越看预言机,越有一种接近本质的感觉。 MEV 大家都很熟悉了,但是知道 OEV 的人却不多。 所谓 MEV,按照以前的说法是 Miner Extractable Value 矿工可提取价值; 而 OEV 则是 Oracle Extractable Value 预言机可提取价值。 有两条规律: 有额外信息的人总能获得额外的收益; 但是知道额外信息的人越多,这个收益会被卷得越薄。 比如 AAVE 的爆仓清算,协议为了鼓励第三方来清算,会给第三方一个清算奖励,比如说 10% 的爆仓金额。这个基本是稳赚不赔的生意,为之买单的人则是没钱或者忘记补保证金的爆仓者。 那么你能想象得到,一个公开的、有利可图的机会,事情会如何发展呢? 最一开始,是小时级别,等到真人来手动清算; 然后,是分钟级别,脚本拼网速抢单; 最后,是秒级别,机器人必须靠烧 Gas War 来抢夺优先上链的权利。 而 Gas War 的结果就是,这些机器人,必须支付 90% 以上的金额给矿工,才能竞争胜利拿个小头。 当然了,矿工(节点)是最开心的,躺着什么也不用干,甚至不用承担爆仓秃鹫的骂名,舒舒服服就把 90% 的收入笑纳了。 但是,有人卷,就有人更卷。 到了秒级别还是不够,于是战火蔓延到了预言机层面。 大家思来想去,想着最早能看到爆仓信息的,其实是预言机,毕竟预言机说你爆仓,你才真的爆仓,如果预言机没说你爆仓,你甚至可能不爆仓。 例如,假设 Alice 的以太坊价格是 2999 爆仓,如果预言机枪口抬高一寸,给强行报了 3000,然后以太坊在整数位恰好 V 反了,可能就救了 Alice 的仓位一命。 那么,这场竞赛是如何从秒级进入毫秒级呢? 比如以 RedStone 新出的Atom 功能为例。 同样是破产清算的场景,它可以把预言机数据先给链下,并做一个链下小拍卖。 而清算人呢,直接链下处理,而不再需要烧 Gas War 了,价高者得嘛,大概 300 毫秒。 每次拍卖结束后,Atom 按出价高低直接提交到智能合约(绕开公开渠道)。而且它的这个智能合约很有意思,它会将三项操作打包为一笔原子交易: 1.更新签名预言机价格; 2.执行清算; 3.将中标金额转给指定接收方。 由于三项操作在同一个区块内结算,预言机更新与清算直接死绑了不可分割,所以杜绝了存在其他清算者,看到这条链上信息然后立刻复制抢先清算的可能性。 这个把三笔交易绑在一起上链的操作,确实比较风骚,但是细想一下,这是标准的区块链思维——区块链世界里的时间不是线性的,而是以区块为最小单位的,例如以太坊是 12 秒。 这三笔交易理论上是同时发生的,因此没有人任何人能够再在其中插入交易,它已经穷尽到了这事儿的尽头。 所以,这个 OEV 战争,在RedStone Atom 之后,直接从秒级卷到了毫秒级,一步到位抵达竞赛终点了,你在终点线上开始跑,其他人无论如何抢跑也是无意义了。 而且因为这清算是链下跑的,对于协议来说,相比过去可能还能更快一些。 这样 OEV 捕获到的收益,还可以反哺给协议、预言机自己和清算者,属于三方均受益,相信推动起来也是阻力最小,很棒的设计。
以太坊 10 周年生日快乐! PS:V 神越来越喜欢光膀子+留胡子
happy 10th birthday, @ethereum! https://t.co/pDYl6fuGr9
00:00:27
看到在昨天电商小店铺买冷钱包 结果反而被洗劫的帖子 实在是感慨 这个帖子的教程写得不错 值得一读
