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恭喜!GAIB @gaib_ai AID 主网将于 10 月 31 日正式上线!一场资金迁移的开始——
以前,AI 的钱只流向英伟达、微软、OpenAI。Web3 的 AI 收益工具真的太少了,GAIB 是第一个把这件事做成可投资产品的项目。
AID 的上线,标志着一种新的金融秩序正在形成:
不是靠排放、不是靠投机,而是让计算力变成收益资产,让机器变成金融原语。
传统金融看不见这些资产,因为 GPU 没有统一定价,机器人也不在资产负债表里。
但链上的世界能看见它们:
算力是现金流,机器人是生产单元,它们可以被量化、被拆分、被组合成新的收益资产。
这就是 AID / sAID 的意义所在:
💡 AID 负责稳定与流通
💡 sAID 承载收益与增长
我一直说,GAIB 是所有 RWA 项目里,最接近现实世界现金流的那个。
这次主网上线,意味着 AI × DeFi × RWA 的交汇点被真正打开。
现在故事都已经讲完了,即将TGE,等待拿结果说话的那一天!

🚨这张图我觉得还是很有警示意义的——
9月份,美国股市中的保证金债务跃升 6.3%,达到创纪录的 1.13 万亿美元。
自4月以来,投资者杠杆率飙升了39%,创下自2021 年底市场狂热以来的最大5个月峰值。
保证金债务上升,一般意味着投资者用杠杆的比例在是上升。这通常发生在两个阶段:
一是市场预期宽松即将来临,投资者提前加杠杆;
二是流动性确实释放,钱太多、风险溢价下降。
值得关注的是,每一轮保证金债务的峰值,几乎都对应着市场的“情绪顶”,2000年、2008年、2021年,无一例外。
9 月降息后,股市保证金债务激增到 1.13 万亿美元,这说明市场已经集体上车。
换句话说,流动性已经在资本市场找到了出口。
这类杠杆往往不是理性流入,而是由FOMO驱动的滞后买盘。
一旦市场出现风吹草动——比如美债收益率波动、美元反弹、政治事件升级,很可能就会触发一轮去杠杆踩踏。
所以这段时间是杠杆危险区,千万要管住手!

⚡️对 AI 领域感兴趣的撸毛党可以先关注下 @PerleLabs ——
这两天和他们团队聊了一下,发现商业模式还挺不错的:
他们做的是「AI 数据标注」——由专家协助训练 AI 模型,再把高质量数据卖给政府机构或企业客户。
团队背景都来自 Scale AI / AI Circle / NGC Circle,目前已经实现了数百万美金的营收。
普通用户现在也可以参与进来!他们刚刚推出了测试版平台,先来申请测试白名单:
https://t.co/xP5j4CHebs
通过后👇
1️⃣ 登录他们的平台
2️⃣ 完成图像识别或音频标注等任务
3️⃣ 赚取积分(未来可能是空投凭证🚀)
机构背书方面也很硬,由 @hiFramework 、 @coinfund_io 、@HashKey_Capital 领投,融资金额 1750 万美金。
这类AI + 数据赛道,属于既有真实现金流,又有潜在代币激励,对于想要立即赚钱的人来说,非常适合!

市场里的一切目标、一切标准、一切信号,本质上都是相。
价格是相,涨跌是相,叙事也是相。
而相,皆幻相。
就像佛家说的:一切有为法,皆如梦幻泡影。
市场上最危险的一种错觉,是把“相”当成“真”。
价格、利率、估值、叙事,这些都是相——是人类共识的投影,而不是现实本身。
你以为你在研究行情,其实你在研究的是人心。
你以为你在预测周期,其实你在对抗欲望。
然后很多人一辈子都在追逐这些“相”——
看到涨,就追;看到跌,就慌;看到风口,就扑上去。
可真正赚钱的人,从来不追相,他们修的是相背后的规律与系统。
这,就是我常说的那句话——借假修真。
用市场的幻相,去修炼自己对真相的感知。
亏损是幻,盈利是幻,但认知与执行力的提升是真。
当你能穿透“相”,那么恭喜你,你已经脱离了被市场牵着鼻子走的困境了。
⚡️AI新叙事:AI 不再只是工具,而是一个个能赚钱的经济体——
我之前说过一句话:AI 不会毁掉人类的工作,它只会代替打工人去工作。
最近看的这个项目 @wardenprotocol ,彻底把这件事落地成现实了。他们不是在很传统地讲“AI 智能体很强”,而是在让这些智能体真正去赚钱,一个完整的体系已经跑起来了:
从用户入口(Warden App)→ 分发与变现层(Agent Hub)→ 零代码开发(Warden Studio)→ 底层链(Warden Chain)
每一个 AI 都能拥有身份、信任、收益渠道,并能像人类一样协作赚钱。举几个正在跑的例子:
- Uniswap Agent 会帮你自动做交易兑换;
- Base Farmer Agent 会帮你自动撸 Base 上的任务积分;
- Messari Deep Research Agent 能帮你研究项目信息。
用户在交互的同时,AI 获得收入,你获得积分,一鱼两吃。
上线不到 4 个月:
✅ 年化收入 170 万美金
✅ 超 900 万次智能体交易
✅ 周活破百万
这让我有种奇妙的感觉,AI 不再是工具的尽头,而是经济的起点。
人类在建系统,AI 在做工。当它们开始有身份、有账本、有分润,智能体网络就成了新的互联网劳动力市场。
从这点来看,AI完全代替人类工作这件事,还是蛮有想象空间的!

