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定投读书会第一期推荐的书籍《投资第一课》​,今天我简单做个读后总结吧! 字数:8.3 万,40 页精装本,以轻量化篇幅承载系统内容,有效避免入门者的阅读压力。​ 整体耗时:按每分钟 250 字的普通阅读速度,约需 6 小时读完;若每日投入 30 分钟,11-15 天即可完成。​ 阅读渠道推荐:实体书/微信读书 作者:孟岩,程序员出身,曾任职于微软研究院,后自学投资,长期深耕投资者教育领域。非科班出身的背景,让他更能从新手视角出发做科普。2007 年,孟岩创办基金理财社区 “财帮子”;2015 年 10 月加盟盈米基金,将旗下 “且慢” 平台打造成头部基金投顾平台之一。​ 另外,我个人长期在传统金融圈子里,曾多次与孟岩老师打交道;加之本书以通俗易懂的语言讲解投资基础知识,还特别强调投资心理的重要性,非常适合投资新手阅读。书中涵盖股票、债券、基金等核心投资工具,同时聚焦资产配置与风险管理,助力读者建立正确的投资观。​ 阅读难度:1 分(1-5 分)​ 推荐指数:5 分(1-5 分)​ 投资帮助:8.2分(1-10分) 一、背景:为什么要学投资? 我们正处在财富大搬家的浪潮中。 居民财富正在由房地产向金融资产迁徙。以往,银行存款、银行理财、信托、保险和股票是居民理财的主要方式。十年前,高收益且刚性兑付的银行理财和信托产品遍地都是,年化10%以上的收益相当常见,如今却已渐行渐远。 2022年《资管新规》正式落地,打破刚性兑付,银行理财和信托不再保本保息。目前真正意义上的无风险产品仅剩50万以内的银行存款、国债和保险,但它们的利率也在持续下行:银行存款利率已进入“1时代”,当物价水平不断上涨,存款的实际购买力会持续下降。 地产红利结束,刚兑时代远去,既安全又收益尚可的资产几乎绝迹。既要高收益、又不承担风险,已经不再可能。 二、投资基础逻辑:如何钱生钱? 古典经济学家认为,社会财富增长主要源自土地、劳动、资本三要素。个人首先靠出卖劳动力获得薪酬,薪酬当中除掉日常花销的部分,可以继续投入市场,作为三要素中的资本去赚取额外财富。 现在社会财富增长则来源自然资源、科学技术和现代管理,尤其是后两者,大大提高了古典经济学三要素的利用效率。这些元素以现代公司为载体,通过股份制和股票形式供个人投资,在证券交易市场自由交易。 投资本质上就是把钱投入能够快速赚钱的组织中去赚钱。我们可以投资自然资源公司(石油、新能源、稀土),也可以投资技术企业(如华为、英伟达、苹果),还可以投资现代化管理组织(如海底捞、丰田、SHEIN)。 三、投资基础逻辑:为什么选择基金? 在众多金融资产中,基金因其独特优势,成为普通投资者参与市场的重要工具。 1、万物皆可基金 基金覆盖多种底层资产:股票、债券;黄金、石油等商品;国内外不动产(REITs);甚至投资海外市场的QDII基金。根据底层资产,基金主要分为五类: 股票型基金:80%以上资金投资股票 债券型基金:80%以上资金投资债券 混合型基金:同时投资股票和债券 货币基金:投资现金、银行存款等安全资产 另类投资基金:投资QDII、商品、REITs等 股票型基金又可进一步分为主动型和被动型(指数基金)。指数基金打包某个市场中表现最好的数百只股票,而主动型基金则由基金经理主动选股。 2、从风险、回报、成本和时间维度看,基金买卖便利,门槛低,监管透明,对普通投资者相当友好,可根据自身实际,选择合适的基金类型,但要注意买卖费率、管理费率等交易成本。 四、投资基础逻辑:风险和收益 投资的首要任务不是赚取收益,而是管理风险。在买基金前,必须依次清楚两件事:自己能承受多大风险?期望获得多少收益? 1、合理测算自己的风险承受度 无论从银行还是微信、支付宝等渠道买基金,都会先测算风险承受度:期望多高的收益,能承受多大的下跌。风险等级从R0到R5依次上升。 2、预期收益的锚定标准 上市公司的平均盈利能力>全社会所有企业的平均盈利能力>国家GDP增长速度。 