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热点回顾> Brevis上周连发狠招 Pico Prism zkVM:12秒覆盖以太区块99.6%,64×5090堆满 搭Uniswap搞gas返利,接ThenaFi核验链上动作 已过2亿验证,真正在跑的zk引擎 说人话就是:更快、更准、真能落地 @brevis_zk
奇怪,这篇都 500 多 k 的 view 了,怎么没有上 @KaitoAI 的华语区 top?
不得不说,@Polymarket 这个 news letter 做的真精美。
Polymarket 撸毛实战:我的押注哲学与生存法则 说实话,当我第一次听说 Polymarket 要发币的时候,我的第一反应是:又来了,又是一场撸毛狂欢。 但当我真正开始在 Polymarket 上交互之后,我发现这不是简单的「刷量游戏」。这是一场关于信息、判断、策略和人性的综合考验。 而现在,随着 Polymarket 官方确认将在 2026 年推出 POLY 代币和空投,这场游戏变得更加真实了。 为什么 Polymarket 不一样? 我玩过很多撸毛项目,大部分都是这样的: 连接钱包 → 做几笔交易 → 等空投 → 卖币走人 但 Polymarket 不一样。它要求你真正参与、真正思考、真正承担风险。 你不能只是刷刷交易量就完事,因为: 平台会识别女巫攻击和刷量行为 空投标准可能包括盈利能力,而不只是交易量 真正的参与者和机器人之间,差别会很明显 这意味着什么?意味着你需要一套真正的策略,而不是无脑刷。 我的五大策略 在深入研究了 Polymarket 的机制和社区玩法之后,我总结出了五种策略。每种策略都有自己的优缺点,适合不同的资金量和风险偏好。 策略一:刷量型(快速起号) 核心思路:找高流动性、低价差的市场,来回挂单。 具体做法: 找那些 TVL 大的事件,买一和卖一只差 0.01 的 挂限价单,成交后立即反向挂单 重复操作,快速积累交易量 优点: 交易量起得很快 可以快速完成「初始化」账号 缺点: 有磨损(每次 0.01 的价差就是成本) 容易被识别为刷量行为 需要频繁操作 我的经验: 这种方法适合「起号」阶段。用小资金(比如 100-200 USDC)快速刷到一定交易量,让账号看起来是「活跃用户」。但不要过度使用,否则很容易被标记为女巫。 策略二:套利型(低风险盈利) 核心思路:找那些大概率会发生的事件,低价买入,高价卖出。 具体做法: 找那些「几乎确定」的事件(比如「特朗普会在 2025 年 1 月 20 日就职吗?」) 在价格低于 0.95 时买入 Yes 等价格涨到 0.98-0.99 时卖出,或者等结算 优点: 风险相对较低 可以真正盈利 符合「理性交易者」的画像 缺点: 交易量起得慢 需要占用资金等待结算 可能遇到黑天鹅事件 我的经验: 这是我最喜欢的策略。我会选择那些「月化收益 3% 以上」的标的,相当于年化 36%。比如某个事件在月底结算,现在价格是 0.97,那我就买入,等结算拿 0.03 的收益。 这不只是撸毛,而是真正的「预测市场理财」。 策略三:理财型(稳健收益) 核心思路:把 Polymarket 当成一个「高收益理财产品」。 具体做法: 找那些大概率不会发生的事件(比如「BTC 在 10 月 31 日前会涨到 25 万吗?」) 买入 No,锁定 3-5% 的月化收益 等结算,拿钱走人 优点: 收益稳定(月化 3-5%,年化 36-60%) 不需要频繁操作 真正在「做预测」,而不是刷量 缺点: 资金占用时间长 可能遇到意外(虽然概率很低) 交易量贡献不大 我的经验: 我会把一部分资金(比如 30-40%)用在这种策略上。选择那些「几乎不可能发生」的事件,买 No,然后忘掉它,等结算。 这种策略的好处是:即使没有空投,我也赚到了真金白银的收益。 策略四:跟牛人(降低认知成本) 核心思路:抄作业,跟着盈利排行榜上的大佬下注。 具体做法: 去 Polymarket 的 Leaderboard 找盈利最高的交易者 看他们押注了哪些市场 跟着下注(但要理解逻辑,不要盲目跟) 优点: 降低认知成本 可以学习高手的思路 提高盈利概率 缺点: 可能跟得太晚(价格已经变了) 需要理解大佬的逻辑 不能完全依赖 我的经验: 我会定期看几个大佬的账号,比如 @coconutcurry(专门押注价格预测)。但我不会盲目跟单,而是先理解他们为什么这么押注,然后再决定是否跟进。 策略五:流动性挖矿(被动收益) 核心思路:通过提供流动性赚取 Polymarket 的奖励。 具体做法: 在订单簿中挂出限价单(买单和卖单都要挂) 让订单尽量靠近市场中点价格 等待成交,同时赚取流动性奖励 优点: 可以赚取额外的流动性奖励 帮助市场稳定,符合「贡献者」画像 可能在空投时获得额外权重 缺点: 需要理解订单簿机制 需要频繁调整价格 奖励可能不高(最低 1 美元才发放) 我的经验: 这是一个「锦上添花」的策略。如果你已经在某个市场下注了,不妨同时挂一些限价单,既可能成交,又能赚取流动性奖励。 资金管理:别把所有鸡蛋放在一个篮子里 我的资金分配策略是这样的: 30% 用于刷量:快速起号,积累交易量 40% 用于套利 / 理财:低风险盈利,真正赚钱 20% 用于跟牛人:学习高手思路,提高胜率 10% 用于流动性挖矿:赚取额外奖励 这样的好处是: 即使空投标准偏向某一种行为,我也不会完全踏空 即使没有空投,我也能通过套利和理财赚到钱 风险分散,不会因为一个策略失败而全盘皆输 避坑指南:这些错误不要犯 在 Polymarket 上交互了几个月,我踩过不少坑。这里分享几个教训: 1. 不要用 USDC 直接交易 Polymarket 内部使用的是 USDC.e(Polygon 链上的桥接版本)。如果你直接转入 USDC,平台会自动转换,会有磨损。 正确做法:直接从交易所提 USDC.e 到 Polygon,或者通过 Infinex/Bungee 转换。 2. 不要频繁刷同一个市场 如果你在同一个市场里来回刷量,很容易被识别为女巫。 正确做法:分散到多个市场,每个市场适度交互。 3. 不要只刷量不盈利 如果你的账号只有交易量,但一直在亏钱,可能不会被认为是「有价值的用户」。 正确做法:至少保持盈亏平衡,或者小幅盈利。 4. 不要忽视 Post 功能 Polymarket 有一个类似 Twitter 的 Post 功能。偶尔发几条 Post,让账号看起来像「真人」。 5. 不要在 0.99 以上买入 除非是为了刷量,否则不要在价格已经很高(0.99 以上)的时候买入。因为即使结算了,你的收益也微乎其微,而且承担了黑天鹅风险。 关于空投的一些思考 Polymarket 已经确认会发币和空投,但具体标准还没公布。根据我的观察和社区讨论,可能的标准包括: 交易量:总交易额、交易次数 盈利能力:净盈利、胜率 多样性:参与的市场数量、不同类型的市场 流动性贡献:提供的流动性、成交的限价单 时间因素:早期用户、持续活跃 我的策略是:不要只盯着一个指标,而是全面参与。 因为没人知道最终的标准是什么。如果你只刷交易量,但盈利能力很差,可能会被认为是女巫。如果你只做套利,但交易量很小,可能会被认为是「不活跃用户」。 最好的策略,就是成为一个「真正的预测市场参与者」。 最后说一句 Polymarket 不只是一个撸毛项目,它是一个真正有价值的预测市场平台。 纽交所母公司 ICE 投资了 20 亿美元,估值已经达到 90 亿美元。这不是一个「空气项目」,而是一个正在改变信息市场的基础设施。 所以我的建议是:不要只把它当成撸毛项目,而是真正去理解预测市场的逻辑,学习如何做出更好的判断。 即使没有空投,你也能通过套利和理财赚到真金白银。 而如果有空投,那就是锦上添花。 这才是最稳健的玩法。 @Polymarket
如果你提离职了,老板还在拼命挽留你,相信我,Ta 不是在挽留你,只是一时还没找好你的备胎,找好之后,你就体会到透明人的感觉了,等你受不了了,再次提出离开,老板依然依依不舍,多么感人的好聚好散啊。
人这一生,有两次知识量最大的时候 第一次:是高三备考的时候 第二次:是到币圈的时候
《博弈论》卖不过《掼蛋必胜108招》 《价值投资》卖不过《抓住涨停板的50个信号》 《组织行为学》卖不过《跟老板这样说就对了》 《家庭资产配置》卖不过《虚拟货币实操手册》 《居民营养学》卖不过《黄帝内经21天逆转糖尿病》 确定性对抗焦虑,捷径解构复杂,各个领域的销量奇迹都来自于此。
