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见>—安然的交易杂文•终
每一位曾经喜欢我的粉丝,我好像已经无法再找回分享欲了,手握着有流量的推特号也很久没更新了,我也痛苦过挣扎过,做了所有我认为还能找回新鲜感的事物,仿佛曾经在直播里喊出“完辣”的安然,还在上一秒。
资金稍微变大后,我发现自己居然也开始了赌博式交易,尝到几次甜头后,仓位越来越大,收益和阈值也越来越大,我厌恶这样的自己,我很害怕,开始怀疑我刚刚是怎么赚到钱的,甚至会想“是奶奶在天上保佑我吗”,过去我在币圈的财富60%来自建设,而非赌博式交易,这让我心中也开始越发明白,没有任何天赋与资源的我,一但我开始尝试赚取这些不在认知里的钱,也许有一天,它也会有将我彻底送葬。
近些时日,我也发现了自己对币圈外的世界居然一无所知,我感叹我的人生不该如此,而币圈里得每个人都是如此的上进,也让我深感无法融入,极度内耗。
这些年在币圈赚的钱,虽然对比币圈他人微不足道,但已经足够我做任何我想做的事了,我真的觉得非常幸福,我想走出去看看外面的世界了,想去做自己喜爱的事情,想成为音乐家,或者漫画家,又或者当个导演or作家也不错,也许新的圈子背后会残破不堪,又也许未来发现交易依旧是我的此生热爱,但心这份耗材,我此刻已经消磨殆尽了。
这么多年也在币圈遇到了很多很好的人,比如人生的伯乐鸡哥,永远鼓励我的奶子哥,带我去商K的陈chenpepe,还有第一次见面就给我介绍人脉的子时,半夜偷偷给我点赞的麦总等等,还有我社区里的每一位,包括老群友还有新群友,每一位的故事,我都记得。
再见大家,我要离开片刻了,希望关注我的大家未来都能越来越好,也希望下次相见,我依旧可以为加密带来好的创新与艺术或成为更好的交易员。
现在,我想要去探索我接下来未知的人生了,我想知道,人生完结前,我脑子里想起最开心的事是什么
是少年时在币圈的怒马鲜衣,绝境翻盘?
是30岁后的为人夫父,热泪盈眶?
还是五十岁的过百劫火,仍有悲欣。
或者
仅仅是5岁那年用彩笔在奶奶面前画下的童言。




AI新赛道,从与华为云的战略联动,到打开Web2 转Web3 的价值输送路径 @TaggerAI
去年在直播时冲了很多归0的AI币,我发现在币圈与 AI 的交汇口,多少项目往往陷入一个两难:要么沦为 Web3 内部的自嗨实验,要么停留在 Web2 的外包模式。但 Tagger 与 Huawei Cloud 的合作,
让我们第一次看到了一条中间路径——用企业级合作作为锚点,把 Web2 的现金流和信任结构,反哺进 Web3 的代币经济体系。
玩了一年的solana AI项目 我发现,大多数的Web3 项目是单向的:融资、发币、炒作、套现,循环结束。
但 Tagger 构建的是一种反向输送路径:
Web2 企业下单:
华为云、Stables、ReadiiTel、BlueSky Carbon Group 等合作方9M+ 美元的 B2B 订单,形成真实收入。
稳定币结算:
订单费用以 USD1 稳定币支付,保证跨境、即时、安全。
代币回购机制:
Tagger 用这部分收入去回购 $TAG 代币,实现从 Web2 现金流 → Web3 价值捕获 的闭环。
Fair Distribution 放大效应:
$TAG 并非集中在 VC 手里,而是按照劳动和工作量公平分发。这样一来,Web2 的现金流经过稳定币传导,最后落到 Web3 的建设者手中,完成一次价值再分配。
这条链路和传统模式的区别在于:
Web2 公司:订单 → 盈利 → 股东分红。
Tagger 模式:订单 → 稳定币 → 代币回购 → 社区和工作者收益。
同样的现金流,在Tagger这里被转译成了代币经济的持续动力。
