干货!终于有人把“市销率”说清楚了,一个被投资者抛弃的估值方法! 巴菲特却一直钟爱!
为什么了兄弟们更好理解,本篇文章帮你搞明白估值,解读市盈率、市净率、市销率...
在二级市场,我们面临的最大的问题是如何给股票定价。
所有的恐惧贪婪追涨杀跌的本质是,
不知道什么价格是相对安全的,因此会被各种庞杂的消息影响。
🚩一、市销率、市盈率、市净率、是什么?
1、市销率(PS):公司市价与主营业务收入比
市销率(PS)=股价/每股销售收入=股票总市值/公司主营业务收入
市销率的基本概念,是指投资如果获得公司1元的销售收入需要投入多少钱,
在不考虑其他因素影响的条件下,一般来说市销率越小的公司越值得我们投资,因为这意味着我们赚钱的成本更低,
但实际应用并没有这么简单,往往需要考虑多方面的影响。
过去在国内的二级股票市场,市销率并不怎么常用,
因为A股对于上市公司的盈利本身就有要求,
但随着越来越多的公司在科创板上市,注册制也逐渐推进,未来投资对于市销率将会越来越重视。
-----------------
2、市盈率(PE):公司市价与盈余利润比
市盈率最初是公司经营评估数据,本质与企业的经营状况挂钩,
它是财会专业中最简单、最基础的算式之一。
市盈率(PE) = 股价/每股收益 = 股票总市值/公司净利润
其实很好理解,因为PE正好等于回收成本的时间。
假设,你心血来潮投资楼下的面馆。你和老板、老板娘三人一共出资9万,即,面馆市值9万。过去一年,面馆净赚2万。那么,面馆的市盈率为PE=9/2=4.5. 不难算出,只要面馆稳定盈利4年半,你和老板、老板娘全都能回本。
如果把面馆换成某上市公司,把老板、老板娘换成公司大股东,故事里的“你”就是千千万万散户的缩影。
在公司每年都能稳定盈利的条件下,市盈率越低,散户投资回本的速度越快。
为了适应不同公司财报中,不同的利润结算方法,以及市场各种情况下的估值要求。
逐渐演变出以下三种常用的市盈率计算公式。
优缺点、适用情况也已经注明。
最常用的是滚动市盈率(PE-TTM),每季度更新一次,时效性最强。
-----------------
3、市净率(PB):公司市价与净资产比
市净率(PB)=股价/每股净资产=股票总市值/公司净资产
公司净资产,简单来说就是公司的总资产减去负债之后的钱。
净资产一般由两大部分组成,
一部分是公司开办当初投入的资本,包括目前市场的溢价部分,比如20年前开工厂100万买了一块地皮,现在值500万了;
另一部分是公司在经营之中创造的,如生产的产品等等,净资产也包括接受捐赠的资产。
每股净资产,是指股东权益与总股数的比率,
其计算公式为:每股净资产= 股东权益÷总股数。
这一指标反映每股股票所拥有的资产现值。
每股净资产越高,股东拥有的资产现值越多;每股净资产越少,股东拥有的资产现值越少。
通常每股净资产越高越好。
市净率越大,表示市值与净资产的比率越大,市净率越小,则比率越小。
对于市净率来说,是越低越好。
低市净率意味着投资风险小,万一上市公司倒闭,清偿的时候可以收回更多成本。
市盈率、市净率、市销率这三个指标,
目前主要使用的是市盈率,
对于市净率和市销率,则是起着辅助作用。
但是,兄弟们需要注意,市销率的优点:
第一,就是适用面比较广,一家公司可以没有多高的利润,但一定会有营业收入,如果连营收都没有,那就别关注它了。
第二,就是市销率能够适应新时代互联网经济,一般高科技互联网企业大多都具有轻资产、大营收、低利润的特征,这也是成长股的典型特点,但这些企业用传统市盈率或市净率估值,几乎没用。
-----------------
🚩二、估值的本质
知其然还要知其所以然。深度讲解这些估值方法之前,网叔先说下估值的本质。
经济学上有句话:价格围绕价值波动。
既然有波动,就有高估和低估的时候。
价格高于价值,就是高估。价格低于价值,就是低估。
高估的时候买,就可能要承担价格向下波动的风险。也就是通常所说的“买贵了”。
道理就是这么简单,谁都懂。但实践起来,尤其是到了股票和基金市场,不少人就只看见价格,看不见价值了。
为什么看不见?不知道怎么如何判断市场的真实价值罢了。
怎么判断市场的真实价值?