当支付遇上融资:我看懂了 Huma 和 PayFi 的野心 最近我一直在研究一个概念:PayFi。 刚开始听到这个词的时候,我以为又是一个"DeFi + 某某"的炒作概念。但当我深入了解之后,我意识到:这可能是加密世界里少数真正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赛道。 而 Huma Finance,正是这个赛道里最值得关注的玩家。 PayFi 到底是什么? 先说清楚一件事:PayFi 不是「支付」,也不是传统的「资产抵押贷款」。 PayFi 的全称是 Payment Financing(支付融资),核心逻辑是:围绕支付的流动性融资,以可代币化、可验证的未来支付流/收入为抵押。 听起来有点绕?我举个例子你就明白了。 假设你是一家跨境支付公司,客户今天通过你的平台汇款 100 万美元到海外。但传统银行系统(SWIFT)需要 3-5 天才能完成结算。 这意味着什么?意味着你需要提前在目的地国家预存 100 万美元,才能让客户「当天到账」。 全球有多少这样的预存资金?4 万亿美元。 这 4 万亿美元就这样躺在各个账户里,不能投资、不能生息,只是为了「预防万一」。这就是传统支付系统的巨大低效。 PayFi 要做的,就是解决这个问题。 它让支付公司不需要预存资金,而是在需要的时候,从流动性池里借出稳定币(比如 USDC),完成支付,然后在几天后结算到账时还款。 这不是「消费贷」,也不是「抵押贷」,而是「流动性桥接」。 为什么 PayFi 是个大生意? 我看了一些数据,才意识到这个市场有多大。 信用卡市场:全球每年 16 万亿美元的交易量 跨境支付市场:每年 190 万亿美元 B2B 支付市场:预计到 2028 年达到 124 万亿美元 全球汇款依赖人口:每 7 个人中就有 1 个依赖跨境汇款 而这些市场都有一个共同的痛点:慢、贵、不透明。 跨境支付平均需要 3-5 天 汇款手续费全球平均 7% 14 亿人没有银行账户,无法享受金融服务 PayFi 的机会,就藏在这些低效里。 通过区块链和稳定币,PayFi 可以: 把 3-5 天的结算时间缩短到几分钟 把 7% 的手续费降到不到 1% 让没有银行账户的人也能参与全球金融系统 这不是「颠覆」,而是「升级」。 Huma:PayFi 赛道里的「隐形冠军」 在 PayFi 这个赛道里,Huma Finance 是我最看好的项目。 为什么?因为它做对了三件事。 第一件事:聚焦企业级客户,而不是散户 大部分 DeFi 项目都在做 C 端(面向个人用户)的借贷。但 Huma 不一样,它只服务持牌的支付机构和金融企业。 比如: Arf:跨境支付流动性提供商 Rain:Web3 企业信用卡 Jia:B2B 支付解决方案 这些客户有几个共同特点: 有牌照、受监管 有真实的业务流水 有可验证的未来收入(应收账款) Huma 不是在赌「个人信用」,而是在融资「已经发生的交易」。 这就像你不是借钱给一个陌生人去创业,而是借钱给一个已经签了订单、只是等着收款的商家。风险完全不在一个量级。 根据标普的数据,这类持牌支付机构的历史违约率低于 0.5%。而 Huma 自己的数据更夸张:处理了超过 60 亿美元的交易,零违约。 第二件事:高资本循环率,真实收益 Huma 的商业模式非常简单:借出稳定币,收取利息。 但关键在于:它的资本周转速度极快。 传统的 DeFi 借贷,资金可能要锁几个月甚至几年。但 Huma 的贷款周期平均只有 7 天。 这意味着什么?意味着同一笔钱,一年可以循环 50 次。 具体怎么算? Huma 每天收取 6-10 个基点(0.06%-0.1%)的利息 年化收益率:10-20% 贷款周期:1-7 天 每年循环次数:约 50 次 举个例子: 你存入 10 万 USDC 每次借出 7 天,收益 0.5%(约 500 美元) 一年循环 50 次,总收益 2.5 万美元 年化收益率:25% 而且这个收益不是靠「挖矿」或「通胀激励」,而是来自真实的业务费用。 这就是为什么我说 Huma 是「真实收益」的典范。 第三件事:模块化架构,可扩展性强 Huma 提出了一个「六层 PayFi 堆栈」的概念,这个框架非常聪明。 1. 交易层(Transaction Layer) 基础区块链:Solana、Stellar、EVM 链 提供高吞吐量、低费用、快速结算 2. 货币层(Currency Layer) 稳定币:USDC、USDT、PYUSD 等 提供可编程的货币 3. 托管层(Custody Layer) 安全存储:Fireblocks、Coinbase Custody 确保资产安全 4. 合规层(Compliance Layer) KYC/AML:Chainalysis、Elliptic 满足监管要求 5. 融资层(Financing Layer) 这是 Huma 的核心位置 提供信用评分、风险分级、流动性管理 6. 应用层(Application Layer) 具体的支付和信贷产品 跨境汇款、B2B 支付、贸易融资等 这个架构的好处是:每一层都可以独立发展,互相组合。 就像互联网的 OSI 模型一样,Huma 的 PayFi 堆栈让不同的参与者可以在不同的层次上创新,而不需要重新发明轮子。 Huma 的两个产品:机构版 vs 零售版 Huma 有两个产品线,分别服务不同的用户群体。 Huma Institutional(机构版) 目标用户:机构投资者、专业投资者 特点: 需要 KYC/KYB 认证 最低存款:10 USDC 提供高级和初级两种份额(Senior/Junior Tranche) 高级份额:低风险、低收益、优先偿付 初级份额:高风险、高收益、承担首亏 锁定期:3 个月或 6 个月 收益:根据不同池子和份额,10-20% APY 适合人群:愿意做尽调、追求高收益、能承受流动性限制的专业投资者 Huma 2.0(零售版) 目标用户:散户、小额投资者 特点: 无需 KYC 最低存款:1 USDC 两种模式: Classic 模式:10% APY + 少量 Feathers 积分 Maxi 模式:0% APY + 大量 Feathers 积分 Feathers 积分可以兑换成 HUMA 代币 锁定期:可选(无锁定、3 个月、6 个月) 流动性:可以随时在 Jupiter/Meteora 上交易 PST/mPST 代币 适合人群:追求简单、低门槛、愿意用收益换代币的散户 截至 2025 年 7 月 30 日,Huma 2.0 池子里有 7836 万 USDC,分布相对均衡: Classic 模式:42% Maxi 模式:46% 其他锁定期:12% 数据说话:Huma 的增长轨迹 我最喜欢看数据,因为数据不会说谎。 根据 Huma 的 Dune 仪表盘: 累计融资额:23 亿美元 总交易量:45 亿美元 零违约记录:处理了 60 亿美元交易,0 违约 月度增长:2024 年月度融资额从 6300 万美元增长到 1.36 亿美元,增长 116% 而且 Huma 还在快速扩张: 12 个活跃借贷池:6 个在 Solana,2 个在 Polygon,2 个在 Celo,1 个在 Stellar,1 个在 Scroll 多链部署:支持 Solana、Stellar、EVM 兼容链 这不是「概念验证」,而是真正的产品市场匹配(PMF)。 为什么我看好 PayFi 和 Huma? 说实话,我在加密世界里见过太多「看起来很美」的项目。 但 PayFi 和 Huma 不一样,它们解决的是真实的问题: 1. 市场够大 全球支付市场:数百万亿美元 4 万亿美元的预存资金等待被释放 2. 痛点够痛 跨境支付慢、贵、不透明 14 亿人没有银行账户 3. 解决方案够实际 不是「颠覆」,而是「升级」 利用区块链和稳定币提高效率 4. 商业模式够清晰 真实收益,不靠通胀激励 高资本循环率,可持续增长 5. 团队够强 创始人来自 Google、Meta、EarnIn 有真实的支付和金融科技经验 6. 数据够硬 23 亿美元融资额 45 亿美元交易量 零违约记录 最后说一句 当我第一次听说 PayFi 的时候,我以为这又是一个「概念炒作」。 但当我深入研究之后,我发现:这可能是加密世界里少数真正在创造价值的赛道。 因为它不是在「重新发明货币」,也不是在"颠覆金融系统",而是在用新技术解决旧问题。 而 Huma,正是这个赛道里最务实、最专业、最有潜力的玩家。 它不追求短期的 TVL 排名,不靠补贴吸引用户,而是踏踏实实地服务企业级客户,积累真实的业务数据,构建可持续的商业模式。 这才是我真正看好的项目。 如果你也相信「真实收益」比「通胀激励」更有价值,如果你也相信"解决实际问题"比"炒作概念"更重要,那么 PayFi 和 Huma,值得你认真研究。 @humafinance @DrPayFi @jcmeowjc
