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oon还是一直在全球搞社区。 我自己理解社区是决定项目的下限的,所以,行情不咋好的时候,能不能在持续提高自己的下限上下功夫其实蛮关键的。
$SOON
-1.42%
环境是不是开放是一个人认知边界能不能扩大的关键。 在相对限制的环境里,大概率你是处在信息同温层里面。一致性太高的社会,其实是很难博一个很高的alpha。 因为很多可能性都会被阉割掉,多数人只能在预设的轨道里打圈圈。 当你可以跳出环境和既定规则去思考的时候,就会意识到环境对自己发展的约束非常致命。 所以,年轻时候,需要多出去看看,视野、认知、资源、方法可能哪一个都比闷头努力重要。
借钱的因果 最近,大伯家一起从小长大的姐姐问我借钱。姐夫做生意失败,亏光了不说,还欠了五十万。 这几年,陆续给各种老家亲戚同学借了一些钱,但基本上都不会还了。 理由千奇百怪,有些不还的理由甚至是:因为我不带他们赚钱,所以我赚钱比他们容易就不还了。 我姐夫是那种上班的老实人,没有任何商业思维,财商,靠出卖时间拿辛苦钱,然后这一类人的共性是:特别相信那种毫无门槛加盟项目的致富故事。但大体的结局多数都是亏完,然后上班还债。 身边这样的故事很多,妻离子散的也不在少数。钱没赚到,生活变得更糟糕了。 小城市的人过了35岁基本上没啥试错机会,上有老下有小的年纪,碰到经济下行期去做投资,稍有不慎就亏光。 后面想了想还是给了我姐十几万,我知道这笔钱也大概率是不会还了,至少几年内不会了。 只是这件事,我更加确认的是,成年人都要为自己的选择和认知买单。即使是亲朋好友,也都自己的人生课题,所以保持边界感就很重要。 这也是很多从小地方成长起来的人都会面对的问题。改变个人命运很难,改变家族的命运更难,毕竟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业力。 过好自己的生活,哪怕是亲人,也不要轻易替别人承担因果。
我们看一个人或一家公司不要看他平时说了什么,而是要看他怎么做? 尤其是遇到了这种事情的态度,只有这些才是最最真实的一面。
最近对Perp dex的一些思考 想一想,未来半年还能拿到多少低价筹码?1级还是1.5级的模式?如何把价值打到最大。 想一想Dex百花齐放是在什么时候?这个阶段背景只要别太差,那尽可能早的拿筹码就好了。只要你的成本足够低,是没有垃圾项目可言的。 拿到筹码什么时候出?如果半年后TGE陆续完成,市场进入淘汰赛,大概率只会留个三四家,其它家拿到的筹码都要换成BTC或U。 很多人在 1.5 级撸毛中暴富,其实都是被动暴富:拿到手的时候已经数十倍了。 无论是抓机会还是构建自己的盈利模型,想明白了就要下注,这也是构建反馈的重要一步。 一定用下注去感受自己与市场是否有偏离,就算错了也能学到很多。
反剥削的思维方式 昨天和朋友聊到,为什么短短几年,从三线城市到深圳再到新加坡? 我想了想,原因有很多,但对我影响最大的是当年高中的时候读到《穷爸爸富爸爸》这本书, 这本书让我真正意识到一个残酷的真相:大多数人的努力,注定无法获得等值回报。基本上都是处于被剥削状态。 体制内,领导就是你的上限。城市资源向一线集中,小城市默认被剥削。 币圈每天各种数十亿的项目印出来,大家都得到了红利,但哪些人受损了?是那些还在用传统逻辑工作,期望用努力换取等价回报的这些人。 本质上,所有的财富转移过程一定伴随着剥削,优质资产永远稀缺,规则制定者天然站在印钞机旁边。 多数人被教育说要靠勤奋致富、靠时间换钱;只能算是善意的谎言吧。我很庆幸很早就读到了这本启蒙书。 所以要真正的获得自由,就有意识的反剥削。去突破原生家庭的思想,去突破环境的限制,去寻找离印钞机最近的行业,这才是阶层跃迁的底层逻辑。
对CZ信念的估值 昨晚 @0xCryptoWing 和我说 Giggle大户把池子里 2 万个币撤了,转而加进了单边池。这个操作吓到不少人,我也是一路买到不敢买了。 前晚和 @cryptocishanjia 吃饭,阿奶和我说了两件事,一个是3M附近买了ping的1%;另一个是从TST开始到aster Giggle,赚了超过6M。 这些钱基本都是来自对CZ的信念的估值。其实很多人在这些币上买的都很早,但是很多也都没拿住,没赚到大钱。 无论是Aster还是Giggle,其实都是给了很多次上车的明牌机会。你卖出的时候,往往就是你对CZ的战略理解、影响力的最终定价了。 换句话说,你的收益上限,本质上取决于你是否真正相信:CZ奶的东西,有没有超出普通项目的长期估值能力。 所以,你对CZ是如何估值的?
