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典分享!段永平投资语录集锦,很有用!
最近看了不少段永平老师的发言,很有收获。
以前我们讲价值投资,很多人会嗤之以鼻,会说你认知不够,在一个主打投机的大赌场搞长线价投,岂非作死?
价值投资的标杆是巴菲特,老爷子最常说的话是——买股票就是买公司(的一部分),如果不想持有它10年,那就一天也不要持有。
很多人就把这套东西理解为长线持有。
实际上它的核心是筛选公司。
很多人不爱研究公司,因为公开的信息虚虚实实,全是信息差。
而且作假成本那么低,没几个能忍住不去作假。
研究那些真假难辩的东西,岂非浪费时间?
相对来说我更爱看宏观,看债务周期和金融周期主导的资金流动,这些都是阳谋,谁也玩不出花。
归根到底,投资也好,投机也罢,都是人的游戏。
市场千变万化,人性亘古不变。
人性趋利避害,就是这游戏的最底层逻辑。
所以研究周期和人,比起研究公司,效率更高。
后来心态有了些变化,因为公司也是人组成的,也有不变的东西,那些财报、ppt、墙上的标语……固然当不得真,就跟你不会信任某些人的道德口号一样,但你相信权力制衡和激励相容。
再说了,投资中最重要的是什么?是收益率么?
非也,是“睡得着觉”,那你就要搞清楚风险在哪。
而且道理一通百通,价值投资“识别好公司”那套思维方式,不光可以用在选股上,也可以用在求职、创业,甚至找对象上。
先声明哈,这里不怂恿谁炒股,也建议你别信什么投资群,就算对方不是骗子(小概率),给你养成不动脑子盲目跟风的坏习惯,也迟早被割。
不要老想着思维偷懒。
非要偷懒的话,就在存钱和买房两个选项中来回选。
通缩存钱,通胀(真实利率为负)就加杠杆买房,别参与其他投资,这样起码不会亏。
对于时刻被信息差笼罩的普通人来说,不亏就是赚,镰刀没割到你就是赢。
至于通缩和通胀如何判断,看我就行,这我在行,也没啥不方便讲的。
总之,投资的核心,是认知提升和思维训练,如果不把注意力放到这上面,只想看个结论,即便短期尝到点甜头,长期还是要吃亏。
扯远了,回到主题,传说中的价投方法论指什么呢?
——好生意、好团队、好价格。
其实大多数人做的工作,都属于找“好价格”。
比如识别金融周期,判断资金流向,看研报,看财报,看市盈率……以及“别人恐惧我贪婪”。
的确都是必做的工作,但从“睡得着觉”的角度讲,还不够充分。
还得找好公司。
用段永平的话讲,好公司分两部分:一是好生意,二是好企业文化。
那什么叫好生意?什么又叫好企业文化?
接下来就以段的语录为主,穿插一些我自己的看法。这些观点都非常主观,你完全可以有不用意见,也应当有不同意见。还是那句话,投资的核心是什么?是认知提升和思维训练。
1. 好生意
• 投资跟用兵一样,先为不可胜,以待敌之可胜。结硬寨,打呆仗。
ps:意思是应追求资金安全和确定性,抱着侥幸心理做决策,是愚蠢行为。
• 买一只股票往往需要很多理由,不买的理由一两个就够了。
• 想象一下拿10年的感觉吧。
• 不要怕错失机会,机会多的是,最重要的是不要犯大错。
• 价值投资者其实最喜欢看到黑天鹅事件的发生,这种时候往往会有机会。上一次金融危机无数人中招,但巴菲特那么大盘子,那些一掉到底不复回的股票他一个都没有,这就是一个例子,绝对不是运气。
•(关于做空)不是很明白被唱空的公司为什么都那么火急火燎地马上反击,好公司根本不怕被做空。
• 成功的企业都是相似的,失败的企业各有各的失败。
• 在公司里显得最重要的那个部门往往是做得不够好的部门。
ps:很多时候存在感是靠制造混乱产生的。
• 投资是滚雪球游戏,要找到“长长的坡+厚厚的雪”。
• 好投资=好生意模式+好企业文化+好价格。
• 什么是好生意模式?差异化+护城河!