⚡️MetaMask @MetaMask 已上线EVM多链账户——
当前已正式支持 Solana 网络,Bitcoin网络还在进行中……
开发进度太感人了,OKX钱包两年前就有的功能,小狐狸搞了4个月,终于搞出来了!😂
所以,什么时候发空投!
今天 Alpha 又是三个一起吃不吃白不吃!
其中 $42 和 Common 都是同时上线 #Binance 的 alpha+perps;
先说下 $42 晚点再逼叨一下 Common
$42 现在一波 Alpha 砸下来回撤不少,但是也在情理之中,目前貌似现在有稳住的趋势:
$42 是 Semantic Layer @SemanticLayer 的代币,Semantic Layer 是一个探索“AI 与区块链交互层”的新尝试,他的路径很清晰:
最近 x402 协议 很火,因为 x402 协议可以完成的是让网页、API、Agent 都能用稳定币完成「按次结算」,而 Semantic Layer 则在解决更底层的问题:
让这些机器、智能体能真正理解、执行并验证交易语义。
它更像是 “AI × Web3 的语言中间层”,你可以理解为:
x402 负责“支付信号”;
Semantic Layer 负责“语义与执行”。
$42 在其中扮演的角色,是经济激励与任务结算的中枢!

⚡️别忘记了,今晚 $MMT 开始塞钱,恭喜拿到额度的家人们——
经常参与 @buidlpad 的,长期囤点USD1,不打新的时候就放到 @lista_dao 里面的USD1金库吃利息。
每到BP打新的节点,USD1的利率就会暴涨。
上次打完FF存了一个月,现在综合年化差不多30%了。

⚡️继 Eigenlayer 之后,我又跟孙哥 @justinsuntron 坐在同一辆车上了!—— 孙宇晨也在 Spark 玩储蓄。
根据公开地址数据,孙哥挪了一部分Aave的仓位,在 @sparkdotfi 里面放了13亿美元的资金做理财:
-- 8.5亿 的稳定币(USDC/USDT)存入 Savings 吃4.75%固定利息。
-- 4.6亿 USDS 拿去挖 SPK,每天进账 15wu。
Spark现在总TVL 100亿,孙哥一个人干了十分之一,S2又可以收一波大的菜……
有时候真的很佩服孙哥,别人都在卷这卷那的时候,孙哥还是一如既往的稳健,能薅则薅。
不过换个角度说,连孙哥都敢放这么大的体量资金在里面,是不是也能说明,Spark 的 Savings 目前是链上最接近「无风险利率」的地方?
嗯,这么想来,我的亿点点ETH应该很安全,应该能跟着孙哥喝点汤!🧐

⚡️美联储本月降息25bp的概率高达96.7%——
美国劳工部前两天上班了,公布的9月CPI数据整体低于预期,为10月份进一步降息扫清了障碍。
12月累计降息50bp概率达95.8%,市场几乎已经定价了宽松。这意味着:
1️⃣流动性回归,但风险也随之复活
降息是资本的起点信号,它会推动美债收益率下行、美元走弱、资产价格上行。但如果通胀再起,市场会立刻怀疑这次降息是不是太早,从而制造二次波动。
2️⃣刻舟求剑:币圈会是流动性最先渗透的地方
历史上,降息初期往往伴随风险偏好修复——比特币在9月降息后一周涨了7%,以太坊涨18%。
ETF资金连续5日净流入620亿美元,说明机构并没退场,只是在等确认信号——比如降息正式落地。