确定性机会有,但不一定是为你准备的 Stable这个,昨天就听说在新加坡2049的时候额度已经被分完了,今天这个就是走个流程。 现在市场卷到好项目都必须要拼关系了。其实我个人是接受这个市场是弱肉强食,毕竟这也是很多人努力的意义。 需要接受的一个事实是,任何一个行业的发展从早期到成熟,都会逐渐走向垄断,财富也会二八定律,马太效应会越来越明显。 很多明面上的确定性机会,会被拥有资源、权利以及掌握规则的人拿走,不在明面上的那就更是了。 资本逐利的市场,没有平等可言,这是不可改变的趋势。唯一能做的就是不断的积累自己的优势来对抗这种剥削。 行业本质不会变,所有的规则一定会越来越倾向于巩固存量的权力。 每个细分赛道优秀的超级个体也都在不断的聚拢打团战,玩好这个游戏难度也在不断的提高,如果不是全职在圈内的,基本上很快就会掉队。
项目方的顺势而为 Aster的 KOL轮造富效应,再次把一级市场的FOMO给点起来了,最近基本上各种项目额度都开始抢不到了。 不出意外地项目方们也开始顺势而为:既然你们这么想要,那就在一级市场多卖点额度吧,给你们一个上车的机会。 历史就是不断重复的。一年多前,KOL 轮大火的时候,大家也是一窝蜂地冲进去,后面就开始各种乱投、直到被精准的收割。 然后,当大家回过神来时,就把整套模式一刀切下了定义:KOL轮=定向割韭菜。 但这才是最可怕的地方:对一件事情一旦情绪化地下定义,就容易在下一个周期里陷入二次伤害。 市场永远是动态博弈,如果简单的标签化来代替判断,那么就是认知上的偷懒,一定会付出代价。 无论是交易、撸毛,还是投一级轮,最需要避免的是思维的惯性。 所有的收割,都是判断了你的判断,一旦被预判,你就不再是玩家了,而是NPC,接下来就是怎么设置陷阱的问题了。
最近市场这么动荡,没想到 Soon 不仅没受任何影响,币价还 ATH了。 前一阵涨到0.5还好冷静了没套保,soon也是这两年投过的项目里唯一一个临近解锁还不断新高的,真的唯一。
$SOON
-1.42%
在永不打烊的赌场里修仙 回顾在圈内持续赚到大钱的人,基本都是对行业的定义是就是个大赌场,大家都是来赌的。 各种新资产发行方式也都是为了不断换个玩法让大家来赌,百家乐还是老虎机没什么本质区别。 对赌场来说,最重要的就是有源源不断的人上牌桌赌。那么在战略上最重要的就是拼命开发更方便赌客下注的产品,同时拿到牌照更合法的开赌场。 对赌客来说,在这个场子里修行。最重要的就是要认清自己是赌客。 你才能真正在每次新资产泡沫快要破灭的时候看清现实。 剩下的修仙,就是不断思考如何让自己成为一个优秀的牌手。 你炼丹还是修法都可以,核心还是找到自己的优势。 比如我昨晚修了一夜的仙,然后现在准备修车去了。
信息焦虑时代的 iPhone,卖的到底是什么? 今天刷到条新闻,说 iPhone 17 可能卖得比 16 还好。 大家一边嘲笑 iPhone 毫无创新,一边却还在买。原因其实很简单:iPhone 是当下最省心的产品,没有之一。 确定性,就是当代最稀缺的商品。这个逻辑在币圈一样成立。 最近看到不少人讨论 Endless,什么 AI+Web3、模块化云平台、可组合协议……听起来很炸裂,但真的不头大吗?? 认真看了下其实就一句话:把别人的能力拼起来,做成“傻瓜也能用”的工具,大家一起分钱。 技术可以很复杂,但要对用户很简单。这才是好产品的底层逻辑。 在信息已经过载的时代,任何增加认知成本的宣传,都是在劝用户走。 少点安卓味,多点苹果心法。简单胜过一切。
我上周有说过,免考的币少,但有规律上一个是AI,这一个就是RWA了。 Open Eden上现货是比较符合币安的选币调性的,web2和Web3的资源背景都很强,又在核心叙事上,传统金融资产代币化是个长线生意,也都是机构玩家。 从币安的战略上来说,和这种偏机构攒局项目合作应该是主要趋势了。