补充一些信息: Novogratz 最早就是 Block1 的投资人,而且是和联创级别的投资人,然后 EOS 诞生。 但是在 21 年,Block1 却有意放缓 EOS 的技术开发,而是和 Novograts 合作第二春,专心搞自己的新项目 bullish。 其实不仅仅是 EOS 的持有者,EOS 的开发者也感到的背叛。 自此,EOS 彻底分家。 一方面,B1 拿着钱,继续 Novogratz 一起搞新的 Bullish,这是一个交易所类型的项目。 另一方面,而代表社区的 EOS 网络基金会(ENF)于 2021 年成立,开始从Block1 手中夺取治理控制权,并后面试图采取法律行动以追回资金并确保问责。 这个相当于最早的大协议的 CTO (community takeover)了。 然后 EOS 改名 Vaulta,代币也改叫 $A ,除了原本的公链业务之外,开始试图做加密银行业务。所以在加密银行这一块,Vaulta 又孵化了 exSat。 具体来说,Vaulta 提供了操作系统,例如 EOS EVM,例如这套 RAM 体系,然后由 exSat 代表 Vaulta 推出了银行门户、U 卡、理财等等。 而且和川普家族合作的,也是目前的 Vaulta,而不是 Block1 。 所以说,现在的 Vaulta/EOS 和 Block1 已经基本没有关系了。
$A
-3.71%
$bmnr
来自 @GodotSancho 精彩的解读 主要是分析未来 Solana 上的区块是如何预组装的 (基于 BAM),以及对于交易的体验
GMNT
$MNT
-5.58%
看来这次轮到我的号进入 ChatGPT 的灰度测试了😆 Plus 账号可以体验 GPT 官方的 AI Agent 了。 想重申一下我的观点,上周晚上和 Amber 那次直播里我也提到过: 1. 未来大模型 LLM 自己就会亲自做 AI Agent,然后凭借自己的入口优势占掉绝大多数市场。 2. 第三方 AI Agent 是个少见的边际效应不会递减的生意。你如果做 AI Agent 一直用其他大模型,你的用户越多,你的成本越高。 3. 大模型自己的成本却是第三方 Agent 的几分之一。这样的竞赛太难了。 4. 第三方 Agent 只能靠独家的数据,才能获得一些护城河,尽管烧钱买数据这事,依然是这些大模型互联网巨头最擅长的。
不知道大家看到右图什么感受,因为有人注意到 Stable Diffusion 有时会生成带有 Getty Images 水印幽灵模仿的图像——这明显表明模型未经许可吸收了 Getty 的版权照片。 更早之前的 GitHub 的Copilot 曾基于公共代码库训练,面临违反开源许可证的指控,因未提供署名,虽然上面是公共数据,但做过开发的朋友都知道,开源它并不等同于无限制的商业使用。 事实上,大型语言模型(LLMs)——是从书籍、网站、代码库、社交媒体等大量数据集中训练而成的。科技公司基于数万亿精心撰写的文字构建了盈利丰厚的 AI 模型,背后包括了难以估量的人类努力。 然而,历史上这些模型既未对原作者或艺术家给予署名,也未支付报酬。 事实上,数据归属权问题在 AI 产业内长期是个头疼问题。 行业提出了很多解决方案,例如现在 OpenAI 承认未经付费使用此类材料进行训练是不可持续的,所以它如今选择只使用有版权的数据,例如,OpenAI 已开始与 Reddit、美联社以及金融时报等达成许可协议,建立了版权数据市场。 不过这样也会带来一些垄断效果,比如说,经常用 Grok 的话,你会发现,Grok 才能独家大量采用自己平台 twitter 上的内容,而其他很多 AI 是没有个能力的。这个得益于,马斯克曾抱怨 AI 公司不当使用了 Twitter 的数据,随后限制了 API 访问并起诉了至少一名数据抓取者,包括之前很多人判断 GMGN 被封也和这事有关。 又或者是腾讯的元宝,之前聊过,只有它才有微信公众号海量的独家内容,这让腾讯元宝甚至比它采用的大模型 DeepSeek 本身更聪明,更博学。 其实除了这种思路之外,还有一种思路,这个也是目前区块链领域在做的事情。 例如 @OpenledgerHQ OpenLedger,它一直在开发一个 “归属权证明”(Proof of Attribution, POA)的模块,POA 在链上追踪数据、模型和代理的贡献,为创作者解锁流动性和变现机会。 为什么非要用到像 OL 这样的区块链协议来完成这一步呢? 这和 AI 训练的原理有关。 AI 的知识可以粗分为两大块:(1)训练时获得的知识;(2)搜索时获得的知识。 