用估值。
估值,是一种研究方法。借用“估值”工具来判断市场价格是高于内在价值,还是低于内在价值。
在市场价格低于内在价值的时候,买入。在市场价格高于内在价值的时候,卖出。
当然,估值只是一种方法,是为了研究投资标的的内在价值而诞生的,实际应用中,切不可为了估值而估值。这点一定要牢记。
另外,这个世上没有十全十美的东西,估值方法也有局限性,不可能适用于所有场景。
不过幸运的是,有无数的前人绞尽脑汁设计新的估值方法,久而久之,就有许许多多的估值方法了。
接下来,带大家盘点下市场上主流的估值方法和它们的局限性。
-----------------
🚩三、常见的估值方法详解
1、市盈率(PE)
市盈率的概念可以追溯到巴菲特的老师格雷厄姆。
他在1934年出版的《证券分析》一书中写到:一只普通股的价值是其当期收益的一定倍数,这个倍数一部分决定于当时的人气,另一部分决定于企业的性质与记录。
这个一定倍数就是我们所说的市盈率(PE)。
PE = 市值 / 净利润 = 股价 / 每股收益
简单点理解,市盈率(PE)就是企业市值除以企业净利润。
比如,一家企业一年赚10个亿,市值是100亿,那市盈率(PE)就是10倍。
市盈率高低意味着回本时间的长短,掏100亿买下这家一年赚10个亿的企业,10年才能收回100亿的投入成本。
通常来说,市盈率越低,回本时间越短,对投资者越有利。
根据净利润选取时间的不同,市盈率分为静态市盈率、动态市盈率、TTM市盈率。
静态市盈率 = 市值 / 上一年度净利润 = 股价 / 上一年度每股收益
比如,现在的静态市盈率是“市值 / 2020年净利润”。
动态市盈率 = 市值 / 下一年度净利润 = 股价 / 下一年度每股收益
比如,现在的动态市盈率是“市值 / 2021年净利润”。
TTM市盈率 = 市值 / 过去四个季度净利润 = 股价 / 过去四个季度每股收益
比如,现在的TTM市盈率是“市值 / 2020年二季度至2021年一季度的净利润”。
不过市盈率也不是万能的:
首先,不同行业的市盈率是不同的,对比性不强。比如,过去10年,中证白酒的平均市盈率是85.57倍,中证银行的平均市盈率只有27.10倍,白酒比银行的市盈率高多了,但不能据此说白酒的估值远远高于银行。
其次,即使同一行业内,企业成长性、基本面不同,市盈率也会有较大差别。比如,同样是银行,招行的市盈率是92.89倍,宇宙行(工商银行)的市盈率只有9.93倍,但是大家还是喜欢买招商银行,而不是PE更低的工商银行。
最后,亏损的企业没有办法计算市盈率。业绩波动较大的周期企业/行业,市盈率也不能准确反映真实估值情况。(具体分析,下文展开)
-----------------
2、市净率(PB)
实际使用中,市净率通常用来弥补市盈率的不足。
比如亏损的企业,或业绩波动较大周期性企业,用市盈率很难反映出企业真实估值情况,这时就要用到市净率了。
PB = 市值 / 净资产 = 股价 / 每股净资产
PB的意义是,企业账面价值1块钱的资产在资本市场上被估值多少。
通常来说,PB越低,公司估值越低。
值得注意的是,PB就是PB,没有什么静态PB、动态PB、PBTTM的说法。
原因也很简单,净资产是个时点数,最新一期的净资产就是公司的全部净资产。
净利润是个区间值。只有年度利润或连续4个季度的净利润才能反映公司一年的经营成果。
另外,市净率通常用来评估重资产公司,对于互联网等轻资产公司意义不大。
小结一下:
市盈率和市净率主要适用于成熟行业/公司,能快速判断出企业估值高低。
但对于一些高成长的行业/公司,市盈率和市净率并不适合。这时就要用到市销率(PS)和PEG了。
-----------------
3、市销率(PS)
市销率是由菲利普·费雪(成长股价值投资策略之父,著有传世名作《怎样选择成长股》)的儿子肯尼斯·费雪提出来的。他在《超级强势股》一书中写道:价格营业额比率之所以有价值,是因为这个比率中的营业额部分通常比企业的其他大部分变量稳定。超级公司盈利大幅下滑的现象很常见,但是营业额大幅下滑的现象却很少见。
PS = 市值 / 营收 = 股价 / 每股营收
比如,一家企业市值是100亿,营收是20亿,那市销率就是5倍。
一般来说,市销率越低,代表企业估值越低。
另外,要注意的是:市销率通常用来评估一些高成长、还没有盈利、或者盈利很少的优质轻资产企业。比如美团、拼多多、哔哩哔哩……
对于一些业绩稳定,增长也有限的大蓝筹,老老实实用市盈率或者市净率就好了。
-----------------
4、PEG估值法
PEG指标,是成长股投资大师吉姆·斯莱特在1960年代提出的,后经传奇基金经理彼得·林奇发扬光大。
