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关危机|如何有效 FUD 竞争对手?】
反面教材:PUMP
正面兵法:如下 👇
1/
Pump 为什么失败了?
他们找错了人,用错了力,手法太明。真正高效的 FUD,都是幕后的艺术。
2/
第一原则:选对人
KOL不是工具,是战友,必须要立场一致、方向一致、利益一致,只接广告不站队的KOL,只会是危险因子。
现在很多平台都自己培养账号,因为你必须让发声者知道:这场战,是他自己的。
3/
第二原则:事出有因
FUD之前要拎清自己的位置,不是为自己发声,而是为用户,为行业发声。
不说“有问题”,只说“好像有问题”,引发群众自发质疑就够了。
4/
第三原则:找对情绪点
FUD的核心不是逻辑,而是情绪。
煽动感 > 指控感,只有点燃用户的情绪,才能达到目的。
5/
第四原则:团结中间派,引发次级传播
真正有效的FUD,不靠第一波,而靠“中间人接力传播”。
只有让中间人接着说、转着说、自己加料说,FUD完成传染性进化才是真成功。
总结/
FUD的目标,不是摧毁对手。
而是让群众逐渐失去对对方的信任感和安全感。
你不需要证明他们有问题,
只要让大家开始“觉得”他们有问题。

趁着今天30岁生日,我想多说一点没用的内容。我发现在币圈时间是一个很没用的东西,但对于我来说,时间给了我很多很多惊喜。
时间给予了成长
如果你在2017年认识我,你会觉得我是一个如此普通的女生,那个时候我刚来这个行业找不到工作,做一个最普通的市场岗位,月薪是4000。
时间给予了质变
我之前一直在处理原生家庭的问题,曾几何时,我一度认为我这辈子都要活在阴影里面,但时间总是能给予一些契机。
时间给予发现
我也经常后悔我是不是应该选择另一条路比如去大公司会更有安全感,但经过试错与验证,我咬着牙选择了我的主线。
时间给予了沉淀
20多岁有着太多的迷茫、焦虑甚至恐惧,尤其对于女生,我也是一样。
我和全世界对抗了很久,玩电音,毕业来币圈,不结婚来读书,没有稳定工作,在家族一直是“失败典型”。
熬过了10年之后,怎么说呢,失败也有失败的精彩。
就像我一个人跑酒店庆生,但整个酒店的员工和我说生日快乐时候,突然就觉得,世界总会拥抱你,但不一定是你想要的样子。
就像我当初进这个行业的时候,也没想过美国总统会来😂
所以相信我,亦或者说相信时间,只要时间够长就会有奇迹。

钱包赛道|Basechain 一个Web3流量入口的豪赌
最近发现 @CoinbaseWallet 的官方账号已经搜索不到,原来它悄然更名为 Base Wallet。
为什么我会在深夜写下这篇文章?因为这不是一次简单的产品升级,而是 Basechain 的孤注一掷。
♦︎ 从链到钱包,Base 的重心转移
将“Coinbase Wallet”更名为“Base”,意味着什么?意味着未来当人们提起 Base,首先想到的可能不再是 L2 公链,而是这个具备完整用户闭环能力的钱包。
换句话说,它从“配套设施”变成了“战略核心”。
这一举动,不亚于一次对这个公链的重新押注。
♦︎ Base Wallet 想解决什么问题?
从目前披露的产品信息看,它试图解决一个核心痛点:社交与交易的割裂。
我们正在见证一个趋势:
交易型 KOL 成为行业流量核心,Alpha 信息成为主流传播素材。
但当前流程仍然非常割裂:
KOL 在 Twitter、TG、Farcaster 等社交渠道发信号
用户保存地址,再跳转到交易平台执行操作
中间环节复杂,用户体验断层,转化效率极低
Base Wallet 的设想是:让用户在钱包内就能看到 Alpha、验证 Alpha,并直接完成交易——打造信息 → 行动的闭环。
♦︎ 为什么是钱包,而不是交易所来承担这个角色?
事实上,已有不少交易平台在探索社交,比如 OKX 的聊天模块、Binance 的内容广场。但与之相比,钱包有两个关键优势:
▪️链上身份起点:钱包是链上身份的起点,所有行为都能成为社交线索(谁转账、谁 Mint、谁投票)
▪️生态入口角色:钱包是开放入口,能集成多种 App 与社交协议,而交易所则是相对封闭的系统
也就是说,Base Wallet 是以“身份 + 信息 +交易”三位一体的模式重构用户关系。
其实,从产品命名来看已经能看出 Base 的野心,它想传达的是:Base,不止是一条链,更是 Web3 的流量入口。
但这场豪赌也并不轻松——用户行为是否真的愿意集中到钱包?钱包是否能激发社交的网络效应?
这些都是 Base Wallet 未来要回答的问题,但现在,我选择早点上赌桌看看。

