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早跑步鞋带突然断了,只好把备用鞋带穿上继续跑。那一瞬间我突然意识到:关键时刻能救命的,往往是“第二把钥匙”和“多点冗余”。说回链上安全,最近发现一个项目 @vultisig ,它正是把这个道理做成了产品。下面是思远的一些观察与判断。
1/ Vultisig 的核心不是一个“炫技的钱包”,而是把安全做成默认:不用写种子词、默认多因子、默认跨端/跨链的金库(vault)。思远认为这解决了两类长期痛点:① 新人最容易被“种子词钓鱼”与“地址投毒”带走资产;② 老用户把全部风险压在单一设备/私钥上,一次失误就“GAME OVER”。
2/ 技术叙事里经常把 TSS/MPC 讲得很玄,其实可以把它当成“协作式签名”:你的一笔交易需要多处要素(设备/生物识别/授权因子)共同完成,任何一个分片单独都没用。这周还有人做了“公开 share 也偷不走钱”的极端挑战,侧面说明其安全模型的自信。思远主张把“恢复演练”当常规操作:一个季度做一次“模拟丢机恢复”,能比任何白皮书更能让你安心。
3/ 和传统多签的区别?思远更看重“个人多因子体验”:机构用 Safe 管金库没问题,但个人日常要的是“安全≠麻烦”。Vultisig 把多因子变成顺手的交互(解锁、确认、二次校验在一个流里),从“我得去安全”,变成“默认就安全”。
4/ 更有意思的是它在往“钱包即平台”走:官方提到会有 App/插件 做 DCA、薪酬、复制交易等自动化。思远认为,这会把“钱包”升级为“可编程的自托管操作系统”。但这也带来新问题——插件权限边界:
🔸建议以最小授权为原则(只给必须的金库/额度);
🔸对自动化设每日/每周支出上限+时间锁;
🔸给高频交易与沉淀资金分仓(金库隔离)。
这些是自保的通用准则,不过在 Vultisig 这种平台化方向上尤其关键。
5/ 市场层面,这周大家热议白名单闪电活动与 Kaito 榜单。这类活动拉动的是“心智占领率”而非短炒。思远提醒:如果你只为“拿资格”,至少用小额真金白银在金库里走完创建—备份—恢复—小额转账—授权 的全流程。体验一遍,你才能判断“这个安全是我的,而不是文案的”。
6/ 关于 $VULT :外界在传即将登陆主流 CEX(有人点名 Kraken),但上市永远要等最终官宣。思远关心的不是“哪天上所”,而是:
🔸Token 与产品收入的耦合是否清晰(如 Swap/Bridge/Marketplace 分成);
🔸增长飞轮是否能靠真实使用拉动,而不是活动堆砌;
🔸留存:30 天后仍在用的人占比。
如果这些问题回答得漂亮,上所只是“放大器”,不是护城河。
7/ 结尾的三条“思远原则”:
🔸把安全当习惯:每 90 天做一次恢复演练;
🔸把自动化当刀具:只在看得见刀刃的地方用,设好上限与时间锁;
🔸把热度当噪音:多看产品的“失败路径设计”,而不是只看成功路径。
——以上。思远认为,自托管真正的拐点不是哪个所上线,而是普通人不需要懂密码学也能默认安全。@vultisig 正在试图把这件事做成“日常”

来自推特
免责声明: 以上内容仅为作者观点, 不代表CoinNX的任何立场, 不构成与CoinNX相关的任何投资建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