PEG估值是在市盈率(PE)估值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它弥补了PE对企业动态成长性估计的不足。PEG告诉投资者,同行业的公司中,在市盈率一样的情况下优先选择那些增长速度高的公司,或者在增长速度一样的情况下选择市盈率较低的公司。
PEG = PE / 净利润增速
注意!实际应用中,通常用现在的市盈率除以企业未来几年的净利润复合增速,而不是过去一年或几年的净利润复合增速。
比如,企业当前市盈率是20倍,未来几年净利润复合增速是20%,那PEG就是1,企业估值合理。
当PEG大于2时,公司业绩增速跟不上估值预期,可能严重高估。
同理,当PEG小于0.5时,公司业绩增速远高于估值预期,可能严重低估。
最后,不要滥用PEG指标。
首先,PEG指标同样适用于基本面好、业绩增速快的成长股。对垃圾股、周期股等用PEG指标就有点缘木求鱼了。
其次,在彼得林奇的体系中,20倍PE基本是就是他给一个企业的最高估值了。
他认为长期复合增长20%的股票已经算是超级成长股了,超出这个范围的增速大多不可持续,安全边际不够。
5、现金流贴现法(DCF)
现金流贴现法最早可追溯到经济学家约翰•布尔•威廉姆斯。1937年,他在哈佛商学院博士论文(1938年出版为《投资估值理论》)中提出股息贴现模型(DDM)。他的解释是:像牛奶之于奶牛,鸡蛋之于母鸡,股票价值体现在股息分红上。
他认为,将企业未来的股息分红按照一定的贴现率贴现到现在就能计算出企业的真实价值。
在他的基础上,纽约大学斯特恩商学院金融学教授埃斯瓦斯·达莫达兰将股息替换成企业自由现金流,正式提出现金流贴现模型(DCF)。
他在经典教科书《估值》中写道:企业估值是指对企业内生价值的估计,企业内生价值即为企业资产使用期限内所产生的预期现金流量的现值。企业内生价值的大小,取决于企业资产预期能够产生现金流金的大小、持续时间长短及其可预见性。
补充个概念:现金流量又称自由现金流,就是企业产生的、在满足了再投资需要之后剩余的现金流。实际应用中,自由现金流计算公式如下:
FCF(自由现金流) = EBIT(息税前利润) - Taxation(税款) + Depreciation & Amortization(折旧和摊销) - Changes in Working Capital(营运资本变动) - Capital expenditure(资本支出)
现金流贴现法(DCF)计算公式如下:
V0 :企业内在价值
t :企业能够产生自由现金流的年数
CFt :第t年自由现金流
r :折现率(通常用无风险利率(国债利率)加一定风险溢价来表示)
将企业未来t年的现金流按照一定的折现率(r)折现到现在,就能计算企业的内在价值了。
巴菲特对这个模型极为推崇。在1992年的《致股东信》中,他写道:在写于50年前的《投资估值理论》中,约翰•布尔•威廉姆斯提出了价值计算的数学公式,这里我们将其精练为:今天任何股票、债券或公司的价值,取决于在资产的整个剩余使用寿命期间预期能够产生的、以适当的利率贴现的现金流入和流出。
不过,推崇归推崇,由于假设条件过多,巴菲特还真不怎么用现金流贴现法计算企业真实价值。
查理·芒格曾说过:“巴菲特有时会提到‘折现现金流’,但是我从来没见过他算这个。”
对此,巴菲特的回答是:“没错,如果还要算才能得出的价值那就太不足恃了。”
是的,通过自由现金流折现模型确实能够计算出企业的真实价值。但这个计算建立在一系列的假设条件之上:
①你要估算企业能生存多久;
②还要估算企业自由现金流增速;
③还要给一个合适的折现率。
差之毫厘,谬以千里。一个参数估算错误,结果可能就南辕北辙了。想计算出企业真实价值,真没那么容易。巴菲特不怎么用现金流贴现法计算企业内在价值也在情理之中。
-----------------
总结:
市销率的核心价值在于弥补PE在亏损企业估值中的缺陷,从“收入规模”角度提供估值参考,但需结合行业特性、利润水平、现金流等指标综合分析。
对于投资者而言,它是基本面分析的“补充工具”,而非唯一标准,需与其他指标形成体系化的估值逻辑。

From X
Disclaimer: The above content reflects only the author's opinion and does not represent any stance of CoinNX, nor does it constitute any investment advice related to CoinN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