因为接受 @0x_cryptoria 的采访,在整理发言稿的过程中,我突然想把我这套市场方法论正式命名为:
「用户预期闭环系统」
预期投放 → 预期管理 → 预期锚定
这是一套我在 Web3 实战中长期打磨出来的框架,也可能是业内首次系统性地提出“用户预期闭环”这一概念。
Web3 不缺叙事,但缺一套能反复验证的叙事结构。希望它未来能成为 Web3 营销的底层认知之一。
【链上资产赛道|@Aspecta 如何挑战 Binance Alpha?】
刚刚 OKX 宣布与 Aspecta 合作,在其 DEX 上支持 BuildKey 的自由交易。
这一机制对标 Binance Alpha,但路径不同。
Binance Alpha 仍依赖中心化筛选和推送,而 Aspecta 想做的是“资产定价的全面开放”:
➤ 不只是 token,任何具备基本价值的资产——包括未解锁 token、初创股权、非标资产等——都能在链上自由定价与交易;
➤ 用户不再等待“项目精选”,而是可以在资产生命周期更早阶段直接参与。
Aspecta 如何能做到?它的核心机制:
➤ 资产可在任意阶段发行 BuildKey;
➤ BuildKey 可在 Bonding Curve 上自由交易;
➤ 最终兑换 token,并附带治理、空投等权益。
一句话总结:把封闭的内部份额,变成所有人都可以参与的链上资产。
截至目前,已有 20+ 项目通过 BuildKey 上线,平均估值增幅达 1934%,部分项目价格翻了十倍。这说明,市场非常认可这一发行模式。
如果说Binance Alpha 是“中心化筛选+资源扶持”,那么Aspecta 就更像“资产民主化基础设施”:模式标准、门槛更低、开放度高。
当 OKX 加入本战争,用户的选择权将会更多。
让我们一起期待吧!

品牌升级背后,总有 vision 强大的人在推动。
看到 @Leoninweb3 和 @amyincrypto 带领 @MeetHubble 从数据平台跃升为 The AI-powered On-chain Data Powerhouse,真的太震撼了。
“We don’t sell data, we deliver results.”
一句话锁定心智,直接打到 Web3 的痛点。
期待更多人加入 Hubble,一起把数据变成力量!
品牌升级背后,总有 vision 强大的人在推动。
感谢 @Leoninweb3 和 @amyincrypto 带领 @MeetHubble 从“数据平台”走向“AI on-chain insights powerhouse”。
We don’t sell data — we deliver results.
期待更多 builder 加入用好这套引擎!
@Jesse_meta 个人认为 Web3这个词其实有点误导 crypto并不是互联网发展 而是货币本身 和产品无关
6 月底,我和朋友在方向上出现重大分歧,他觉得“后市无力”,而我选择满仓山寨。
今天,他发来一句:“恭喜你赚大钱。”
看我推文的朋友都知道,我在 6 月 23 日抄底 ETH,并一路拿住山寨。
为什么我能拿住?因为我相信牛市还未结束。
信号 1:大庄仍在场上,比如特朗普的动作
信号 2:BTC 和山寨横盘两个月,总会走出方向
信号 3:美股依然强劲,情绪和流动性都在支撑
接下来,我会在我的 TG 频道更新投资逻辑,聚焦趋势热点以及有基本面的项目。
有兴趣的朋友们可以关注
https://t.co/VbqMe1Fo9P

