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肺功能和大脑内液体流动清理废物的能力直接相关。心脏功能变弱,大脑内各种有害蛋白质和其它废物不能通过脑脊液和血液的流通而有效迅速清除,脑残的速度也会加快。衡量心肺功能健康水平的几个比较容易测量或者估算的主要指标:安静时的脉搏,血压,最大摄氧量 (vo2max)
Maiken Nedergaard 介绍当年发现大脑胶状淋巴系统 (Glymphatic System) 的过程。有趣的是,人类前沿科技项目 (Human Frontier Science Program) 和 Have Fun Stay Poor 是同一个缩写。
金融业,地产业,保险业的公司,除非是你自家开的,底层风险很难评估,坏账常常被层层掩盖,利润常常被包装粉饰,存在突然死亡的巨大风险。很多人不理解这个底层机制,去重仓这类资产,沉浸于稳定利润和收益的幻觉中,直到被“突然死亡”击中的那一天。
深度睡眠时脑细胞之间的缝隙比平时扩张 60%,有助于大脑清理所谓"胶状淋巴废物" (glymphatic waste)。 否则废物堆积不能清理干净,慢慢形成斑块,脑细胞之间无法有效沟通,人开始感觉有脑雾,精神不振,慢慢就痴呆了。 绝大部分药物根本无法越过脑血屏障,无法直接发挥任何作用。不通过运动促进深度睡眠,不通过深度睡眠来健脑,以为口服药可以补脑,就好比家里垃圾成山愈演愈烈,臭味熏天,不去思考如何清理,幻想门口扫几下灰尘解决问题,这就是“连错都谈不上” (not even wrong), 可笑又可悲。
比如,纸上谈兵的人会说,这里放几挺机枪,这里放几门大炮,就可以击败敌人。有系统理解力的人就会知道,当年石敬塘伐蜀,每运一斗米就会损失 90%,到目的地的时候就只剩一升米 ;把下层士兵当牲口使,到了时间不让回家,或者给的赏钱不够,攻城时不顾死活的驱赶,士兵就可能哗变,把指挥官脑袋砍掉。
我们对于很多事物的理解属于“功能层面上的理解”,而不是“系统层面的理解”。就像很多人知道如何骑自行车,但无法清晰解释自行车运作的原理。很多人会买卖股票,会做各种自欺欺人的技术分析,但并不理解某个证券的底层资产具体是什么东西,公司的具体盈利和资产负债表,等等。在重大问题上,不断深挖,获得系统层面的理解力,是发大财和解决问题的正道。
糖和盐看起来都一样。不要相信外表。
不能自控的人,势必被别人操纵。
力量训练有两个极大的普通人没有意识到的好处:一是促进深度睡眠。二是肌肉发达后可以预防糖尿病,肝和肾相关的代谢的疾病。但是力量练习最好找教练进行个性化的训练,一是可以弥补自己的弱点,发掘自己的潜能 ;二是为了避免受伤。不要因为怕麻烦,或者想省钱,而不去找教练。
对那些三个星期前,洋洋洒洒写宏大叙事散文宣传世界要崩溃的人标注一下,置信度可以下调一下。下次再看到他们的散文,免疫力就会更强。
内向的人只是热爱内心的平静。在能给他带来真正平静的人周围,他会很外向。
类似的情况很多。个体会因为大部分人犯一些低级的错误,有一些常见的缺点,就把这些错误和缺点合理化,视为理所当然,不去努力纠正。
重视健康的人应当理直气壮的每天争取至少 9到 11 个小时的睡眠。大概分布是晚上 8-9 个小时,白天累计 1-2个小时的打盹和午睡。顶级运动员如 Usain Bolt, Lebaron James, Roger Federer 都是每天累积 10-12个小时的睡眠,这样比赛时才能有优异的表现。 从运动体验和对深度睡眠的促进效果来看: 早起运动比下午和晚上运动好 ; 多样化运动比单一运动好 ; 力量训练优于有氧训练,参杂一些高强度间歇训练优于单一的低强度有氧训练,有教练的个性化指导优于自己傻乎乎瞎练。 合理运动加充足深度睡眠之后,人的精神无比抖擞,无副作用,效果胜过所有补药。 而凡是阻碍你养成健康作息和运动习惯的外界因素,都应当严厉的六亲不认的努力将其排除掉。
这个理论来自 George Gilder 的 life after capitalism 一书。但是他对财富的定义实际上指的是“绝对财富”,而不是大多数人潜意识里认同的“相对财富”, 如果片面理解其理论,会被误导。
“真正的自由不是做你想要做的事,而是知道为什么你想要它”.