当支付遇上融资:我看懂了 Huma 和 PayFi 的野心 最近我一直在研究一个概念:PayFi。 刚开始听到这个词的时候,我以为又是一个"DeFi + 某某"的炒作概念。但当我深入了解之后,我意识到:这可能是加密世界里少数真正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赛道。 而 Huma Finance,正是这个赛道里最值得关注的玩家。 PayFi 到底是什么? 先说清楚一件事:PayFi 不是「支付」,也不是传统的「资产抵押贷款」。 PayFi 的全称是 Payment Financing(支付融资),核心逻辑是:围绕支付的流动性融资,以可代币化、可验证的未来支付流/收入为抵押。 听起来有点绕?我举个例子你就明白了。 假设你是一家跨境支付公司,客户今天通过你的平台汇款 100 万美元到海外。但传统银行系统(SWIFT)需要 3-5 天才能完成结算。 这意味着什么?意味着你需要提前在目的地国家预存 100 万美元,才能让客户「当天到账」。 全球有多少这样的预存资金?4 万亿美元。 这 4 万亿美元就这样躺在各个账户里,不能投资、不能生息,只是为了「预防万一」。这就是传统支付系统的巨大低效。 PayFi 要做的,就是解决这个问题。 它让支付公司不需要预存资金,而是在需要的时候,从流动性池里借出稳定币(比如 USDC),完成支付,然后在几天后结算到账时还款。 这不是"消费贷",也不是「抵押贷」,而是「流动性桥接」。 为什么 PayFi 是个大生意? 我看了一些数据,才意识到这个市场有多大。 信用卡市场:全球每年 16 万亿美元的交易量 跨境支付市场:每年 190 万亿美元 B2B 支付市场:预计到 2028 年达到 124 万亿美元 全球汇款依赖人口:每 7 个人中就有 1 个依赖跨境汇款 而这些市场都有一个共同的痛点:慢、贵、不透明。 跨境支付平均需要 3-5 天 汇款手续费全球平均 7% 14 亿人没有银行账户,无法享受金融服务 PayFi 的机会,就藏在这些低效里。 通过区块链和稳定币,PayFi 可以: 把 3-5 天的结算时间缩短到几分钟 把 7% 的手续费降到不到 1% 让没有银行账户的人也能参与全球金融系统 这不是「颠覆」,而是「升级」。 Huma:PayFi 赛道里的「隐形冠军」 在 PayFi 这个赛道里,Huma Finance 是我最看好的项目。 为什么?因为它做对了三件事。 第一件事:聚焦企业级客户,而不是散户 大部分 DeFi 项目都在做 C 端(面向个人用户)的借贷。但 Huma 不一样,它只服务持牌的支付机构和金融企业。 比如: Arf:跨境支付流动性提供商 Rain:Web3 企业信用卡 Jia:B2B 支付解决方案 这些客户有几个共同特点: 有牌照、受监管 有真实的业务流水 有可验证的未来收入(应收账款) Huma 不是在赌「个人信用」,而是在融资「已经发生的交易」。 这就像你不是借钱给一个陌生人去创业,而是借钱给一个已经签了订单、只是等着收款的商家。风险完全不在一个量级。 根据标普的数据,这类持牌支付机构的历史违约率低于 0.5%。而 Huma 自己的数据更夸张:处理了超过 60 亿美元的交易,零违约。 第二件事:高资本循环率,真实收益 Huma 的商业模式非常简单:借出稳定币,收取利息。 但关键在于:它的资本周转速度极快。 传统的 DeFi 借贷,资金可能要锁几个月甚至几年。但 Huma 的贷款周期平均只有 7 天。 这意味着什么?意味着同一笔钱,一年可以循环 50 次。 具体怎么算? Huma 每天收取 6-10 个基点(0.06%-0.1%)的利息 年化收益率:10-20% 贷款周期:1-7 天 每年循环次数:约 50 次 举个例子: 你存入 10 万 USDC 每次借出 7 天,收益 0.5%(约 500 美元) 一年循环 50 次,总收益 2.5 万美元 年化收益率:25% 而且这个收益不是靠「挖矿」或「通胀激励」,而是来自真实的业务费用。 这就是为什么我说 Huma 是「真实收益」的典范。 第三件事:模块化架构,可扩展性强 Huma 提出了一个「六层 PayFi 堆栈」的概念,这个框架非常聪明。 1. 交易层(Transaction Layer) 基础区块链:Solana、Stellar、EVM 链 提供高吞吐量、低费用、快速结算 2. 货币层(Currency Layer) 稳定币:USDC、USDT、PYUSD 等 提供可编程的货币 3. 托管层(Custody Layer) 安全存储:Fireblocks、Coinbase Custody 确保资产安全 4. 合规层(Compliance Layer) KYC/AML:Chainalysis、Elliptic 满足监管要求 5. 融资层(Financing Layer) 这是 Huma 的核心位置 提供信用评分、风险分级、流动性管理 6. 应用层(Application Layer) 具体的支付和信贷产品 跨境汇款、B2B 支付、贸易融资等 这个架构的好处是:每一层都可以独立发展,互相组合。 就像互联网的 OSI 模型一样,Huma 的 PayFi 堆栈让不同的参与者可以在不同的层次上创新,而不需要重新发明轮子。 Huma 的两个产品:机构版 vs 零售版 Huma 有两个产品线,分别服务不同的用户群体。 Huma Institutional(机构版) 目标用户:机构投资者、专业投资者 特点: 需要 KYC/KYB 认证 最低存款:10 USDC 提供高级和初级两种份额(Senior/Junior Tranche) 高级份额:低风险、低收益、优先偿付 初级份额:高风险、高收益、承担首亏 锁定期:3 个月或 6 个月 收益:根据不同池子和份额,10-20% APY 适合人群:愿意做尽调、追求高收益、能承受流动性限制的专业投资者 Huma 2.0(零售版) 目标用户:散户、小额投资者 特点: 无需 KYC 最低存款:1 USDC 两种模式: Classic 模式:10% APY + 少量 Feathers 积分 Maxi 模式:0% APY + 大量 Feathers 积分 Feathers 积分可以兑换成 HUMA 代币 锁定期:可选(无锁定、3 个月、6 个月) 流动性:可以随时在 Jupiter/Meteora 上交易 PST/mPST 代币 适合人群:追求简单、低门槛、愿意用收益换代币的散户 截至 2025 年 7 月 30 日,Huma 2.0 池子里有 7836 万 USDC,分布相对均衡: Classic 模式:42% Maxi 模式:46% 其他锁定期:12% 数据说话:Huma 的增长轨迹 我最喜欢看数据,因为数据不会说谎。 根据 Huma 的 Dune 仪表盘: 累计融资额:23 亿美元 总交易量:45 亿美元 零违约记录:处理了 60 亿美元交易,0 违约 月度增长:2024 年月度融资额从 6300 万美元增长到 1.36 亿美元,增长 116% 而且 Huma 还在快速扩张: 12 个活跃借贷池:6 个在 Solana,2 个在 Polygon,2 个在 Celo,1 个在 Stellar,1 个在 Scroll 多链部署:支持 Solana、Stellar、EVM 兼容链 这不是「概念验证」,而是真正的产品市场匹配(PMF)。 为什么我看好 PayFi 和 Huma? 说实话,我在加密世界里见过太多「看起来很美」的项目。 但 PayFi 和 Huma 不一样,它们解决的是真实的问题: 1. 市场够大 全球支付市场:数百万亿美元 4 万亿美元的预存资金等待被释放 2. 痛点够痛 跨境支付慢、贵、不透明 14 亿人没有银行账户 3. 解决方案够实际 不是「颠覆」,而是「升级」 利用区块链和稳定币提高效率 4. 商业模式够清晰 真实收益,不靠通胀激励 高资本循环率,可持续增长 5. 团队够强 创始人来自 Google、Meta、EarnIn 有真实的支付和金融科技经验 6. 数据够硬 23 亿美元融资额 45 亿美元交易量 零违约记录 最后说一句 当我第一次听说 PayFi 的时候,我以为这又是一个「概念炒作」。 但当我深入研究之后,我发现:这可能是加密世界里少数真正在创造价值的赛道。 因为它不是在「重新发明货币」,也不是在"颠覆金融系统",而是在用新技术解决旧问题。 而 Huma,正是这个赛道里最务实、最专业、最有潜力的玩家。 它不追求短期的 TVL 排名,不靠补贴吸引用户,而是踏踏实实地服务企业级客户,积累真实的业务数据,构建可持续的商业模式。 这才是我真正看好的项目。 如果你也相信「真实收益」比「通胀激励」更有价值,如果你也相信"解决实际问题"比"炒作概念"更重要,那么 PayFi 和 Huma,值得你认真研究。 @humafinance @DrPayFi @jcmeowjc