金融自由的最后一块拼图,从来都藏在阴影里。
$ZEC 喊了两周了涨了三倍多!
隐私赛道的爆发逻辑在哪里?未来如何布局类似机会?
在一个监管愈发精细、链上活动几乎被全程监控的时代里,反而是匿名资产领涨。
这不是巧合,而是信号。
1️⃣ 监管松动 ≠ 放任,而是权力的再分配~!
美国在放宽隐私币限制,日本重新讨论加密支付合法性,
这说明一个核心趋势:
监管者不再幻想“完全掌控”,
而是开始默认“无法彻底阻止”。
隐私正在被制度驯化,而不是被清除。
当权力无法消灭一种技术,它就会学着共存。
ZEC 代表的不是逃避监管,而是 新金融秩序中的灰度地带。
2️⃣ 社会动因:AI 觉醒时代的反监控冲动
2021 是 DAO 的自组织觉醒,
2023 是 AI 的智能觉醒,
而 2025,是 隐私的反监控觉醒。
AI 让人类变得透明,所有行为都能被算法“量化”;
而隐私币则提供了最后的 人类主权防线。
你不需要成为匿名主义者,
但你需要保留一条不被算法读取的经济边界。
3️⃣ 市场逻辑:旧叙事 + 新流动性的共振
ZEC 的上涨逻辑,不只是投机。
供应有限,早期持仓分散,无 VC 压力,
ZK 技术天然能接入新叙事(AI 隐私计算、DePIN、跨链签名)再叠加上“监管放松 + 散户易理解的故事”,自然成了最干净的爆发点。
这是一种经典的 narrative reactivation。
4️⃣ 启示:如何提前布局这种叙事?
这是最重要的一点,我们不能只知道涨了,但是和我们没什么关系,我们能不能布局下次更好的提前上车呢?
必须要!
因为很多赛道的爆发,不是靠消息提前量,而是靠叙事周期共振的敏感度。
未来要抓类似行情,看三点:
1)监管反弹周期:政策从打压转模糊期,是信号。
2)叙事位移:当新叙事(AI、RWA)需要旧概念支撑时。
3)情绪温度差:当主流市场麻木,边缘板块突然躁动。
资金总是先流入“被遗忘的地方”,那是叙事重启的入口。
总结——
每一次周期高潮过后,资金都会重新问自己一个问题:
“如果连我花的钱都能被看光,这场自由的游戏还有意义吗?”
所以从这一点来看,ZEC 的上涨不是复古,而是预演。
每一轮,都有机会,每一轮!