InfoFi赛道|极端时刻:从嘴撸泡沫到贡献革命
7月,Infofi 正在进入一个极端的矛盾时代。
一边,是机制内卷的竞赛愈演愈烈——MemeX 以 70 万美元空投引爆 Kaito 榜单大战;
另一边,是极致反内卷的探索——Yala 拒绝任务平台,自建 Yeti Footprints 体系,只奖励真正的贡献者。
而Kaito × Eclipse × Humanity 之间的“空投风波”彻底揭开了 Infofi 的底牌:激励机制与信任基础,正在全面分裂。
1️⃣ Infofi 1.0:嘴撸黄金年代的繁荣与扭曲
Kaito 曾以极低门槛撬动社交裂变,构建出“社交声誉 → 激励通道”的原型机制,成为项目冷启动的标配。
但随着榜单争夺升级,“嘴撸”迅速异化为:
· 屠榜与刷榜主导内容分发;
· 模板化互动泛滥,内容质量坍塌;
· C端用户开始反感,优质创作者难以突围。
当任务型激励取代真实互动,平台所构建的用户信任、内容价值和社区基础开始全面透支。
2️⃣ Infofi 2.0:平台逻辑的崩塌与自建体系的兴起
最近这场“空投风波”,实质上是Infofi平台逻辑的系统性瓦解:
· Eclipse 使用 Kaito 数据自建榜单,绕过平台,拉黑黑粉;
· Humanity 在空投名单后突加掌纹验证,让用户隐私“裸奔”;
· Kaito 创始人表态希望未来项目将代币交由平台直接分发——但项目方显然更倾向自建激励轨道。
平台公正性正在失守,项目方对其的信任也在加速流失。于是 Kaito 只能从榜单仲裁者,退化为数据服务商。
3️⃣ 价值发现:从“互动数量”到“内容质量”的根本转变
无论是 Kaito 还是 Yala,初衷都一致:
奖励那些真正为项目生态创造价值的人。
但值得激励的,从来不是“发得最多的人”,而是深入参与、真实思考、持续构建的人。
价值 = 洞察 + 反馈 + 教程 + 策略 + 使用体验
不是批量复制粘贴,不是AI模板刷榜,也不是情绪化喊单。
这也是为何 @Bin_YalaLabs @pandaBA007 发布的 Yeti Footprints 一上线,就迅速获得圈内 Builder 的高度认同。
更值得注意的是,昨天 @yalaorg Lite $1,000,000 的认购额度在 1 分钟内就结束。
市场永远会奖励那些真正创造价值的人和事!
当我看到小红书里都是OKX的黑稿,不由得感叹,公关危机的重要性。
当时看来只是一个小事件,处理不好,就是向竞争对手递了一把捅自己的刀子。
今天 @star_okx 发布了一条推文明显语气软化,开始走情感路线。
但现在竞争对手太多进攻,OKX一昧防守是不够的,还需要更多主动证明。
比如公布内部调查结果,有人公开背责等等

公关危机|详细拆解这次OKX的“合规风波”
这次 OKX 的危机,远比目前表面上看到的,更加深远。因为它触碰到了用户最根本的利益 —— 赚钱的饭碗。
断人财路,砸人饭碗,在用户心中,几乎等同于“杀人父母”。
1️⃣ 第一波情绪
一开始,仅是部分用户反馈 OKX 的合规审查过于严苛:要求填写近十年的工作经历、雇主信息、居住地区等详细资料,同时还需提交资金来源证明。
这些要求在 Web3 语境下,本就显得过于“中心化模板化”。但真正的问题在于——一旦账户被风控标记,平台会冻结用户资金。
于是,用户情绪迎来了第一波爆发:“我把钱存在你这里,结果你说没就没?”
2️⃣ 第二波情绪
在这波质疑尚未平息之时,OKX CEO @star_okx 的回应,再次点燃了舆情:
“若用户资金来自网贷,则不支持使用平台,可能会清退。”
这句话不仅是立场表达,更将“合规审查”直接升级为道德审判,让平台彻底站到了用户对立面。
于是情绪迎来第二波爆发:“不仅冻结我的资产,还要审判我不配炒币。”
紧接着,OKX 试图用“理性投资”来洗白立场,发布了这样一条推文:
“虽然被很多人鄙视,我还是要说 OKX 不建议、不支持贷款炒币!市场有风险,Crypto 投资须谨慎!请问哪家平台支持或者鼓励用户贷款炒币?”
但这依然是同样的问题:从上往下的一种教育式“我为你好”的姿态,缺乏情绪理解。
因此不仅没降温,反而激化了裂痕。这条推文发出 13 小时后,收到了超 630 条评论,几乎一边倒地质疑与反击。
3️⃣ 总结
这次事件,绝不只是一次普通的合规风波。
它实质上是一场用户信任的滑坡,是一种“资产不再掌握在自己手里”的深层恐惧。
如果 OKX 想止血,唯一的办法是:主动转移视线,重新占领话语场。
当然,问题其实并不难解决。真正的难点在于:
OKX 能不能?或者说,敢不敢?
【在 Web3 的第 3006 天】
我将开始记录每天研究的项目,欢迎围观 & 交流
⬛️⬛️⬛️⬛️⬛️⬛️
第一个项目:@PublicAI_(经常被拿来和 Sahara 对标,其实并不准确)
评分:🌟🌟🌟
市面上很多人把 @PublicAI_ 对标 @sahara_research,但其实两者差异显著。
Sahara AI 是一整套去中心化 AI 基础设施,横跨数据上传、模型协作和推理执行,目标是构建一个全栈的 AI 资产平台。
而 PublicAI 专注的是数据众包、数据验证这一垂直模块,更像 Sahara AI 的“数据供应商”或底层数据入口。
所以他们并非竞争关系,反而是有协同空间的。
目前 PublicAI 还在开放「Data Hunter」活动,也就是 Chrome 插件撸毛。用户可以通过上传网页数据获取积分。
不过说实话,我不是很看好
· 插件体验一般,感觉没有发挥应有价值
· 撸毛机制没什么新意,缺乏有效的用户参与设计
· 看他们和 Sahara 的邮箱对比图,就能看出项目有没有“认真做产品”
结论:目前建议适合轻量参与和持续观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