如果把市场的叙事分成两类:
Web3大多数都是“造梦”:讲述未来无限可能,实际没有现金流,结果是交易者和空气博弈;
另一类是“做工”:只是做企业外包,没有代币与社区逻辑。
而Tagger 正在尝试的是第三条路:
用 Web2 现金流造血 Web3 生态;
用 DeCorp 制度把个人劳动纳入链上;
用公平分发让价值最终回到参与者手里。
现在回头看,Tagger 已经上了币安合约还拿到了WLFI、BNB Chain Foundation、BUILDon 等基金会的资金买入。
从以上也能看到AI在币圈的转变,如果说上一轮AI是 “讲故事者” 占据舞台,那么这一轮就是属于 “能把故事做成现金流的人”。
直播让我变现了一千万,我想我有资格聊下加密的直播赛道。
从2023年的夏天开始,自从见识到了Pepe开启的Meme狂欢后,我就一直想把土狗和直播结合在一起,我自学了剪辑,买了一大推二手的直播设备,做了皮套,我当时坚定的认为这就是我人生的风口。
老粉丝可能知道,刚开始就像风神昨天说的观点一样,没有实盘,资金量也小,而且Meme实时交易也算不上有趣味性,根本就没人看我的直播,播了好几天一个互动的人也都没有。
但当时让我坚持直播下来的理由:
1、进圈太晚,不靠创意出圈就无法赶上他人。
2、让新人进币圈最好的方式就是短视频与娱乐化,直播时能产生无数有趣的切片,让暴富效应的传播更加强烈。
3、人们习惯了抖音带来的生活娱乐改变,那直播带货这件事,就一定可以从Web2转到Web3。
最后的事情,大家都知道了,Meme狂暴牛市到来,我成功打开了币圈直播赛道的潘多拉魔盒,那些我2023曾经构想过的蓝图远比我想象中的还要恐怖。
未来直播赛道会怎么样呢?我认为一定是会更好的,因为大家现在看到的直播方式未来也会不断进化。
直播交易也许无法像Web2那样获得大众的传播和流量,但是不断去运营自己,中途学习到的交易技能,体会到的感悟,才是最大的财富,坚持就行了,真正的财富都是如同火箭般起跃的。
2023.12.18号我第一个的直播切片诞生,那时的我还被困在大山。
最后恭喜@Sidekick_Labs 发币!

Wlfi活动落幕, $B 的Launchpad才是下一幕
如果说活动让我们见证了Wlfi生态的凝聚力,那么 $B 的下一步,将告诉我们什么是真正的生态杠杆。
今天,我们聊三件事:
1、Wlfi活动结束后的新篇章
2、 B是第一个被Wlfi买入的意义
3、 Launchpad背后的生态信号
当Wlfi的热度活动完成,很多人以为“结束了”,但事实是,一个新的叙事窗口正在打开。
$B ,从Meme叙事切入,在最初以吸血逻辑撬动市场注意力,到如今即将上线Launchpad,意味着它从“流量入口”走向“生态基建入口”。
这种转变,不只是产品功能的增加,而是身份的重构。
Meme是流量,Launchpad是生态。
这背后的逻辑是:
Wlfi的生态版图需要一个承接点;
B作为第一个与Wlfi深度绑定的资产,自然成为那个承接器。
为什么要反复强调“第一个”?
因为在市场语境里,“第一个”永远是信号,是方向。
后续买入的项目,更多是兑现承诺,是活动规则的执行;
但第一个买入,是价值判断,是提前下注,是生态态度的具象化。
这就像创业投资里,第一个出资的机构,往往定义了项目的底层叙事和估值锚点。
B成为Wlfi买入的第一个项目,已经注定它不是普通的Meme,而是生态开篇的序章。
这个动作,市场会记住。
这不仅仅是数字游戏,而是心理认知的重塑。
市场会给第一个溢价,历史也会赋予第一个特殊的叙事地位。
B要上线Launchpad,这是件表面简单、实则极具信号意义的事。
为什么Wlfi不直接下场做孵化?
