被使用、被执行、被创造价值。 对于 Web3 的创作者来说,这是一块真正能“做出东西”的土壤。 如果说过去的叙事是:DeFi 让资产流动,那 Irys 想做的,就是让数据流动,并且让数据自己产生价值。 这条路,也许比单纯做一条链更有未来。 @KaitoAI #Yapping #MadewithMoss @MossAI_Official #Starboard @Galxe
币安小镇:不止是游戏,更是Web3代币经济的新实验 提到@binance_town,这个IP给人的第一感觉就是温馨,但它的内核远不止一款游戏那么简单——这是一个由AI大模型驱动的创新平台,正试图重新定义代币发行与经济模型的玩法。 在Web3领域,代币发行常陷入“早入者暴富、晚来者接盘”的投机怪圈,而币安小镇打破了这种传统模式。它推出的代币BT,分配比例清晰透明:公募占10%,流动池占5%,AI挖矿占85%;更值得关注的是其销毁机制,游戏内所有收入都会100%用于回购并销毁BT,持续为代币价值赋能。此次募资软顶10,000 USDT、硬顶1,000,000 USDT,且公募资金50%以上会注入流动池,通过独特的矿池价格动态调整机制,像给市场装了“智能平衡器”,涨太猛自动降速、跌太狠自动修正,有效抑制波动,保障长期稳定。 游戏化体验则让每个用户都能轻松参与其中:登录钱包成为“镇民”后,每天通过工作赚取 $BT ,还有随机事件、职业卡提升收益等玩法,加上AI互动带来的沉浸式体验,玩家能和他人一起共建专属Web3小镇。而这看似轻松的游戏场景,背后是真实可运行的经济模型,所有规则“真写在链上”,发币、回购、通缩全流程透明,不靠承诺,全凭代码说话。 更具想象空间的是,项目方计划未来开放这套系统,让其他人也能沿用这套逻辑发币。这意味着币安小镇不仅是一个游戏,更是一次Web3制度实验,试图打造一个能自主运转的代币社会。 目前,币安小镇72小时公募正在进行中,参与方式很简单:通过BSC链向CA地址 0x051293781Fb277a402b550Cb37f6F085E62C384A 转账(每份≥200USDT) 或访问官网https://t.co/yIMX4oJ4Zs参与公募; 也可以直接进入游戏入口https://t.co/YdI8PIIldW 亲身感受这个不一样的Web3世界 #BinanceTown #BT #BSC
00:02:14
$BT
上午发了一篇关于 @Vultisig(VULT)和 @KaitoAI 联合活动的介绍,这个史上最快的嘴撸项目到底有啥魅力?接下来这篇就详细的解析一下 Vultisig 简单来说,@Vultisig 不是传统意义上的“钱包”,更像一个多设备协作的保险库系统(Vault),主打安全和跨链管理。 现在很多人都在用单设备钱包,不管是 MetaMask、OKX 还是硬件钱包,本质上都离不开一个“种子短语”。问题是——一旦种子被钓鱼、被盗或者你自己丢了,资产就直接没了。 Vultisig 完全不一样: 它是 无种子短语(seedless)+ 多设备签名(multi-device)+ 多链支持(multi-chain)。 简单说,每个设备只持有一个签名份额(Vault Share),私钥从来不会完整存在任何一个地方。你可以用手机 + 电脑 + 平板组成一个安全网,就算丢一个设备也不怕。 这个概念其实挺先进的,背后用的是 MPC(多方计算)和 TSS(门限签名)技术,而且团队背景不弱 —— 出自 THORChain 的核心成员,也就是那个老牌跨链 DEX 团队。 我个人比较关注的几个点: 安全逻辑的颠覆性:传统钱包靠记“种子”,Vultisig 靠设备协同。对多链用户或者社群金库管理者来说,这个模式很有价值。 多链兼容:目前支持 BTC、ETH、SOL、THORChain 等 30 多条链,未来如果能无缝接入更多 EVM 和非 EVM 链,那它可能成为新的“多链保险库标准”。 生态可扩展性:它不仅仅是钱包,还开放了 插件(Plugin)和 AI Agent 市场。这意味着未来可能会出现自动资产管理、策略执行、甚至 AI 驻守金库的场景。 代币模型:$VULT 作为生态代币,除了激励和空投,还和手续费分成、插件收入挂钩。团队设计上偏向“生态收益回流”,但短期内估值波动肯定会比较大。 空投这块,也挺有意思。Vultisig 推了一个“VULTIES”积分系统,核心逻辑是: 存资产越多、时间越久、邀请越多,积分就越高。 