1.1 差异化
• 缺乏差异化,就只能打价格战,比如航空公司;差异化明显,则可以制定标准,比如苹果。
• 汽车行业很难差异化,长期难赚钱,而且工会是个麻烦,成本下不来。
ps:这说的是美股和日经。
• 差异化就是用户需要,但其他竞争对手满足不了的某些东西。
• 最重要的是用户的需求,其他都是浮云。
• 人大概是不会变的,专注消费者需求和用户体验的企业,走得会更远一些。
• 长期而言,消费者作为一个群体是理性的。
• “消费者导向”最通俗的说法就是自己不喜欢的东西别拿出来卖。
• 发现用户需求的诀窍可能是总是站在用户的立场想问题。
• 不知道什么是高科技公司,在消费者眼里没有这个东西。
• 用户买的从来就不是技术,也不是硬件,用户买的是好用的产品。
• 很难有企业不靠创新可以生存下来的,但创新是指在用户导向前提下的创新,而不是为了不同而不同的创新。
ps:想起某车企的方形方向盘,到底怎么想的?
•(谈三星)前段时间刚刚试了一下S4,真是开始对这家公司佩服起来,尤其是那个眼睛移动功能,这么不成熟的东西也敢拿出来卖,以后不干了吗?(2013)
ps:想到智驾,更™过分,不负责任。
• 所有的高手都是敢为天下后的,因为猜市场的需求往往很难,但是别人已经把需求明确了,你去满足这个需求,就更确定。
ps:其实从国家发展角度讲,追赶阶段比创新阶段走得快,也是这个道理。
• 说苹果饥饿营销的人根本就不知道什么是营销。那是个“专家”编出来的名称(2011)。
• 苹果的差异化做得好,成本控制也非常好。类似的有可口可乐、see's candy,国内的茅台也类似。
• 苹果除了外观时尚,功能吸引人,生态系统、安全性也确保了用户粘性。
• 苹果4s发布的时候,买新机要排队,换机却可以直接换,说明他们真的把消费者放在第一位。
•(关于食品安全)双汇万人大会,有供应商、销售代表、当地工商……各路人马出息,唯独没有消费者代表。感觉他们关心企业生产多过消费者健康。还觉得自己受了委屈,感觉有点怪。
ps:我们国家从上到下都注重生产端,如果有企业真能从消费者角度出发,出头是很容易的,我们要找这样的企业。
• 我觉得中国食品行业风险大,不知道啥时候就会出点啥问题。
ps:医药不也这样?
•(讲海底捞)服务人员给人的感觉很亲切和真诚。很少见到华人的服务很真诚的,多数服务感觉都有点势力。
• 摩托罗拉太技术导向了(或者叫工程师导向),不是消费者导向的公司结局就该如此。
• 苹果和windows的用户体验很不一样,都很powerful,但是苹果让人用近乎白痴的方式使用powerful的功能,而windows让人用近乎专业人士的方式使用powerful的功能。我想起照相曾经是很专业的事情,照相机很复杂,有人会照相甚至算是特长,后来傻瓜机大肆流行,人人都能照了。
• 关于游戏股,玩家的眼睛是雪亮的,他们知道哪个公司热爱行业,哪个公司只想赚钱。
• 想明白差异化最简单的办法,就是把自己当消费者,想象一下自己的体验,自己常去哪里,因为什么而改变?
• “消费者导向”指企业在做产品决策时是基于的消费者的体验。“市场导向”看上去是基于现在是否好卖。大部分企业都是利润导向,过去的国营企业往往基于计划经济,所以连“市场导向”都做不到。
ps:胖东来就是比较典型的“消费者导向”。
• “行业第一”对消费者而言并没有实际意义,很少有用户是因为看到你是“行业霸主”而买你东西的,好的企业应该关心的是消费者体验,而不是行业排名。不然可能就容易犯一些很奇怪的错误,比如发动价格战等等。
• 对企业而言,降价有点像核武器,能不用就别用,最后对谁都没好处,主动用核武的属于……(2011)。
• 没什么差异化的产业,如航空、汽车、光伏、纺织等,难免陷入价格战。
• 看不懂携程,想不通搜索对它的威胁是什么,这种形态很难有差异化。
• 成功是失败之母,微软陷在过去的成功模式中出不来,所以在移动互联网领域没啥建树。
• 需要持续增加资本支出的企业,不是好企业。
ps:这说的不是*来么?差异化只是表面上的,需求满足的并不是很好,也不算有护城河,还得持续烧钱。
• 在中国,银行很容易赚钱是因为牌照难拿。
ps:其实上市也是个“牌照”,拿到牌照就可以躺着挣钱,于是很多公司以“拿牌照”为目标,上市之后就摆烂。
• 啤酒行业跟水一样,运输成本巨大,一般只能在地生产。
