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Web3 Festival一周年杂记|烈火、泡沫与建木之树 —一名入圈一年项目builder的行业观察 一、KOL:牛熊是一台无情的筛糠机 又是一年香港Web3 Festival,纵观各大酒局、私董会和展台间,最直观的感受是——“KOL通胀”比美元通胀更触目惊心。以下可能有些得罪人的话,但还是希望以真实的感受记录下来,就当作日记本吧。 虽然市场很熊,但这次大会和side events还是可以看到很多人西装革履端着香槟高谈“百倍赛道”,有人精心打扮拍照直播“行业趋势”, 这场去伪存真的泡沫中,KOL已分化为三类: - 真龙在渊派:主业是连续创业者或顶级投资人,分享观点纯属兴趣,观点输出如呼吸般自然,不过度宣扬自己。这类人不会出现在人多的大会场,都是私聊局,往往在熊市悄然布局,牛市时一鸣惊人; - 流量乞讨派:靠抱团喊单、制造FOMO为生,护城河浅到一场暴跌就能冲垮,正陷入“不摇旗就失业”的焦虑循环; - 拍照打卡派:把参会当上班,把合影当KPI,用精修照片构筑“行业精英”人设,各种擦边混圈kol跑会拍照,at一堆人,彰显自己的人脉。 由于大部分散户的信息源都来源于推特,这里不得不说,散户的困境赤裸而残酷——Twitter上90%的KOL从未参与过项目实战,北美builder的前沿动向传至中文圈已成半年前的冷饭。有认知,参与过项目,拿过结果的KOL可以说极少,好的建议就是不要信那些推特上或跑会认识和你称兄道弟的KOL(我因为相信被割过)!不要相信那些天天吹自己人设的KOL(已经翻车好多人)!不要相信收益截图或者内幕消息(可以p图或拿别人的来装样子)! 总结一下:主要身份是KOL的人基本上不用看。 在圈内有工作的且愿意分享行业动态的可以看,在业内长期专注于某一赛道(DeFi、NFT、撸毛等)输出干货和方法论的可以研究,他们往往在这个赛道深耕多年,散户可以每个板块选一两个头部的关注。那行天天发广告➕拍照p图立人设的就可以忽略了,要记住,你的注意力很宝贵,别被他人的八卦充斥你的生活,否则当普通人的信息源被推特KOL和抽象话社区垄断时,注定沦为“共识炮灰”。 这个行业最残酷的真相是:你永远赚不到超出认知的钱,但总有人能赚走你认知缺陷的钱。 遥想当年的KOL,写一篇深度研报,或万字长文才能带飞整个社区,现在刷十条推特都是一些没用的垃圾信息,或是彰显自己吹捧自己的无营养内容。 当行业从“认知差”滑向“信息垃圾战”,真正值得关注的,永远是那些本职做到极致后顺便成为KOL的人。 二、项目方、交易所与VC: ▪️项目方: 1、靠VC攒局,发币卖货的日子已经过去了,必须要回归商业本质,找到产品市场匹配(PMF),解决用户需求,找到商业模式,有真实收入的才能在下一波存活; 2、产品+营销双轮驱动,既要Build满足市场需求的产品,也要做好市场和社区,满足币圈对注意力经济的极度需求; 3、靠叙事做大基建的时代已经结束了,高估值低流通的项目也没有生存空间了,所有VC项目估值体系在重构,老项目都在洗牌,新项目也会面向真实应用和消费者需求,币圈内全是镰刀,需要更多外部韭菜进入。 ▪️交易所: 1、上币的核心逻辑还是用户增长和流量,交易所并不关注行业变革和趋势,这就是几周爆火的Meme比几年认真Build的项目更容易上所的原因,行业发展与我何干,增长用户和赚钱才是交易所第一诉求。真正的Builder一次次的心寒。 2、行业老大币安也缺乏流动性,VC币一上线就暴跌,早已失去了暴富效应,整个CEX也需要变革和重新洗牌。 3、链上发行资产和交易的大势随着Trump这类meme币的发行开始加速,新一代的链上交易所如GMGN和HyperLiquid爆发,传统CEX不变革就会被时代淘汰。 ▪️VC 1、目前生态中的弱势群体,这轮损失最大的就是VC,从曾经给项目指点江山,抓住一个好项目就是百倍的收益,到现在被项目方割肉,鲜有赚钱。TGE后卖货也是项目方和做市商先挣钱。 2、VC转向二级投资,二级价格比一级低那么多为何还要早期进入,一级估值 1.5 亿的 StakeStone,钱包 IDO 发射后,市值只有 5000 万刀,这还是当年的 LSD 板块龙头之一,VC 们这都投了个寂寞,还不如直接二级买币。 3、有实力跨越周期的VC一级反而都在转确定性强的合规项目和满足了PMF有商业收入的项目。 4、极少的“天王机构”正在成型,那些穿越两轮牛熊仍能精准下注的老牌VC,已建立起堪比主权基金的资源网络。这次和一位亚洲顶级VC的CEO聊天,他说币圈分为三个周期: 1️⃣市场流动性多、项目少 2️⃣市场流动性多、项目数量中等 3️⃣市场流动性少、项目暴多 现在处于第三阶段,这次去香港大会就会发现比去年冷清,全是项目方,vip室空着没人,来看展会的人都没多少,那问题来了,哪里来那么多流动性接盘呢? 这一轮几个知名VC都被狠狠的割了,和他们交流失败案例会学到很多东西,很多VC内心会有个模版,项目创始人藤校背景,融资多少,他就觉得是完美团队,结果今年很多融资几亿美金的精英项目tge,fdv就只有20-50M,曾经赚的钱全部在这一轮倒贴回去 。所以,新入场的投资人请警惕:别被Web2精英的PPT迷惑,一个张口闭口“赋能生态”却连钱包都没用过的人,大概率会在熊市来临时带着你的钱“战略回归互联网”。 价值只生长在前行者的脚印里,太多人沉迷于混圈打卡、攒名片集邮、拍合影,却忘了币圈最硬的通行证永远是“你能解决什么问题”。那些真正改变行业走向的对话,往往发生在两个带着黑眼圈的项目方CTO拼桌喝咖啡时的对话里,而不是发生在互联网上的自拍里。 还记得很多年前看过Ahr999的一个pdf —— 《囤比特币》,那个年代,相信比特币的人都是孤独的。当年研究比特币白皮书,想起那些被里面提出的概念震撼的瞬间,我的感觉是无法用文字来形容的,充满了惊叹、兴奋与好奇,当时就想参与这场伟大的革命,当你热爱比特币,你觉得自己一定要做点什么,相信那个时期的人都和我一样有共同的体会。 从2016年炒币开始,亲历币印(Poolin)雷暴,贝宝的崛起到破产,见证了无数人入圈、离场,身边一个很好的BTC布道者早已金盆洗手在游历世界➕修行,在人声鼎沸时退出是顶级的智慧,懂得金盆洗手的都是王者。 离港前夜,我站在维港边看着市区中心的霓虹灯牌,突然想起《山海经》里那棵连通天地的神树。这个行业的魔幻之处在于: - 有人忙着在树下兜售“通天梯门票”(KOL); - 有人蹲在树根下倒卖树皮(交易所); - 但总有一群沉默的工匠,在暴雨中一斧一凿地向上雕刻阶梯(builder)。 香港的夜风依旧裹着海腥味,但空气中已飘来下一轮风暴的气息。毕竟在这个行业,向前拱卒,就是对泡沫最优雅的嘲讽。 当泡沫随潮水褪去时,我们会看清谁在裸泳,也会看见那些真正的攀登者——他们的手掌因握紧斧柄而生茧,他们的眼睛因凝视星空而明亮。
From X

Disclaimer: The above content reflects only the author's opinion and does not represent any stance of CoinNX, nor does it constitute any investment advice related to CoinN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