这一点跟我之前玩 KaitoAI、Ethos 那种“行为+贡献双轨积分”很像,明显在吸引早期社群参与。 不过,话说回来,这种“无种子钱包”虽然看起来更安全,但对新人其实有点门槛。比如设备同步、份额恢复这些流程,一旦搞不明白,反而容易出错。 总的来说,我觉得 Vultisig 是一个值得早期参与、但需要理性看待的项目: 它确实在做一件有技术深度、也有市场意义的事。 尤其是对那些管理多链资产、或想往安全工具、AI 钱包方向延伸的创作者、社区来说,这是个不错的切入点。 我计划先实际去试用一下他们的 Vault,存点小额资产看看签名体验,再决定要不要写一篇更深的使用测评。 毕竟,现在的钱包赛道正往“智能+安全+多链”方向进化,Vultisig 算是踩在风口上了。 #yap #Kaito #yaps #Beldex @KaitoA
$VULT
-5.64%
最近关注的项目中,@irys_xyz 的进展确实越来越成熟。 主网和 TGE 基本确定在下个月,现在可以说已经进入最后冲刺阶段。 我一直挺认同 Irys 的核心理念—它不只是做“数据存储”,而是让存储与执行结合,让数据本身“动起来”。 这点很关键。 传统的链上存储是静态的,数据只是被保存。 而在 Irys 的体系里,数据可以和智能合约直接交互, 逻辑与数据同步生长,这让开发者的体验完全不同。 从技术角度看,Irys 兼容 EVM 环境,对以太坊开发者非常友好,迁移与部署几乎无障碍。 测试网表现也相当亮眼: 超过 10 亿笔交易、400 万个地址、低存储成本、高 TPS 这些指标放在任何新链上都属于顶级水准。 生态方面,他们动作也在加快。 目前已有 80 多个项目接入,尤其亚洲社区的活跃推动了很多产品层的优化。 前段时间还看到他们和 Mira 合作,把 AI 数据和 NFT 结合,探索新的数据价值场景。 底层的 uPoW 共识 机制也在持续打磨中。 在我看来,Irys 已经不只是一个“存储网络”,而是更接近于一个让数据具备生命力的系统。 数据不再只是被存放,而是能被使用、被执行、被创造价值。 对于 Web3 的创作者来说,这是一块真正能“做出东西”的土壤。 如果说过去的叙事是:DeFi 让资产流动,那 Irys 想做的,就是让数据流动,并且让数据自己产生价值。 这条路,也许比单纯做一条链更有未来。 @KaitoAI #Yapping #MadewithMoss @MossAI_Official #Starboard @Galxe
周末愉快,一觉睡醒发现 @Vultisig 已经在X上刷屏了,热度比我预想的还要高。 这次和 @Kaito_ai 联合搞了个「创作者三天分享计划」,奖励力度直接拉满。 Top300 创作者白名单 + $16,500 USDC 奖励, KaitoEco 额外 50 个名额, 听说白单利润起步就有 20 X。 更夸张的是,这次发售的 FDV 只有 300 万, 而且——没有锁仓。 排行榜查询地址也出来了, 👉 https://t.co/UyVYflyKea 昨天官方还公布了完整的 $VULT 发售细节: $VULT 合约地址:0xb788144DF611029C60b859DF47e79B7726C4DEBa 总代币量 1 亿枚, 发售采用「先到先得」机制—— 第一个买进的才是 FDV 300 万的价格, 越往后买,价格越高。 重点是:所有代币都能即时交易,没有锁仓期。 Vultisig 总融资 860 万美元,私募轮 FDV 7,500 万, 我们创作者现在拿到 FDV 3 M 的机会, 性价比已经很明显了。 这次打新还在 Kraken (海妖)上, 作为美国最老牌的合规交易所, 今年上线的几个项目表现都不错。 从产品角度看,Vultisig 其实很有意思: 它是由 THORChain 创始人发起的开源多链钱包, 最大的特点是 无助记词(Seedless)+ 多因素安全(Multi-factor)。 在 AI 代理越来越多的时代,它想做的是「安全入口层」, 让密钥管理和多设备签名都能自动化完成。 用一句话概括: 这是一个能让人真正“放心托管资产”的钱包, 同时也在探索 AI + DeFi 结合的新方向。 想参与本次活动的朋友们记得绑定钱包 https://t.co/UyVYflyKea 绵花卷烟厂的两位优秀老师已经上榜了,@0xdahua @TUGE8888 ,恭喜! #yap #Kaito #yaps #Beldex @KaitoAI