一些基本的素养:用户骂你都是对的,更别说只是吐槽,要是遇到提意见和建议的你得供着。 哪里有敢怼用户的? 这个好! cc @opinionlabsxyz @ForrestOLAB
.@Punk9277 你们发了一个链接,但是没带码。
说一个冷笑话: 各种办港卡的攻略,你知道为什么没有人写招行香港(不是永隆)吗? 因为招行香港门槛是 800w。
Polygon把机构级做市引进DeFi 对症下药:碎片化流动性、费用高且不稳 和ManifoldTrading合作 在链上做量化做市与套利 提升价格效率、连续流动性 说人话就是:把TradFi的水准搬到链上 自由度还在,深度更稳 这事儿,挺牛。 @0xPolygon
为什么 Bitdealer 让我想起了早年的澳门 最近看到 Bitdealer 这个项目,我第一反应是:终于有人把这条路走通了。 真实收益这件事,我们谈了太久 说实话,这两年在圈子里,「Real Yield」 这个词都快被说烂了。每个项目都说自己有真实收益,但你仔细一看——还是在印币。换个名字叫「质押奖励」、「流动性挖矿」,本质上还是左手倒右手,稀释持币人。 我见过太多这样的项目了。一开始 APY 200%,大家都冲进去,三个月后代币价格跌了 80%,你算算实际收益?负的。 这不是收益,这是庞氏。 Bitdealer 的思路让我眼前一亮 它做的事情其实很简单:把老虎机搬到链上,用 iGaming 的现金流来回购代币。 听起来是不是有点熟悉?对,这就是传统生意的逻辑——你得先赚到钱,才能分钱。 iGaming 这个市场,全球每年几千亿美金的规模,这不是什么新故事,是已经被验证了几十年的生意。Bitdealer 做的,就是把这个现金流引到链上,然后通过代币回购的方式,让持币人真正受益。 不是印币分红,是利润反哺。 这个区别太重要了。前者是稀释你的股权,后者是在二级市场上形成真实买压。一个是做加法,一个是做减法。 合规这件事,他们想得很清楚 我特别欣赏 Bitdealer 在合规上的设计。 传统意义上的分红,很容易被定义为证券。SEC 的 Howey Test、欧洲的 MiCA、新加坡 MAS 的框架,都会盯着这个。但 Bitdealer 用的是代币回购,不构成收益权,却能让用户实质受益。 这是个很聪明的结构。既能做,还能长久做。 我见过太多项目,一开始风风火火,结果被监管一纸文书叫停。Bitdealer 显然是有经验的团队在操盘,他们知道怎么在灰色地带找到一条安全的路。 自我扩张的飞轮 更让我看好的是它的增长逻辑。 每上线一款新游戏,就多一台能自己赚钱的机器。每台机器的利润都喂回到系统,形成新的买压。这就意味着,Bitdealer 不需要靠发币维持热度,而是靠一个又一个真实产品的现金流去支撑生态增长。 这是一个正向飞轮。 不是靠炒作,不是靠叙事,是靠业务本身在滚动。 我为什么会想起澳门 早年去澳门的时候,我就在想:赌场这门生意,其实是世界上最稳定的现金流之一。只要有人性,就有赌性。只要有赌性,这门生意就不会停。 Bitdealer 做的,就是把这个逻辑搬到链上。用区块链的透明性、用代币的流动性,重新定义了被动收益这件事。 不是靠印币,而是靠赚钱。 在这个充满假收益的圈子里,Bitdealer 可能是少数真的能靠业务喂养代币的项目。 我看好它,不是因为它蹭了什么热度,而是因为它在做一件正确的事——把真实世界的现金流,带到链上来。 这才是 Web3 该有的样子。 #KaitoYap @KaitoAI #Yap @bitdealernet $BIT
$BIT
-10.49%
为什么 Bitdealer 让我想起了早年的澳门 最近看到 Bitdealer 这个项目,我第一反应是:终于有人把这条路走通了。 真实收益这件事,我们谈了太久 说实话,这两年在圈子里,「Real Yield」 这个词都快被说烂了。每个项目都说自己有真实收益,但你仔细一看——还是在印币。换个名字叫「质押奖励」、「流动性挖矿」,本质上还是左手倒右手,稀释持币人。 我见过太多这样的项目了。一开始 APY 200%,大家都冲进去,三个月后代币价格跌了 80%,你算算实际收益?负的。 这不是收益,这是庞氏。 Bitdealer 的思路让我眼前一亮 它做的事情其实很简单:把老虎机搬到链上,用 iGaming 的现金流来回购代币。 听起来是不是有点熟悉?对,这就是传统生意的逻辑——你得先赚到钱,才能分钱。 iGaming 这个市场,全球每年几千亿美金的规模,这不是什么新故事,是已经被验证了几十年的生意。Bitdealer 做的,就是把这个现金流引到链上,然后通过代币回购的方式,让持币人真正受益。 不是印币分红,是利润反哺。 这个区别太重要了。前者是稀释你的股权,后者是在二级市场上形成真实买压。一个是做加法,一个是做减法。 合规这件事,他们想得很清楚 我特别欣赏 Bitdealer 在合规上的设计。 传统意义上的分红,很容易被定义为证券。SEC 的 Howey Test、欧洲的 MiCA、新加坡 MAS 的框架,都会盯着这个。但 Bitdealer 用的是代币回购,不构成收益权,却能让用户实质受益。 这是个很聪明的结构。既能做,还能长久做。 我见过太多项目,一开始风风火火,结果被监管一纸文书叫停。Bitdealer 显然是有经验的团队在操盘,他们知道怎么在灰色地带找到一条安全的路。 自我扩张的飞轮 更让我看好的是它的增长逻辑。 每上线一款新游戏,就多一台能自己赚钱的机器。每台机器的利润都喂回到系统,形成新的买压。这就意味着,Bitdealer 不需要靠发币维持热度,而是靠一个又一个真实产品的现金流去支撑生态增长。 这是一个正向飞轮。 不是靠炒作,不是靠叙事,是靠业务本身在滚动。 我为什么会想起澳门 早年去澳门的时候,我就在想:赌场这门生意,其实是世界上最稳定的现金流之一。只要有人性,就有赌性。只要有赌性,这门生意就不会停。 Bitdealer 做的,就是把这个逻辑搬到链上。用区块链的透明性、用代币的流动性,重新定义了被动收益这件事。 不是靠印币,而是靠赚钱。 在这个充满假收益的圈子里,Bitdealer 可能是少数真的能靠业务喂养代币的项目。 我看好它,不是因为它蹭了什么热度,而是因为它在做一件正确的事——把真实世界的现金流,带到链上来。 这才是 Web3 该有的样子。 #KaitoYap @KaitoAI #Yap @bitdealernet $BIT
$BIT
-10.49%
为什么 Bitdealer 让我想起了早年的澳门 最近看到 Bitdealer 这个项目,我第一反应是:终于有人把这条路走通了。 真实收益这件事,我们谈了太久 说实话,这两年在圈子里,「Real Yield」 这个词都快被说烂了。每个项目都说自己有真实收益,但你仔细一看——还是在印币。换个名字叫「质押奖励」、「流动性挖矿」,本质上还是左手倒右手,稀释持币人。 我见过太多这样的项目了。一开始 APY 200%,大家都冲进去,三个月后代币价格跌了 80%,你算算实际收益?负的。 这不是收益,这是庞氏。 Bitdealer 的思路让我眼前一亮 它做的事情其实很简单:把老虎机搬到链上,用 iGaming 的现金流来回购代币。 听起来是不是有点熟悉?对,这就是传统生意的逻辑——你得先赚到钱,才能分钱。 iGaming 这个市场,全球每年几千亿美金的规模,这不是什么新故事,是已经被验证了几十年的生意。Bitdealer 做的,就是把这个现金流引到链上,然后通过代币回购的方式,让持币人真正受益。 不是印币分红,是利润反哺。 这个区别太重要了。前者是稀释你的股权,后者是在二级市场上形成真实买压。一个是做加法,一个是做减法。 合规这件事,他们想得很清楚 我特别欣赏 Bitdealer 在合规上的设计。 传统意义上的分红,很容易被定义为证券。SEC 的 Howey Test、欧洲的 MiCA、新加坡 MAS 的框架,都会盯着这个。但 Bitdealer 用的是代币回购,不构成收益权,却能让用户实质受益。 这是个很聪明的结构。既能做,还能长久做。 我见过太多项目,一开始风风火火,结果被监管一纸文书叫停。Bitdealer 显然是有经验的团队在操盘,他们知道怎么在灰色地带找到一条安全的路。 自我扩张的飞轮 更让我看好的是它的增长逻辑。 每上线一款新游戏,就多一台能自己赚钱的机器。每台机器的利润都喂回到系统,形成新的买压。这就意味着,Bitdealer 不需要靠发币维持热度,而是靠一个又一个真实产品的现金流去支撑生态增长。 这是一个正向飞轮。 不是靠炒作,不是靠叙事,是靠业务本身在滚动。 我为什么会想起澳门 早年去澳门的时候,我就在想:赌场这门生意,其实是世界上最稳定的现金流之一。只要有人性,就有赌性。只要有赌性,这门生意就不会停。 Bitdealer 做的,就是把这个逻辑搬到链上。用区块链的透明性、用代币的流动性,重新定义了被动收益这件事。 不是靠印币,而是靠赚钱。 在这个充满假收益的圈子里,Bitdealer 可能是少数真的能靠业务喂养代币的项目。 我看好它,不是因为它蹭了什么热度,而是因为它在做一件正确的事——把真实世界的现金流,带到链上来。 这才是 Web3 该有的样子。 #KaitoYap @KaitoAI #Yap @bitdealernet $BIT
