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在各种 IDO 项目几乎每天都在发射,中文 Meme 也开始跟上节奏。有意思的是,不少项目都在明里暗里喊“包赔”、“稳赚”,我一开始也笑——这年头还信“稳赚”?
但想想,有枣没枣,先打一杆子。搞了1000U,看看两天后结果如何(可别学我,原因如下)。
一、那些年,我见过的“包赔”神话
先得说说我见过的两个典型案例:LAF 和 DM。它们几乎定义了去年那一波“全民地推”的财富神话,也揭示了这种盘子的天花板。
1️⃣ LAF:短期暴富的完美样板
LAF 的套路其实不复杂:流动性挖矿 + 静态收益 + 推荐分成。
只要你质押代币,就能每天分红;拉到下级,还能拿多级奖励。
前期确实火——交易额冲到几千万美金,早期玩家年化 1000%,真有人拿着几千美金赚了几十万。
但问题也来了:收益完全靠后浪填前浪。当资金流断掉、币价跌穿静态分红,游戏立刻崩。“包赔”变成“赔光”。
2️⃣ DM:用“通缩”和“矩阵”包装的传销模型
DM 号称“社区共建、通缩治理”。你看似在搞 DAO,实际上是靠团队长吃抽成。燃烧、锁仓、等级,这些都是故事壳。当头部社区解散,所有的 TVL 立刻蒸发。我当时就在旁边看着那波行情,从高潮到崩塌。
唯一的感受是:这些盘子都死在“信息差”上。懂的人跑得早,普通人连规则都没看明白就成了流动性。
二、自由狗:一次中文meme的实验
在上面这种背景下,我看到一个新项目——自由狗(Freedom Dog)。它不是第一个喊“公平发射”的,但确实是少数做到“结构上公平”的。
IDO 规则很简单:每个地址最低 100U,最高 1000U;零预挖、零预留、零白名单;合约部署后放弃 owner 权限,LP 锁仓可查;税率 5%,自动分红 + 加池 + 回购燃烧。
换句话说,这次没人能提前埋伏、没人能内部定价、没人能关掉开关。
我的想法就是:既然之前的盘都死在“早知道的人太多”,那这次看看如果“没人提前知道”,会发生什么?
所以我拿了一千美金,参与实验。
三、“包赚”逻辑:数学上成立,现实仍是博弈
自由狗的“包赚”机制大概是这样:
🔹每笔交易抽 5% 手续费;
🔹其中 3% 分给所有持币者;
🔹1% 自动注入流动性;
🔹1% 回购燃烧;
这套循环看上去很漂亮。理论上只要有人持续交易,持币者的成本线会被不断抬高,币价底部越来越稳。
🔗官网:https://t.co/3oWbzVK6Oj
但我不信“稳赚”,我理解这就是个概率问题:数学模型上安全,但市场模型上,全靠“有没有人继续买”。
换句话说,只要交易量在,早期确实能包赚;一旦没人玩了,再好的机制也顶不住。
四、玩法比 LAF、DM 聪明了一点点
我觉得自由狗最大的价值,是在机制层面消除了“人治”。
🔹LAF:流动性挖矿+推荐,团队控制分红池,静态收益靠后浪;
🔹DM:通缩+矩阵拉人,团队长抽成,高度依赖社区头部;
🔹自由狗:公平发射+合约分红,权限全放弃,完全由市场行为驱动;
🎈这意味着自由狗如果崩盘,不是因为人跑路,而是因为市场冷却;它的繁荣,也不是因为有人操盘,而是因为交易真实存在。
所以我更愿意把自由狗当成一场“合约行为实验”——
用代码去替代地推、去验证去中心化激励能否真的跑通。
🔸换句话说,他本身就是一文不值,就是数字游戏,没人玩就崩盘。他崩盘了,连项目方是谁都不知道,跟我就更没关系了。所以风险很大,不建议跟。
✅总结
我写这篇不是劝人上车,而是给后来者一个清醒的视角。
我自己下场的前提就是:这钱输得起。
自由狗虽然比传统盘子更干净,我计划先观察:
🔹如果成交量、持币数和LP持续增长,就继续;
🔹一旦冷却,就止盈离场。
LAF 和 DM 教会了市场“人性比模型快”;而自由狗,也许是在规则层面试图重构信任的一次尝试。
它不一定成功,甚至大概率还是会走完 meme 的三部曲:启动 → 热点 → 回落。
我参与,不是因为我相信“包赚”,而是我想看一眼:当大家都在一个起跑线上时,规则交给智能合约,这个市场会怎样?
两天后,我会知道答案:赚了,是实验成功;亏了,那就是我交给公平的一笔学费。

来自推特
免责声明: 以上内容仅为作者观点, 不代表CoinNX的任何立场, 不构成与CoinNX相关的任何投资建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