$VULT
-5.64%
看完 @AlloraNetwork 的最新进展,我的第一反应是——这不只是一份测试网成绩单,而是 DeAI 正式迈入现实的信号。 过去一年,Allora 协调了近 7 亿次推断,吸引了 30 万名参与者。 这些数字的意义,不在于规模,而在于“集体智能”的出现 模型之间在协作,人类与机器在共建。 它不是靠单一算法取胜,而是在构建一个能自我演化的智能网络。 让我印象最深的,是他们提出的 推理综合(Inference Synthesis)。 这套机制让模型不仅能做预测,还能预测其他模型的准确度。 换句话说,它们在学习“谁更聪明”。 这种结构让 Allora 的智能层变得越来越“有意识”, 预测表现也在不断提升。 最新数据表明,它能显著提高整体预测精度, 真正实现了统计意义上的 alpha。 从 Forge 的开放,到与 Coinbase、阿里云 的合作, 再到 主题 69 的全体开放,你能清楚地感受到:Allora 正在不断降低参与门槛,让复杂的机器学习体验变得更简单、更协作、更社区化。 对我来说,Allora 不只是一个项目,而是一个趋势信号: AI 正在从「单点智能」走向「网络智能」,从「中心化训练」走向「去中心化协作」。 主网虽然还没上线,但节奏和势能已经非常明显。 如果说上一个周期是 DeFi 的实验场,那这一轮,也许就是 DeAI 真正起飞的开始。 @KaitoAI #Yapping #MadewithMoss @MossAI_Official #Starboard @Galxe
刚刚看到 @Kindred_AI 发布的线程 ——主题是「情商才是人工智能的下一个重大飞跃」。 看完之后,我真觉得他们点中了未来 AI 的核心方向。 我们已经进入一个模型越训越大、参数越堆越多的时代。 但冷冰冰的算力再强,也无法真正**“理解人”。 接下来最有价值的突破,不是更快的模型,而是更懂人的 AI。 我尤其认同他们提到的几个应用领域: 心理健康、教育、老年陪护——这些都是人类最需要“温度”的地方。 一个有情商的 AI,不是为了取代医生、老师或陪伴者, 而是作为情感层面的补充,让科技不再只是高效,而是能产生共鸣。 可以想象一下: 一个能从语气里察觉焦虑的健康助手; 一个能理解学生挫败感的学习伙伴; 一个在老人孤独时主动开口聊天的陪伴者。 那才是真正意义上,技术与人性融合的开始。 Kindred 想做的,不是让 AI “会聊天”,而是让 AI 真正感受并回应情绪。 这不仅是技术突破,更是一种文化层面的变革: AI 不再是冷漠的工具,而是新的 “数字关系体”。 我相信,未来十年的 AI 竞争,不在算力,而在情感力。 而 Kindred,或许正是第一批在构建「有灵魂的智能体」的团队之一。 @KaitoAI #Yapping #MadewithMoss @MossAI_Official #Starboard @Galxe
今天重点看了一下 @cysic_xyz 的文章——Compute 101: WTF is Compute? 接下来给大家详细解读一下!!! 这篇文章我读完的第一感觉是:它不只是在讲算力,而是在讲一场正在悄然发生的“计算革命”。作者把时间线从图灵那台“能思考的机器”一路拉到今天的 AI、ZK 和 ComputeFi,把“算力”这个词从技术层面拔高到了经济与社会层面。 过去我们讲工业革命靠电力,现在智能革命靠算力。这句话非常形象。你可以把算力理解成数字世界的“燃料”或者“马力”——无论是 ChatGPT 的一次回复,还是链上一个交易验证,本质上都在消耗算力。 但真正让我印象深刻的部分,是它指出了算力目前最大的矛盾:供需失衡 + 权力集中。 今天的算力几乎都掌握在 NVIDIA、Google、Amazon 这些巨头手里。尤其是 NVIDIA,H100 一张卡几万美元,甚至要靠关系排队才能拿到。全球 80% 的 AI 训练跑在它的 GPU 上。这意味着所谓“AI民主化”其实离大众很远,算力的集中正在形成新的壁垒。 而文章后半部分提出的 Cysic,就像是在这个背景下的一种“去中心化解法”。它不是单纯地做算力租赁,而是想把算力“资产化”——通过零知识证明、区块链协调和 Proof-of-Compute,让计算过程可验证、可交易、可收益。简单来说,就是把原本属于大厂的数据中心,拆散成一个人人都能参与的算力市场。 