$BIT
-10.49%
为什么 Bitdealer 让我想起了早年的澳门 最近看到 Bitdealer 这个项目,我第一反应是:终于有人把这条路走通了。 真实收益这件事,我们谈了太久 说实话,这两年在圈子里,「Real Yield」 这个词都快被说烂了。每个项目都说自己有真实收益,但你仔细一看——还是在印币。换个名字叫「质押奖励」、「流动性挖矿」,本质上还是左手倒右手,稀释持币人。 我见过太多这样的项目了。一开始 APY 200%,大家都冲进去,三个月后代币价格跌了 80%,你算算实际收益?负的。 这不是收益,这是庞氏。 Bitdealer 的思路让我眼前一亮 它做的事情其实很简单:把老虎机搬到链上,用 iGaming 的现金流来回购代币。 听起来是不是有点熟悉?对,这就是传统生意的逻辑——你得先赚到钱,才能分钱。 iGaming 这个市场,全球每年几千亿美金的规模,这不是什么新故事,是已经被验证了几十年的生意。Bitdealer 做的,就是把这个现金流引到链上,然后通过代币回购的方式,让持币人真正受益。 不是印币分红,是利润反哺。 这个区别太重要了。前者是稀释你的股权,后者是在二级市场上形成真实买压。一个是做加法,一个是做减法。 合规这件事,他们想得很清楚 我特别欣赏 Bitdealer 在合规上的设计。 传统意义上的分红,很容易被定义为证券。SEC 的 Howey Test、欧洲的 MiCA、新加坡 MAS 的框架,都会盯着这个。但 Bitdealer 用的是代币回购,不构成收益权,却能让用户实质受益。 这是个很聪明的结构。既能做,还能长久做。 我见过太多项目,一开始风风火火,结果被监管一纸文书叫停。Bitdealer 显然是有经验的团队在操盘,他们知道怎么在灰色地带找到一条安全的路。 自我扩张的飞轮 更让我看好的是它的增长逻辑。 每上线一款新游戏,就多一台能自己赚钱的机器。每台机器的利润都喂回到系统,形成新的买压。这就意味着,Bitdealer 不需要靠发币维持热度,而是靠一个又一个真实产品的现金流去支撑生态增长。 这是一个正向飞轮。 不是靠炒作,不是靠叙事,是靠业务本身在滚动。 我为什么会想起澳门 早年去澳门的时候,我就在想:赌场这门生意,其实是世界上最稳定的现金流之一。只要有人性,就有赌性。只要有赌性,这门生意就不会停。 Bitdealer 做的,就是把这个逻辑搬到链上。用区块链的透明性、用代币的流动性,重新定义了被动收益这件事。 不是靠印币,而是靠赚钱。 在这个充满假收益的圈子里,Bitdealer 可能是少数真的能靠业务喂养代币的项目。 我看好它,不是因为它蹭了什么热度,而是因为它在做一件正确的事——把真实世界的现金流,带到链上来。 这才是 Web3 该有的样子。 #KaitoYap @KaitoAI #Yap @bitdealernet $BIT
$BIT
-10.49%
为什么 Bitdealer 让我想起了早年的澳门 最近看到 Bitdealer 这个项目,我第一反应是:终于有人把这条路走通了。 真实收益这件事,我们谈了太久 说实话,这两年在圈子里,「Real Yield」 这个词都快被说烂了。每个项目都说自己有真实收益,但你仔细一看——还是在印币。换个名字叫「质押奖励」、「流动性挖矿」,本质上还是左手倒右手,稀释持币人。 我见过太多这样的项目了。一开始 APY 200%,大家都冲进去,三个月后代币价格跌了 80%,你算算实际收益?负的。 这不是收益,这是庞氏。 Bitdealer 的思路让我眼前一亮 它做的事情其实很简单:把老虎机搬到链上,用 iGaming 的现金流来回购代币。 听起来是不是有点熟悉?对,这就是传统生意的逻辑——你得先赚到钱,才能分钱。 iGaming 这个市场,全球每年几千亿美金的规模,这不是什么新故事,是已经被验证了几十年的生意。Bitdealer 做的,就是把这个现金流引到链上,然后通过代币回购的方式,让持币人真正受益。 不是印币分红,是利润反哺。 这个区别太重要了。前者是稀释你的股权,后者是在二级市场上形成真实买压。一个是做加法,一个是做减法。 合规这件事,他们想得很清楚 我特别欣赏 Bitdealer 在合规上的设计。 传统意义上的分红,很容易被定义为证券。SEC 的 Howey Test、欧洲的 MiCA、新加坡 MAS 的框架,都会盯着这个。但 Bitdealer 用的是代币回购,不构成收益权,却能让用户实质受益。 这是个很聪明的结构。既能做,还能长久做。 我见过太多项目,一开始风风火火,结果被监管一纸文书叫停。Bitdealer 显然是有经验的团队在操盘,他们知道怎么在灰色地带找到一条安全的路。 自我扩张的飞轮 更让我看好的是它的增长逻辑。 每上线一款新游戏,就多一台能自己赚钱的机器。每台机器的利润都喂回到系统,形成新的买压。这就意味着,Bitdealer 不需要靠发币维持热度,而是靠一个又一个真实产品的现金流去支撑生态增长。 这是一个正向飞轮。 不是靠炒作,不是靠叙事,是靠业务本身在滚动。 我为什么会想起澳门 早年去澳门的时候,我就在想:赌场这门生意,其实是世界上最稳定的现金流之一。只要有人性,就有赌性。只要有赌性,这门生意就不会停。 Bitdealer 做的,就是把这个逻辑搬到链上。用区块链的透明性、用代币的流动性,重新定义了被动收益这件事。 不是靠印币,而是靠赚钱。 在这个充满假收益的圈子里,Bitdealer 可能是少数真的能靠业务喂养代币的项目。 我看好它,不是因为它蹭了什么热度,而是因为它在做一件正确的事——把真实世界的现金流,带到链上来。 这才是 Web3 该有的样子。 #KaitoYap @KaitoAI #Yap @bitdealernet $BIT
$BIT
-10.49%
为什么 Bitdealer 让我想起了早年的澳门 最近看到 Bitdealer 这个项目,我第一反应是:终于有人把这条路走通了。 真实收益这件事,我们谈了太久 说实话,这两年在圈子里,「Real Yield」 这个词都快被说烂了。每个项目都说自己有真实收益,但你仔细一看——还是在印币。换个名字叫「质押奖励」、「流动性挖矿」,本质上还是左手倒右手,稀释持币人。 我见过太多这样的项目了。一开始 APY 200%,大家都冲进去,三个月后代币价格跌了 80%,你算算实际收益?负的。 这不是收益,这是庞氏。 Bitdealer 的思路让我眼前一亮 它做的事情其实很简单:把老虎机搬到链上,用 iGaming 的现金流来回购代币。 听起来是不是有点熟悉?对,这就是传统生意的逻辑——你得先赚到钱,才能分钱。 iGaming 这个市场,全球每年几千亿美金的规模,这不是什么新故事,是已经被验证了几十年的生意。Bitdealer 做的,就是把这个现金流引到链上,然后通过代币回购的方式,让持币人真正受益。 不是印币分红,是利润反哺。 这个区别太重要了。前者是稀释你的股权,后者是在二级市场上形成真实买压。一个是做加法,一个是做减法。 合规这件事,他们想得很清楚 我特别欣赏 Bitdealer 在合规上的设计。 传统意义上的分红,很容易被定义为证券。SEC 的 Howey Test、欧洲的 MiCA、新加坡 MAS 的框架,都会盯着这个。但 Bitdealer 用的是代币回购,不构成收益权,却能让用户实质受益。 这是个很聪明的结构。既能做,还能长久做。 我见过太多项目,一开始风风火火,结果被监管一纸文书叫停。Bitdealer 显然是有经验的团队在操盘,他们知道怎么在灰色地带找到一条安全的路。 自我扩张的飞轮 更让我看好的是它的增长逻辑。 每上线一款新游戏,就多一台能自己赚钱的机器。每台机器的利润都喂回到系统,形成新的买压。这就意味着,Bitdealer 不需要靠发币维持热度,而是靠一个又一个真实产品的现金流去支撑生态增长。 这是一个正向飞轮。 不是靠炒作,不是靠叙事,是靠业务本身在滚动。 我为什么会想起澳门 早年去澳门的时候,我就在想:赌场这门生意,其实是世界上最稳定的现金流之一。只要有人性,就有赌性。只要有赌性,这门生意就不会停。 Bitdealer 做的,就是把这个逻辑搬到链上。用区块链的透明性、用代币的流动性,重新定义了被动收益这件事。 不是靠印币,而是靠赚钱。 在这个充满假收益的圈子里,Bitdealer 可能是少数真的能靠业务喂养代币的项目。 我看好它,不是因为它蹭了什么热度,而是因为它在做一件正确的事——把真实世界的现金流,带到链上来。 这才是 Web3 该有的样子。 #KaitoYap @KaitoAI #Yap @bitdealernet $BIT
