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挑战垄断行业的龙头?
京东外卖最近提供了一个极具参考价值的“情绪操盘案例”。
当你无法在产品、渠道、资源上直接超越对手时,最有效的破局手段是:激发公众情绪,挑起最大规模的群体仇恨。
1️⃣ 酝酿情绪:制造敌人,唤起愤怒
“美团搞二选一”、“不给骑手上五险一金”、“高抽佣压榨商家”——这些问题不是新问题,但当京东决定下场,它有选择性地放大了这些议题。
因为只有仇恨,才有拯救的空间。
当大家一致对“旧神”失望,新神登场才有意义。
2️⃣ 塑造神:人们需要英雄,而刘强东就是那个投射容器
网络是一个巨大的“集体精神投影场”。
刘强东亲自送外卖、和骑手坐在一起吃饭的画面,表面上是做秀,实际上是仪式。
仪式感让神更真实,让希望更可信。
他不再是资本家,而是一个“理解你、亲近你、愿意为你出头”的神。
3️⃣ 情绪转化为行动:情绪引导行为,一旦共识形成就极难逆转
你会开始在评论区频繁看到:
“打倒美团!”、“我已经卸载美团!”、“我以后只用京东外卖。”
重复的舆论,就是群体心理的催化剂。
你以为你在做选择,其实你只是被情绪推动着行动。
👉 美团的应对:极致的“无反应”,避免被带节奏
而另一边的美团,也表现得“教科书级稳重”:
·王兴关闭微博
·官方回复只字不多,仅仅一句“他强由他强,清风拂山岗;他横任他横,明月照大江。”
这是一种确定的从容——不给京东任何情绪的钩子。
✅结论
当我看到美团的回复,我就知道京东外卖的上位之路很悬。因为截止目前,美团都还没有把京东当作对手。
如何挑战已经垄断的行业龙头?
这次京东外卖提供了很好的市场范例,那就是挑拨群众尽可能多的仇恨情绪。
1.酝酿情绪
无论是美团搞二选一,骑手五险一金或者高抽佣,都是在引领和激怒群众的情绪,只有这样,京东才能成为给予大众希望来救世的神。
2.塑造神
网络作为一个巨大的集体精神投射厂,承载着人们理想化的崇拜。
当刘强东亲自去送外卖,以及和外卖小哥在一个桌子上吃饭,神的形象因此清晰,在人们最渴望神的帮助时,刘强东成为了这个能力强但又关心世人的载体。
3.情绪转化成行动
所有的情绪都需要转化成行为,于是我们就能看到很多帖子里都会有人留言,“打倒美团”,“我已经卸载美团”,当这些暗示频繁出现,你可能也会在情绪的影响下,做出一致的行为。
相对应的美团的行为也堪称经典,即“稳”,不给任何能挑动情绪的钩子。现在王兴关闭微博,美团官方回复寥寥20个字。
“他强由他强,清风拂山岗。他横任他横,明月照大江。”
当我看到这个回应,我就知道京东外卖悬了,因为美团根本不着急,甚至还有闲工夫来看戏。
今天居然看到@humafinance 深陷公关危机,完全出乎我意料!因为我之前曾在推特上写了一篇内容表扬其创始人超级平易近人。
再加上之前曾在推特提前预言了solv公关危机的发展过程和结局,获得了很好的反响。
因此,我打算写一篇Web3公关危机的文章,如果有好的案例,欢迎推荐!
刚参加完 @Bybit_Official 的 KOL 活动,简单聊聊我观察到的Bybit
1️⃣ Bybit 为什么能成为“第二”?
在飞往巴厘岛的航班上,我就在想一个问题:
Bybit 到底是怎么做到成为行业第二的?
