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到 @Mira_Network 推文发布出来特别有趣的一个新闻:美国一家律所的合伙人,引用了一个ChatGPT编造的判例,用在一个2400万美元的房地产诉讼里。最牛逼的是除她之外,还有三个律师看了这个假案例也没发现有问题,大家集体踩坑。 这件事暴露了我们在AI时代非常容易忽视的问题:验证这件事,不是“加分项”,是底线。这正是 Mira 想要解决的核心问题。 现在很多LLM的大模型,生成东西的逻辑并不是“有事实依据我才输出”,而是“看上去像真的我就说”。这在内容娱乐、社交写作里可能问题不大,但在法律、医疗、金融这类严肃场景里,一旦没人复查,后果不堪设想。 我们的真实诉求是不仅要AI能生成内容,还得能验证内容的真实性、来源和完整性。 @Mira_Network 做的,就是把“验证”这件事变成一个网络层的底座。不是靠一个中心机构说了算,而是通过一个开放的、可溯源的网络系统,去建立起每一份AI生成内容的可信度标签。说白了就是,创作者生成什么,给你打上“这是谁做的”“用的什么数据”“有没有验证过”的标签,变成链式的可追踪结构。 如果那个律师在用ChatGPT的时候,是在 Mira 支持的工具里写稿,那她引用的判例旁边就会有提示:“⚠️ 该内容未被验证 / 源数据不完整 / 无法追踪来源”,就不会出现这种问题。 Mira 提供的验证层,就是这个AI的基座。用户可以继续用AI写东西、生成内容,但不能跳过验证这一步。而且这个验证过程,不再是一个中心化企业说了算,而是一个公开网络里每个节点、每个人共同参与、共同维护的共识。 在这个共识里,不管你是AI模型、应用开发者,还是终端用户,都需要对贡献的内容负责。每一条数据、每一个引用、每一段生成,都是可验证、有出处、能追责的。 个人认为 @Mira_Network 的定位不是一个AI模型,而是一个信任系统。一个给AI内容上锁、挂签名、打信誉分的协议。不管AI说什么的,而是管AI说的东西,值不值被信任。
From X

Disclaimer: The above content reflects only the author's opinion and does not represent any stance of CoinNX, nor does it constitute any investment advice related to CoinN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