2020到2035年,中国GDP预计年化增速4.7%;70%的国家GDP由企业创造,投资全部企业预计年化5%-6%;上市企业整体盈利更高,投资所有上市公司预计年化6%-7%;投资宽基指数预计年化7%-8%;债券年化约3%。 若按股债50:50比例配置资产,预期年化收益≈8%*50%+3%*50%=5.5%。 即便是巴菲特、彼得·林奇等顶级大师,长期年化收益也集中在15%-20%。国内任职超10年且年化回报超15%的基金经理屈指可数。 预期年化收益1%左右:银行存款 预期年化收益2%-3%:货币基金 预期年化收益3%-5%:债券、固收类基金 预期年化收益5%-6%:混合基金 预期年化6%以上:股票基金 五、投资误区:为什么很多人在亏钱? 投资,第一直觉是买到好产品,其次是低买高卖。但实际操作中,两者都很难。 脑海中想象的是“逆势抄大底、高位抽身离去”,而现实中却往往是“买高卖低、左右打脸”。作为市场里的一个普通投资者,非常容易受情绪感染,被市场牵着鼻子走。这种非理性的力量,绝难抗衡。 1、行为金融学的解释 股价=价值×估值。价值是客观的企业价值,估值是市场的主观预期。投资者常受贪婪和恐惧驱动:平稳曲线开始上涨时就急忙卖出;卖出后发现还在涨,又再次大笔买入;买入后开始下跌,最终被套在山顶。 2、牛市为什么也有人亏钱? 投资中有一个流行说法叫“七亏二平一赚”。为了验证这个说法的准确性,2022年,3位研究者从上海证券交易所获取了全部投资者约4000万账户的日频持仓信息和交易记录,研究了他们在上一轮牛市(2014年7月到2015年12月)从酝酿到破灭的全过程。文章将个人账户分成四组:0-50万元、50万元-300万元、300万元-1000万元、1000万元以上;账户数量占比分别为85%、12.5%、2%和0.5%。最后得到的结论是四组个人投资者的累计损益分别为-2500亿元、-420亿元、440亿元、2540亿元。也就是在那轮牛市中,顶层0.5%的家庭获利2540亿,而底层85%的家庭损失2500亿。这篇论文的标题为《Wealth Redistribution in Bubbles and Crashes》,译为《泡沫与崩溃中的财富转移》,相当贴切。 论文进一步分析了赢家获利的主要原因,包括投资技能差异(泡沫顶峰减持+崩盘底部增持+优质个股选择),富人的“杠杆+信息”优势,以及市场波动放大效应。小散户在牛市亏损的典型行为模式则为:牛市刚上涨就卖出;牛市快到头又大把买入;牛市下跌再卖出。 以上说明,普通人想通过择时来赚取高额收益,低买高卖,并不容易。那么普通人能通过择基,主动选择好产品来赚取高额收益吗? 3、巴菲特的“十年赌约” 2005年,巴菲特在华尔街下了一封战书,提出以标普500(美国主要证券交易所500家最大上市公司的股票)挑战任何一名主动基金管理人,2007年,一位基金经理迎战,他挑选了5只对冲基金作为组合来和标普500指数基金比拼10年业绩。 2017年,十年赌约结果揭晓:十年时间里,标普500平均年化回报率为7.1%,对冲基金组合只有2.2%。 有趣的是,同样的赌约放在国内A股(内地上海和深圳证券交易所合称),数据却相反:2005年-2023年,普通股票型基金指数、偏股混合基金指数、灵活配置基金指数的年化收益均超过了12%,而宽基指数方面,万得全A、上证指数、沪深300的年化收益分别为9.8%,4.6%,6.7%。整体来看,股票基金、偏股基金和灵活配置基金都跑赢了指数。 美股和A股的不同结果,反映了择基的复杂性。具体原因方面,尤金·法玛的“有效市场假说”理论给出了一种解释。按照价格反映信息的充分程度,市场可以分为3种不同的类型,分别是:强式有效市场(仅理论存在)、半强式有效市场(美股)、弱式有效市场(A股)。 一般而言,散户的成交量占比越大,市场的有效性就越低。在美股,散户交易量占比常年在10%-20%左右;A股散户交易量占比常年超过80%,虽然近两年有所下降,但依然在60%以上。 