Lex × Pavel Durov 采访四个小时时间但是看起来很过瘾,直接拔高了加密行业的高度和使命感:
https://t.co/I6rehr5M6E
1️⃣ 真正的自由,不是反抗权力,而是把「不可被滥用」写进系统里。Real freedom isn’t rebellion — it’s designing systems that can’t be abused.
——无论是 Telegram 还是区块链,技术的终极意义在于让信任不再依赖人。
2️⃣ 极简、自律、专注,是在信息噪音时代最稀缺的竞争力。Discipline and focus are the rarest alpha in the age of noise.
——Durov 用身体力行证明,清醒的人才能长期创造秩序。
3️⃣ 加密世界的未来,不在炒币,而在重新设计“自由的结构”。The future of crypto isn’t speculation — it’s the architecture of freedom.
——我们做的每一件事,都是在回答一个问题:人如何在数字世界里继续做自己。加密的未来不只是技术创新,更是文明的再设计——让个人重新获得对信息、资产、身份的掌控权。
📌 在群里看到有人在问Boros抵押品的问题,这应该也是一些Boros用户比较疑惑的点:
@boros_fi 既然是资金费率市场,为什么不能像普遍的合约一样,直接用USDT作抵押来开仓?
基于奶奶 @pendle_grandma 的回复,我补充几点我的理解——
1️⃣ 资金费率市场 ≠ 普通的借贷市场
传统 DeFi
《论契约精神》致那些把诚信当成筹码的人的吃人一面——
下面这些话,
是我本人要说的。
关于那些 KOL 轮,
发币之后,
改合同、改解锁、改规则的种种行径,
我有几句要说。
只代表我自己,
不指谁和特指任何项目,
也懒得指谁。
如果有人要非要对号入座,
我便奉陪到底。
我原也不想揭这底裤。
丑恶这种东西,
本想自己承受,忍忍罢了。
奈何恶心至极,不吐不快!
先说明一句:
我这话,不指谁,
指的是一类项目或者一类人,
那些把违约当呼吸的家伙!
上个周期,KOL 轮投了许多。
币价不济,大多亏损。
我们也认。
做了事,担了风险,赔了钱,
咬牙吞下去。
自己约的炮,
含着泪也要打完。
而如今不同了。
行情好,币价涨,
风一顺,他们的本性便露了。
更改解锁、
更改周期、
更改合同、
更改价格。
除了 @Aster_DEX 仍守约外,
大有甚者纷纷翻脸不认账。
一句话:恶劣。
恶劣到我对“契约精神”,
都起了怀疑。
他们在想什么?
他们想:
跌了,是你们的。
涨了,是我们的。
暴跌忍着,暴涨无关。
契约精神?呵。
不存在的。
有的,只是用你的时候笑脸相迎;
不用你的时候转身便弃,
如抹布,如鞋底的泥。
我见过剥削,也被剥削过。
但如此离谱、如此集中地剥削,
倒还真是头一遭。
他们给你定价,
又嫌你不值,
便百般克扣。
不问你当初冒的风险,
不念你做的事,
也不顾你为他们背的锅。
于是我问:
世界怎么会这样?
我看不懂。
我以为“契约”是商业的骨,信任的根。
若连这根都烂了,还谈什么未来?
我这人八年混迹于此,从不毁约。
合同就是是合同,口头也坚定遵守,
我问心无愧,从不让人被我所困。
但如今,
合同可随意撕毁,
文字可随意篡改,
通知一下,就算完事?
那我们要合同何用?
契约何用?
信任何在?
你们可知你们在破坏什么?
若契约是牛市中最先被出卖的东西,
那我不信,
这些人能把项目做好,
能给社区半点利益。
他们想的不是“兑现承诺”,
而是“如何多分一口肉”。
一丁点小事都能违约,
谈何格局?
谈何远方?
谈何伟大与梦想?
理解不是纵容,
沉默不是默认。
一次违约,你也许多赚一点。
百次违约,整个行业就回到丛林。
可悲可叹!
我写这些,不是抱怨。
我只是提醒:
别把合作伙伴当可替换的机器,
别把契约当文字游戏。
币圈聪明人多,讲道理的人少。
把我当傻子,无妨。
侮辱我,也罢。
我走得慢一点没关系,
我只是不想,
和没底线的人同行。
⸻
是否希望我帮你出一个更“推特长帖版”鲁迅风格?
就是分段更短、句尾更有“锋芒停顿感”,适合排版成一整条有节奏感的长推,用来最大化共鸣。

Uniswap 基金会向 Brevis @brevis_zk 提供高达 900 万美元资助,
用于构建基于零知识证明的「无信任 Routing Rebate 计划」。
该计划将为将交易路由至 Uniswap v4 Hook 池的聚合器返还 Gas 费用,激励其优先集成 v4。
很多人因为 Aptos 和 Sui 都是 Move 系语言地址比较雷同所以转帐不小心转错:
注意 @KuiGas 丰密老师这个提醒——
🚫 注意:Aptos ≠ Sui,两条链完全不同,地址不兼容!
钱包地址格式虽然相似,但不能通用!地址不兼容。
🔺 不能通用!不能通用!不能通用!
千万别把 Aptos 的 xBTC /USDT/USDC/转到 Sui 地址(反过来也不行),
转错 = 烧币 = 永久丢失!资金无法追回!
🧐为什么x402 协议突然爆火?为什么会有巨大的财富效应?我们如何参与?
我之前说过:
未来是AI和 Ai自动交互的时代,那么中间的媒介就是 Token 不可能是法币——
能理解这句话你就能理解 402 协议为什么火 ,PING 的发行/铸造 为什么几十倍涨幅。
因为这个概念是酝酿很久,是肯定会长期发展的,是正在改变互联网底层的协议,是改变人类社会新的交互方式地基,
而不是昙花一现的:
1️⃣x402 协议是什么?
把“付费”写进网页/API 的标准流程里的标准协议。
比如当你访问一个需要付费的网页或 API,服务器返回 HTTP 402(Payment Required),告诉你要付多少钱、用哪条链/哪种币(常见 USDC)。
你(或 AI 代理)完成支付后,再请求一次就拿到结果。
2️⃣ 为什么重要:
按次/微支付,不用注册账号或订阅;
机器可直接付费,非常适合 AI 代理(Agents) 自动调用数据、模型、服务;
以 稳定币即时结算,跨网站/跨服务统一体验。
3️⃣代表性项目:
PING(Base):
首个“用 x402 参与铸造而出圈”的代币,1 美元一次、成功得 5,000 枚,像早期“铭文”式打新,主要用于验证 x402 流量与结算路径。
Questflow:
多智能体协作/编排层,把多个 AI Agent 组成“团队”执行任务,支持通过 x402 为任务/调用按次付费。
AurraCloud:
面向开发者的 AI Agent 托管与变现平台,兼容 OpenAI/MCP,接 x402 做“推理/服务按次收费”。
Meridian:
给 x402 做“结算与托管”的后端服务(多链收款、结算路由)。
PayAI:
多链 x402 支付与验证服务供应商,给接入方提供现成网关。
Daydreams(Lucid):
把 LLM 推理、Agent-到-Agent 的调用做成可付费资源,用户用 USDC 通过 x402 购买。
Gloria AI:
实时资讯/数据流平台,对交易者与代理开放,按次用 x402 付费取数。
Kite AI:
面向“智能体互联网”的基础层(身份+支付+治理),长期与 x402 高度契合,偏“链/底层设施”方向。
3️⃣一句话总结:
x402 = Web & Agents 的“投币即用”标准;虽然现在还早,但已能做真事:已经可以把任何网页/接口变成可即时结算的“付费端点”。
目前叙事为主、实用尚处早期,但是不影响炒作,你说呢?
恭喜 @base @jessepollak @brian_armstrong

