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yperliquid、Monad 和 Sonic 如何革新共识机制
————————————————————
新一代 L1 项目如 Hyperliquid、Monad 和 Sonic 虽然在一定程度上解决了对 L2 的依赖,但它们如今也面临新的挑战
📍本文将从八个部分带你深入分析这三个项目如何应对区块链三难困境以及革新共识机制设计
1)共识机制能拯救区块链吗?
2)Hyperliquid:高速低成本的去中心化交易平台
3)Monad:为性能和扩展性优化的L1
4)Sonic:高速低成本的EVM兼容L1
5) 图表对比
6) 借力以太坊生态
7)L2是以太坊的扩展答案吗
8)结论与思考
1)共识机制能拯救区块链吗?🔻
共识机制是区块链的“游戏规则”,确保网络中的每台电脑都同意哪些交易是合法的、按顺序被验证并记录到链上。简单说,它让分布式网络保持一致,防止作弊。
区块链面临一个经典难题——区块链三难困境:速度、安全性和去中心化,项目通常只能优化其中两项,牺牲第三项。
🔹速度:交易处理要快,用户体验才好。
🔹安全性:防止黑客篡改数据或双花(同一笔钱花两次)。
🔹去中心化:权力分散,不被少数人控制。
共识机制就是“防火墙”,确保网络同步运行,每个节点按相同顺序处理交易。以下是几种主流的共识机制
——PoW:矿工用算力解数学难题来添加区块,获得加密货币奖励。安全但耗能巨大、速度慢(比如比特币、2022年前的以太坊)。
——PoS:验证者抵押代币来争取创建区块的机会,节能且更快,但可能偏向“有钱人”(比如2022年后以太坊、Cardano)。
——DPoS:代币持有者投票选出代表来验证交易,速度快、可扩展,但可能不够去中心化(比如EOS、Tron)。
——PoA:由可信节点验证,效率高但去中心化程度低(比如VeChain)。
尽管区块链承诺去中心化,但实际性能往往不尽人意,尤其是蓝筹项目
🔹BTC:平均每秒7笔交易(TPS)。
🔹ETH(PoS后):15-30 TPS。
🔹对比Visa:日均1700 TPS。
这差距导致网络拥堵、延迟和高手续费,暴露了扩展性的瓶颈。
🔸1.2 新一代共识机制
新兴的Layer-1 区块链,比如 Hyperliquid、Monad 和 Sonic,正在设计全新的共识机制,专门解决速度、扩展性和影响力的难题,同时增强用户信任。
本文将深入分析这三个项目如何应对区块链三难困境,革新共识机制设计。我们会从项目背景、共识机制、与以太坊的关系、扩展性方案、实际应用、资金与治理方式,以及面临的挑战逐一探讨。
2)Hyperliquid:高速低成本的去中心化交易平台🔻
Hyperliquid 是一个为高速、低成本去中心化交易设计的L1区块链,分为两大支柱:
1️⃣HyperCore:链上引擎,支持永续期货和现货订单簿,区块确认只需一秒。
2️⃣HyperEVM:兼容以太坊的智能合约平台。
传统 L1 在去中心化、性能和易用性之间总要做妥协,而Hyperliquid的目标是打造一个高性能、全链上的交易生态。HyperCore 能处理高达 20万订单/秒,未来通过节点软件升级还能进一步提升。
HyperEVM 让 Hyperliquid 接入了以太坊的智能合约生态,把HyperCore的流动性和金融工具开放给开发者,助理 DApps 与区块链组件无缝交互,兼顾效率和用户体验。
🔸2.1 共识机制:HyperBFT
Hyperliquid起初使用Tendermint共识算法,但为了支持高频交易和更高吞吐量,开发了 HyperBFT。这是一个结合 PoS 和 BFT 的混合机制,基于HotStuff协议,优化了高吞吐、低延迟和强安全性。
--PoS:验证者抵押 $HYPE 代币生成区块,节能且安全。
--HyperBFT:比传统PoW更高效,同时保持稳健防御。
🔸2.2 扩展性与速度
HyperBFT的区块确认中位时间仅 0.2秒,延迟低于 0.9秒。链上订单簿媲美中心化交易所,支持 50倍杠杆、一键交易和止损功能。
Hyperliquid在高吞吐场景下表现卓越,单节点可处理 20万TPS,无需分片。目前的限制主要来自网络延迟和验证者分布。
🔸2.3 挑战
验证者数量少(安全性):Hyperliquid目前只有 16个验证者,对比以太坊的80万+,显得较为中心化。未来计划增加验证者以提升去中心化。
未经验证的抗攻击能力:2024年,价值 23亿美元的$USDC 桥接曾被黑客攻击,暴露了中心化带来的安全风险。