复活节。早起,打太极,做重训,游泳,桑拿共一个半小时,再睡个三十分钟回笼觉。沐浴着阳光,坐在草地上看三本书,感到神清气爽。Mel Robbins, CS Lewis, Carl Jung, 三个作者的文字值得细品。
极端优异的公司(或者资产),和平庸的公司(或资产)的区别:前者有自发的推动力,而且指数增长 (虽然短期内可能有大幅价格波动),然后你就坐那里,什么也不干。:)
极度悲观者认为做什么都没用,因此会选择躺平。极度乐观者认为什么都不需要做,因此也会选择躺平。所以极度乐观者和极度悲观者殊途同归。正如统计力学里面正无穷的温度和负无穷的温度是一回事。哈哈。
大家都是普通人 (五) 安重诲
财富实际上有两个不同维度的概念。 一个是绝对财富,定义为人类利用宇宙资源满足需求的能力。这类财富以技术和知识为核心,随着时间流逝而持续增长。从这个角度看,现在熟练利用各类 ai 工具的人,在这方面的体验,比五年前的顶级富豪都富很多,能够做更多的事。现代人用的微波炉,随时可以洗热水澡,夏天有空调,都是一百多年前顶级富豪也没有的奢侈。 社会上默认的财富概念,是一种对于绝对财富的控制和分配的权力,我称为‘’相对财富‘’。你不断在和周围的潜在竞争者比较竞争这种权力。一个公司可以做出很多技术先进的 ai 工具,但竞争激烈,付费者少,严重亏损,最后公司创始人仍然很穷,缺乏‘’相对财富‘’。 片面追求‘’绝对财富‘’,但‘’相对财富‘’匮乏,肯定不行。片面追求“相对财富”,但自己在竞争中过早累死,而无法见证几十年后绝对财富因为技术的发展而迅速增长,也不可取。
部分未上市私企的估值机制。
《五代史补》记载:当初,孟知祥将要占据蜀地时,上表请求迁徙家属。当时枢密使安重诲掌权,拒绝了他的请求。孟知祥说:“我明白了。”于是暗中送百两黄金 (2025年市价 32万美元)作为贿赂,重诲欣然接受并上奏朝廷,皇帝下诏允许。家属到达后,孟知祥对僚属笑着说:“天下人听说枢密使,都以为是天底下无与伦比的人物,谁知只用这百两黄金就搞定了,也没什么可怕的。”于是据险抗命。
理解世界和历史的一个角度是:大家本质都是戴着面具的,从个人到机构。每个人和机构都把想要展示给外界的那一面,通过面具示与人。 有巨大价值的能力,是通过面具的特征,及早洞穿背后的本质,理解后面的风险,很早就做出正确决策,而不去浪费自身资源和时间。
context 长而丰富的一个好处,是发现一些以前不知道的某些细节之间的关联性,并总结出一般性的规律。多读各种历史细节,会意识到现在某地发生的某件事,实际上是因为很多年以前在另外一个地方发生的另外一件事,很早就锁定结局了。理解了这种长距离的关联性的规律,会给自己节省很多资源和时间。比如说,因为在 t=0 的时候观察到某个现象,知道若干年后在某个地方必然会有巨大风险,因此第一时间就避开,根本不参与。
注意到一种有趣的现象,如果甲和乙曾经同时一起战斗,甲的生命受到即刻的威胁,乙如果这时挺身而出,冒着生命危险救了甲的命,那么甲和乙之间就会形成一种极为牢固的信任,很难被挑拨。这种信任感甚至会超过家庭成员,兄弟之间的信任。 李存勖和元行钦,李嗣源和李从珂,石敬塘和刘知远,就是这样的甲和乙的关系。 这种现象英文叫做 trauma bonding, 涉及到大脑激素分泌,共同的身份认同,等等复杂因素。 这大概可以解释退伍军人作为一个群体,为什么凝聚力和行动力远超其他乌合之众。也远胜“一起嫖过娼”,“一起分过赃”的关系。