• 百货商场还是远离,电商会让大多数地面店铺很麻烦,越大的店越麻烦。
ps:山姆和胖东来似乎就没有这个问题,因为卖的是信任。
• 觉得京东生意模式不好,人效太低。
ps:他当时不看好互联网行业的重资产模式,觉得费力不讨好。
• 不太愿意重仓高负债的公司,类似银行的负债除外,比如GE。
ps:因为此类负债对应的资产质量比较优良。
• 茅台vs万科,2014年时盈利差不多,但市值却相差一倍,差别就在于生意模式上,茅台可以先收钱再发货,万科需先向银行贷款,这样的财富只是纸上富贵,其中的风险和行业存续天差地别。
• 一般不会投资重资产行业的公司。
• 视频平台是个差异化很小的产品。
ps:他应该是没料到后来的短视频和ai产品。
• 大部分“电子公司”都不值得投资,因为生意模式一般不会太好,账期长,业绩不稳定,门槛低。
要是想忙一天,就请朋友来家吃饭;
想忙一年,就装修你的房子;
想忙一辈子,就多买几只这样的股票。
1.2 护城河
• 投资投的是未来现金流的折现,最大的保障就是商业模式,最强的商业模式是垄断,或者说护城河;
• 能涨价的东西,就有护城河。
ps:比如之前的茅台,还有现在的(上海)迪士尼。
• 还没见过有企业能把“低成本”当做护城河的。
• 所谓低端机型占市场,高端机型挣利润的“机海”打法,就属于没有产品追求,只是市场导向的公司。
ps:他当时说的是三星,但这个说法又让我想起新能源价格战。
• 靠低价卷出的份额就是阴影(指联想)。
• 日本人的词典里似乎是没有性价比这个东西的,性价比“其实就是为性能不够好找借口。
• 为了占份额吸引的客户的公司,客户未必会减少,但那类企业会慢慢地过上苦日子。
ps:互联网因为有聚集效应,似乎有所不同。但占到份额之后,是否能转到“消费者导向”上来,是基业长青的关键。
2. 好企业文化
• 看好拼多多在10年后和淘宝平分天下(说这话是2018年,实际上5年后就做到了)。投拼多多是因为喜欢黄峥,他是特别难得一见的一直关注事物本质的人,有悟性又聪明。
• 做对的事情,就是好的企业文化。优秀的企业会把对的事情做对。
• 企业文化能够管到制度管不到的东西。
• 苹果的企业文化堪称好的企业文化的经典,多看看苹果的发布会或许能有所悟。
• 比较喜欢股东第三的公司,害怕股东第一的公司。
ps:段当年似乎非常推崇阿里的企业文化,但现在看来,似乎他们说的跟做的不太一样,很难逃过官僚主义和形式主义的陷阱。
• 很难判断一个企业文化是否好,但看出不好的企业文化要容易得多。
• 企业文化作为过滤器非常有威力,为我避免了很多错误。怎么选对的公司是能力问题,不选错的公司是是非问题。
• 企业文化不好最典型的特征就是经常说瞎话,你只要看他以前说过多少瞎话就明白了。
• 你不知道贴在墙上的标语有没有人信?你就看领导们信不信。
• 面试,感觉,聊,你会发现一个人虚和实有时候是看得出来的。
ps:我们很难判断一家企业的文化到底是好还是坏,这时候其实可以相信感觉,感觉好的,不一定可靠,感觉不好的,起码你可以先不买,等等再看。反正机会多的是,但命只有一条。
• 没办法通过参观看出好企业,但很多企业你参观完就不想投了。
• 六顶帽子思考法,直觉的作用。
• 人的性格和习惯是很难改变的,公司也一样。
• “挖人”短期效率高,长期对企业文化培养不利。专业岗位除外。
• 从外面请顾问做战略评估的公司有问题,自己都不知道自己该干嘛?
• 在中国企业家里,马云是我最佩服的,不是之一,在企业文化的实施和表达方面比自己强很多。
ps:段对阿里的文化宣传很推崇,认为马芸的“江湖文化”、“人治导向”是理想主义,我反而认为胖东来才是真正的理想主义和人文主义。
企业文化可以闻出来,跟员工聊天就能感受到,他是否真的热情洋溢,有主人公精神,有主观能动性,对自己在做的事情充满确定性……
现在的阿里,给很多人的观感是装逼。可能那个年代(2011)就是这种风气,推崇商业英雄,热衷造神。90后是解构和质疑的一代,倾向于相信世界是草台班子,对造神祛魅。
• 好企业文化的秘诀:本分+平常心,几十年如一日。
2.1 本分
• 所谓本分,主要指的是在价值观和能力范围内做事。
• 我们之所以成为我们,除了我们一直努力做的事情外,我们不做某些事情的决定也同样重要。(2019)
• 做企业如跳水运动员,动作越少越好。
• 大凡你能做好一样东西,你为啥还要做很多做不好的东西呢?