$EDEN
-14.27%
感谢@Cayne_okx@mia_okx 的邀请,看了下okx这几天会持续有活动,我打算去30号下午和4号F1。 最近一直在新加坡看房子,这次真准备长期在新加坡-曼谷-深圳都安个家了。🤣
00:00:16
骂得很难听,很好这次我真的下定决心了。🥲🥲🥲 非英语读者如果只等“翻译后的水”,就相当于在下游喝到的是迟来的、稀释的、掺杂的知识。
CZ行情和大儒辩经 最近大家都说是cz行情,可是还是抵不过开会行情。一切都是熟悉的味道。 这几天提前来新加坡见见朋友,感觉大家都充满信心的迷茫着,行情你说好,但是赚钱变难了,你说不好吧,偶尔也给你来一波。 但是一圈聊下来,还是Ai perps 和rwa之类的更容易让大家共鸣。但我觉得并不乐观,赛道项目泥沙俱下,好项目并不多。 你像马上要TGE 的Openeden,很多人都在推,确实背景很不错,币安也投了,背后也有美国资本和金融机构扶持。 几乎可以说是,RWA项目的样板了,该有的都有,合规,链上金库挖矿。 但你只能说,它具备成的气质,但也只是具备。所有的一切都要经过币价来验证,就像Aster一样,只要你涨的足够快,自有大儒辩经,这是现实,残酷又真实。
免考直接毕业的币是越来越少了,但还是有一些规律的。 基本都是基本盘很硬,而且一定都是未来的主叙事赛道,AI 、RWA什么的。 还是恭喜Mira ,希望有个福报。
$MIRA
-6.76%
吓我一跳,我以为我的 0.1 个btc被盗了。 所有人都归零的情况下,肯定是出bug了,不慌不慌。
Mira 就等着TGE了,这个合作是加分的。 之前Base暗示要发币,然后热度就一直在往上走。 Mira和Base合作的目的还是很明确,Base可能也希望未来的AI应用陆续在自己链上构建,Mira 这种偏 AI 应用服务的,对公链是有加成的,当然,反过来也是一样。 AI赛道依然会是接下来的主线,perps 之后,看看资金能不能吸引过来。
本文为机器翻译 展示原文
春天!😊😊😊
$SOON
-1.42%
何老师 21年 dydx的时代 就一战几m了,半退休后太过于低调让大家误以为他的宝刀老了。 感觉这波 perp dex 的浪潮后他真的退休了,珍惜这波他还愿意分享的机会吧。 还有两个很重要的指标,大师说何老师的财库是溢出来的且已过本命年,懂的都懂哈哈哈。
我发现无论在哪个赛道真正吃到巨大红利的人,都有对那个方向真正的笃定感,因为只有这样才能敢下重注且拿得住。 dex 这个赛道我是看着老何今年每天就专注重仓干这个,大家开始重视的时候他已经干了大半年了,真的活该发财,趁着没退休前快抱紧何老师大腿小腿。
投资的大敌不是偏见,是惯性。 记得去年何老师 @hebi555 喊我投 aster 的时候他们刚刚转向做 Dex Perps。 但投完了以后我发现这个项目真的放了太多额度出去了,基本上只要想投都可以投的上。 这种反而让我有点后怕,就在想这项目是不是卖额度啊。 持续很长一段时间我都是这种印象。 直到一个月前见到 aster 的人,我忍不住再次问他们这个问题,为什么放这么多额度出去?他们给我的回答是其实他们也有点后悔,看看能不能往回收一些。 所以我现在越来越觉得对一件事情不要轻易的下定义,一旦定义,很容易固化自己的认知。 比如我自己投完这个项目的时候的偏见,比如体验产品觉得做的很一般的偏见。 但真的值得思考的是,决定一个项目能否赚到钱能不能起飞的第一性真的是产品体验吗?是一级放多少额度出去吗? 最可怕的是我们对一件事情产生了偏见后。就很容易固化成认知惯性。看到额度多,就觉得不是大机会。 当时间、基本面以及市场发生了变化以后,自己很容易还按照过去的印象去做判断,这才是给自己带来最大的伤害而不自知。 判断错误不可怕,怕的是坚持错误。