第二块现在各家 AI 做得越来越好了,大家也能看到这方面的变化,AI 已经开始旁征博引。 然而第一块,确实非常困难。 为什么呢?用于训练的海量网络数据在补偿方面是真的工作量爆炸。像 GPT-4 这样的模型,训练时使用了来自数百万网站的数千亿词汇。 如何识别并支付每一位贡献者?将单个模型训练语料库的现金奖励分配给可能数百万的作者,每人获得的奖励可能微乎其微——如果均匀分配,可能只有几分钱甚至几毫钱。最重要的是,管理开销和交易成本可能超过支付金额。 所以,基于自动化的归属权证明,必须在训练时就作为重要模块加入进去。 比如说 OpenLedger 展示的这个例子,问如果心脏停止时如何抢救的问题。 它给出的答案,即 30 次按压后给予2 次人工呼吸,展示了清晰的归属权来源,数据来自于某某医学相关文档。 注意,这不是搜索获得的知识,而是训练获得的知识。 这样做有几个好处,一来这种人命关天的情况,必须保证它一定不是 AI 幻觉。其次,这样关键内容的创作者,也非常值得获得内容补偿。 AI 行业应当实施数据归属系统,这不是惩罚措施,而是可持续增长的基石。其优点——公平补偿、道德责任和法律韧性——远胜缺点,尤其是在区块链等技术成熟以解决可行性问题的背景下。 正如一位 Twitter 上 0xVicky 说的:“归属权证明感觉像是真正 AI 问责的缺失环节。” 如果不采取行动,大量的诉讼一方面拖累 AI 的发展,另一方面也让人类创作者逐渐失去创作欲望。通过奖励创作者,AI 可以从数据白嫖者的形象转变为奖励创作的中心,让 AI 时代的利益得到上下游共享。
感谢大家对我研究的喜爱😂 关于 Solana 的技术路线图分析的解读 昨天收到大家好多留言和私信 没想到还意外领到了好多作业,埋了好多坑,每一个都可以单开一条 thread 去聊聊,这里排个序,后面有空慢慢写 1. @solana 的新共识机制 Alpenglow 2. @jito_sol 推的 BAM 框架(区块组装市场) 3. 传播层扩容 @get_optimum 4. ICM 相关项目 @TradeNeutral 5. Solana 新的客户端 @jump_firedancer
谢谢 Kent 的肯定 现在公链扩容似乎在共识层已经卷到极限了,已经开始卷传播层了。 这也是为什么这么优秀的人才去开发诸如 @get_optimum@doublezero 等等如何让区块更快的传播的协议。 当然对于以太坊这样,执行层、共识层还有提升空间的区块链,改善传播层依然有意义。它可以提高节点的准确率,进而提高 Staking APY,这可能也是 optimum 从以太坊入手的一个考虑因素。
加密货币 ETF 越来越多了 比如 Bitwise 推的这个是一篮子 10 个加密货币组成的指数。 (虽然过去 N 年各家 CEX 推了好几次都没成功) 目前的进度是 SEC 先是批了,后面又指示暂缓,所以迟迟没能上市。 另外,从这个 10 指数,你能看到很多端倪。 首先是美国优先 所以你能看到 XRP SOL SUI LINK Avax 甚至 DOT PS:而且相比 SUI, Facebook 三杰之首 Aptos 看起来有点掉队。 其次是交易所代币被排除在外。 可惜了 BNB ,它实际是加密货币大盘的重要组成部分 最后是 PoW 代币里,独爱 LTC,却不爱 BCH 和 Doge,可见 PoW 并不获得额外优势。 灰度的 GDLC 指数则更加保守,标的只有 5 个: 但是依然符合大体这个规则: (1)美国优先 (2)不接受平台币 (3)PoW 并不具备特别优势 当然,灰度 GDLC 情况也类似,先是被 SEC 批注,后又暂停。 根据相关知情人士分析,似乎中 SEC 中的某个委员反对提案进而导致被暂停,反对的理由是需要先有一个标准,才能上线这些指数型 ETF。
