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otes
市场太卷了,我终于看到一个把用户放C位的代币模型|聊聊 BulbaSwap 的设计思路
🔔 前言:
我最近研究了下 @BulbaSwap 的代币模型,意外发现他们这套分配逻辑还挺有新意的。没有走那种老项目那一套,反而把 80% 的代币分配给用户。在现在这种动不动就20% 团队 + 30% 私募的环境下,真的是少见的清流。
1️⃣ 用户优先:80% 分配回馈真实参与
他们的代币分发逻辑其实很清晰:你在平台上用得越多、贡献越大,系统就会按日动态发放 $BULBA 。手续费也不是平台自己吃掉,而是用来回购代币,形成一个内部循环。
这样的模型说白了就是一句话:用的人拿代币,平台赚的钱继续回馈社区。
2️⃣ 刷单无门:奖励与真实交易强挂钩
BulbaSwap 在机制设计上其实是防了刷榜薅羊毛这一套的。你想薅空投?可以。但前提是得有真实交易额。系统会根据交易深度和活跃度动态释放奖励,小号刷量这一套基本是走不通的。
某种程度上,这种反羊毛机制还蛮利于沉淀核心用户的。
3️⃣ 生态联动:空投不是撒钱,而是定向激励
这次的空投设计也值得一提。他们拿出 5% 的总供应量专门空投给 @Morph_ZH 生态用户,其中第一波 2.4% 是给了 Morph Black Card NFT 的持有者。
这种精准激励方式其实蛮聪明的:既奖励了早期用户,又强化了生态内的联动关系,和那种撒一堆币看谁捡完全不是一个思路。
4️⃣ 资源分配克制:团队+市场合计只拿15%
团队只拿了 5%,还设了锁仓期;CEX 和做市商激励合起来也才 10%。这种分配方式其实释放出一个很明确的信号:这是个想长期做产品的团队,而不是做个热度项目快速变现。
尤其是跟市面上一堆团队自留三成起步的项目一比,BulbaSwap 明显走的是“社区优先 + 自下而上”的路线。
5️⃣ Meme 是外壳,DeFi 是骨架
虽然 $BULBA 看起来是 meme 项目,但背后的逻辑其实是围绕 DeFi 模型在打磨。你能看出来他们在认真思考激励如何绑定真实使用、价值如何闭环、生态如何共建这些老生常谈但没人愿意认真做的事。未来成不成不好说,但起码现在看得出他们确实干实事。
🎯 写在最后:
市场上 meme 项目一大堆,但像 BulbaSwap 这样愿意在模型上下功夫的,可能真有机会走出点不一样的路线。
✅ 分发机制合理
✅ 防刷设计靠谱
✅ 空投有策略
✅ 团队拿得少社区占大头
搞不好 #BulbaSwap 这就是下一个跑出实用性路线的例子。

用户至上的 DeFi 实验:BulbaSwap 能打破资本主导的游戏规则吗?
🔔 前言:
@BulbaSwap 的设计理念足够大胆,bAI 成为 BulbaSwap 核心母币,80%的代币分配给用户,治理权高度去中心化,反女巫机制严防投机者。这套组合拳直指 DeFi 领域最核心的矛盾:协议到底该由资本控制,还是真正交还给用户?
但理想很丰满,现实却很骨感。当这种激进设计遇上市场规律,几个关键问题我们来聊聊!
1️⃣ 经济模型:高额分配能否持续?
最现实的挑战在于代币供需平衡。如果协议早期收入跟不上80%的代币释放速度,市场很容易陷入"抛售→价格下跌→用户流失"的恶性循环。毕竟,大多数用户仍是逐利而来,长期持币意愿需要更强的价值支撑。
BulbaSwap 的应对方案是设置自动调节机制:当协议收入连续30天低于代币释放量,销毁比例会从20%提升至50%。这种动态设计确实比固定通胀率更灵活,但本质上仍是"以时间换空间",赌的是用户愿意等待协议收入增长,不是短期套现离场。
2️⃣ 治理效率:去中心化不等于高效率
团队在多签钱包中仅占1/3席位,重大提案需社区2/3多数通过,这种极度克制的治理结构虽然符合去中心化理想,但实际操作中可能面临效率困境。MakerDAO早期的教训表明,完全依赖社区共识可能导致关键决策滞后(比如清算参数调整争议)。
BulbaSwap 需要在"社区自治"和"决策效率"之间找到平衡点。毕竟在瞬息万变的加密市场,有时候快速行动比完美民主更重要。
3️⃣ 竞争壁垒:创新容易被复制,社区难被迁移
Web3没有专利保护,任何创新机制都可能被迅速复制。一旦BulbaSwap的模式被验证,PancakeSwap这类成熟平台完全可以照搬其代币分配方案,甚至通过更高的补贴吸引用户。
Bulba真正的护城河可能不在于技术或机制,而在于能否培养出忠诚的社区。当用户不仅为了收益,更认同"协议共建"的理念时,项目才具备真正的差异化优势。
💡 BulbaSwap 的这场实验,远不止是一个项目的突围尝试。如果它能成,可能会为DeFi带来三个深层改变:
🔸 治理实践进化:推动社区自治从口号变为现实,让持币者获得实际决策权
🔸 用户角色重构:从被动参与者变为协议共建者,重塑项目与用户的权利义务关系
🔸 代币分配新范式:从"VC优先"转向"用户优先",让代币真正反映使用价值而非融资需求
🎯 写到最后:
当然这场实验能不能成,最终取决于两个关键因素:BulbaSwap 能否在经济模型和治理效率之间找到平衡点,以及用户是否愿意与协议共同成长。
但至少它为我们提供了一个值得观察的新方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