想要获得财富,就去与世界建立关系,本质是利他。 想要获得幸福,就去与自己建立关系,本质是自洽。
直播币的本质 一切都是注意力,那么注意力能不能做成纳斯达克? 这句话可能是Pump搞直播的一个底层逻辑,仅仅是meme发射台的话,这个路已经走不动了。 Pump再次开启直播,既希望做大注意力,更希望把流量沉淀下来,做抖音版的纳斯达克。 但是Web3的人、钱和创意都远不如Web2,这是真的超级流量源。 传统的直播,无非是打赏和广告,个体走的还是流量变现逻辑。资本化的部分依旧被平台和公会赚走了。 直播币的最大意义是:在资本化意义上的平权,人设就是资产,品牌可以IPO,影响力就是定价方式。这无疑是释放了主播的创造力价值。 但直播币能不能成,还有三个约束。 首先,公会是必选,而不是可选。IPO以后,资本市场的运作依然有赖于公会,无论是MM还是Launch设计、筹码、交易深度等,这些专业的能力,多数主播并不具备也很难具备。否则,一旦底部筹码被掏,基本就废了。 其次,币锚定的资产是主播个人品牌,ip、热度、表演性才是价值的锚定,所以运营逻辑不能是主播卖币,而是想办法放大主播给人群的情绪价值。 最后,在飞轮效果上,主播所做的一切就是要让Web2的群体过来成为 IPO 股东,代币要实现影响力传播,进而实现增长。 让主播做主播的事,Dev 做 Dev 的事,合作共赢,构建利益共同体。从这个视角上,Pump直播其实做的是资本的再分配,并不是单纯意义的更多人来炒币,而是让影响力本身有自己的资本主权。 相比较Web2的平台负责流量分发,主播只是内容供给方而言;而Pump直播,每一个主播都是一个小平台,平台不拥有主播,而是被主播拥有,被主播定义。
交易所大厂们的焦虑 今年下半年,一个相对比较明确的行情就是平台币,各家交易所都有非常明显的发力。我觉得这背后跟 Perp Dex 对 CEX 的压力是高度相关的。 行业有几个很明确的大趋势,DEX 化、RWA 化和机构化。这些趋势下,不重视链上的交易所真的会一点点的被蚕食掉,所以,一线交易所的战略危机感是很重的。 像类似 MNT 这种命途多舛的平台币,又被 Bybi t重新捡回来而且去重点扶持,尤其是不仅重新开放大量交易对,更直接赋予核心资源、绑定平台了权限,几乎是顶格的支持了。 这可能还真不是新瓶装旧酒,单纯为了炒作自己的平台币。从竞争战略视角,链-币-交易所的拼图只是开启新一轮CEX竞争的必要条件而已。 在市场转折的关键时候,用户增长十分困难,越是一线交易所,真的是危机越大,因为只要一步掉队了,后边追起来就难了。 大厂们的焦虑并不比普通散户更少,在更大的趋势面前,没有谁是轻松,如果改变不了,进化就好了。
忽略后手谈收益毫无意义 经常会看到很多人讨论别人在单项目上赚几M,会惊叹于单笔的绝对值。 但往往容易忽略了一个关键背景:人家的后手可能是50M。可能只是在它仓位里的1/10,甚至1/20,这个下注心态其实跟你打满的仓位完全不一样。 假设你看到这个也眼红,想复制这种结果,于是加杠杆滚仓,可能就会失去本金。 就像玩德扑一样,不同盲注级别真的不是一个游戏,如果自己的舒适区是100/200级别,因为看到别人500/1000的赢的多就升级别想赢更多,这种情况基本几场下风期人就没了。 而真正需要思考的是:如果这手牌真的是正EV,我为何没有入池?是怕输?还是认知不到位?还是这不是我的机会? 这个自我追问,远比看别人赚了多少更重要,不如去复盘自己的判断、下注逻辑和执行问题。