之前聊过几次数据标注,没想到第一次真的当“数据标注民工”居然是在 Sahara 😂 今天才上线的功能,选了一个音乐板块做尝试。Ber 不是,这活儿是真·苦力活儿啊。 一上来就要先回答 5 道测试题,这还算简单,给你播放几分钟的音乐,然后问你这些音乐是爵士、R&B 还是电子乐,以及男声女声之类的。 答到了 100 分,然后才能正式开始干活儿。 没想到第一首就开始上难度,碰到一首致幻剂风格的音乐。说实话,没那么大把握,因为其他选项是:前卫派、工业风等等。 然后听完音乐还要给出评价,比如说这个音乐是不是包含能量感,有没有情绪表达之类的。 和之前想象中的不太一样啊,说好的选择小猫小狗图片呢?以为小学难度,这个至少得高中难度了😂。 另外,偶尔还会穿插一些钓鱼问题,防止标注者乱选的。例如这个题目: (歌手唱什么?A.卡拉OK B.数独 C.俳句 D.高原) 幸好它不给迷惑性选项,正常来说只要懂英文,这题就不会错。 里面估计还有金标任务(以前分享过,金标就是专家已经写好答案的钓鱼题),只不过看不出来,这种金标问题必须答对,否则会被警告甚至拒绝入场。 当然这些任务报酬也不低,一首音乐如果批准了可以拿 1.33 Sahara,考虑到 $Sahara 刚刚新高,大概是 0.15 美金,另外还有一些其他代币,例如 Solo 之类,估计也在 0.1-0.3 美金左右。 传统的数据标注行业的话,之前做过调研——复杂任务,熟手一个小时能赚 30 美金;垃圾任务,一个小时赚 10 美金也不是难事。 Sahara 这个看起来比传统平台还能高一些。 前几天看个帖子,说宝妈想赚钱,结果借钱开合约负债累累,其实还真不如去这种数据平台上打打零工,一个小时赚个 10-20 美金,别嫌少,对于三四线城市真的足够用了。 而且现在翻译软件这么多,而且 AI 都是包月的,一些文本型的任务做起来也不难。 挺有意思。
$Sahara
+0.74%
笑死 那这么说,赤壁之战就是两家合力和曹操对赌 然后利用信息差 一把把曹操爆仓了 然后一波就起来了
借着 Jason 帖子聊个题外话。 以太坊 Staking 的进入/退出排队时间到底是怎么算出来的? 曾经,以太坊为了避免网络参与共识的节点数量变化太快,导致不必要的波动(一切以稳定为主😂),所以设置了这个【流失率(Churn)】指标。 这个流失率,是随着整体的 Staking 规模增加而缓慢增加,比如目前就是每 Epoch 最多新增/减少 8 个节点,如果按照单节点 32 $ETH 计算的话,也就是图里这个 256/epoch。 而以太坊一个 epoch 包括 32 个区块,也就是 6.4 分钟,每 6.4 分钟之内,最多进入/退出 8 个节点。这才是限制以太坊 Staking 进出排队的技术原因。 后续呢?所以以太坊推动了布拉格升级,允许单个节点存的 ETH 上限从 32 提到→ 2048 枚 $ETH 。 就是为了应对这种“大户暴击”式抵押或者解质押的情况。 试想一下,如果我们假设这些退出的节点,60 万以太坊属于若干大户的话,每人都从 32 改为 2048 节点打满,那它们提现就会从 9 天排队瞬间缩短到 3 小时左右。 也就是说——还没等信息发酵呢,代币就已经充值到 Binance OKX 了😂 当然,布拉格升级之后,大节点的采用目前是慢慢增加的,看了一下 beaconcha, 粗粗看大概有四五百人已经升级到了大节点模式。 后面以太坊的大节点肯定会越来越多,也见到越来越少的排队时间。
$ETH
-4.36%
今天摸索出了一个教程留存,方便后面如果有人研究 EOS/Vaulta/$A 可能用到。 EOS 这个链还是挺复杂的,而且资料文档比较分散。 首先 EOS 它现在改叫 Vaulta,代币叫 $A,这个大家都知道了。 神奇的是,Vaulta 它现在居然还有两条链并存: 一条是 EOS 传统那种虚拟机的,就是大家比较熟悉的,带 RAM 机制的免费转账模式。 一条则是 EVM 兼容链,走的是以太坊 gas 机制。 两条链互跨则是通过一个官方网关。 跨链的方式很有特色,就是直接给网关转账(eosio.evmin),然后备注 memo 放地址(0x1234……5678)。 