• 把鸡蛋多放几个篮子,其实是有效提高风险的办法。
ps:他推荐了一本书《focus》,我认为多元化造成的风险有两个,一个是麻痹风险意识,另一个是能力弱,确定不了。
格力做手机、做车,都没成。
• 大公司'就一定业务复杂吗?乔布斯笑了哈!苹果非常简单,茅台也是。小公司业务简单吗?贾布斯也笑了
• 诺基亚一年出大概50个机种,岂有不死之理?!
• byd半导体?byd口罩?看来汽车不太赚钱,商业模式不是那么好?(2020)
• 对国内喜欢买公司的公司还是小心为上,收购的成功率一般很低。
ps:的确,baidu就买了很多公司,很多都作死了,ali买了优酷土豆饿了么,也不咋滴。
• 我们公司成功不是偶然的,坚持自己的“Stop Doing List”,筛合伙人,筛供货商,慢慢地就会攒下好圈子,长期来看很有价值。
•同一家公司在同类产品中实施多品牌策略有哪些好处?大部分产品这么做是非常愚蠢的。早年看过P&G这么做,所以老是觉得他们的产品多少有点蒙人的味道。
• 茅台应该做减法而不是加法。
ps:我不认同,年轻人不喝白酒,甚至反感茅台,本质上反感其所代表的职场pua、封建糟粕和系统腐败,茅台如不跟着消费者需求转型,等老登们一过,局面就要变。
• 本分解决的是信任问题。在中国,信任非常稀缺,稀缺就能被关注。
• 因为广告而决定他们购买行为的消费者只占百分之二十几,百分之七十的人是根据已购买者的使用结果和推荐。
ps:自媒体时代可能更夸张。
• 社会信任度越低,品牌的作用越大。
ps:这就是为什么大家要去山姆和胖东来。
• 能坚守本分是抗住诱惑的重要因素,本分是反求诸己。
• 信誉不是讲讲而已,只有需要付出代价的时候,才知道谁是讲(守)信誉的。
• 非常在乎企业管理层的人品。读中欧时曾经看过企业家最重要的品质是integrity(诚信),所以大概违背integrity的品质可能会是致命的吧,时间足够长的话。
• 王石最大的作用是让我相信我看到的万科的数据是真实的。有很多公司的数据短期看起来可能比万科还好,但不敢下手啊。(2010)
ps:看来段永平早就知道地产公司的财务数据水分大。
• 关于本分和正直,正面的例子不好找,反面的例子比比皆是。
• “国情”有时候会帮助国内很多企业在相当长的时间里避开来自更强竞争对手的压力,百度其实就是个很好的例子。
• 如果像韩国那样搞国家资本主义,国家狂推几个企业出来,在某些行业里搞出几个比日本企业还“大”的企业绝对没问题,但对整体没好处。
ps:我们地方政府推新能源就是类似手法。
• 我在国营企业呆过。研究生毕业后还去佛山一家企业干过。我知道如果头头脑脑的直系亲属在公司工作对公司的杀伤力有多大。
• 一家企业如果要靠老板砸产品来提醒员工注意品质,那质量体系还处在比较初级的阶段(应该由品质部长处理)。
• 李嘉诚:一个生意,如果应该拿10块,但实际上可以拿到11块,最终他只会拿9块,这样,生意才做做得大,做得长远。
• 过长压供应商款是不对的,而且羊毛一定要出在羊身上。我当CEO(首席执行官)时是规定过压款不能超过60天,不然我们要付利息。
ps:从这个角度讲,账期长的企业,不是好企业。因为你在占供应商便宜的睡衣,人家会把利息和风险都算到成本里的。
• 好的生意模式中,不谈价钱能省掉70%-80%的时间。
ps:这也是很多人推崇特斯拉直销模式的原因,在特斯拉你不管问谁买都一个价格。而去4s店买车,4个销售能问出6种价格,决策成本高+心里不爽。
企业文化,诚信,本分,价值观,一般是用来要求自己的,不是标榜给别人看的。
对于普通投资者来说,你很难通过其标榜的那些东西,确认他是不是真的可靠,比如娃哈哈的宗某,标榜勤俭,却n个私生子。
你怎么去识别?这就需要你有强大的洞察力,如果别人说啥就信啥,那你跟普通韭菜不一样了么?