“更聪明和更能有效合作,作为有效的进化策略,也有成本。更聪明需要耗费很多卡路里。所以更聪明需要能赚很多卡路里,才值得。与他人合作,可能会遇上免费搭车者 (俗称白嫖),所以必须有机制惩罚免费搭车者,与他人合作才能成为一种有效的进化策略。”
1933年四月罗斯福强行以一盎司 20.67 美元的价格收购公民手中的黄金。1934年一月底把黄金法定价格抬高到 35美元。如果那时候有自媒体,你读一些整天传播焦虑的小作文,听上去罗斯福好像是从公民手中抢劫了69%的黄金的价值,无法无天,活不下去了,世界末日要来了,对吗? 且慢。道琼斯工业指数,1933年四月的时候是 68点。1934年一月三十号的时候是 97点。到 1971年八月尼克松把美元和黄金脱钩的时候,是 890点。 换句话说,如果你 1933年四月把黄金被迫换成美元,但去购买等值于道琼斯工业指数的股票,等到第二年黄金法定价格重设时,你的投资也涨了 42%, 虽然不到黄金升值的 69%,但损失并没有那么大。 但是! 之后的 37年,你的投资回报是九点一倍,如果假设道琼斯指数每年有平均 4%的股息 (这是一个极保守的估计,三十年代的道琼斯指数股,实际每年股息接近 8%) 的话,累计回报超过 38倍。而这 37年,金价没有任何变动。 当年极度焦虑的囤积黄金者, 1934年到 1971年没赚一分钱,也没有股息来产生现金流。每天生活在一种充满戾气的愤世嫉俗的状态之中。 当年躺平买股指的人,不焦虑,不着急,不与陌生人辩论,不愤世嫉俗,拿着 38倍的回报偷着乐。
所有的事情都有因果逻辑,而且很多逻辑其实非常简单。 但因为各种复杂原因,一些事情来龙去脉的各种信息会被丢失或者掩盖,所以观察者只能看到部分的,碎片化的信息。局部和碎片信息无法拼凑出逻辑,因此会让人困扰,或者让人迷信于一些编造的虚假的,神化了的故事 (这和 AI 的 hallucination 幻觉机制完全一样). 但是,每当读史,把来龙去脉的信息收集齐了,发现原来逻辑如此简单,人就会本能的特别的兴奋。兴奋的原因在于发现凡事都有简单和强大规律可循,掌握了规律,也就可以避开迷信盲从的陷阱,更好的掌握自己命运。 然后就会有更大的动力,研究收集更多各类原始的和第一线的信息,以发掘和掌握更多的规律。
大家都是普通人 (四)任圜
美国的大学本科教育,尤其是名牌大学,有些部门被一些狗屁倒灶和寄生虫式的官僚所把持,是权力寻租的温床。它们需要更多的来自私营企业的直接竞争压力。
主动发起和加入叛乱的底层士兵,类似于初创企业中的付费客户。成功的初创企业,往往是在意想不到的地方发现市场的微小但真实的需求,而且能够越滚越大;成功的黄袍加身,往往是被中下层士兵裹挟造反,被迫顺势而为。
盘点一下历史中的各种兵变,很多往往是一种自下而上的涌现的现象。就是说,第一,必须有足够多的底层士兵有动机开始反叛 ,比如说被压迫得实在没有退路了,害怕自己被更高层屠杀,或者说有更多金钱的诱惑; 第二,这种反叛必须能够有持续的正反馈机制不断传导和扩大,才能成功。正反馈机制包括可以抢到更多的财物,有更多叛军加入声势更壮大因此被迫裹挟,等等。 926年皇甫晖在邺都的兵变,783年的泾原兵变,934年李从珂在凤翔诱导攻打自己的部队反水,都是成功兵变的范例。 中高级军官,单凭自己的空想,如果没有足够多底层士兵的强烈支持,根本不可能发动起兵变,反而可能被下级士兵砍掉脑袋。如果不能就近抢到更多财物维持运作,如果不能招募到更多兵员加入,那也很容易垮掉 (类似企业的现金流断裂)。