📌 在群里看到有人在问Boros抵押品的问题,这应该也是一些Boros用户比较疑惑的点:
@boros_fi 既然是资金费率市场,为什么不能像普遍的合约一样,直接用USDT作抵押来开仓?
基于奶奶 @pendle_grandma 的回复,我补充几点我的理解——
1️⃣ 资金费率市场 ≠ 普通的借贷市场
传统 DeFi 借贷协议的逻辑是资金池统一抵押,只要资产安全、波动低,基本都能抵押。
但 Boros 的设计思路不一样,它要求每个市场的抵押资产必须和交易的计价资产保持一致。
原因很简单:👉 防止跨资产清算风险。
举个例子——
你在交易所开了 10 BTC(价值110万u)的多单,为了对冲资金费,你只需要在 Boros 上做空 10 YU-BTC。
⚙️ 这时对冲关系是「BTC 对 BTC」,计价单位一致,Boros 上的收益/亏损变化与交易所的资金费波动直接对应,风险模型简单。
如果用USDT来抵押,问题就复杂多了——
同样的10 BTC 的多单,需要对应 110 万 YU-USDT 的头寸才能对冲掉资金费,这会带来三个问题:
1)对冲计算更复杂,需要随时换算 BTC 价格。
2)抵押品波动与资金费波动不在同一维度,风险模型难做。
3)用户体验更混乱,清算和风控都会变得不直观。
万一 BTC 价格暴跌,USDT 的价值不会变,但抵押比例会瞬间失衡,系统要么被迫爆仓,要么需要复杂的再抵押逻辑。
所以从风险效率的角度来说,绝大多数用户在 Boros 上玩币本位市场,性价比会更高。
Boros的原生资产抵押市场可以给到更高杠杆,因为风控模型更可预期。
2️⃣ 为什么只有 Hyperliquid 的资金费率支持 USDT 抵押?
估计还有一些人没注意到,10月3日,Boros推出了专门针对Hyperliquid的USDT市场,团队应该是做了很多的考量的:
你去看Hyperliquid的资金费曲线,会发现它几乎是全市场波动最剧烈的一个。一天之内能几次翻转,交易员的仓位更新频率也极高。
这种频繁的利率波动,恰恰是资金费率市场最需要的原料——
波动越剧烈,交易空间越大,交易密度越高,对冲需求越强,就越有交易价值,符合 Boros 的胃口。
Boros 选择先在 Hyperliquid 上落地 USDT 抵押,我感觉算是先在小范围做一个测试:
用一个反应最快的市场,去测试资金费率市场的灵敏度、深度和参与度。这个跑顺了,未来接更多市场也许只是时间问题。
分析完以上,我感觉 @pendle_fi 团队在Boros的运营上是做得相当精细的,安全、匹配和用户体验三方面都兼顾到了,这才是一个成熟协议应该有的细节感,必须得点个赞!
另外,昨天Boros上了新期限的资金费市场(2025年11月28日到期),提供了更长时间的对冲窗口。可以多看看长短期合约之间有没有定价差,有可能会出现跨期限套利的机会。
📍之前写过的Boros系列教学,感兴趣的小伙伴可以参考!
https://t.co/0UYRuZ1tLO
https://t.co/GCKiVULKH6
https://t.co/5cAV8HYh4V
https://t.co/Mc8jMzh8WX
在Pendle新开的Boros交流频道里,发现了很多隐藏大佬,提供了很多策略思路。建议加入一下,真的能学到东西!👉 https://t.co/VXk5k7lA2Y