$BIT
-10.49%
为什么 Bitdealer 让我想起了早年的澳门 最近看到 Bitdealer 这个项目,我第一反应是:终于有人把这条路走通了。 真实收益这件事,我们谈了太久 说实话,这两年在圈子里,「Real Yield」 这个词都快被说烂了。每个项目都说自己有真实收益,但你仔细一看——还是在印币。换个名字叫「质押奖励」、「流动性挖矿」,本质上还是左手倒右手,稀释持币人。 我见过太多这样的项目了。一开始 APY 200%,大家都冲进去,三个月后代币价格跌了 80%,你算算实际收益?负的。 这不是收益,这是庞氏。 Bitdealer 的思路让我眼前一亮 它做的事情其实很简单:把老虎机搬到链上,用 iGaming 的现金流来回购代币。 听起来是不是有点熟悉?对,这就是传统生意的逻辑——你得先赚到钱,才能分钱。 iGaming 这个市场,全球每年几千亿美金的规模,这不是什么新故事,是已经被验证了几十年的生意。Bitdealer 做的,就是把这个现金流引到链上,然后通过代币回购的方式,让持币人真正受益。 不是印币分红,是利润反哺。 这个区别太重要了。前者是稀释你的股权,后者是在二级市场上形成真实买压。一个是做加法,一个是做减法。 合规这件事,他们想得很清楚 我特别欣赏 Bitdealer 在合规上的设计。 传统意义上的分红,很容易被定义为证券。SEC 的 Howey Test、欧洲的 MiCA、新加坡 MAS 的框架,都会盯着这个。但 Bitdealer 用的是代币回购,不构成收益权,却能让用户实质受益。 这是个很聪明的结构。既能做,还能长久做。 我见过太多项目,一开始风风火火,结果被监管一纸文书叫停。Bitdealer 显然是有经验的团队在操盘,他们知道怎么在灰色地带找到一条安全的路。 自我扩张的飞轮 更让我看好的是它的增长逻辑。 每上线一款新游戏,就多一台能自己赚钱的机器。每台机器的利润都喂回到系统,形成新的买压。这就意味着,Bitdealer 不需要靠发币维持热度,而是靠一个又一个真实产品的现金流去支撑生态增长。 这是一个正向飞轮。 不是靠炒作,不是靠叙事,是靠业务本身在滚动。 我为什么会想起澳门 早年去澳门的时候,我就在想:赌场这门生意,其实是世界上最稳定的现金流之一。只要有人性,就有赌性。只要有赌性,这门生意就不会停。 Bitdealer 做的,就是把这个逻辑搬到链上。用区块链的透明性、用代币的流动性,重新定义了被动收益这件事。 不是靠印币,而是靠赚钱。 在这个充满假收益的圈子里,Bitdealer 可能是少数真的能靠业务喂养代币的项目。 我看好它,不是因为它蹭了什么热度,而是因为它在做一件正确的事——把真实世界的现金流,带到链上来。 这才是 Web3 该有的样子。 #KaitoYap @KaitoAI #Yap @bitdealernet $BIT
$BIT
-10.49%
为什么 Bitdealer 让我想起了早年的澳门 最近看到 Bitdealer 这个项目,我第一反应是:终于有人把这条路走通了。 真实收益这件事,我们谈了太久 说实话,这两年在圈子里,「Real Yield」 这个词都快被说烂了。每个项目都说自己有真实收益,但你仔细一看——还是在印币。换个名字叫「质押奖励」、「流动性挖矿」,本质上还是左手倒右手,稀释持币人。 我见过太多这样的项目了。一开始 APY 200%,大家都冲进去,三个月后代币价格跌了 80%,你算算实际收益?负的。 这不是收益,这是庞氏。 Bitdealer 的思路让我眼前一亮 它做的事情其实很简单:把老虎机搬到链上,用 iGaming 的现金流来回购代币。 听起来是不是有点熟悉?对,这就是传统生意的逻辑——你得先赚到钱,才能分钱。 iGaming 这个市场,全球每年几千亿美金的规模,这不是什么新故事,是已经被验证了几十年的生意。Bitdealer 做的,就是把这个现金流引到链上,然后通过代币回购的方式,让持币人真正受益。 不是印币分红,是利润反哺。 这个区别太重要了。前者是稀释你的股权,后者是在二级市场上形成真实买压。一个是做加法,一个是做减法。 合规这件事,他们想得很清楚 我特别欣赏 Bitdealer 在合规上的设计。 传统意义上的分红,很容易被定义为证券。SEC 的 Howey Test、欧洲的 MiCA、新加坡 MAS 的框架,都会盯着这个。但 Bitdealer 用的是代币回购,不构成收益权,却能让用户实质受益。 这是个很聪明的结构。既能做,还能长久做。 我见过太多项目,一开始风风火火,结果被监管一纸文书叫停。Bitdealer 显然是有经验的团队在操盘,他们知道怎么在灰色地带找到一条安全的路。 自我扩张的飞轮 更让我看好的是它的增长逻辑。 每上线一款新游戏,就多一台能自己赚钱的机器。每台机器的利润都喂回到系统,形成新的买压。这就意味着,Bitdealer 不需要靠发币维持热度,而是靠一个又一个真实产品的现金流去支撑生态增长。 这是一个正向飞轮。 不是靠炒作,不是靠叙事,是靠业务本身在滚动。 我为什么会想起澳门 早年去澳门的时候,我就在想:赌场这门生意,其实是世界上最稳定的现金流之一。只要有人性,就有赌性。只要有赌性,这门生意就不会停。 Bitdealer 做的,就是把这个逻辑搬到链上。用区块链的透明性、用代币的流动性,重新定义了被动收益这件事。 不是靠印币,而是靠赚钱。 在这个充满假收益的圈子里,Bitdealer 可能是少数真的能靠业务喂养代币的项目。 我看好它,不是因为它蹭了什么热度,而是因为它在做一件正确的事——把真实世界的现金流,带到链上来。 这才是 Web3 该有的样子。 #KaitoYap @KaitoAI #Yap @bitdealernet $BIT
$BIT
-10.49%
为什么 Bitdealer 让我想起了早年的澳门 最近看到 Bitdealer 这个项目,我第一反应是:终于有人把这条路走通了。 真实收益这件事,我们谈了太久 说实话,这两年在圈子里,「Real Yield」 这个词都快被说烂了。每个项目都说自己有真实收益,但你仔细一看——还是在印币。换个名字叫「质押奖励」、「流动性挖矿」,本质上还是左手倒右手,稀释持币人。 我见过太多这样的项目了。一开始 APY 200%,大家都冲进去,三个月后代币价格跌了 80%,你算算实际收益?负的。 这不是收益,这是庞氏。 Bitdealer 的思路让我眼前一亮 它做的事情其实很简单:把老虎机搬到链上,用 iGaming 的现金流来回购代币。 听起来是不是有点熟悉?对,这就是传统生意的逻辑——你得先赚到钱,才能分钱。 iGaming 这个市场,全球每年几千亿美金的规模,这不是什么新故事,是已经被验证了几十年的生意。Bitdealer 做的,就是把这个现金流引到链上,然后通过代币回购的方式,让持币人真正受益。 不是印币分红,是利润反哺。 这个区别太重要了。前者是稀释你的股权,后者是在二级市场上形成真实买压。一个是做加法,一个是做减法。 合规这件事,他们想得很清楚 我特别欣赏 Bitdealer 在合规上的设计。 传统意义上的分红,很容易被定义为证券。SEC 的 Howey Test、欧洲的 MiCA、新加坡 MAS 的框架,都会盯着这个。但 Bitdealer 用的是代币回购,不构成收益权,却能让用户实质受益。 这是个很聪明的结构。既能做,还能长久做。 我见过太多项目,一开始风风火火,结果被监管一纸文书叫停。Bitdealer 显然是有经验的团队在操盘,他们知道怎么在灰色地带找到一条安全的路。 自我扩张的飞轮 更让我看好的是它的增长逻辑。 每上线一款新游戏,就多一台能自己赚钱的机器。每台机器的利润都喂回到系统,形成新的买压。这就意味着,Bitdealer 不需要靠发币维持热度,而是靠一个又一个真实产品的现金流去支撑生态增长。 这是一个正向飞轮。 不是靠炒作,不是靠叙事,是靠业务本身在滚动。 我为什么会想起澳门 早年去澳门的时候,我就在想:赌场这门生意,其实是世界上最稳定的现金流之一。只要有人性,就有赌性。只要有赌性,这门生意就不会停。 Bitdealer 做的,就是把这个逻辑搬到链上。用区块链的透明性、用代币的流动性,重新定义了被动收益这件事。 不是靠印币,而是靠赚钱。 在这个充满假收益的圈子里,Bitdealer 可能是少数真的能靠业务喂养代币的项目。 我看好它,不是因为它蹭了什么热度,而是因为它在做一件正确的事——把真实世界的现金流,带到链上来。 这才是 Web3 该有的样子。 #KaitoYap @KaitoAI #Yap @bitdealernet $BIT