搞 podcast, 直播这种流量的游戏有很多弊端: 一是每天实际上很累,消耗时间很多。 二是大家潜意识都是在玩社交地位攀比的游戏,随口乱喷,所以实际上很难深度思考。 三是实时对话,往往不经大脑,言多必失,而且无法收回。失误之处,会被不友好的人断章取义,反复拿出来攻击。 而且一旦要和很多人实时对话,会有压力迅速做出反应,情绪会被裹挟,很难做到别人恐惧我贪婪,或者别人贪婪我恐惧。 有些人本来可以躺平回报更好,但天天要出来玩流量的游戏,要装逼。这样自己扰乱了自己的思维和情绪,熊市一来,马上现原型。
下图出自微信公众号“倾听历史观”. 这是唐朝在 756年之后的实际地域控制图。绿色区域都是不听命令的蕃镇,和朝廷打打谈谈 120多年。879年黄巢造反后彻底切断了江南和长安之间漕运的联系,所以唐廷没多久就完蛋。真正理解一个复杂系统的核心结构,要看它是怎么在一个关键节点被摧毁的。 话说老夫小时候成长的区域,唐朝时叫“山南东道”。“道”这个词在中国不怎么用于地名了。去日本看到“北海道”,“东海道”这些词,在京都大街小巷行走时,总会有种穿越回唐朝的感觉。
最近和一位好友聊天的时候,意识到其仓位管理上缺乏自制力。操作上经常就是一拍脑门跟着感觉就大进快上,这样遇到突如其来的价格波动时,手上没弹药了,就开始难受。这种难受会放大恐慌的情绪,之前各种言之凿凿的理性就全没有了,别人恐惧自己也就被迫跟着恐惧。 自制力的实施,说起来很复杂,但操作其实也很简单,把计划的细节书面写出来,仓位管理上给自己画几道红线:比如说现金仓位的绝对值不能低于一个安全线, 比例也不能低于一个安全线,等等。每天操作之前必须检查确认没有越过自己画的红线。 这其实和我十几年前提倡的称重减肥法是一个道理:每天吃晚饭的时候吃几口就称一次重量,高于某个目标值就停止进食。目标值每天降低 0.2 公斤,按照这个速度减重,一个月就小见成效。攻无不克。
打算写篇文章,“论别人恐惧我贪婪的艺术”.
读史越多,感触越深的是:大多数失败是思维模型完全不对,或者经验 (情绪记忆)匮乏, 遇到陌生场景根本不知道如何应对,缺乏对风险的敬畏。 大部分人对历史的理解根本不到加减乘除的水平,只有当你进阶到微积分的层次后,才能意识到其中的各种荒谬可笑,才能更加敬畏知识的力量。
失望是一个残酷但高度有效的老师。 当生活不如意,那种认为有更高权威会主持正义,自动解决一切问题的幻想破灭时,它会迫使人改变。 弱者会自暴自弃而慢慢崩溃,强者会直面现实开始成长。成长的人发现抛弃天真的幻想,直面现实后,臆想中的困难被慢慢克服,甚至有一天自己被外人误以为是可以解决一切困难问题的权威。 李克用起初是唐廷的忠犬,在平定黄巢起义中依靠沙陀骑兵的硬实力起了决定性作用。这时候他还相信唐廷会赏功分明,给他应得的回报。但 884年上源驿之变,李被朱温暗算,差点身死。唐廷没有主持公道,反而和稀泥,息事宁人。这是赤裸裸的背叛,等于告诉李克用:你的忠诚一文不值,朝廷靠不住。 从那以后,李克用心态变了。他不再指望唐廷撑腰,转而把晋阳(今太原)打造成自己的根据地,建起独立势力,奠定了五代十国中后唐的基础。
Michał - Chinese flute: 亂紅 (Flowers in a Riot of Colour)
Lo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