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几天开始玩 @_kaitoai 有一些自己的见解。结合大部分老师的建议和文章,也是很大的启发和思考。 刚开始其实觉得kaito这个项目,需要长期的building。对于我这种三天打鱼两天晒网的人而言,其实比较难。毕竟每天的高质量原创还真的是挺难的。后面发现是自己进入了误区,或许一开始对于kaito的理解就发生了偏差。其实刚开始我的认知停留在kaito是一个评价/刷分的网站,因为之前也接触过"类似"的项目。总觉得壁垒不高,算法为先。只要有足够数据,就一定会有高的分数。与其说每日保持building,不如临时抱佛脚“冲刺”。 当自己第一次体验 @_kaitoai 这个产品,就觉得有点“傻逼”。前几天发文添加了标签、@等一系列能够让系统算法识别的参数后,它竟然不给我正向反馈?从个人认知产品角度上面而言,用户体感很差。系统并没有及时的给到正向反馈。就像大西瓜 @DAXIAGUA1 之前也一直在yap互动,今天出了分儿一样。对比之前的认知,“同类”评分产品的正向反馈很快,甚至有数据就有分儿已经成了共识。在自己不断地yap中,大概使用了三五天左右。开始出现了分数。 自此我认为算是第一个转折,也许就像大多数产品一样。一旦经历了0和1的突破,后续便可顺势而为。也因此对我而言,我的正向反馈接踵而至。在此期间,我也和朋友交流了一下yap的分数增长技巧,同时也学习了卡总 @CalmanBTC 宝爷 @superogers1 楼总 @wang_xiaolou 孤鹤 @ZKSgu 的心法。从算法角度也算是给自己初始分数的“停滞不前”找到了一个合理的解释。算法需要“喂”,更需要“沉淀”。从最初的一分不给,到现在的每天有分进账,确实需要时间。 同时也想分享一下,影响我在Kaito产品使用中的关键词! 第一个关键词“模仿” 既然是算法。就必定要做到“投其所好”。从身边的分数增长大户每天的分享开始,人的“攀比”心理自然而然发生了变化。我们自己的kaito群里也从最早的“老板牛逼”,演变成了互卷状态下的“yapyap”。不知道分数从何提升起的人开始逐步“模仿”起来高分数的文章结构甚至是内容搭建。最近几天也关注了一下后期的“模仿”账户,发现初始分数增长确实不错,后期依旧会遇到分数增长瓶颈。在我的认知内,有可能是尚未突破CT圈层或算法认知疲软带来的“停滞”。当然在初期的“模仿”是必不可少的,也算是熟悉产品的同时增加了算法所需的“语流感”。 第二个关键词“心智” 这也是孤鹤 @ZKSgu 提到最多的观点。kaito自建的体系,让ai来评价内容的Mindshare,CasualVsHardcore,ShitposterVsCurator,Copy PastaVsCreative。这四个维度其实从某种意义上已经摒弃传统评分系统所需的数据参数。让用户能够更深刻的体会到心智的作用。 第三个关键词“测试” 到目前没有人能够一口气说清楚算法的“喜好”究竟在哪里。就像之前问过宝爷 @superogers1 的一个问题,到底是中文内容权重高还是英文内容权重高。宝爷给我的回答是我感觉英文权重高。在私下里也和其他的朋友讨论过这个问题,他们的看法是因为AI算法的框架搭建和最初英文用户的数据沉淀,会导致算法对于英文内容的“敏感度”高于中文内容。不过最近对比中文KOL和英文KOL的分数增长,发现 @Punk9277 老板所带领的团队对于算法的优化还是不错。关注点依旧聚焦在“内容”。昨天也问过孤鹤 @ZKSgu 老板,我提升分数适合什么策略。孤鹤老板给的建议是Inner Circle 多发内容,Emerging CT 多互动。在这一点上对于用户圈层分布的不同决策确实值得思考。在我自己使用的过程中,我发现threads 的内容,尽量的分段发布。如果今日发布完成后,分数增长迅速。明日发布最好发布新的threads,如果在原有threads下面增加新内容,可能效果反而会不及预期。当然需要注意的细节很多,但最重要的还是内容。 第四个关键词“共鸣” 其实 @Punk9277 开发产品的初衷,一定不是希望用户每天水贴,天天“yap”。分数增长高的Inner Circle,也并没有每天分享如何增加yaps。国内KOL能够独立分享原创内容的少之又少,更别说能够让人引起反思和共鸣的内容。所以目前的国内kaito的主流内容是“教学帖”,大家都在分享分数增长经验。但其实分享的背后,依旧是引起更多人的共鸣。通过文章的内容,能够让大家提升产品认知,更好的使用工具。也许这也是kaito用户心智的提升方法之一。其实kaito上面的细分赛道很多,能够提升分数的方法也很多,每个人只需要找到适合自己的赛道,用心分享创作,分数一定不会低。 以上共勉,希望大家都能有所收益。
From X

Disclaimer: The above content reflects only the author's opinion and does not represent any stance of CoinNX, nor does it constitute any investment advice related to CoinN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