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早上骑车去买豆浆,半路链条掉了,只好蹲在路边用钥匙当起临时修车工具。手上沾满机油那一刻我突然想:系统真正的可靠性,不是在光鲜时跑得多快,而是在掉链子时还能不能稳住。
想到这几天我一直在看 @Talus_Labs 的进展,越看越像给「AI 代理」装上一套“掉链子也不慌”的底盘。
过去很多人谈 AI 上链,更多是把模型接到钱包、接到合约,像是给赛车换了个更亮的外壳。Talus这波不太一样:
一方面他们把「可验证」抬到了桌面中央——把推理过程做证明、把决策过程放上链,减少“我说对了就是对”的口水仗;
另一方面把「可运营」做成常态——让代理能在公开的赛道里长期运行、对外提供服务,而不是一次性 Demo。
思远认为,这两件事叠在一起,才是真正能把 DeAI(去中心化 AI)从概念推向可交易资产类别的关键路径。
具体我关注三点:
1)可信执行层:zkML 走进工作流
最近看到他们和零知识团队合作,把 DeepProve 这类 zkML 验证环节嵌到代理工作流里。简单说,不是“赛后解释”,而是“赛中举证”:代理每一步关键推理都有可验证的轨迹。这对涉及资金结算、排名奖励、对赌结果的场景尤其重要。思远认为,这能显著降低“黑箱 AI”在链上的博弈成本,让胜负更像体育而不是玄学。
2)数据与吞吐:为“宕机假设”预案
还有人提到过一个有意思的类比:即便中心化云停摆,你的代理也不该跟着趴窝。**这也是他们选择去做去中心化数据与可用性层(比如 Walrus 等)的原因之一。对实时性要求高的代理,如果把存取与协调全押在单点,遇到突发就很容易“排队到天明”。思远的看法是:多层冗余 + 明确的最终性边界,才是长期能跑的工程方法论。
3)产品形态:从“能跑”到“好玩”
他们把代理对抗、预测与娱乐揉在一起的尝试(像 https://t.co/Hd9hwnk3j4 的代理竞赛)正在进入收官阶段。把“性能”变成“可观赏的事件”,再把“事件”变成“可定价的市场”,这条路可能会把 AI 从工具位,推向“新型内容与竞技”的供给侧。思远认为,这不只是拉高了参与度,更重要的是给代理提供了一个长期、公开、可检验的「收益函数」。
当然,乐观之外也有硬问题:
成本/时延:zkML 证明在真实业务负载下会不会拖慢体验?证明-结算-分润的闭环能否做到分钟级甚至秒级?
标准化:不同代理、不同任务的可验证接口怎么统一?有没有“最低合规集”,让第三方一眼判断“这个结果可不可信”?
博弈安全:当真金白银涌入,赛道会出现“人+AI 串谋”“训练集投毒”“边缘规则套利”等新型攻击,怎么在协议层、仲裁层和赏罚机制上提前布防?
接下来 1—2 周我会盯的信号:
DeepProve 融入后的 PoC 演示与指标(验证覆盖率、平均延迟、失败回滚率);
代理竞赛的 结果发布与分配明细(是否公开、可复核);
对外的 SDK/模板 是否更易用,社区开发者能否「一天拉起一个可验证微代理」。
总结一下:
思远认为,@Talus_Labs 把“可验证 + 可运营 + 可观赏”三件事捆在一起做,是把 DeAI 从“实验室 Alpha”推向“市场 Beta”的比较对路的打法。只要验证成本被打下去,且比赛/市场机制能持续吸引优质代理入场,这条赛道会越跑越像样。

来自推特
免责声明: 以上内容仅为作者观点, 不代表CoinNX的任何立场, 不构成与CoinNX相关的任何投资建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