这一阵比较大的感受就是市场玩家超级割裂。 抓住大机会的已经把游戏打通关,到处放个5m 10m理个财; 没抓住的每天要面对着流动性枯竭的链上,苦苦的p,还撸着下行期的VC币。 说实话,我是信命的,每个人命里的财库真不一样,且所处的成长阶段也不同,不用刻意去强求和比较。 一旦过度关注别人赚了多少,会容易被焦虑吞噬。 因为对比会让自己变得不够理性,遇到个机会就想入池看看,提高下注规模,看什么都像那个能帮自己打上去的大机会,这时候反而最容易踩大坑。 我以前刚赚第一桶金的时候,过程中很兴奋。当后面项目结束后,我的钱赚到了,但整个人陷入了迷茫,焦虑,空虚,似乎要急切的寻找下一个事情来证明自己。 所以,我后面越来越觉得人不能仅仅只被金钱驱动,这样无论你赚多少,也只是变成钱的奴隶而已。 换更大的房子,更贵的车真的未必能帮助自己提升多少幸福度。 被金钱或恐惧驱动的状态很难支持自己走很远,也很难获得幸福感,还是要去创造价值。 去找到自己真正热爱的事情,去关注做事情的过程而非结果,长此以往,赚到钱会是水到渠成的事情。
烧掉上千万,才明白规律的重要性。 24岁之前,我创业做事基本靠经验和个人努力,准确地说都是用蛮力去折腾。 直到折腾到破产。 在那儿之后,我差不多花了一整年来复盘。发现的问题是,我的认知体系里有些是对的,有些是错的,更致命的是,我根本不知道哪些是错的。 我那些犯的错误,几乎都来自惯性思维和错误的预设。 于是,我自己后边做了一个尝试:先默认自己是错的,把已有的认知推翻清零。 然后重新去学习,在经典的书籍里,重建自己的认知系统,那就是:世界万事万物都是有规律的。 这些客观规律并不以人的个人意志为转移,也不会因为你努力,就放你一马。 从那以后我基本就把规律当作自己的认知底层框架了,不轻易的以经验主义和惯性做事情。 所以,在很多事情的判断中,我更倾向于去寻找那些不变的东西,而不是变化的东西。 找到了不变的规律,以客观规律成为自己的底层,再去发挥主观能动性,做事情会容易很多,也会顺很多。
自定义更新的视频回顾: 1、自定义战壕,按钮、数据、颜色、三栏变两栏,随心定义。 2、右侧交易栏,数据多少,每一栏的位置,谁展示谁不展示,都可以定义。 3、K线下方数据栏,持有者、追踪怎么排列,这么多的数据哪些你看,你不看,同样可以自定义。
看过各种各样的商业模式,发现优秀的商业模式都有越来越的飞轮效应,就是拥有反哺回来的能力。 如果你做的事情都是一次性的生意,一次性的客户,不具有可沉淀可复利的价值,势必会很辛苦。 就像做推特,推特对于个体来说是非常优秀的商业模式,而这背后真正有价值的是通过持续输出高质量内容,带来的信誉值积累,进而链接更大的长期价值。 最近马斯克改了推流算法以后,这种特质进一步被放大了。能观察到的现象是,只要是发的广告或者商推,无论多么软,流量都会被限制。 所以如果积累起来的粉丝和信任,只是用来嘴撸,接广告,喊单,看似短期赚到了钱,但其实这在无形当中降低了自己的商誉,可能会得不偿失。 有流量是好事,但难题永远是你怎么去用这个流量,既能让自己的信誉持续增长,还要持续粉丝和自己都共赢,而不是一方赢另一方输的零和游戏。 这是很多人都破不了的局,包括我自己,不过看到了这些只能尽可能的拒绝短期诱惑,凡事从长远来思考。
判断快TGE的几个标准 开始嘴撸了,重量级产品发布了,以及基金会成立了。 Mira目前在这几块的动作明显提起来了,投了点,莫辜负。
机构下场之后,才有价值发现。 这一轮各类项目的一大特点,基本都是瞄着将来机构入场的趋势去做的。 只不过,趋势虽然很明确,但这个过程并不会很快。 所以像Treehouse这样的项目,就很考验项目的运营能力,能不能持续的制造热度来吸引用户。 项目搞的GoNuts活动,本质就是在窗口期持续让利,激励用户参与,形成正反馈,为后边做铺垫。 但是估计项目考虑到目前的币价和热度,还是想了一些狠招,搞了一个Believer’s Blessing Buff加成,最高1000%的积分加成,buff主要是靠质押代币到金库。 不过这种策略能不能撬动飞轮,说到底还是要看后续的币价以及积分带来的空投实际收益情况,只不过因为力度确实大,效果应该不错,过段时间再看一下。
