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说「更快的 L2 区块时间」并不重要? ———————————————————— 现在大家都在吹嘘L2的区块时间越来越短,我觉得是时候聊聊这到底是怎么回事了。 具体来说,咱们来搞清楚L2区块是什么?它跟L1区块有啥区别?以及为啥我们其实不用太在意L2的区块时间——尽管它确实是个挺有趣的工程指标。 🔻啥是区块? 早年“区块链”这个词还有点意思的时候(大概2009年左右),区块这个概念就被提出来了,因为我们需要一个单位来打包一堆交易,然后交给共识机制处理。 比如说,在比特币上,每个挖矿的人(区块生产者)会试着把一些交易排好序,满足工作量证明(PoW)的要求,然后把这个区块广播到网络上。其他节点会检查这个区块是不是真的符合PoW标准。 在以太坊上,现在用的是权益证明(PoS)和账户模型,区块生产者会在执行完每个区块后,算出一个区块链状态的哈希值(状态承诺),验证者再重新算一遍这个值,方便验证区块是否靠谱。 总体流程一直是这样: 1️⃣挑一些交易,排个序,这就叫一个区块。 2️⃣计算一些特定的东西(比如PoW难题或者状态承诺),加到区块上。 3️⃣把这个区块和附加数据广播给网络上的其他节点。 4️⃣其他节点重新算这些数据,跟区块生产者发来的比对一下。如果一致,就接受这个区块。 在L1上,区块很重要,你得通过区块来检查链的完整性,处理分叉也是按区块来的,等等。 总结一下:区块是共识机制里一个核心的基本单位。 🔻啥是L2区块? L2之所以存在,是因为共识过程太慢,而去中心化需要支持那些跑得慢的电脑和网络。L2的办法是把交易处理甩给最快的机器,然后把一个可验证的执行摘要发到L1上进行共识。 简单来说,现在大多数L2其实是中心化的系统,假装自己是区块链——但这没啥问题。 这时候区块时间就变得有点模糊了。L2继续造区块,主要是为了兼容L1的软件,但这基本上是人为搞出来的。把摘要发到L1时,L2通常会把好几个区块打包成一批,降低成本。 虽然偶尔需要状态承诺来做欺诈证明或者有效性证明,但不是每个区块都需要。所以,L2的区块基本上没啥大用。 有人说他们的L2区块很快,其实就是调了个系统配置,把区块时间缩短了。虽然他们还是得在每个区块里处理一定数量的交易,但也就这样了。 🔻那啥才重要? 作为一个用户,你在乎的只有一件事:就是交易来回的时间。换句话说,我的交易送到 L2 的 sequencer,被执行,然后结果出现在我用的RPC节点上,这得花多久?咱们重点看最后一步,把交易执行结果传给RPC节点要多少时间? 慢一点的区块链通常是等到一个区块结束才发给其他节点。Solana开了个头,提出可以“流式传输”区块,只要处理完交易,就立刻发给其他验证者。 Solana把这些分成“条目”(最多64个交易一组),然后再分成“碎片”在网络上传输。我们有篇深度文章专门讲这个,有兴趣可以看看。这些数据是从领导节点持续流到其他节点的,也就是说,你能在区块结束前就知道交易执行的情况。 现在L2也开始抄这个机制,比如Base推出了Flashblocks,把原来的2秒区块时间拆成200毫秒的小子块。 MegaETH有“迷你区块”的概念,在测试网上每15毫秒出一个(大部分时候是这样)。Eclipse直接用了Solana的条目/碎片系统。这样用户就不用等太久,交易就能执行,体验上挺不错! 但说白了,这里的真正亮点是“缩短网络通信的间隔”。跟什么区块天生比别的强没啥关系。我们只是把区块切成更小的块,然后一边执行一边并行传输。你管这些小块叫区块、迷你区块还是碎片,都无所谓。最终目标是更快沟通,而不是区块本身变得更好。 #ETH #Layer2
From X

Disclaimer: The above content reflects only the author's opinion and does not represent any stance of CoinNX, nor does it constitute any investment advice related to CoinN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