更神奇的是,其实现在 $EOS 这个代币依然是存在的,还可以和 $A 进行 1:1 互换。 而老 $EOS 的作用就是用于跨链。 推测是,由于 Vaulta 之前上线 EVM 时,Vaulta 还没改名,所以这个跨链网关只能跨 $EOS。 所以创造了一个最神奇的局面: 在 Vaulta 上的代币是 A 在 Vaulta EVM 上的代币是EOS 尽管两者 1:1 互换 😂 另外,几个细节需要注意的是: 首先,不是要转 A 给网关,要转 EOS 给网关。 $A 怎么换 $EOS ? 也是转账,是直接通过给 core.vaulta 转账实现的 另外跨链费用是 0.1 EOS 所以低于 0.1 EOS 会跨链失败,尝试了好几次才成功。
$EOS
-4.55%
$A
-3.71%
由于 $SPK 拉盘了 导致 Sparkfi 里的稳定币利率 性价比直接上去了
$SPK
-3.62%
我经常研究梦境 我总结了几种常见梦境模板 有一种就是,梦到电子产品坏了,包括但不限于: 手机拨不出号,死活上不去网,搜索搜不出来,使劲开不开机...等等,然后在人一旁干着急。 我解释为就是大脑确实比不上电脑,所以实在是模拟不出来结果。 结果,昨天,首次梦到用 AI 跑图跑不出来 😂 就是死活加载不出来。 AI 已经进入我潜意识了。之前看银翼杀手说,电子人会梦到仿生羊么? 我这个肉体人已经开始梦到了😂
之前空投活动 $Yala 可以 Claim 了 1 个月窗口时间,到 8 月 21 号截至,不要忘记了 Yala 总量是 10 亿枚 这次空投占比挺低的,只有 3.4% 筹码算控得比较严 也顺利上了 Binance Alpha 成交量蛮大的
$Yala
-13.03%
今天和 Hashkey 的 @jeffrey_hu 老师闲聊时,又聊到了 @yalaorg 这个项目。 其实有些观点值得再分享一下。 Yala 的切入点其实不错,比特币天然是无息资产。无论是在 Binance、OKX 还是 AAVE,比特币的利息常年低于 0.1%。 没有利息就意味着没有现金流,而大家拿不住比特币的一大原因是,有时候大家确实需要现金流。 需要钱消费,需要钱投资。偶尔临时不小心把比特币卖了,结果就再也接不回来了。 所以,像 Yala 这样,能让人把闲置比特币利用起来,变成一定的现金流,其实算是某种刚需。 所以,Yala 让大家能把 BTC 变成 YBTC,然后抵押生成稳定币 Yu 这事,本身逻辑上是 make sense 的,是符合人性的。 依稀记得 14 年国内论坛的一位传奇吧友,人送外号 48w 哥,花了 48w RMB 买入了 100 枚比特币,信仰非常充沛。然而,他倒在了黎明前夜,没有顶住丈母娘压力,还是为了房子卖掉了比特币。拿到今天应该价值已经超过 8000w了。 如果当时有个比特币质押借贷,他或许不需要成为这个唏嘘故事的主角。 那你可能会问第二个问题,很多人做类似的协议,为什么 Yala 有机会呢? 关键还是在于团队。 Yala 的创始人,以前来自 Alchemy Pay。协议代币 $ACH,成功上了 Binance,Coinbase 和 Kraken。本身支付业务也算做得很有起色,很多 Crypto 支付背后的法币网关都是它们。 另外,它们还有来自 Makerdao 和 Circle 的前成员,他们来做比特币借贷稳定币,确实是在舒适圈之内。就像 Hu 老师说的,他们的市场策略掏出来都是十几页。 另外,因为比特币这事是不容马虎的,比起让一个大而全的 DeFi 协议中推出一小项比特币质押借贷功能,一个独立做比特币借贷单一业务的协议显然更好。 因为他们会把更多占比的精力放在比特币的托管、跨链这些安全上面。从 Yala 内容非常充实的 docs 文档资料里面,尤其是关于安全那几个翔实的章节,也能论证这个观点。 $Yala 的 TGE 在即,希望他们一切顺利。
$Yala
-13.03%