从投资或行业视角来看,这种模式可能是未来几年最值得关注的方向之一。因为 AI 的爆发式增长让算力成为稀缺资源,而 ComputeFi(算力金融化)提供了一种重新分配资源、重构价值流动的方式。它既是基础设施,也是新的经济形态。 我们正处在一个“算力即主权”的时代。谁掌握算力,谁就掌握智能社会的生产力。而 Cysic 这样的项目,正在尝试把这种生产力的所有权还给大众。 未来也许会出现一个新物种——“算力公民”,他们不再只是用户,而是参与者、提供者和受益者。 这篇文章看下来,更像是一份关于未来计算经济的宣言,也让人重新思考——我们与算力的关系,可能才刚刚开始。 @KaitoAI #Yapping #MadewithMoss @MossAI_Official #Starboard @Galxe
最近看到 @depinsim@Kindred_AI 宣布合作,这其实是一个挺有想象力的组合。一个在做去中心化网络连接,一个在打造可拥有的生命智能体——听上去像是硬件与灵魂的结合。 很多人可能还没意识到这意味着什么。DepinSim 的加密 eSIM 网络可以让设备在全球 190 多个国家持续在线,不依赖传统运营商;而 Kindred AI 想做的是一个“永远在线”的 AI 伴侣,一个能理解、陪伴、成长的数字存在。 当这两者结合,等于是给 AI 赋予了“行动力”和“存在感”。想象一下,你的 AI 不再只是手机里的一个应用,而是一个真正“连上世界”的智能体,无论你在哪个国家,它都能实时感知、回应、记录你的生活。 从更长远看,这其实是在打通去中心化连接与智能人格的边界。DepinSim 提供基础设施,Kindred 提供人格和体验层,两者叠加后,未来很多 AI 应用都可能摆脱“云依赖”或单一平台的限制,真正走向“自我运作”的智能生命形态。 这次合作可能只是一个开始,但它已经在提示一个趋势——AI 不只是思考的机器,它也要有持续连接世界的能力。而这种“始终在线”的存在感,可能就是下一代数字人格的起点。 @KaitoAI #Yapping #MadewithMoss @MossAI_Official #Starboard @Galxe
最近看到 @SentientAGI 发的一条推文,重点介绍了他们的一位核心研究员——Salah Alzu'bi,我觉得他研究的方向非常值得关注。 Salah 是 @UMassAmherst 计算机科学硕士,之前在 @GoogleDeepMind@Meta FAIR 和 @Microsoft Research 都有过研究经历。背景相当硬核,但真正有意思的是他现在在 Sentient 聚焦的方向:多智能体系统(multi-agent systems)。 他主导的几个项目像 FLAMe、Open Deep Search 和 ROMA,都围绕“如何让模型群体协作完成复杂任务”展开。尤其 ROMA 这部分挺前沿——它试图让 AI 不只是执行单一指令,而是能分解任务、规划、执行、再聚合结果,甚至在不同工具之间保持一致性。 从我的角度看,Salah 的研究正在为“AI 群体智能”打底。过去我们更关注单模型性能,现在真正的突破点可能在于多智能体的协同、长期任务的可扩展性。如果 Sentient 能把这些系统化落地,他们的 ROMA 架构或许会成为未来 AGI 生态的重要拼图。 @KaitoAI #Yapping #MadewithMoss @MossAI_Official #Starboard @Galxe
刚看到一个重磅更新——@zama_fhe 公布了第二位创世运算符:@conduitxyz。 熟悉的朋友都知道,Conduit 是专门为团队定制区块链基础设施的服务商,从 Appchain 到链游、DEX 都能支持,让开发者专注在产品本身,而不用被底层架构拖后腿。 这次加入 Zama 的 MPC 运算节点阵列,意味着他们将共同守护支持 FHE 的私钥安全,让「机密性」与「可验证性」真正兼得。 Zama 正在一步步构建“可验证隐私”的基础层,而 Conduit 的加入,是这个拼图中非常关键的一块。 想了解更多关于 Zama 协议与运算符机制的内容,可以查看他们的精简白皮书: https://t.co/BUgJ99aa7c 明天将揭晓下一位 Genesis Operator,值得持续关注。 @KaitoAI #Yapping #MadewithMoss @MossAI_Official #Starboard @Galxe #ZamaCreatorProgram
