借着 Jason 帖子聊个题外话。
以太坊 Staking 的进入/退出排队时间到底是怎么算出来的?
曾经,以太坊为了避免网络参与共识的节点数量变化太快,导致不必要的波动(一切以稳定为主😂),所以设置了这个【流失率(Churn)】指标。
这个流失率,是随着整体的 Staking 规模增加而缓慢增加,比如目前就是每 Epoch 最多新增/减少 8 个节点,如果按照单节点 32 $ETH 计算的话,也就是图里这个 256/epoch。
而以太坊一个 epoch 包括 32 个区块,也就是 6.4 分钟,每 6.4 分钟之内,最多进入/退出 8 个节点。这才是限制以太坊 Staking 进出排队的技术原因。
后续呢?所以以太坊推动了布拉格升级,允许单个节点存的 ETH 上限从 32 提到→ 2048 枚 $ETH 。
就是为了应对这种“大户暴击”式抵押或者解质押的情况。
试想一下,如果我们假设这些退出的节点,60 万以太坊属于若干大户的话,每人都从 32 改为 2048 节点打满,那它们提现就会从 9 天排队瞬间缩短到 3 小时左右。
也就是说——还没等信息发酵呢,代币就已经充值到 Binance OKX 了😂
当然,布拉格升级之后,大节点的采用目前是慢慢增加的,看了一下 beaconcha, 粗粗看大概有四五百人已经升级到了大节点模式。
后面以太坊的大节点肯定会越来越多,也见到越来越少的排队时间。


From X
Disclaimer: The above content reflects only the author's opinion and does not represent any stance of CoinNX, nor does it constitute any investment advice related to CoinN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