川普要把可口可乐里的玉米糖浆(果葡糖浆)换成真正的蔗糖,他真的太懂了😂。 我最想做的两个双盲实验之: 1.蔗糖可乐和果葡糖浆可乐,到底能不能喝出来; 2.百事可乐和可口可乐,到底能不能喝出来? 人生未解之谜级别。
我最高兴的就是看到,以太坊终于开始【实质性】推动主网 L1 提速。 目前以太坊平均 gas limit 已经爬升到了 3700w,很快会全面提高到 4500w,这意味着以太坊主网比以前 (3000w) 更快了 50% 左右。 毕竟,提高 gas limit 才是最立竿见影提高以太坊性能的方案。 其实特别好理解,你用的每一笔交易都要付 gas;而一个以太坊区块能够处理的 gas 的最大值,就是 gas limit。 比如我给某人转 $ETH ,gas 消耗是 21000,一个以太坊区块的 gas limit 是 3700w,意味着在 12 秒之内(一个区块间隔),以太坊最多可以处理 3700w÷2.1w=1761 笔交易,理论峰值 TPS 相当于 146。 当然,因为转账 ETH 是消耗 gas 最少的方式,实际上复杂的 DeFi 交易会占用更多的 gas。因此,ETH 的实际 TPS 要更低一些。 很多人会问,既然如此,为什么以太坊不直接把 gas limit 提高到更高呢?例如之前说的四亿上限,那样岂不是更快? 你需要知道,以太坊作为一条区块链——还记得区块链的本质么?就是账本不可篡改。 而账本不可篡改的前提是,全网的账本副本足够多。 而众所周知,维护一个全节点账户是没有补贴的。如果盲目提高 gas limit,会让区块链账本变大,以至于让节点们的负担越来越重,进而让全网帐本数变少。 以前的存档节点已经到 20 TB 了,说实话,谁好人家常备 20 TB 大硬盘做慈善啊,所以过去真的没法再增加 gas limit了。 因为一旦账本数量减少,或者家用设备无法参与共识,这可是“动摇链本”。 那为什么这次,以太坊却轻松提高到了 3700w? 原因在于 Geth 最近发布了 v1.16 客户端,终于让以太坊的存档节点,从 20 TB 骤降到 1.9 TB,大缩 90%,所以才让基金会和节点们,有胆量继续提高 gas limit。 那为什么能骤降 10x 呢? 这是因为,过去的存档节点,采用【基于哈希的存储模式】,而现在改为了【基于路径的存储模式(即 PBSS)】。 在过去的哈希模式下,存档节点主打就是“应存尽存”,存储完整的历史树版本;无自动修剪;所有数据直接堆放在主数据库中,导致历史数据高度重复冗余。 而改为基于路径的存储模式后,节点通过路径在树中索引;不再无脑存储所有值,只存储差异值,这样体积就可以非常紧凑,重复内容大大减少了。 此外,在数据库中只持久化一个完整的状态快照,对应最近 128 个区块的全状态。并且修剪 90,000 区块(12.5 天)以前的数据,这避免了存储所有历史区块的完整快照,大大减少了冗余。 所以,正是因为存档节点体积降低了,甚至一个 HDD 机械硬盘都可以跑了,以太坊主网才敢于直接提高 gas limit。 按照现在的方式,有序缓慢先提到 4500w,再提到 1 亿上限也不成问题。 到时候,以太坊主网 L1 的 TPS 轻松突破 100 也不是难事,那时候作为“世界稳定币结算层”,还是蛮够用的。 最逆天的是,考虑到现在 Tron 这个逆天 gas 费(非能量模式下),甚至不远的将来,我们能看到以太坊的费用比波场还低 😂
$ETH
-4.36%
看到新闻 @yalaorg Yala 的 TGE 选在下周,正是大饼刚刚新高,二饼勇攀高峰,流动性充裕,情绪 Fomo 的时间。 而回想当时 Babylon 的 TGE 时间则是不小心选在了 4 月中旬 ,也就是今年大饼唯一跌破 80K 的时候。 真的是时也命也。 有人曾问过两者同为 BTC Fi 到底有什么区别,今天在 TGE 前夕开一个帖子来聊聊。 首先,是协议的实现方式。 Babylon 未来会有自己独立的一条L1,使用比特币抵押作为额外的安全保障,地位有点类似于比特币侧链。具体来说,$BABY 持有者来跑 PoS 节点,负责出块;而比特币抵押者负责验证,做最终性签名。 