中心化争议:2025年3月,$JELLY 代币事件引发热议。一名交易者通过操纵平台清算系统,造成价格暴涨400%,导致Hyperliquid的资金池承担了 60万美元到1000万美元 的未实现损失。最终平台干预并下架了$JELLY合约,引发关于去中心化和治理透明度的争论。
高杠杆风险:2025年3月13日,一名大户通过高杠杆清算 $ETH 多头头寸,造成HLP资金池约 400万美元 损失,凸显市场操纵和风险管理的漏洞。
竞争压力:Hyperliquid的闭源代码和缺乏自动验证者惩罚机制限制了透明度。与Solana、Monad、MegaETH和dYdX等高吞吐平台竞争激烈。
扩展性瓶颈:尽管设计支持高TPS,但在极端情况下(如大规模杠杆交易),可能面临流动性压力或验证者协调延迟。
3)Monad:为性能和扩展性优化的L1🔻
Monad 是一个兼容以太坊虚拟机(EVM)的 L1 区块链,专注于扩展性和性能,采用 并行执行 和 MonadBFT 共识机制。
Monad 目标是实现 1万TPS,区块生成时间 0.5秒,确认时间 1秒,同时保持去中心化,解决以太坊的瓶颈(如慢速、高费用和扩展性不足)。其测试网已于2025年2月19日上线,主网预计今年年底推出。
🔸3.1 共识机制:MonadBFT
Monad的核心是 MonadBFT,这是对HotStuff BFT协议的优化版本,结合了流水线执行和高效通信。
MonadBFT:将HotStuff的三阶段流程简化为两阶段,提升验证者速度。验证者轮流担任领导者,提议区块并收集投票形成“仲裁证书”(QC),证明前一区块已达成共识。超时机制确保领导者失败时网络仍能运行。
并行执行:节点先就交易顺序达成一致,再通过多线程并行执行交易,采用乐观执行策略,确保结果与顺序执行一致,同时大幅提升吞吐量。
PoS:验证者抵押代币参与,经济激励保障网络安全。
MonadBFT通过降低通信开销,为实时dApps提供可扩展、可靠的确认。
🔸3.2 扩展性与速度
Monad结合MonadBFT和并行执行,处理交易无需分片,理论上可超过 1万TPS,确认时间低于1秒。实际表现取决于网络延迟和验证者分布。
🔸3.3 挑战
执行复杂性:乐观并行执行可能导致不一致、回滚或漏洞,增加开发和维护成本。
网络延迟:实际TPS和确认时间受验证者分布和延迟影响,可能达不到预期。
未经验证的规模:主网上线前,1万TPS的承诺尚未完全验证,可能存在bug或瓶颈。
竞争压力:Sonic、Arbitrum、Solana等高吞吐平台可能抢夺开发者和用户。
学习曲线:尽管兼容EVM,MonadBFT和MonadDB等独特系统可能让开发者上手较慢。
中心化风险:早期由基金会控制,代币模型集中,可能威胁长期去中心化。
4)Sonic:高速低成本的EVM兼容L1🔻
Sonic 是一个EVM兼容的L1区块链,继承自Fantom Opera生态,专注于高吞吐和亚秒级交易确认。
Sonic的最新共识协议 SonicCS 2.0 带来显著提升:共识速度提高 2倍,每轮次内存占用降低 68%(从420MB降至135MB),降低验证者资源需求,提升扩展性。
这些升级解决了以下问题:
——交易处理慢
——运营成本高
——生态碎片化
Sonic通过 FeeM计划(将高达90%的网络交易费用返还开发者)激励dApp开发和采用。
🔸4.1 共识机制:Lachesis
Sonic的 Lachesis共识 结合了 有向无环图(DAG) 和 异步拜占庭容错(ABFT),超越了Fantom Opera的基础。
--ABFT:验证者异步处理交易和交换区块,消除传统PBFT系统的顺序延迟,提升吞吐量和韧性。
--DAG:交易以顶点表示,依赖关系为DAG边,支持并发添加区块,形成网状结构而非单一链,加速验证。
--PoS:验证者需抵押至少 50万$S 代币,批量处理交易形成事件区块,当足够验证者确认后成为主链“根”,实现亚秒级确认。
🔸4.2 SonicCS 2.0:共识机制升级
Sonic于2025年3月27日推出 SonicCS 2.0,采用DAG+重叠选举,计算量和内存占用降低68%。实验显示,Sonic主网200轮次数据平均加速 2.04倍(1.37倍到2.62倍),支持 超1万TPS,确认时间亚秒级。SonicCS 2.0即将上线主网,详细技术报告将发布。
🔸4.3 扩展性与速度
Lachesis共识结合DAG的灵活性和ABFT的完整性,无需分片即可实现快速、安全的交易确认,支持无缝扩展。SonicCS 2.0理论上可达 39.6万TPS,实际测试已达 5140 TPS(数据来源:@AndreCronjetech
)