🧐四年周期或许已经死了,但是周期肯定没有死!因为“人性的周期”从未停止。
很多人又开始怀疑熊市来了,1011大爆仓对市场造成的影响是不可修复的,是不是从此开始就又要进入漫长的熊市,
当然也有部分人对现在还是牛市信心慢慢,因为按照四年周期,现在并未走完,至少要到2026年才算基本模型。
那么到底哪个观点对?
按下不表!
Tom Lee 最近的一句话挺刺耳的:
“即使华尔街爱上了比特币,它依然可能暴跌 50%。”
这句话来自他和 Pompliano 的对话。
这里不可避免再次提到 CRYPTO 圈子的四年周期,我保持之前的观点:周期还在,只是不是四年,只是换了形式,因为人性就在我那里,市场再怎么变也是人性驱动!
1️⃣我们曾经的执念——
过去十年,我们几乎被“四年周期”驯化了。
2013、2017、2021:每一轮都像提前写好的剧本:减半、暴涨、高潮、崩塌。
人们总结出所谓规律:
减半 → 供应收缩;
市场情绪升温 → 新资金进场;
顶部 FOMO → 80% 回撤;
然后等待下一次救赎。
这套逻辑如此完美,以至于它成了信仰,过去我们习惯了:“减半 → 起飞”,
但注意:现在,我说的是现在,市场已经发生了质的改变,特别是这个周期!
驱动力不再是散户信念,而是 流动性与机构节奏。
但是机构的节奏就不再有周期了吗?
2️⃣这个周期的巨变:
这个周期我们看到的更多的是 ETF、是机构主导定价、筹码结构重构、日内波动降低,这个判断非常准确,符合现阶段 ETF + MSTR + 宏观资金配置潮的现实。
简单来说 $BTC 已不再是“散户炒作工具”,而是“机构配置资产”:MicroStrategy、ETF、华尔街主导的资金结构,正在压平波动、拉长周期。
ETF、做市商、算法基金,它们的资金周期不是四年,而可能是八年、十年,甚至是宏观利率周期的一部分。
当资本结构变了,周期的呼吸节奏也就变了。
另外个层面,很多人以为“机构化”会让波动消失,
但事实恰好相反——
波动不会消失,只是被延迟、被放大、被重构。
ETF 并不能抹平贪婪,只是把贪婪包在合规外衣下。
当 BTC 上了华尔街的餐桌,它就不再是“对抗系统的反叛者”,而成了系统本身的一部分。
所以 Lee 说:“我确定未来还会有 50% 的回撤。”我是认可的,不是因为比特币变弱,而是因为它终于成为真正的资产。
真正的资产,都会有回调——
只是周期不同、代价不同。
有人说,这轮周期最特别的地方在于:
“大家都知道它会有周期。”
于是,泡沫更谨慎、贪婪更隐蔽、信仰更理性。
但市场的悖论是——
当所有人都觉醒,周期反而更难预测。
我们也许已经进入了一个“缓慢牛、快速熊”的时代,
一个波动不再是情绪爆发,而是流动性脉冲的时代。
我觉得:“周期不是消失了,而是长大了。”
过去四年一个轮回,现在可能要八年甚至十年;
过去暴涨暴跌,现在可能是长坡厚雪;
过去靠信仰驱动,现在靠资金结构驱动。
但最难改变的从来不是市场结构,而是人心。
我们依然在重复:
涨时高估自己、跌时怀疑世界。
Saylor 说:“冬天不会再来。”
我不确定。
也许冬天真的不会再那么冷,
但人心依旧会在贪婪与恐惧之间结冰。
最后我想说的是——
四年周期或许已经死了,
但是周期肯定没有死!
因为“人性的周期”从未停止。
市场的每一次暴涨,
都在提醒我们:
看似宏大的周期,
其实只是群体心智的脉搏。
真正的成熟,不是预测下一轮,
而是理解自己身处哪一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