这样的好处是,独立 L1 性能更快,自由度大。 而 Yala,则是直接用以太坊作为结算层,不会发行自己的链,相当于封装版比特币。这样,链安全性由以太坊保障,协议安全性的瓶颈主要集中在跨链桥和多签上。 这样的好处是,采用以太坊会获得更好的兼容性,而且显然,产品开发也会更快。 另外两者的产品目标也不一样。 Babylon 有了自己 L1 之后,会和其他公链一样,发力 DeFi、RWA 以及各种应用。主打的是一个大而全。 Yala 把 BTC 跨到以太坊上之后,则是专注在稳定币赛道。它让 $YBTC 能够超额抵押生成稳定币 $YU (有点类似于 MakerDAO 中 ETH 超额抵押生成 DAI/USDS),所以 $YALA 是专攻稳定币。 考虑到天才法案最近顺利的进展,现在也是及时地借上了东风。 现在越来越多人意识到了,区块链的杀手级应用其实就是——比特币、以太坊和稳定币,围绕它们构建的应用,希望能够锦上添花。
$YBTC
+1.62%
$YU
+0.01%
$YALA
-13.03%
作为一个加密从业者 说实话我从来没有刷到过钱多多的视频 但是神奇的是 我的亲戚朋友都只知道钱多多 甚至经常试图兴致勃勃地和我讨论钱多多有 rich 隐约认为他是区块链行业第一人 说句难听的 哪怕他搞的项目是那种各大 CEX 里的闺蜜项目 我都算他是进入圈内 而他搞的那些项目: fo-x、桃花源NFT、佛聊 听着就诈骗感拉满 结果就这? 评价为:有点拙劣
以太坊微策略
AI 正在影响Web3,AgentFi 会是下一轮浪潮的核心变量吗? 明晚, 将携手行业 alpha,围绕「AgentFi:AI 浪潮下的 Web3 智能体经济新机遇」展开深度对谈: 活动详情🔽 日期:7月18日(星期五) 时间:20:00 语言:中文 嘉宾阵容: - Haotian @tmel0211(独立研究员) -
种下一棵树最好的时间点是十年前 其次是现在 如果你对 ETH 微策略感兴趣 欢迎联络 👇
“川普准备开放美国退休市场接受加密货币投资”,我评价他是真的要当加密总统啊。 当然了,自从贝莱德他们推的这些 ETF 上市以来,养老金市场 401K 就已经可以获得一些来自比特币、以太坊的敞口了。 而拜登时期,曾经有个命令劝阻 401k 计划管理者将加密货币投资选项纳入其中——所以你也可以把它理解为是川宝重拳出击之前的政策。 另外,美国这个养老金制度和中国的不太一样,不是川普下达的行政命令,经理人拿着 9万亿美金美国养老金就开始时咔咔买。 实际上,401K 一般是雇主选定的的一些长期的 ETF 或者基金几个选择,让员工自己来选的,比如有激进型(证券ETF)稳健型(债券ETF)。 而如果这条命令生效了,也就是说,员工后面能够选择到更多包含加密货币敞口的 ETF 或者基金的投资选项。 虽然可能看不到超激进型(比特币以太坊)这种选项,但是在大的资产组合里包含一些比特币,还是很容易的。 今天看到大家又说,比特币是应对世界毁灭的最终方案之一,在一个大的资产配置里,包含 2-5% 的比特币,确实听起来非常有鲁棒性,哪怕是对于普通人。 这也是比特币进入 ETF 为什么对于比特币来说,是一个特别牛逼的事儿的原因——没有这个,很多钱是真的进不来。
合规做得好确实有优势 $cUSDO (底层是美国国债)现在可以被托管机构 Ceffu 接受,作为 BN 上杠杆交易的抵押物。 注意,这是离所的,它不在 BN 自己钱包里,而是在托管机构手里。 那国债当抵押物开单,想想确实nb。
$cUSDO
-0.1%
行情突然好了之后,原来 10% 的理财都觉得不香了😂。 OKX 上 USDT 的活期都已经到 40% 了,可见大家现在加杠杆有多猛。 PS:OKX 这个理财的底层应该是现货杠杆,也就是都拿去放贷了。 放了一些钱实测了一下,这个数字是准确的。
FYI