因为Wlfi的定位决定了它不能卷入过多运营,但它需要生态繁荣,需要新项目持续进入USD1叙事。
所以,它选择了一种方式:
让B成为“发射台”——承接生态,孵化想象,带来增量。
Launchpad不仅仅是一个产品功能,而是一种立场:
Wlfi希望在USD1上承载更多项目;
它用B传递了这个信号;
B成为生态基建的一环, narrative 完成升维。
官方推文已经暗示了这一点 👉
https://t.co/pHLSarNDZn
当B做Launchpad,它已经不是一个“项目”,而是Wlfi想要实现多链生态的杠杆。
Meme是流量叙事,Launchpad是生态叙事。
B从一个情绪驱动的入口,走到了生态价值驱动的节点。
这不仅仅改变了B的角色,也重新定义了它在USD1生态中的位置。
未来的图景很清晰:
Wlfi活动结束 → 热度沉淀为基础盘;
B从Meme转向Launchpad → 成为生态发射台;
USD1多链生态 → 叙事从单点爆发走向全面铺开。
如果你理解市场的逻辑,就知道:
叙事从“Meme”进化到“生态”,估值锚点将被彻底重置。
这不是一个单纯的产品升级,而是 从情绪到结构的跃迁。
所以,当别人还在讨论Wlfi活动的奖项兑现时,我们已经在看B的下一步:
Launchpad,这将是USD1生态真正的开场白。
能定义你自己的,只有你—交易杂文
最近闭关了很久,人生好像不断的在顿悟,感觉就像自己不断的去将自己的尊严踩碎,然后又努力的去捡起来,反复无常直至可以预见下一次的成功,原来成长不是顿悟,而是一次次撕裂和缝合。
直到那天,和镭射猫坐下来吃饭。没有想象中那么神圣,也没有想象中的高谈阔论。只是两个在熊市中还保有热情的玩家,慢热,但聊到链上时,话像脱缰了的野马冲了出来。那一刻,我突然理解了:想走得更远,不是靠情绪冲刺,而是靠把热爱熬成一种钝感。
牛市也好,熊市也罢,链上从会不缺钱。
缺的,是还能在扫链时心跳加速的人。
缺的,是还能为一个叙事或疑点还沉思良久的人。
不管扫链还是交易或者人生,其实就像是一场用一生去定义的比赛,一开始时大家都在场,但通往成功赛道的那最后一公里往往却不曾拥堵,只有拼尽了全力的人才被留下,没有人可以帮你,你得靠自己往前推。
去丢掉那些所有可以影响你心情或交易的监控地址吧,别让别人的策略干扰你的节奏,低流动性的阶段,是属于深度叙事者的季节,把每一个没Rug的币都当成谜题去思考,把每一次失败都当作坐标去修正。
别理任何人如何去评判你,去定义你的交易
我们不是为了被认可才来链上的,我们是来书写自己结局
因为能定义你自己的,只有你
链上见 ,Talk is cheap
熊市周期,拜托P小将们千万不要玩合约!!!
合约是内幕玩家转化成武器对市场进行攻击的最快捷有效的途径,90%合约的失败往往不是一次开单的失败,是从一单开始的错误,如同蝴蝶效应让你如同深陷沼泽,突然丧失掉所有的交易天赋,盈利时,那个高消费,高欲望,渴望更猛烈多巴胺的自身,早已无法回头,已经止盈的现金都会化作一次次的不甘心,重新充值回账户,而瞬息万变的市场早却已经将不理智的你抛出时代之外,最后借钱,欠贷,失去信用,如同被巨兽掐住了命运的喉咙,再也无法动弹半分,仔细看看身边想戒掉麻将,戒掉烟的人都没几个,合约更不可能,它会吞噬你掉一生的金钱观念与开心阈值,让你失败的时候对比他人的落差感更是放大千万倍,最后一击杀死你的所有人生。
据我了解,我身边22年熊市,没玩合约的链上玩家,现在财富永远锁死在了他们的账户里,去玩了合约的,兜兜转转经历了25年的Solana大牛市都只是回到了21年的起点,合约是赚钱的工具,但绝不是普通玩家留住财富的途径。
而熊市最好的方法就是找一群同频的人,一起研究新赛道,一起每日打卡扫链,互相分享版本认知,而往往这些人都会在下一个牛市里脱颖而出,璀璨夺目。
山林从不像四季起誓,都是缘起缘落,不要去刻意的追求不属于自己认知的财富,做好自己,坚持不懈,为之努力。
赚钱的机会,往往都是春季的满山花海,不是凌寒独放的寒梅,你看透后,人生又何必焦虑,因为金融周期的四季轮替,是天道法则,而不断在思考的我们赚钱也是必然,毕竟寒冬过后是花开。
Respect.