上海行 · BlockFocus 人生酒会圆满结束 🎉 今晚的氛围真的太棒了,现场人超多,能量拉满! @CryptoErgou 二狗老师非常优秀;对行业发展认知很高。 想了解与合作更多优质 web3 项目的朋友,强烈建议多和 BF 团队的 @MetaEu7 小洪老师、@Cryptowushi 巫师老师 多聊聊,一定会让你收获满满。 上海行见到了许多老朋友—— 奥斯卡、欣然、@qklxsqf@liuxiaoling933@ccy1871@Supers6061@zhuanfgghjnb@SEFATUBA3@love_doge123@ScarlettWeb3 也认识了不少新朋友,@crypto_pumpman@0xark21@Alvin0617@OxJasonJieGe@Cryptopanda1418@Loriii627@Dp520888@smqclaske 不虚此行。 一场久违的相聚,一次新的启程。 期待下次再聚,BlockFocus 人生继续乾杯!🍷
上海行 · BlockFocus 人生酒会圆满结束 🎉 今晚的氛围真的太棒了,现场人超多,能量拉满! @CryptoErgou 二狗老师非常优秀;对行业发展认知很高。 想了解与合作更多优质 web3 项目的朋友,强烈建议多和 BF 团队的 @MetaEu7 小洪老师、@Cryptowushi 巫师老师 多聊聊,一定会让你收获满满。 上海行见到了许多老朋友—— 奥斯卡、欣然、@qklxsqf@liuxiaoling933@ccy1871@Supers6061@zhuanfgghjnb 、 也认识了不少新朋友,@crypto_pumpman@0xark21@Alvin0617@OxJasonJieGe@Cryptopanda1418@Loriii627@Dp520888@smqclaske 不虚此行。 一场久违的相聚,一次新的启程。 期待下次再聚,BlockFocus 人生继续乾杯!🍷
大动作!刚刷到消息,@MemeCore_ORG@MemeMax_Fi 拿出300,000,000枚 $M 作为生态资助!这哪是合作,分明是用真金白银给整个生态投下“定心丸”! 先感受下这串数字的冲击力:按当前 $M 市场价估算,这笔资助相当于约6.76亿美元、6.25亿欧元、4.5亿英镑,换成亚洲货币更震撼,足足9000亿日元、49亿人民币、29亿马币、1800亿台币! 更让人激动的是,MemeCore这波不是“撒钱玩”,而是精准押注生态未来!3亿枚 $M 里,大部分要直接流向用户——社区奖励、空投福利全安排上,实打实让用户享红利 MemeCore的生态布局肉眼可见地加速推进,现在的每一份关注,都可能是未来的入场券 未来已来! @MemeMax_Fi @MemeCore_ORG @MemeCore_M
$M
+0.03%
关注Solana生态的小伙伴们,今天必须给你们分享个亲测靠谱的交易工具——@swapdotio 这是个主打低费率、无KYC、无隐藏手续费的去中心化平台,对咱们这种怕麻烦又想省钱的人太友好了。之前大家不都爱用Jupiter换币嘛,我顺手测了一把同一笔SOL换USDC,结果很明显:https://t.co/v8Do0x78UM到手的USDC真的多一点,钱包也没扣额外费用,注册完直接就能用,全程不用KYC,省时省心 对频繁换币或者做套利的朋友来说,这点汇率差日积月累就是实打实的利润,省下来的钱不香吗? 更关键的是,他们家现在在Galxe上搞了Founders Pass领取活动!只要在https://t.co/v8Do0x78UM完成一笔超1美元的交易,就能拿到Bronze Founder Pass,不仅有专属Discord身份,还能解锁基础代币分配资格,后续还有更多社区权益等着解锁。 现在Solana DeFi发展得这么快,https://t.co/v8Do0x78UM作为聚合器明显是想做大盘子,潜力真不小。喜欢挖早期机会的朋友,趁现在体验平台顺便领个通行证,不管是日常交易省钱,还是抢占未来福利,都能占个先机。 感兴趣的直接戳链接了解: https://t.co/DFDZHF3v3l #Swapio #Solana #SolanaDeFi