Sonic完全兼容EVM,通过矢量化操作和重叠选举优化性能,提升验证者和dApp效率。
🔸4.4 挑战
共识复杂性:高负载下,Lachesis可能引发复杂依赖或验证延迟,增加漏洞风险。
开发者适应:尽管兼容EVM,SonicCS 2.0的矢量化投票等功能可能需要开发者调整工作流程,减缓采用速度。
网络延迟:亚秒级确认和1万TPS依赖验证者分布和延迟,实际表现可能下降。
未经验证的规模:SonicCS 2.0上线前,1万TPS尚未完全验证,可能有瓶颈或bug。
L2竞争:以太坊L2(如Optimism、zkSync)提供类似性能且成本更低,Sonic需通过Sonic Gateway桥接增强互操作性,但作为独立L1仍面临挑战。
中心化风险:50万$S的抵押门槛和Sonic基金会的早期控制可能导致权力集中,影响去中心化。
5)图表对比🔻
6)借力以太坊生态🔻
Hyperliquid、Monad和Sonic都兼容EVM,让开发者能用熟悉的工具和智能合约,在高性能基础设施上部署dApp。这带来低成本、高吞吐的交易,同时利用以太坊生态无需重写代码。
赋能多样化dApp,这些L1提供亚秒级确认和高TPS,适合各种dApp:
🔹Hyperliquid:提供快速、安全的DEX交易,链上订单簿媲美中心化交易所。
🔹Sonic:亚秒级确认助力高效DeFi应用。
🔹Monad:1万TPS、1秒区块时间和单槽确认,全面提升性能。
超越Web3:企业潜力
这些网络的速度和扩展性使其适用于金融、供应链和支付等企业场景。零售商可处理高频支付降低成本,医疗机构可实时保护患者数据并兼容现有系统。
7)L2是以太坊的扩展答案吗?🔻
为什么需要Hyperliquid、Monad、Sonic这样的新L1?L2不是已经解决了扩展性问题吗?
L2(如Arbitrum、Optimism、Base)通过链下处理交易提升L1扩展性。Arbitrum可达 4000 TPS,Base计划2025年中实现 0.2秒Flashblocks。但L2依赖以太坊的安全性和确认机制,继承了其局限性。例如,乐观Rollup需要欺诈证明,可能导致确认延迟,影响需要快速确认的应用体验。
新L1通过先进共识机制直接解决这些问题,无需依赖以太坊基础设施,避免了欺诈证明或L1区块时间的瓶颈。但新L1也有风险,比如去中心化程度可能较低,开发成本较高,且缺乏以太坊的历史信任和稳定性。
有人认为“L2 更快、更便宜、更安全,L1 的复杂共识机制引入风险和高成本”。但 L2 的扩展性受限于以太坊,交易确认时间依赖 L 1区块确认。新 L1 追求独立性和速度,但需证明能安全服务亿级用户。
核心问题:新共识机制能彻底解决L1扩展性问题,还是必须结合L2的折衷方案?这需要区块链社区持续研究和讨论。
8)结论与思考🔻
当前市场流动性分散且不稳定,吸引用户和开发者的注意力是个大挑战。要推动采用,必须优先满足用户和开发者的实际需求。
说白了,用户不在乎底层技术有多炫酷,他们想要:
——丝滑体验:交易快、手续费低,尤其是微交易。
——安全保障:资产和数据稳如泰山,增强信任。
——丰富功能:链上有足够好玩或实用的应用。
L1 和 L2 都需要为这些需求而战。与其一味追求“最强技术”或过度优化共识机制,不如务实一点,打造对开发者和用户最友好的网络。
总的来说,Hyperliquid、Monad和Sonic等新L1通过创新共识机制摆脱L2依赖,但也面临挑战。比如Hyperliquid的验证者数量少(仅4个节点就可能引发合谋风险),暴露了安全漏洞。增加验证者、加强桥接安全、实施实时监控和异常检测能提升韧性。
开发者需在安全、扩展性和去中心化之间找到平衡,通过主动风险管理建立信任。用户则应关注平台的安全措施,开发者需优先构建稳健的防御机制。
让“开发者搞定技术活”,优化共识机制的权衡;同时别忘了用户,他们只想要响应快、效率高、安全且去中心化的应用。这些新设计正在突破共识机制的极限,未来如何演变、如何与竞争者融合。
#Monad #Hyperliquid #Sonic #Layer2
🔹原文编译链接:https://t.co/avbjHnMurb




From X
Disclaimer: The above content reflects only the author's opinion and does not represent any stance of CoinNX, nor does it constitute any investment advice related to CoinN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