最简单的办法,是做排除法。
想知道一家企业是否是真的好企业或许很难,但通过蛛丝马迹去质疑它,进而谨慎投资,应该会容易很多。
• 我整个博客讲的都是“道”的东西,可人们总是觉得“术”的东西才值得学。
2.2 平常心
•《清静经》上说“人能常清静,天地悉皆归”,一个人能够常清静,天地的力量会回到你生命上来。平常心其实就是这里清净的意思。
保持平常心,为的是:
1)能抗拒周围的噪音,不入陷阱;
2)回归事物本源,第一性原理;
3)拒绝浮躁,持续深耕。
• 平常人往往很难有平常心。
• 平常心指的是要一心一意做好该做的事,而不是好高骛远。
• 大企业比什么?比谁犯的错误少。
ps:大机构你不要看他的道德标语,要去看它的权力制衡和激励相容是否科学。
相较于人,制度更可靠。
• 高效团队的组建,最基本的原则就是公平,建立信任最有效的办法是大家敞开了交流。拿破仑说滑铁卢失败的原因是很久没有同战士们一起喝过汤了。
• 凡是员工见到领导就战战兢兢的公司,时间长了都会出问题的。因为这种公司员工大多都会慢慢变得没有担待。(放到任何组织,都一样)。
ps:所以有些公司是能从气质上看出来的,若出现了那种高高在上有优越感的领导,基本可判定为不可靠。
• 企业最重要的是安全,而不是像某些人说的要做多大。
•(讲丰田)跑得太快容易出问题,有时候买第一的企业,不如买第二、第三。
• 马云要炒掉的“职业经理人”大概就是比较短视的那种,短视的意思就是很在乎这个季度、下个季度的业绩,很在乎自己公司的市值是不是会到500亿或者1000亿的那种。
• 凡是说要把市值做到多少钱的我都不碰。
ps:读《小米创业思考》,雷军在开篇第一章第一段就写的是小米的营业额成就,而不是推出了什么样的产品,满足的哪些人群的哪类需求。
• 李路提到通用汽车60年代的资本回报率是46%,70年代是28%,80年代是9%,90年代是6%,手机行业好像也是一样的现象。盯住“市场占有率”确实会导致公司做一些本末倒置的事情。(2010)。
ps:付鹏说遥遥领先的行业不值得长期投资。
• 苹果是一家有利润之上追求的公司,真正有这种追求的公司非常少。
• HW是一家非常aggressive的公司,但企业道德感不强,为达到目的好像有点不择手段。
• 狼性文化最终会输给人性文化。
ps:赞同!
• 关于末位淘汰:个人不太喜欢这种淘汰的办法,如果都是认真招进来的不错的员工,如何才能挑出10%赶走呢?
• 不喜欢996的公司,长期来看,会影响竞争力。
• 平常心其实就是理性思考的习惯,应该是后天养成的。我之所以提出平常心的原因就是因为我也会失去平常心,所以大家都差不多,需要时刻提醒一下自己。
• 平常心包含进取心。
• 松下的企业文化有点问题,员工似乎只关心自己的小日子,对公司的整体进步不在意。
• 后来卖掉GE的一个很重要的原因是,有一天我去GE的公司主页看了一眼,发现根本找不到我在杰克韦尔奇书上看到的他对GE的文化的描述,后来发现当时的CEO居然有“去韦尔奇化”的倾向,加上这家公司的生意实在是太复杂,我就统统卖了。
• 企业每天都在高速公路上飞驰,受到车型、车况、司机的水平、环境等很多影响。
• 我觉得乔布斯如果在我国的话,应该不如史玉柱(2010),中国很长时间里还不具备出“乔布斯”的大环境。
• 不要让重要的事情变成紧急的事情。保护知识产权是件重要但不那么紧急的事,现在看起来是越来越紧急了。我们的企业家们经常连品牌被仿冒都对付不了,就更不用说保护创新了。
• 公司便不便宜公司里的人最应该知道。如果我是大老板同时又对自己公司有信心,在净资产以内的市值状况下我会拼命回购的。完美宁肯拿钱去做别的投资也不愿意回购,他们自己都没信心,你的信心又是从哪来的呢?
•(关于股份回购)如果你真想买,那你是想买的贵点还是便宜点?喊这么大声音的感觉好像是不太想买的样子。
以上,待续。


From X
Disclaimer: The above content reflects only the author's opinion and does not represent any stance of CoinNX, nor does it constitute any investment advice related to CoinN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