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要让人夺走你的梦想,面对“毒舌”,你要做的就是持续努力,找到方法,持续迭代!完成从挫折到成功的蜕变!
迈克尔•乔丹高中时甚至被校篮球队拒之门外。
许多名人在成功之前都曾遭遇失败与拒绝。茱莉•安德鲁斯(Julie Andrews)在自传《家》中回忆,12岁时她在米高梅试镜,得到的评价是“不够上镜”。J.K.罗琳的《哈利波特与魔法石》被12家出版社拒绝,才最终被一家小型出版社接受。披头士乐队被Decca Records拒签,理由是“声音不讨喜”。华特•迪士尼因“缺乏想象力”被报社解雇,迈克尔•乔丹高中时甚至被校篮球队拒之门外。
是什么让一些人能从失败中崛起,而另一些人却被挫折击垮?心理学家称之为“自我效能”(self-efficacy),即对自己实现目标能力的坚定信念。这一概念由斯坦福大学心理学家阿尔伯特•班杜拉于20世纪70年代提出,如今广泛应用于教育、医疗、管理、运动及社会问题解决等领域,成为“积极心理学”的核心,强调培养优势而非消除弱点,就是我们说的扬长。
自我效能不同于自尊,它是对特定能力的自信,而非整体自我价值的感受。班杜拉教授指出,高自尊可能通过降低目标轻易获得,但高自我效能的人即使自尊不高,也会因相信努力能带来成功而坚持不懈。迈克尔•乔丹曾说:“我无数次失败,但这正是我成功的原因。”失败若来得太容易,人们可能无法学会从批评中成长。班杜拉常在邮件签名中写道:“愿效能的力量与你同在!”
创新者的天才常不被理解。华纳兄弟曾质疑有声电影的价值,称“谁想听演员说话?”乔布斯与沃兹尼克推销早期苹果电脑时,被Atari和惠普拒绝。爱迪生发明电灯经历了上千次实验,他说:“我没有失败1000次,电灯是1000步后发明出来的。”
这种韧性从何而来?有时是天生的乐观,如同让一些孩子在贫困或虐待中仍能坚强成长的品质。自我效能还可通过掌握任务、模仿成功者、以及“口头说服”——即有效的鼓励而非空洞赞美——来培养。埃默里大学的弗兰克•帕贾瑞斯教授表示,教师应学会如何帮助被认为能力不足的孩子建立信心,打破固化的心理习惯。
韧性可在任何年龄培养。哈佛大学心理学家罗伯特•布鲁克斯研究韧性多年,建议避免自我挫败的假设,如被解雇或分手后认为再无机会。G.K.却斯特顿年轻时被老师嘲笑“头脑空空”,却成为英国著名作家。布鲁克斯强调,害怕羞辱是人生一大障碍,许多人因怕犯错而不敢冒险。
若缺乏实现目标的天赋怎么办?这是个难题。心理学家建议客观评估通过努力能提升多少,或寻找其他释放热情的途径,如做教练而非选手。苏斯博士若在27次被拒后放弃,世界将少了许多经典。亨利•福特曾说:“无论你觉得自己行或不行,你往往是对的。”坚持信念,梦想终将照亮现实。
From X
Disclaimer: The above content reflects only the author's opinion and does not represent any stance of CoinNX, nor does it constitute any investment advice related to CoinN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