他们并没有选择那种“贴脸营销”的打法,即没有铺天盖地的美女运营,也没有创始人天天刷屏。@benbybit 也是最近才开始频繁在推特露面。
但我现在大概懂了,Bybit 的打法是:不吵不闹,认真做事。
举几个例子
· 有一位用户在会议上提了“合约拼盘”这个小需求,结果发现其实已经在做完且上线。
· 在上币选择上,更看重项目质量,而不是一味追热点。
· 本次活动节奏非常紧凑,说实话有点累,有种“来上班”的感觉(夸张但真实)。
· 参加活动的广告商质量普遍不错,据说只收了成本价,零赞助费。
这些细节拼起来,其实就能看出一个方向:这个团队是在埋头做有价值的事。
2️⃣ 做事之外的“可惜”
活动邀请了约 200 位 KOL,按每人 5000 美金的成本粗略估算,总预算在 100 万美金左右。
但从结果来看——
无论是获奖作品的传播力,还是社交媒体上的讨论热度,都没能完全打满这一波声量。
我能理解,如果团队的基因是“实干型”,那在宣传、社交、包装上往往会稍显弱势。
提前申明,这不是缺点,只是选择不同。
不过,在如今注意力稀缺的市场里,或许可以留出更多精力思考:
如何让 KOL 自驱参与传播?
如何制造更多传播“钩子”?
3️⃣ Bybit 的未来?
本次活动上,Ben 强调Bybit 的现货流动性也非常强,在部分交易对上超越了 Binance。
但其实我更关心的是:Bybit 的链上布局在哪?
目前来看:
OKX 已明确分拆路线,中心化交易所主攻合规,钱包烧钱做链上入口。
Binance 通过 BNB把交易所与链上生态打通,拉满注意力打造链上币安。
而 Bybit 仍在深耕中心化交易所,这让我既好奇又困惑:
是战略选择,还是正在憋一招?
这部分在活动中未被提及,希望未来能看到更多信号。
4️⃣ 个人声明
以上所有内容皆为个人观察与感受,无合作、无广告。欢迎留言,一起讨论!
感谢 @Bybit_Official 邀请~
我和我的小伙伴们 @BTClaoying @biquanliuwang 为Bybit创作了一首歌! 希望大家能多多支持支持!
🎁抽奖
1.关注 @CTracy0803
2.转发、点赞、留言本条推特
💰 抽取10位幸运的小伙伴瓜分300U
⏰ 截止时间:4月12日下午4点
如果明晚我们的歌曲在Bybit获奖,我还将抽奖赠送3位转发用户获得288U、488U、688U的奖品
🚨谨防骗局!最近有一伙人正在用“定向攻击KOL”的方式进行钓鱼诈骗。
他们伪装成知名项目的 marketing 负责人,通过 Telegram 联系你,表现得非常专业,声称要与你谈广告合作。最终会发送一个“合同链接”到你的邮箱 —— 这个链接实际上植入了病毒或木马。
我遇到了两个几乎一模一样的骗子,整理了几点他们的明显漏洞,分享给大家:
❗️1. 全盘接受报价,从不讲价
他们会毫无异议地接受你的报价,甚至愿意一口气下你所有渠道的广告。
这不是尊重,而是钓鱼。
他们通过“顺从你的预期”,激发你的兴趣,让你更容易点击他们的邮件链接。
❗️2. 无法验证身份
当我要求对方提供项目方官方账号验证(比如通过推特私信),他们立刻消失。
真正的合作方即使麻烦,也会积极配合验证身份,而不是直接断联。
❗️3. 话术高度统一,批量撒网
他们的开场白几乎完全一致,像模板一样复制粘贴。典型句式如下:
Hi, this is XXX from the XXX team.
I’m reaching out as the marketing manager to ask:
https://t.co/EHAxFLK90k
Is this your X?
If yes, I’d love to explore a potential collaboration with you. Let me know!
如果你在 Telegram 收到类似的开场白,请务必提高警惕!
我没有被骗,但他们的手法已经越来越“像样”,很容易让刚入圈的KOL上钩。
希望这条提醒能帮你避!时刻保护自己的安全!


Web3 的衡量指标一直都很“有趣”。
在缺乏真正有效指标的情况下,估值却始终是行业的核心话题。
为什么?因为估值决定了 VC 的收益出口。
再看 TVL——
大家都知道它可以做假,但它依然重要。
为什么?因为 TVL 是很多交易所上币的考核指标。
这些所谓的“核心指标”,本质上并不具备参考价值。它们不过是为了配合某些阶段性目标,被反复包装出来的 SOP 。
数据不一定是事实,它只是通向目的的路径。
~~~
举个我亲身经历的例子
我曾经帮一个项目方做“市场顾问”。他们明确告诉我:
我们不是为了增长,而是为了“达到某个交易所的上币标准”。
半年内,我们要做出:
X 数量的真实/半真实用户
X 级别的交易量
X 数额的 TVL
听起来像在创业?