$BIT
-10.49%
为什么 Bitdealer 让我想起了早年的澳门 最近看到 Bitdealer 这个项目,我第一反应是:终于有人把这条路走通了。 真实收益这件事,我们谈了太久 说实话,这两年在圈子里,「Real Yield」 这个词都快被说烂了。每个项目都说自己有真实收益,但你仔细一看——还是在印币。换个名字叫「质押奖励」、「流动性挖矿」,本质上还是左手倒右手,稀释持币人。 我见过太多这样的项目了。一开始 APY 200%,大家都冲进去,三个月后代币价格跌了 80%,你算算实际收益?负的。 这不是收益,这是庞氏。 Bitdealer 的思路让我眼前一亮 它做的事情其实很简单:把老虎机搬到链上,用 iGaming 的现金流来回购代币。 听起来是不是有点熟悉?对,这就是传统生意的逻辑——你得先赚到钱,才能分钱。 iGaming 这个市场,全球每年几千亿美金的规模,这不是什么新故事,是已经被验证了几十年的生意。Bitdealer 做的,就是把这个现金流引到链上,然后通过代币回购的方式,让持币人真正受益。 不是印币分红,是利润反哺。 这个区别太重要了。前者是稀释你的股权,后者是在二级市场上形成真实买压。一个是做加法,一个是做减法。 合规这件事,他们想得很清楚 我特别欣赏 Bitdealer 在合规上的设计。 传统意义上的分红,很容易被定义为证券。SEC 的 Howey Test、欧洲的 MiCA、新加坡 MAS 的框架,都会盯着这个。但 Bitdealer 用的是代币回购,不构成收益权,却能让用户实质受益。 这是个很聪明的结构。既能做,还能长久做。 我见过太多项目,一开始风风火火,结果被监管一纸文书叫停。Bitdealer 显然是有经验的团队在操盘,他们知道怎么在灰色地带找到一条安全的路。 自我扩张的飞轮 更让我看好的是它的增长逻辑。 每上线一款新游戏,就多一台能自己赚钱的机器。每台机器的利润都喂回到系统,形成新的买压。这就意味着,Bitdealer 不需要靠发币维持热度,而是靠一个又一个真实产品的现金流去支撑生态增长。 这是一个正向飞轮。 不是靠炒作,不是靠叙事,是靠业务本身在滚动。 我为什么会想起澳门 早年去澳门的时候,我就在想:赌场这门生意,其实是世界上最稳定的现金流之一。只要有人性,就有赌性。只要有赌性,这门生意就不会停。 Bitdealer 做的,就是把这个逻辑搬到链上。用区块链的透明性、用代币的流动性,重新定义了被动收益这件事。 不是靠印币,而是靠赚钱。 在这个充满假收益的圈子里,Bitdealer 可能是少数真的能靠业务喂养代币的项目。 我看好它,不是因为它蹭了什么热度,而是因为它在做一件正确的事——把真实世界的现金流,带到链上来。 这才是 Web3 该有的样子。 #KaitoYap @KaitoAI #Yap @bitdealernet $BIT
$BIT
-10.49%
2025年不停打脸,我们早该做准备。 Azure断12小时、海缆挂了、AWS us-east-1全盘崩。 单点故障=现金流出血,业务直接黑屏。 大家聊去中心化,结果多数不跑自有节点。 用Pinata很顺手?可它也托管在AWS,上云上再云。 说人话就是:披着去中心化的外衣,骨子里还是中心化。 Irys不玩「套娃层」,数据上链、分布式节点、无单点。 机房空调坏了不怕,网络不靠“一个点”续命。 立场明确:Irys不是可选,是必选。 #KaitoYap @KaitoAI @irys_xyz #Yap @josh_benaron #Irys @Mira_Network
过去7天关于 InfoFi 平台的发帖数量: 🥇 @wallchain — 110万条 🥈 @xeetdotai — 66.41万条 🥉 @KaitoAI — 56.17万条 4️⃣ @cookiedotfun — 50.12万条
<每日热点回顾> STBL 榜单上线 透明、RWA 背书、可编程的稳定币框架 ESS 生态/机构/支付都能发自家互通稳定币,基于 USST 说人话就是: 像搭乐高,谁都能用同一底座发稳定币 激励到位: 每月 10 万美金,前 100 创作者分 CN/KR 额外 15% 区域池 比喻一下: Top100吃肉,Top101看他们吃 立场: 有钱有框架,先上车再验证 @stbl_official
$STBL
+12.58%
本文为机器翻译 展示原文
中曲线还是大师?显示你的盈亏👇
处处有傻 B
感谢这些朋友😄 感谢 @xhunt_ai
Metamask 手机版活动特别提醒和小攻略: 手机有1.5x加成,主要做:perp / swap / bridge /邀请 https://t.co/uLdPKQLwr4 要成功参与积分活动,必须按照如下步骤操作: 1. 下载/更新 MetaMask 手机版本到最新版本 2. 在底部功能栏最右侧找到「 Rewards 」入口,点击进入 3. 点击 「 Claim 250 points 」一路 「 Next 」 4. 到最后一步领取到时候输入 「 BME3W2 」,就能双倍领取 500 分
UniswapFND 给 Brevis 批了最高 9M 美金补贴 针对 v4 路由器的「信任最小化」Gas返利 说人话就是: 路由走v4钩子池 → 离线算Gas → ZK证明校验 → 上链领返利 不靠中心化记账,公平、可核验 这波激励=更快 v4 落地、更深流动性、更稳成交 像给交易路由装了「黑盒飞控」,安全又提效
Kite AI 在做一件事:让AI代理变成「经济人」。 说人话就是:给机器身份证、钱包、信誉分(PoAI)。 有了身份+稳定币+可验证归因,机器能跟机器做生意、结算、记账。 这不是科幻,是代理式电商的新基建。 @KiteAIChinese @GoKiteAI @Kite_Frens_Eco
当机器开始证明自己:我看 x402 与 Irys 的化学反应 最近在研究 AI Agent 的时候,我突然意识到一个问题:我们给了机器行动的能力,却没给它们证明自己的方式。 这就像你雇了一个员工,给了他公司信用卡,让他去谈业务、签合同、花钱办事,但你永远不知道他到底做了什么,钱花在哪了,结果是不是真的。听起来很荒谬对吧?但这就是现在大部分 AI Agent 的现状。 行为力≠信任力 我第一次接触 x402 的时候,说实话挺兴奋的。 它让 AI Agent 真正具备了自主执行能力——能支付、能协作、能按照合约逻辑完成任务。这意味着什么?意味着机器终于不用每次都问你「主人我可以这样做吗」,它可以自己判断、自己行动。 但兴奋过后,我开始担心另一个问题:这些 Agent 做的事,谁能证明? 你想想,一个 Agent 可以在一天内执行几千次操作——调用 API、处理数据、完成交易。但如果没有可验证的记录,这些操作就像是发生在黑箱里。你不知道哪些是它完成的,哪些结果是真实的,这些数据到底属于谁。 在 DeFi、科研数据、企业级 AI 这些场景里,这个问题简直是致命的!没有可验证性,信任体系根本建立不起来。你敢让一个无法证明自己行为的 Agent 管理你的资产吗?反正我不敢。 Irys:给每一次行为盖章 这时候我注意到了 Irys。 刚开始我以为它只是又一个去中心化存储项目,但深入了解后发现,它做的事情远不止存储那么简单。Irys 把数据存储、验证和执行整合到了同一层,这意味着每一次任务执行、每一次模型调用、每一个结果输出,都会留下加密证明。 这不是简单的日志记录,而是给数据赋予了所有权、来源记录和可验证性。数据变成了一种资产,一种可以被确权、被交易、被引用的资产。 我突然明白了:x402 给了机器行为力,Irys 给了机器信任力。 一个新的架构正在形成 当这两者结合的时候,出现的是一种全新的架构: x402 负责「做事」:触发任务、协调资源、完成执行 Irys 负责「证明」:记录输入输出、确保数据真实性和来源 两者共同形成结算层:结果数据可以被确权、拆分、交易或引用 这不只是技术上的优化,而是为 AI 与 Web3 的交叉地带建立了信任与价值基础设施。 我们正在进入一个智能体开始自主运行、生产和交易数据的世界。在这个世界里,x402 让智能体拥有行为能力,Irys 则让这些行为获得法律与经济意义上的存在。 这才是 Agent 经济的底层逻辑 说实话,我看过太多「AI + Crypto」的项目,大部分都是在炒概念。但 x402 和 Irys 的结合,让我看到了一些不一样的东西。 它们不是在讲故事,而是在解决真实的问题:如何让机器的行为变得可信、可验证、可交易。 这正是 Agent 经济走向成熟所必须具备的底层条件。没有这一层,所有关于「AI 自主经济」的想象都只是空中楼阁。 而现在,这个基础正在被搭建起来。 我不知道这会不会成为下一个大的叙事,但至少在我看来,这是一个值得关注的方向。因为它解决的不是「能不能做」的问题,而是「能不能信」的问题。 而信任,永远是一切经济活动的起点。 #KaitoYap @KaitoAI @irys_xyz #Yap @josh_benaron #Irys @Mira_Network