390m接了点 $B,聊下我从WlFI与 $B 构想出来的未来
冲狗久了,我认为一个币成功的本质就是比谁成功占据了市场的注意力,那回看 $B 就是WLFI 的流量辐射最直接的收益者,一个深度绑定“美国国债背书稳定币 USD1”的龙头叙事,且这个叙事目前在市场真的独一无二。
我作为一个只在币圈打新的人,USD1身为具有国债背书的稳定币,作为新的稳定币出现,那也说明了新的机会未来也会比老牌稳定币更多,暴富的故事也是,而 $B 又是钦定的龙头➕币安深度合作,所以未来usd1不管有多少利好都会多多少少直接映射到它身上。
从今天WIFL的推文:https://t.co/a2gkjKOMl1
其实也等于币安名牌了,因为市场上最赚钱的其实就是稳定币,而BN做了这么久的BUSD和FDUSD都还是和老牌稳定币USDT它们有很大的差距,而这次BN对于B的扶持态度也非常的明确了,备考美国背书的USD1,和老美一起搞起来一个新的稳定币,一起把加密市场做起来,就是最好的破局,所以对B的扶持也大,也表明了BN对WIFL的态度,这也是身为宇宙第一大所最爱用的阳谋,所谓强者之资。
所以现在我打算布局2个目前我比较能看到的盈利点:
1、赌上BN现货,以身入局CZ的阳谋,一起建设。
2、背靠BN与国债背书的新稳定币诞生,赌对标川普的空间叙事。
3、从嗯哼开始的热点发酵,市场的注意力起源其实也都毋庸置疑都在 $B上,这在现在的小熊市是很罕见的,我应该要学会为注意力买单与试错。
交易成功的本质,是专注自己。——交易杂文
在这个时代,玩家们拥有着信息监控最全的Dex,和无数活跃的阿尔法群,每一个人都平等的拥有着相同的信息来源,不再有偏差。但每个人却又都各执一念,产生分歧,所以在市场里,我们总会看到会有人拿到了大结果,但又有一些人惜败离场。
我站在其中,偶尔仰望成功的人说到,“早知道我也格局就好了”,也时常俯视失败的人说到,“还好这个我没上”。
而在无数的时间流失过后,我蓦然回首,发现那些成功的人,冠军的宝座也会常常换位,那些失败的人,也会守护自己的小确幸,只有那个随波逐流,放弃了自身思考的我,被遗留了在旧时代。
这样的我,不会交易,容易被群众Fomo,一天下来交易了无数的代币也不知道自己买的是为何,只知道,那个无知的内心含喊到“车头上了,我也跟着上点,死了算了。”
也许这样的我,应该把注意力放回自己的身上了,花比常人更多的时间精炼自己的交易,找出自己性格的优缺点,顺着自己的“基因”排序去做交易,弄懂自己为何物,找到真的属于自己的打法,让自己的交易脱离群众,学会为自己的调研和认知买单,掌握更好的深度思考模式。
我教会了很多人学会扫链,让很多人也拿到了自己人生的大结果,但今天起我要去教会我自己了,那个悟懂了很多道理,也做不好的交易的自己。
交易的本质,就是痛苦,感谢自己一直在进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