说实话,更像在刷题。
不同的交易所,对应不同的“评分标准”,团队所有人的目标,就是拿到这个分数,就算“项目成功”了。
~~~
题外话:
这个项目方确实拿了60分上了交易所
现在都已经在做第三个60分项目了😂
刚看了贝莱德 CEO 的年度信,其中有个数据让我震惊:
“过去 40 年,全球 GDP 的增长,超过了前两千年的总和。”
在这场“永恒牛市”中,美股不断创下历史新高。
但同时,只有 60% 的美国家庭持有股票。
这个比例,远远低于我的预期。
于是我开始思考——
如果连美股这种长牛、低波动、合规透明的资产,渗透率都只有60%,那加密行业呢?
它有没有可能突破这个比例,甚至真正成为人们日常生活的一部分?
如果可以做到,那依靠的会是什么?
· 是贝莱德 CEO 所说的 “资产代币化” 带来的参与门槛降低与投资民主化?
· 是 Z 世代的全面接力?
· 抑或是在某种宏大背景下,例如战争、系统性信任崩溃之后的避险选择?
如果做不到,那现在的用户量是否已经是行业的“天花板”?
说实话,如果这就是行业的顶,那加密的未来又能走多远?
我犹豫了很久,不知道该不该说……
昨晚刷到 @heyibinance 和 @sisibinance 还在认真回复推特上的问题。那一刻,我突然想起了我在币安时的经历。
我当时的职位是“社区负责人”,但实际上每天处理最多的,不是社区策略,也不是增长规划,而是一件又一件“像客服”的小事。
是的,给所有能联系到我的用户,回复他们的问题。大多数问题看起来都很“简单”,甚至有点“傻”,但他们总是很着急、很焦虑。
说实话,那时候我也觉得烦。
这些事琐碎、重复、毫无成就感,甚至时不时还要被迁怒。最难的是,时间一久,自己的情绪也会被消耗掉。
但现在我明白了。
这些看起来微不足道的回复,其实是别人焦虑时的一份依靠,是他们在混乱信息中抓住的那根稻草。
它提供的是情绪价值,是“我被看见了”的确认感。是在一个普通用户面对一个庞然大物,仍然确定“我很重要”的信任度。
这份价值无法被量化,也无法 KPI 化,甚至在结果不如人意时,还要背锅。
但我想说的是:
瑕不掩瑜。
那些愿意认真回复、认真倾听的人,在我心里还是很了不起。
一天结束,@Stake_Stone 已经交出了完美的答卷。
Stakestone经过缜密的分析,富有逻辑的推断后,决定用最小的成本渡过项目中的最重要的一环发币。通过接受命运的洗礼,让所有人获得天赐的平静。
简单点说,就是“摆烂”。
太安静了!今天就交易的 @Stake_Stone 在搞什么?
昨天晚上,Bitget 宣布将在创新区、DeFi 区、LSD 区同步上线 $STO,并有多家小交易所跟进。
然而,事件越发酵,越显得不对劲。
作为一个背靠头部资本、踩中叙事热点的项目,整个流程透露出一种诡异的“静默”感。
StakeStone,到底在搞什么?
❓疑点一:被顶级资本加持,首发却选了 Bitget?
StakeStone 是少数同时获得 Binance Labs 与 OKX Ventures 投资的 LSDfi 项目。按理说,这种背景的项目,首发应该是 Binance 或 OKX,就算不是,也该是 Bybit 级别的平台。
然而,最终选择 Bitget 首发,并非谁都理解不了——但问题在于:
为什么曾经力捧的“自己人”,却没有优先上线?
这是策略选择,还是另有隐情?
❓疑点二:没有空投、没有预热、没有透明分发?
距离上线仅一天,StakeStone 依然没有发布任何空投、公投地址、持仓查询入口,甚至连“社区预期管理”都缺位。
在 LSDfi、Restaking 项目普遍“空投先行”的当下,这种完全跳过“冷启动逻辑”的方式,怎么看都不寻常。
是项目有别样用心?