美股的专业投资机构,让股价与实际价值偏差较小,购买指数基金,就能跑赢整个市场;A股的大量散户,给主动基金提供了更多获利可能,但也同步增加了市场的波动性。 另一个关于投资两个市场不同差异是:在2005-2023年的19年中,沪深300的年化收益率为6.7%,同期标普500的年化收益率为7.62%,并没有相差太多。但19年间,投资者的持有体验却大有不同:A股牛短熊长,80%的收益往往来自于20%的时间,19年的时间,15年都不动或下跌,长期煎熬是常态,一旦股价上涨,又陷入非理性行为,于是亏损是大概率结局。综上,亏损的原因也就不难理解。 六、投资实操:如何配置资产? 全球资产配置之父加里·布林森通过大量研究得出结论:从长远看,大约90%的投资收益都来源于成功的资产配置,只有约10%是由择时交易和标的选择决定的。 回顾历史,大类资产轮动从未停止:好资产变成坏资产,坏资产又变成好资产的过程,就是周期循环。只不过,什么时间点会发生转变,没人有确切答案。 桥水基金的达利欧认为,资产配置的核心是关于风险的配置,并不是在配置资产。具体策略是:选择低相关性的资产,实现跨资产、跨市场分散风险。1、分散配置,降低风险 大类资产分散:债券、股票、商品、外汇、现金、不动产等 不同市场分散:A股、港股、美股、欧股、日股、印股等 简化可配置的底层资产包括:中债/美债、A股/港股、美股/欧股/日股/印股、黄金/原油/铜/豆粕等。 2、普通人适用的配置策略 4份钱配置法(房产之外): 保险兜底 活钱日用:货币基金等 稳健投资:债券基金等 长期投资:指数基金等 基于个人风险承受度不同,4份钱有不同的配置比例。 3、定投和再平衡 每月固定投入,类似强制储蓄,平滑买入成本,避免主动择时。 再平衡是同时配置股票和债券基金后(比如各50%),定期(比如每年)将盈利较多的部分资产转入盈利较少或下跌的资产,始终维持目标比例。这既平衡风险,也平稳心态。再平衡的本质是"低买高卖"和"高抛低吸"。股债通常不会同时下跌,提供了对冲机制。 七、什么时候买?什么时候卖? 1、债券基金:波动小,随时可买;急需用钱时或"踩雷"时卖出。 2、股票基金:避免追高,建议定投;可设定目标收益,达标后卖出。 3、商品基金:关注CPI和PPI指数。若持续上升,表明经济增长、通胀上行,大宗商品有机会;若下降,则经济可能放缓,大宗商品承压。需同时关注国内外形势。 4、宽基指数基金:可采用金字塔加减仓策略——上涨10%卖10%,上涨20%卖20%;下跌10%买10%,下跌20%买20%。底层逻辑是相信均值回归。 八、建立自己的投资系统 投资流派众多:价值投资(长期主义,适合大多普通人)、趋势投资(炒短线)、量化投资(数学模型预测)。本质上都是追求"好资产+好价格+利用情绪+长期持有"。 巴菲特通过价值投资,关注公司10年发展;索罗斯善于反人性操作。每个人都需要找到适合自己的风格。对大多数人来说,定投指数基金,长期持有是最简单可行的方式:不是赚情绪(估值)的钱,而是分享企业盈利、国家整体经济发展的收益。 九、总结:拥抱波动,长期在场 市场波动并不可怕,也无需回避每一次下跌。时间的力量足以抹平高波动。既然我们永远无法准确预测市场,那么不妨树立对均值回归的信仰,用纪律性的定投克服内心恐惧,保证自己始终在场。 这意味着,在财富大迁徙的时代,普通人更需要依靠资产配置、基金定投和长期持有的策略,迎接金融资产投资的新周期。投资最终是磨练心性的过程,听了很多道理后,关键在于实践和坚持。 最后。投资是认知的变现,认知到位,还需要经验到位,在面临市场波动的时候,我们大脑预设的程序就是会让我们紧张,操作扭曲,只有当真正经历过多轮周期之后,才能够从容的说服大脑忽略,做出反人性的决策。
来自推特

免责声明: 以上内容仅为作者观点, 不代表CoinNX的任何立场, 不构成与CoinNX相关的任何投资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