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thos一直都有关注,上半周就预约了 @yueya_eth 的邀请码,也是在昨天拿到了。去体验了一下产品,“芝麻信用”那味儿一下就有了🤣只不过分数上涨逻辑上面有差异,“芝麻信用”的分数体系的构建来源于用户日常履约习惯。而ethos构建的分数体系构建源于“人与人”的信任基础,单从目前的邀请就能看出,明显的“熟人”社交。 用存在即合理的角度反思一下。@ethos_network 能成功的点。最核心的点是在这个圈子里面几乎没什么信任🤣诈骗、虚假项目方,我们韭菜见得太多了!很多时候在追求大的利润时,对于风评其实都是盲目的。就好比一个新的meme,创建了一个新的推特,上面发布了一些内容。如果是链上玩家,每天能看几百个不同的Twitter账号。从账号注册时间、发布内容和质地上面几个方面客观的讲,大家很多时候明知是“诈骗”或“极有可能是诈骗”,但还是愿意去尝试。归根结底,还是为了以小博大。追求更大的收益。 我们是否需要信用体系呢? 答案是必然的!以上的观点仅存在于以小博大的时候,但大多数时间想要追求高额收益就势必需要“重仓”。当然每个人的投资方式不同,选择的赛道和标的也有所差异,不同的投资决策对应不同收益差距。就我个人而言,除BTC持仓外,大部分的流动资金还是喜欢放在“看上去靠谱”的项目上。这也算是一种人性,现在每个人都有自己评定项目的标准。但如果让大家做一个选择题,相同的项目,一个是金V发布一个是普通账号发布。大多数人肯定会更加倾向于相信金V的内容,通过“一眼假”来辨明真伪,这何尝不是自身被动承载的信用体系认证呢。 但是我们面临的问题是,大家真的很忙。有的时候没有时间去研究,特别是靠吃“消息面”挣钱的玩家。有的时候等自己研究完,就已经很多X了。所以ethos的切入点选择的很好,可谓是“小而美”。通过插件的形式,能够快速的看到账号体系的评分,降低用户在链上操作的风险,提升整体操作效率。从我自己研究变成了信用分数体系,能够让我们直观地看到“可信度”。 ethos的信用评价体系说实话有点像360环评的那种感觉,个人初始分数1200,维度通过社交账号和绑定的EVM账号的历史行为来提升基础分数,这种做法就好像是大公司通过简历来认定工作能力的一种形式。当然目前能够进公司的唯一途径是“内推”。传统意义上的内推是我为公司推荐人,干满一定时间公司给我奖励金。ethos的内推逻辑是你为公司推荐人,如果这个人不靠谱的话你要被连带。90天的绑定关系,需要承担评价分数波动20%的影响。这也让推荐的质量高了很多。 最像360环评的点就是评论、担保、审判这三个机制。评论其实是用户客观打分的第一印象,可以对他人的发表的言论进行评价。而担保就是他评了,传统意义上的他评大家可能碍于面子基本上都是一路绿灯,而ethos的他评不能光用嘴说,需要拿钱来担保。想到这里就想起来之前的某个项目方本来想割,后面迫于朋友的压力全额退款,最后算账自己还亏了🤣通过这种形式增加“作恶”的成本。审判对应的就是其他人的评价,如果有刷分或者评价不实的。用户可以通过投票进行审判,如果指控成立,举报者获得质押资金的10%。如果指控不成立则自身信用分受损。这一套体系看下来还真的是挺有意思的。 刚也看到 @wang_xiaolou 发布的内容,很多对于这个玩法的理解还是在刷分。兄弟真的理解,你想多刷点xp博一下后面的空投。但真的不是这么玩的啊。真的那么想夸,不如淘宝买个夸夸群算了。 你凝望深渊的时候,深渊也在凝望你! 现在kuku刷,到后面看到其他人所谓的“真实评价”变得不那么真实,在自己投项目的时候,万一有问题。难受的不还是自己。首先自己要对自己有一个清晰的认知,自己不是屠龙少年,终究也成不了恶龙。最后得到的不一定是正向的结果,可能带来的只有反噬。 其实最好的用法就是打破自己的圈层,通过评价体系扩展对海外KOL的认知。说白了平时文字也看不懂,google翻译出来的内容,都是中国字都认识但是连在一起就是不知道人家说的啥。看见长篇大论的英语就觉得牛逼!在这种时候,通过分数看一下他说话的“含金量”,能够确定有用的情况下再去揣摩上下文的含义更有意义!
From X

Disclaimer: The above content reflects only the author's opinion and does not represent any stance of CoinNX, nor does it constitute any investment advice related to CoinN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