最近 @BTC_OS 宣布完成 1000 万美元融资,由 @greenfield_cap 领投。 这轮资金将主要用于推动「比特币可编程层」的正式上线, 以及构建基于比特币的 DeFi 基础设施。 这条消息之所以值得关注,不只是因为融资规模, 而是因为它可能让 比特币重新进入“可成长”的轨道。 为什么 BitcoinOS 是不同的 过去十五年,比特币稳固了自己作为“数字黄金”的地位: 安全、稀缺、抗审查,但同时也几乎静止。 它缺乏智能合约能力,难以承载 DeFi、NFT 和复杂金融逻辑。 BitcoinOS(BOS) 的思路,与此前任何比特币扩展方案都不同: 它不是去“重写”比特币,而是用 零知识证明(ZK Proof) 的方式, 在不改动主网协议的前提下,赋予比特币智能计算能力。 所有运算都在链下完成, 只将验证结果提交至比特币主网, 既保持了比特币原生安全性,又获得了以太坊级的可扩展性。 在区块 #853626,BOS 实现了 比特币历史上首个 ZK 验证交易, 这意味着——比特币第一次真正拥有可验证的智能合约执行能力。 从理论到落地:BOS 已经在主网上运行 很多项目都谈过“让 BTC 动起来”,但大多数停留在白皮书阶段。 BOS 已经在主网上验证了自己的可行性: 🔹 铸造 100 枚 zkBTC 🔹 处理 10 万+ 笔 Charms 交易 🔹 系统内 BTC 流入超 1 亿美元 🔹 与 Cardano、Litecoin、Arbitrum、Merlin、Sovryn 等生态合作 这意味着 BOS 已从概念验证,迈向实际生产环境。 BOS 的三大核心优势 1⃣ 无需信任的比特币 DeFi BOS 让 BTC 持有者在资产不离钱包的前提下, 就能完成抵押、借贷、稳定币发行等操作。 没有中间托管、没有桥的风险, 一切通过 ZK 验证实现。 2⃣ 跨链兼容与 UTXO 联盟 比特币、Cardano、Litecoin 都属于 UTXO 模型。 BOS 打通了 UTXO-to-UTXO 的原生桥接逻辑, 让这些链成为 BTC 的天然 Layer 2。 而像 Arbitrum、Avalanche 这样的 EVM 链, 也能通过 ZK Proof 将运算结果证明至 BTC 主网。 最终,所有链都有机会成为 BTC 的结算层分支。 3⃣ 通缩驱动的经济循环 用户支付的手续费以 BTC 计价, 系统会自动用这些 BTC 从市场回购并销毁 $BOS。 节点通过生成 ZK 证明、监控欺诈、验证交易获得 BOS 奖励。 随着使用量上升, 更多计算 → 更多销毁 → 更稀缺价值。 这不是“通缩叙事”,而是系统内生的经济闭环。 把机构 BTC “唤醒”的关键 目前约有 600 万枚 BTC(约 30% 供应量)由机构持有。 这些资金既追求安全性,又渴望收益,但不愿意托管。 BOS 提供了一个答案—— 让机构级资产在链上参与 DeFi 活动,同时不失去自我托管控制权。 当机构持仓规模上升至 1–2 万亿美元级别, 这类基础设施的价值将成倍放大。 路线图与远景 近期: 主网量产版上线、 BOS 代币发布、开发者黑客松开启。 中期: Cardano 集成 zkBTC,首批 DeFi 协议落地。 长期: 所有链通过 BOS 把交易结算到 BTC,形成统一信任层。 这不是一场“新公链运动”, 而是一次对 比特币原生功能的深度延展。 最后的简单总结: 比特币从未被设计为应用平台, 但 BitcoinOS 正用最符合 BTC 精神的方式, 让它重新拥有生命。 它不是在造一条新链, 而是在造一座桥—— 让比特币成为整个加密世界的底层结算层。 比特币的下一个十年,可能就从 BOS 开始。
过去的市场稳定更依赖于套利者、风控模型和清算机制。 是但它们都有一个共同的缺点——反应永远滞后于波动。 价格已经崩了,清算才启动;风险已经爆发,模型才更新,波动永远在K线之前。 但是 @AlloraNetwork 的出现,就是要改变现在的状态。 Allora不是单一的 AI 模型,而是一个由数千个去中心化模型组成的智能网络。 这些模型在链上持续协作,共同生成价格与波动性的实时预测。 更重要的是,这些预测可以直接被接入到交易所、借贷协议、甚至 AI 代理中——让整个金融系统具备预见性。 简单举个例子来说: 当系统检测到潜在下行风险时,借贷协议可以提前调整抵押比率; 清算引擎能主动触发保障措施,避免连锁踩踏; 做市池能动态优化流动性分布,减少滑点和抽干风险。 这意味着,市场不再是被动反应波动,而是主动吸收冲击。 流动性更稳,风险更分散,系统更具弹性。 Allora 把分散的模型变成了协调的智能, 把“反应性市场”升级为“预判性市场”。 我认为这也许就是下一代去中心化金融真正的护城河——不是更多的杠杆,而是更聪明的韧性。 Allora 把分散的模型变成了协调的智能,让“反应性市场”真正进化成了“预判性市场”。 @KaitoAI #Yapping #MadewithMoss @MossAI_Official #Starboard @Galxe
