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IRA
-4.13%
继续跟踪一下 @Mira_Network ,第一季的奖励格局就挺大,团队也在稳步推进,第二季肯定还得继续冲一波。 这季他们会发放 100 万枚 $MIRA 作为奖励,大约价值 30 万美元。 项目方向其实很明确——在做去中心化的 AI 基础设施。 通过分布式 GPU 网络,降低算力成本、提升可靠性。 但我更关注的是另一个问题: AI 真的可以被信任吗? 答案或许要从 Mira 说起。 上个月我研究一个项目,用 AI 帮我分析数据。 看起来逻辑完美,直到后来发现其中一条关键信息是编造的—— 那一刻,最佳时机已经错过。 不是 AI 的错,而是我太依赖“单一模型的答案”。 就像只问一个人做决定,结果未必错,但一定片面。 Mira 想解决的,就是这种“幻觉率”的结构性问题。 它不是去堆更大的模型,而是搭建一个让模型之间能互相验证的网络。 现在已经有 110+ 个 AI 模型 由 100+ 验证节点 协同运行, 把每一次 AI 输出拆成可判断的 claims(主张), 再经由多模型交叉验证生成可审计的“事实证书”。 这意味着——AI 说的每一句话,都能被独立复核。 “正确”,不再是一种假设,而是一种被验证过的结论。 这个过程叫 二进制化验证(Binary Verification)。 就像乐高积木那样,先拆解再拼回去, 验证完后结构依旧完整、逻辑依旧闭环。 核心组件 Verify API 已在测试网运行, Generate API 也能直接调用 GPT-4o 等主流模型。 从更大的图景看,Mira 想做的不只是验证, 而是在链上建立 AI 的信任层(Trust Layer)。 他们提出一句话挺有意思: “事实即接口,引用即结算。” Mira 把“事实”当成一种可计价的 API, 让创作者经济、内容平台都能在“可信”这一层上实现溯源、分发与结算。 路线图也在推进中: 2025 年 Q4,团队计划推出 Mira Verify Chrome 扩展 与 Verify Cert。 前者让用户一键完成“看内容 → 查真伪”, 后者则让“证书 → 合约或风控阈值”成为机器可读接口。 这意味着,“可信”不再只是主观判断, 而是一种可被编排、可被定价的信号。 在这个被幻觉和算法偏见包围的时代, Mira 没有选择追逐更大的噱头, 而是去构建最朴素的能力—— 让每一个 AI 的答案,都有被验证的权利。 @MiraNetworkCN @cn_irys_xyz #Mira #Irys #KAITO
来自推特

免责声明: 以上内容仅为作者观点, 不代表CoinNX的任何立场, 不构成与CoinNX相关的任何投资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