$TREE
-0.91%
币安现货的机会是向下,alpha的机会是向上。 对这两个方向的充分理解其中有着巨大的机会。 有一直研究alpha项目的朋友可以私信我一起研究。
一眨眼马上30岁了,想了想这些年对自己帮助最大的几个思考: 1.这个世界是有规律的,事有事的规律,人有人的规律。以前刚创业的时候经常给自己打鸡血,盲目努力。 后面摔得头破血流后才真正明白规律这两个字的意义,明白了客观规律后,做成事其实只需要顺势而为。 2.充分的了解自己。我们每个人只是基因的载体,出生时随机抽了张卡,每个人都有不同的属性,没有好坏之分。 而在这个巨大的虚拟机里我们想要发挥个人潜力极值,这需要在了解好自己的天赋点的前提下再去发挥主观能动性。 3.活在当下,过去和未来都是假象。我们总是把太多的关注点放在未来,好像今天的一切都是在为未来做打算,而今天一直在被忽略。 以前经常会觉得等我挣到多少钱,等我达到什么目标,就会开心幸福了,这就像挂着胡萝卜的驴,永远被欲望支配着,并不会快乐。 其实唯一真实存在的只有当下。无论人生处于什么阶段,都应该好好的对自己,好好的对待生活 ,对自己好的人要加倍对他们好,去做一个幸福的人。
看来这是上市前的节奏了,以后的币圈会越来越合规。 每次复盘都告诉自己要珍惜好当下相对简单的模式,以后传统金融的专业玩家都会带着洋枪大炮进来卷了。
接下来的几个月,是你一生一次的机会,你要谢绝一切饭局,放弃一切娱乐,把自己锁在屋子里,不要约会,不要度假,100%专注在Crypto上,抓住你一生难得的一次机会
拉盘虽然正义,但正义也看成本。 自从VC币的信任崩了以后,市场流动性是不足的,如果庄家后手不强,拉盘的话,很容易成为散户退出的流动性。 所以,在目前这个阶段,除了项目背景和叙事,我买VC币最关键的是看筹码是不是很集中。 只有这样,庄家拉盘的阻力比较小,我们散户也有机会跟着吃到一段肉。 包括最近大家都在找一些上了币安合约、低市值的币去做,本质也差不多是这个逻辑。 基于这个逻辑,像 Tag 这种本身上了合约、市值中等、而且币是通过贡献者进行工作证明挖出来的,整体上筹码释放合理,会是我比较关注的目标。 在项目叙事上也是比较主流的AI数据标注。看了一下产品,做的很深入全面,而且也有实际收入。从AI赛道来看,很多看起来高大上的项目,反而没有营收,Tagger 这种看起来干的是最辛苦的活,盈利模型反而比较稳固。 但我选它也不仅仅是因为这些交易逻辑和叙事,另外还有一个原因就是,项目本身是UV重点投资的。 UV的商业模式以及它的信任飞轮,我前边花了大篇幅做了详细论证,所以他们重点投资的项目也会是我接下来布局的方向。
我现在最希望的就是去年投了一堆的kol轮也能像soon这样硬起来,再给我一次套保的机会。
行业里每天都能看到一些商业合作的宣布,但实际上,有不少就是蹭热度的角度,对项目自身商业模式的增益并不多。 从商业角度看,两个项目合作应该有互补和加持才行。比如最近 Sei与MetaMask 的合作,我觉得算得上是一个不错的合作模式。 MetaMask甭管大家怎么说,用户基数摆在那里,Sei是目前最快的EVM。合作以后,对Sei的获客,MetaMask自身的交易量和手续费应该都会有提升。 当然,从知名度和实力来说,Metamask集成Sei,确实反应Sei最近一两年发展的确实还可以。 好的合作一定是找到互补对手方,相互借力,才能形成可持续增长的飞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