上周以太坊基金会官宣,以太坊 L1 自己的 zkEVM 一年之内就要来了。 如果你问我,以太坊未来五年最重要的事是什么,我的答案是确定的——重新聚焦 L1,让 L1 更快,换言之 L2 已经不需要更快了。 而以太坊 ZK 化,就是最重要的路径之一(这里不聊提高简单粗暴提高 gas limit 这种思路)。 按照之前 Drake 的观点,ETH L1 完全 ZK 化之后,TPS 有希望提高到 1000。 很好理解,这是交易方式决定的。 【现在的 ETH 交易模式】 你作为用户,拟写交易后提交,而我作为节点(矿工),来用我自己的设备帮你执行、运行这个交易。考虑到以太坊全网有 100w 节点要共识,这个步骤是不可能快的,所以以太坊的 TPS 被压制在 60 左右。 【而 ZK 化后的 ETH 交易模式】 它就变成了用户直接交易,然后用户自己出证明证明自己付款,最后节点只需负责验证这个证明。大家都知道,ZK 的一大特点就是验证速度非常快,不用总是共识。这样的话,并发量一下子就上去了。 什么诸如“让以太坊成为全球最大的 ZK 组织”这些都是虚的,而实际数十倍甚至百倍增加的 TPS 才是实打实的真东西。 另外,需要注意的是——这次升级的是 zkEVM。它是一个和现行 EVM 并行的过渡阶段,属于中期权宜之计。 而全面 ZK 化,需要的则是 zkVM。 一个字母之差,实则代表了不同阶段,整个时间表大概是: 【短期(1 年内)】:在 L1 上可选的 zkEVM 用于区块验证,首先从 ZK 客户端(如 Zeth)开始。 【中期】:提高燃料费上限,确立 zkVM,混合模型结合重执行和证明。 【长期】:全面过渡到 RISC-V 或类似架构,原生 zk-rollups,以及 ZK 默认共识。 PS:当然,我对于 RISC-V 架构没有那么乐观。这里不得不做一个小科普,RISC-V 到底是什么呢?不想做术语堆叠,但是它是一个开源指令集架构,对标的就是英特尔或者 AMD 的 CPU,是一种非常非常底层的东西。 你简单把理解为更牛逼、更先进、更底层级别的 EVM 就够了。 但是 RISC-V 现在还很慢,虽然潜力很大,真和英特尔 AMD 掰掰手腕是掰不动的。 说回正题。 这次 zkEVM 升级,依然是“先苦一苦节点”😂。 节点们除了运行正常的执行层客户端之外(老 EVM),还可以自由选择是不是要运行一个 ZK版的执行层客户端(新的 zkEVM),这样两个东西一起跑,来让大家的过渡比较柔和一些。 来让用户和开发者慢慢熟悉 zkEVM 的存在。 最终,慢慢地让以太坊走向完全 ZK 化,获得一个安全性去中心化拉满同时性能又很棒的以太坊 L1。
好有意思的项目 汇总了国内各个的城市数字游民宜居程度 甚至还贴心地设计了五边形图
要不要重新读下这篇我司观点? 《新周期下十大核心理由看涨以太坊》
$ETH
-4.36%
居然在 小Lin说 里看到 OKX 了 甚至看到 @mia_okx 也上电视了 ----分割线---- 另外对稳定币感兴趣需要科普的朋友们 也可以看看 小Lin 这期节目 一如既往地通俗易懂
许愿池么?希望未来的 AI 能够: 1.更加旁征博引 2.不要刻意揣摩提问人态度,不要有意给出奉承类回复 3.找到数据归属权,适当补偿提供数据的原作者 4.更稳定地链接 5.减少幻觉
$BTC 突破 120K! 这几天一直没有发推 主要是有点生病 不过这个历史性时刻还是要记录一下!
$BTC
-2.36%
我讨厌小红书加密内容的另一个原因:大量抄袭或不署名搬运。 随手看了看他的笔记,一眼惯犯。 这位名叫 Maverick 小红书博主请立即停止你的侵权行为。 你不配定义自己为 researcher。
plasma 官推这是被盗了? 看起来域名不一样 家人们慎重
十分难以接受,但是冰冷的现实摆在面前: “很奇怪也很有意思的是,这些被攻击的漏洞,在项目最火、所有人都关注的时候,没被发现,反而在行情冷淡以后,在突然某一天会被盗光所有TVL,这种案例已经数不胜数了,很抽象也很玄妙,这里的黑客到底是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