还是压根没想回报社区?
截止目前,项目方并为正面回应过这些问题。
❓疑点三:官方社媒“静默模式”,形同放弃舆论场
Bitget 于 4 月 2 日正式官宣 $STO 上线,但 StakeStone 官推却没有转发、没有评论、没有任何回应。
这不是疏忽,这是策略。项目方选择了保持沉默,在交易开启前,不制造一丝情绪波动。
这种“不吭声、不拉盘、不做预热”的操作,在如今任何一个想要“出圈”的 Web3 项目里,几乎是不可想象的。
要么是他们不需要流量——
要么是,他们不想让人知道太多。
🧠写在最后
StakeStone 本该是 LSDfi 热点赛道中被重点关注的项目,如今却以一种“异常安静”的方式走向交易所。
也许是风格问题,也许是对“社区情绪”的一次试验,一切谜底,只能靠未来的走势来解答了。
太安静了!今天就交易的 @Stake_Stone 在搞什么?
昨天晚上,Bitget 宣布将在创新区、DeFi 区、LSD 区同步上线 $STO,并有多家小交易所跟进。
然而,事件越发酵,越显得不对劲。
作为一个背靠头部资本、踩中叙事热点的项目,整个流程透露出一种诡异的“静默”感。
StakeStone,到底在搞什么?
❓疑点一:被顶级资本加持,首发却选了 Bitget?
StakeStone 是少数同时获得 Binance Labs 与 OKX Ventures 投资的 LSDfi 项目。按理说,这种背景的项目,首发应该是 Binance 或 OKX,就算不是,也该是 Bybit 级别的平台。
然而,最终选择 Bitget 首发,并非谁都理解不了——但问题在于:
为什么“亲儿子”不上“亲爹”的交易所?
是因为资本退场?合作终止?还是上币资格被暂缓?
这不像是战略节奏的问题,更像是某种协调没谈妥。
❓疑点二:没有空投、没有预热、没有透明分发?
距离上线仅一天,StakeStone 依然没有发布任何空投、公投地址、持仓查询入口,甚至连“社区预期管理”都缺位。
在 LSDfi、Restaking 项目普遍“空投先行”的当下,这种完全跳过“冷启动逻辑”的方式,怎么看都不寻常。
是项目有别样用心?
还是压根没想回报社区?
截止目前,项目方并为正面回应过这些问题。
❓疑点三:官方社媒“静默模式”,形同放弃舆论场
Bitget 于 4 月 2 日正式官宣 $STO 上线,但 StakeStone 官推却没有转发、没有评论、没有任何回应。
这不是疏忽,这是策略。项目方选择了保持沉默,在交易开启前,不制造一丝情绪波动。
这种“不吭声、不拉盘、不做预热”的操作,在如今任何一个想要“出圈”的 Web3 项目里,几乎是不可想象的。
要么是他们不需要流量——
要么是,他们不想让人知道太多。
🧠写在最后
StakeStone 本该是 LSDfi 热点赛道中被重点关注的项目,如今却以一种“异常安静”的方式走向交易所。
也许是风格问题,也许是对“社区情绪”的一次试验,一切谜底,只能靠未来的走势来解答了。
Web3 没有完犊子,
只是正在经历一次大洗牌。
🔺信号一:稳定币监管战打响
2024 年,Tether 反超 Binance,成为全行业利润最高的公司。而按照目前的增速,未来5年它的利润可能是 Binance 的 5-10 倍。
与此同时,Circle 正准备上市。它的核心护城河是——监管合规性。但更具象征意义的是:特朗普也要发稳定币了。
如果这个计划落地,那么它将在“政治 + 资源 +合规”这三个维度碾压一切现有玩家。
这意味着什么?
