Vitalik 在上海区块链周提出“Not your silicons, not your keys”(不是你的硅/硬件,不是你的私钥) 这一新观点,挺有意思的。@VitalikButerin 和 GPT 沟通解读一下: 在过去十年中,硬件逐渐成为信任链中最脆弱的环节: 手机钱包、Ledger、TPM、安全模块,都在芯片层面存在闭源固件与后门风险。 芯片供应链被少数厂商垄断,制造可信度几乎不可验证。AI、ZK、FHE 等计算都依赖 GPU/TPU/NPU,而这些运算平台几乎完全中心化在英伟达、AMD、台积电、三星等手中。 这意味着:如果硬件层出了问题,密码学再强也没用,因为攻击可以在“你看不见的硅”中发生。 Vitalik 的意思是:在可验证计算的时代,“加密”不再只是一串数学公式,而要扩展到“谁执行了这串公式”。 AI 的发展让“硅的主权问题”变得更现实、更危险。原因有三: 1. AI 模型的运行离不开封闭硬件 比如 LLM 都在 GPU、TPU 等封闭平台上运行;它们的行为、缓存、数据流动路径、甚至推理权重,都在芯片层上“黑箱执行”。这意味着:即使你有完全开源的 AI 模型,也无法验证推理过程中是否被篡改或外泄。 2. AI 是新的“操作系统级中介” 人们不再直接操作计算机,而是通过 AI 助手(ChatGPT、Claude、Gemini)来操作世界。这等于说——我们的思考、数据、创作,越来越依赖“别人的硅”。所以 Vitalik 的这句话,不仅是关于安全,也是关于主权与自主性。 3. AI + 密码学 = 未来信任的根基 在 AI 生成、验证、交互的时代,ZK(零知识证明)、TEE(可信执行环境)和 FHE(全同态加密)正好可以提供一条路径:让 AI 模型在加密状态下运行;让用户验证结果未被篡改;让硬件、软件、模型三层形成可验证的信任闭环。这正是 Vitalik 想推动的方向。 未来应该怎么做 对个人: 1. 尽量掌控你的计算环境,重要的钱包、密钥操作在离线电脑上执行(正如 Vitalik 自己那样)。AI 或隐私敏感任务尽量用本地部署版本(如 Llama、Ollama、PrivateGPT 等)。使用开源硬件钱包而非闭源品牌。 2. 使用可验证的软件与硬件组合,选择开源系统、可复现构建(reproducible build)的软件。关注硬件可验证项目(如 RISC-V、开源 FPGA、ZK-friendly 芯片)。 3. 关注“加密验证计算”的普及,ZK / FHE / MPC 等隐私计算技术正快速落地,将来每个用户都可以验证 AI 或 DApp 的执行正确性。 对行业与开发者: 1. 推动“可验证硬件”生态,开源硬件芯片、可审计固件、安全执行证明(TEE + ZK)将成为新的基础设施。2. 构建 ZK + AI 的信任层,未来的 AI 模型应该自带“ZK 证明”:模型在什么硬件上运行,使用了哪些权重,输出是否被修改。 3. 推动“个人主权计算”理念 区块链的下一个十年,不是“去中心化金融(DeFi)”,而是“去中心化计算(DeComp)”:每个个体都能控制、验证、加密自己的计算环境与数据。
From X

Disclaimer: The above content reflects only the author's opinion and does not represent any stance of CoinNX, nor does it constitute any investment advice related to CoinN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