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资中如何克服人性的弱点?这个原理说明白了! 很多兄弟明明知道不能追涨杀跌,但看到不断上涨的市场,就害怕错过好机会,忍不住跟上车,结果被套; 看到持有的股票/代币跌了,哪怕基本面没问题,但就是拿不住,恐慌卖出。 为什么我们在投资中容易被人性的弱点拿捏呢?做出非理性决策导致亏损呢? 01/研究投资者心理的行为金融学 经典金融学的前提是“理性人”假设,即假设投资者都是理性的,为了实现对自己最有利的结果,他们的行为都是基于理性分析。 行为金融学则在经典金融学的框架下引入了心理学的研究成果,它认为投资者不会总处于理性的状态中,他们的行为并不总是考虑利弊得失之后的最优结果。 它试图从人的心理偏误、行为偏差,也就是从非理性的角度来解释金融市场出现的现象,尤其是那些理性框架下没有办法解释的异常现象。 这样的研究,推动金融学的进一步发展,也把投资者心理对投资决策的影响带入了人们的视野中。 事实上,如果所有投资者都是理性的,那市场和股票的涨跌,一定会如实反映公司的真实情况,不会出现大跌或大涨的情况,然而我们会发现,不少股票一天涨跌10%很常见,但它们的基本面可不会一天之内就好转或恶化10%。 这就说明投资者很多时候是非理性的,从而影响了他们的交易行为,进而影响股价的涨跌、市场的波动。 对于投资者而言,我们要认识并克服人根深蒂固的一些心理对投资行为带来的负面影响,做到理性投资,才能获得更高的收益,减少损失。 接下来我们用一些案例来进一步说明。 02/一些常见的投资心理误区 案例一:假设你今年投资赚了5%,你和朋友A聊天的时候,发现他不仅没赚,还亏了10%,你会觉得自己的投资能力真不错,赚得不少,很满意;第二天,你和朋友B见面,他兴奋地告诉你自己买股票赚了10%,要请你吃饭,这个时候你很可能会想自己怎么赚得那么少,B是怎么做到的? 其实,在这两个场景中,你的收益都没有变,变的是参照物,所以心情不同。这在行为金融学中被称为“锚定效应” 在投资中,人们收到各方面的信息反馈,会给予标的一个“锚定”价格,他们的投资决策往往受到这个“锚”的影响。但理性的投资者,则是应该摒弃掉“锚”,依据投资标的的客观情况,比如基本面、估值情况、所处的行业周期等因素综合分析。 案例二:假设你捡到了100元,觉得很幸运,但不久又丢了100元,你还会觉得自己幸运吗?恐怕不会吧,而是会很难受,觉得自己可太倒霉了。 其实按照期望效益理论,捡到的和掉的金额一样,效用是不增不减的。但人们往往受损失厌恶心理的影响,天然厌恶损失,损失带来的痛苦比同等金额的收入带来的愉快,要大得多,也就导致了上述的心理表现。 在投资中,人们受损失厌恶心理的影响,会倾向于投资风险更低的产品,比如国债、存款、债基等,这样做虽然投资的波动率低,但会把有高收益和高波动特征的股票排除在外。 另外,对于标的风险是高是低,有时候人们也会存在一些误区。 比如投资商铺,很多人认为风险低,但事实上我国80%以上的城市商业是过剩的,不知道大家有没有刷到过顶级商铺倒闭的新闻,甚至连配套、交通顶配的杭州“港龙城”都无法盈利,进入法拍市场了。 再比如曾经标榜“保本保息”的P2P产品,暴雷前人们普遍忽略了它隐藏的风险。 在投资中,人们受损失厌恶心理的影响,还会在面对确定损失的时候,赌性就上来了,反正就要亏钱,不如赌一把;而面对确定收入的时候,就想着赶紧地落袋为安。 有不少投资者手里拿着一堆差公司的股票,却不舍得卖掉,因为在赌“未来上涨,咸鱼翻身”的情况,但往往越拿越跌,越跌越不想卖。在这种情况下,正确做法其实是克服赌性,一旦发现这不是一家好公司,坚决卖出,及时止损。 也有不少投资者对于盈利的btc,总是拿不住,一旦赚5%或者10%就赶紧卖出,兑现盈利,落袋为安。然而好的标的是长期是上涨的,很可能你卖出后,它继续涨就没有勇气再买入。 通过上述例子,你是不是发现,人性的弱点在投资中带来的影响可不小,很容易让投资者做出非理性决策,从而导致亏损或收益缩水。 大家可以通过行为金融学的一些研究成果,认识和判断自己的投资心理,从而努力克服这些弱点,让自己的投资决策更为理性。 给兄弟们推荐几本不错的书,感兴趣的同学可以读一读:《思考,快与慢》、《错误的行为》、《金钱心理学》、《超越恐惧和贪婪》、《金融心理学》。 共勉!
From X

Disclaimer: The above content reflects only the author's opinion and does not represent any stance of CoinNX, nor does it constitute any investment advice related to CoinN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