Web2 正在用“合规”这个杠杆,精准撬动 Web3 的命门。
🔻信号二:CEX 神话崩塌,流量正回归项目自身
今天 ACT 事件再次撕开了中心化交易所的神话。
过去,大家觉得上了 CEX 就等于流量、上涨、光明未来。但现实是:随着从 VC 币到 meme 币的结构性转移,CEX 的流量神话已破。
项目越来越多,流量越来越少,黑箱操作、利益倾斜就成了必然。
当流量碎片化成为常态,项目再也无法“靠上所走红”,而必须靠自己真正的硬实力生存。
🔻信号三:资产链上化,Web2 或将全面进场
BlackRock CEO Larry Fink 在 2024 年的年度信中写道:“Every stock, every bond, every fund—every asset—can be tokenized. If they are, it will revolutionize investing.”
一切资产都可以被上链。想象一下,如果哪天 Coinbase 真发行了代币,或是 Web2 上市公司入局代币化,对 Web3 原生项目意味着什么?
~~~~~~~~~~~
现在肯定不是 Web3 的终章。
旧的规则正在被清算,新的秩序已经在生成。
之前我看空ETH是因为PMF不够成熟,但如果以太坊的商业模式从 ToC 转向 ToB呢?
以太坊生态长期以来以用户为中心:钱包、DeFi、NFT、交互体验——服务的是 C 端。
上周,Celo 宣布将从独立的 Layer1 链,迁移为以太坊上的 Layer2,这次转型充分证明ETH对于L1公链的吸引力。
L1 根本性的商业困境
目前手续费收入直接归验证者所有,项目方无法保留任何收益用于研发、运营或生态激励。L1 没有利润,自然也就无法支撑公链大额支出。
L2 模式改变了这一点
作为 L2,Celo无需自己维护底层信任网络,同时还可以保留部分收入,并将其再投资于生态建设与创新。
对于ETH的影响
这不仅关乎 Celo,更关乎以太坊自身愿景的转变。它不再试图成为“统治一切的主链”——这种幻想在 Web1、Web2 时代都失败过,Web3 也不例外。
当以太坊从 ToC 转向 ToB,会发生什么?
ToB 意味着 ETH 可以成为 Web3 的 AWS。它提供安全性即服务(Security-as-a-Service)、去中心化即服务、结算终结性即服务。
新链不再争夺安全性,而是“购买”以太坊的安全保障。它们竞争的,是用户体验、性能、设计与社区。
而 ETH 可以作为底层服务商,被动捕获价值。
公链们的未来
虽然 L2 可以通过迁移 ETH 而省钱,但是依然无法逃避商业模式的建立,否则也只是死的更慢一点。
马上 @babylonlabs_io TGE,BTC 生态接下来会怎样?
很多人看好比特币 L2,理由很简单:BTC L1 缺乏可编程性,这意味着对比特币 L2 的需求要远高于以太坊 L2。
但这一波热闹退潮后,我没看到有什么项目,能真正接住这波流量。
现在促使我继续玩BTC 生态的目的,只剩下发币预期了。
目前BSC的打法已经非常清晰:
第一步:拉满资产端的注意力(已完成✅)
首先,目前活跃用户群体偏向两个方向,一是MEME交易用户,二是撸毛用户,剩下的是从业人员。
针对撸毛用户,推出了Pancake IDO;交易用户,产出新memecoin随后投票上币安主站。
先说效果,IDO人数屡破新高,投票贿选,不仅BNB完全不跟大盘反而稳步向上,TUT公告后翻了几倍,甚至昨晚还听到了吐槽币安的space。
第二步:吸引dev们(正在进行中...)
如何吸引dev们?必须要有财富效应,他们才会发盘建池。个人猜测,目前BSC会根据SOL进行仿盘,通过拉高总TVL,让dev看到赚钱的可能性。
比如昨天我在玩Ghibnb的时候,明显感觉到这个盘的dev非常“温柔”。
再加上币安投票还会继续,作为市场流动性的终点,通过BSC赚钱的吸引力仍在加码。
第三步:吸引builder
目前我能看到已经10+项目宣布将bsc加入规划,尤其是特朗普的稳定币也将在BSC上布局。
有了人,有了钱,才能吸引建设者。
第四步:?
但至于能不能走出像pumpfun一样的跨时代,能让BSC站住公链而屹立不倒的项目,仍然是个问号。
-end-
留一个互动问题:
目前第二步已经到了天花板,有没有人知道原因是什么?我会在留言里写下我的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