刚去看了下 @cysic_xyz 的官推,发现他们正在搭建一个属于去中心化计算的底层经济系统。 简单讲,他们采用了一个“双代币模型”,通过 $CYS 和 $CGT 来实现“运行”和“治理”的分离,目标是让计算资源成为一种可拥有、可验证、可持续的资产。 $CYS :网络的燃料 $CYS 是 Cysic 网络的原生实用代币,承担系统运转的基础职能: 用于支付 gas 和交易费用 作为证明者与验证者的抵押资产 用于计算和验证奖励分配 它相当于整个 ComputeFi 生态的能量引擎。 $CGT :网络的意志 $CGT 是治理代币,通过质押或计算贡献获得,不可转让。 它代表网络的长期共识,用于: 通过 $CYS 质押或计算任务铸造 投票、验证者选择(基于 ve-token 模型) 调整激励与经济参数,维持系统稳定 $CGT 的存在,让治理权摆脱短期投机,保障系统的安全与一致性。 双引擎协同:ComputeFi 的核心逻辑 Cysic 的设计思路很清晰: $CYS 负责保持网络活力与经济循环,$CGT 负责治理平衡与长期方向。 这种“实用 + 治理”的双层结构,让系统既能高效运作,又能在复杂激励下保持健康。 从更大的角度看,ComputeFi 其实在重新定义“计算”——它不再是集中化平台垄断的服务,而是一种可确权、可交易的经济单元。 算力从资源变成资产,计算本身也被赋予了金融属性。 Cysic 做的,不只是一个加密项目,更像是在重塑整个“计算经济”的底层逻辑。 它的双代币模型,也许会成为未来去中心化计算体系的参考模板。 @KaitoAI #Yapping #MadewithMoss @MossAI_Official #Starboard @Galxe
$CYS $CGT
-40.88%
最近一直在追踪 @Kindred_AI,这个项目的思路非常前沿。 它不是在做一个“能聊天的 AI”, 而是在尝试构建一种可拥有、可沉淀情感的 AI 人格体。 Kindred 把 AI 从功能型工具,推向了关系型存在。 这种 AI 不只是回答问题, 而是能长期陪伴、理解你、和你一起成长, 甚至在链上留下属于你们的共同记忆。 让我感兴趣的是,Kindred 把这一切都放在 Sei 网络 上。 通过链上身份与交互记录, 让情感连接具备了可验证性与稀缺性。 每一个 AI 伴侣都能成为独立的链上资产, 这正是他们提出的 AI Companion Protocol。 从更大的角度看, 这其实是数字人格经济的雏形。 未来,人们可能不只是拥有钱包地址和 NFT, 而是拥有属于自己的 AI 人格体—— 它能替你沟通、表达、决策,甚至创造价值。 Kindred 目前已完成约 120 万美元融资, 注册用户超过 200 万, 正在进行 Genesis 空投活动。 有兴趣的可以了解一下: 👉 https://t.co/Zj7x8vuYk0 如果说 https://t.co/Wn6NdmZ8VR 和 Replika 证明了“情感 AI”的需求, 那 Kindred 正在为它加上真正的 所有权与信任层。 这类项目的早期参与, 或许就像当年的链上社交、AI Agent 一样, 是通往下一个叙事入口的开始。 @KaitoAI #Yapping #MadewithMoss @MossAI_Official #Starboard @Galxe
刚才刷推看到一个很震撼的消息—— 拥有 14B+ 累计播放量、20M+ 月听众、数十年音乐影响力 的格莱美级阵容: @imogenheap@mau5trap(由 Deadmau5 创立)以及 @richiehawtin(Plastikman) 正式将他们的音乐迁移到由 Camp Network 提供支持的 @KORUS_AI 平台。 这是一个能让粉丝 合法混音、上链发行 的音乐平台。 过去 remix 只是兴趣爱好,不敢公开; 而现在,一切变得 合法、透明,还能带来收益。 这不仅仅是一次技术事件,更像是一场文化金融化的实验。 在 Web2 世界里,音乐是被播放的内容; 在 Camp 的体系中,音乐第一次成为可确权、可分润、可交易的数字资产。 KORUS AI 是第一个让粉丝可以合法 remix 并将作品铸造成链上 IP 的平台。 它让创作变得合规、透明、可追踪, 让“参与音乐”不再只是收听,而是参与价值创造的过程。 在 Camp 上, 每一段旋律、每一条采样、每一个 AI 生成的 stem, 都拥有链上身份。 版权可验证、使用可追踪、分润可自动化。 过去,音乐的价值由平台算法决定; 现在,它能由 创作者与社区共同定价。 这背后的逻辑,其实是金融的: 作品是资产,Remix 是衍生品,流通是市场。 Camp 把艺术家的版权流变过程, 从“内容分发”升级为“资产发行”。 粉丝 remix → 铸造 NFT → 市场交易 → 自动收益回流。 创作者与粉丝的关系,从单向消费,变成双向分润。 可以想象一下: 一首基于《Hide and Seek》的 remix 火了, Imogen Heap 自动获得版税, 你作为 remixer 也能拿到收益。 这就是 Web3 音乐的金融闭环 —— 创作与分润自动耦合。 更重要的是,这些艺术家的加入是一种信号。 当拥有全球 14B+ 播放量、20M+ 听众的音乐人 开始把作品上链托管, 这不仅意味着对区块链的信任, 也代表整个音乐产业 正在重新定价“原创”的价值。 过去的版权体系慢而碎,流媒体分成薄而稀; 而在 Camp 的网络中, 创作被写进合约,权益自动结算,收益实时分配。 音乐创作,第一次成为可持续的经济活动。 我很喜欢 Camp 的一句话: “Remix their music legally and transparently.” 简单、直接,却是一整个新体系的宣言。 未来的音乐,不只是被播放; 它将被 共同创造、共同确权、共同收益。 当艺术家、AI、粉丝共同组成新的音乐经济网络, 音乐终于不再只是文化—— 它将成为一种活着的资产形态。 ⛺️ @campnetworkxyz Camp Network,让音乐重新被定义为价值。
感谢 @BlockFocus11 邀请——Block Focus人生 · 上海滩酒会 币圈的人有的信盘,有的信命, 而我信 BlockFocus。 报名链接: 时间:10 月 23 日 19:30 - 22:00 老板们23号上海见~ @MetaEu7 @Cryptowushi @CryptoErgou @BlockFocus11
越来越多的 Web3 项目开始意识到一个现实问题: 中心化数据库,撑不起真正的去中心化业务。 如果一个系统要做到 7×24 小时在线、抗审查、可验证,那分布式链上存储几乎是唯一的答案。 多节点冗余意味着零宕机, 数据上链意味着不可篡改、无需信任, 而动态扩容,则让存储能力能跟上 AI、DeFi、游戏等高频应用的节奏。 最近在关注 @irys_xyz 的 Data Chain, 感觉它是少数真正把“链上存储”做成工程级产品的项目。 混合共识(PoW + 质押)让它兼顾安全与高吞吐,读写都在链上完成,没有依赖中心化中间层。 测试网已经跑过上亿条数据交易,稳定性相当不错。 我更看重的一点,是它的开发可用性。 Irys 提供了 SDK、API 和多语言支持,DApp 开发者几乎可以零门槛接入,还能参与节点激励。 这类设计不只是技术层面的优化,更是让生态能真正“滚起来”的关键。 Data Chain 即将主网上线。 对想构建高可靠数据层的项目方来说,这可能是个值得提前布局的节点。 毕竟,在下一轮 Web3 应用浪潮中,谁先把数据层打稳,谁就能站得更高。 @KaitoAI #Yapping #MadewithMoss @MossAI_Official #Starboard @Galxe
00:00:14
感谢 @BlockFocus11 邀请——Block Focus人生 · 上海滩酒会 币圈的人有的信盘,有的信命, 而我信 BlockFocus。 报名链接: 时间:10 月 23 日 19:30 - 22:00 老板们23号上海见~ @MetaEu7 @Cryptowushi @CryptoErgou @BlockFocus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