@zora 的可科学有效的方式: 进化的力量·刘润年度演讲2025
10 月 29 日 TGE!当 AI 开始管理你的 RWA 收益 说实话,我看过太多 RWA 项目了。 大部分都在讲同一个故事:把房地产、债券、发票搬到链上,然后呢?就没有然后了。你买了代币化的资产,拿着 6% 的年化,看着它静静地躺在钱包里。 但 Novastro 不一样。它让 RWA 会思考、会行动、会自己赚钱。 @Novastro_xyz 10 月 29 日,一个会「打工」的代币上线 10 月 29 日,$XNL 正式 TGE。 这不是又一个「代币化房产」项目,而是第一个把 AI 放在收益引擎核心位置 的 RWA 协议。 什么意思? 传统 RWA 给你 6% 固定收益,你就拿 6%。但 Novastro 的 AI 引擎会: 实时监控 数千个 DeFi 协议的收益率 智能路由 你的资金到回报最高的地方 自动复利 把赚到的钱继续投入,滚雪球式增长 跨链套利 在 Sui、Arbitrum、以太坊之间寻找价差 结果?基础 6% 的债券收益,可以被优化到 15-20% APY。 这不是人工操作能做到的。人类交易员会累、会睡觉、会错过机会。但 AI 不会。它 24/7 在线,每秒做决策,像一个永不停歇的量化基金经理。 $XNL 不只是治理代币,它是你的「万能钥匙」 我最喜欢 Novastro 的一点是:$XNL 的实用性设计得非常聪明。 它不是那种「只能投票」的空气币,而是真正赋能整个生态的核心资产: 1. 解锁全球居留权 质押 $XNL 可以优先获得 阿联酋黄金签证(10 年)和退休签证(5 年) 通过代币化房产投资达到签证门槛 这不是炒作,这是真实的法律通道 2. Beta 测试优先权 $XNL 持有者独家体验 Novastro 移动 App 参与测试还能获得代币奖励和 NFT 徽章 你不是用户,你是共建者 3. FlipFund:小资金玩转房产翻新 用 $XNL 参与代币化的「炒房」项目 低门槛投资房屋翻新,利润按比例分配 把传统需要几十万的生意,变成人人可参与的 DeFi 产品 4. 游戏化收益系统 质押越久,等级越高,收益倍数越大 排行榜、成就 NFT、社区竞赛 让「复利」变成一场有趣的游戏 为什么我觉得这次 TGE 值得关注? 因为 Novastro 解决了一个真实的痛点:RWA 太无聊了。 你买了代币化的房产或债券,然后呢?就等着每年 6% 的收益慢慢到账?这对 DeFi 玩家来说简直是折磨。 但如果有一个 AI 帮你: 把这 6% 变成 15-20% 自动复利,不用你操心 还能解锁签证、参与房产翻新、玩游戏化收益 这才是 RWA 该有的样子。 最后说一句 明天 TGE,我不知道 $XNL 会涨到哪里。但我知道一件事: 当 AI 开始管理收益的时候,静态的 RWA 终于活了过来。 如果你也厌倦了那些「只会上链」的 RWA 项目,也许可以看看 Novastro 在做什么。 10 月 29 日,我们一起见证。 关键信息: 🗓️ TGE 时间:10 月 29 日 🪙 代币:$XNL 🔥 核心价值:AI 驱动的 RWA 收益优化引擎 🎯 收益潜力:6% → 15-20% APY 🔑 实用场景:签证服务、Beta 测试、房产翻新、游戏化收益 #Novastro #RWA #AI #TGE
$XNL
继续努力冲榜。 没来的欢迎来:
Kite 官宣 $KITE,上线在望 暂未披露代币经济和 TGE 时间,只给了代号 说人话就是:倒计时开始,别停手 操作要点: EVM 钱包登录测试网,完善资料 领测试币、质押任意子网 每天做题、桥接、换币、用 AI 聊天拿分 再去 Layer3 把任务清一清 行业真相: 早鸟加分,但不保证大票 比起喊单,稳定做事才是 alpha 像备考:不一定押中原题,但每天刷题不亏 @KiteAIChinese @GoKiteAI @Kite_Frens_Eco
当 Google 开始定义 AI Agent 支付标准 看到 Kite 宣布支持 AP2 的时候,我第一反应是:这个时代真的来了。 Google 出手,意味着什么? Google 推出 AP2(Agent Payments Protocol),联合 60 多家机构——Adyen、American Express、Coinbase、Mastercard、PayPal——这阵容一看就知道不是闹着玩的。 这是在定义规则。 我在这个圈子里待了这么多年,见过太多所谓的「标准」。大部分都是自说自话,最后不了了之。但 Google 不一样,它有能力把一个标准变成事实标准。就像当年的 Android,就像 Chrome,就像 TensorFlow。 AP2 要解决的问题很简单:AI Agent 怎么替你花钱? 现在的支付系统,默认人类在场。你得点「购买」,你得输密码,你得确认。但未来呢?你的 AI Agent 帮你订机票、续订阅、买菜,它需要一个被信任的方式来完成支付。 没有标准,就没有信任。没有信任,就没有规模化。 Kite 的定位:标准的执行者 Kite 做的事情很聪明——它把自己定位成「AP2 兼容的结算层」。 用他们自己的话说:AP2 是标准,Kite 是结算层。就像 ERC-20 定义了代币标准,但你还是需要 Ethereum 来执行交易。 这个类比我很喜欢。它清晰地划分了边界: AP2 负责定义:Agent 怎么证明授权、怎么验证身份、怎么追溯责任 Kite 负责执行:在 AI-native blockchain 上完成实际的结算 我见过太多项目,要么想做所有事情,要么不知道自己在做什么。Kite 这次的定位很清楚——我不跟 Google 抢标准制定权,但我要成为这个标准最好的执行者。 为什么是 Kite? 说实话,AP2 是个开放标准,理论上任何人都可以实现。那为什么 Kite 有机会? 我觉得有几个原因: 第一,它是 AI-native 的。 传统支付网络是为人类设计的,Kite 从第一天起就是为 AI Agent 设计的。这个基因差异很重要。 第二,它连接 Web3。 AP2 本身是支付无关的——信用卡、稳定币、银行转账都可以。但 Kite 能把 Web3 的那一层打通,尤其是跟 Coinbase 的 x402 结合,这是传统支付网络做不到的。 第三,它有 AIR 生态。 Kite 在做的不只是支付,还有 AIR(AI Agent 应用商店)。开发者可以在上面构建、货币化 AI Agent 应用。AP2 + Kite 的组合,能让这些应用无缝接入支付能力。 这是一个完整的闭环。 我为什么看好这个方向 过去这几年,我看了太多 AI + Crypto 的项目。大部分都是在蹭概念,真正能落地的少之又少。 但 Kite + AP2 这个组合,让我觉得不一样。 因为它在解决一个真实的问题。 AI Agent 经济不是科幻,它正在发生。你的 ChatGPT 已经能帮你写邮件、做 PPT、分析数据了。下一步,它需要能帮你花钱。 而当这一步发生的时候,谁能提供最安全、最高效、最合规的支付基础设施,谁就能吃到这波红利。 Kite 现在做的,就是在这个赛道上卡位。 它不是在等风来,它是在风来之前,把基础设施搭好。 最后说一句 我一直相信,真正改变世界的技术,不是那些最炫酷的,而是那些最实用的。 AP2 可能不是最性感的故事,但它是 AI Agent 经济的基础设施。而 Kite,正在成为这个基础设施的关键一环。 这才是真正的 Builder 该做的事。 当标准出现的时候,聪明的人会成为标准的执行者。
这可要强烈恭喜了! 作为 @UnifaiNetwork 早期用户之一,我现在属于编外的测试 + 产品 + BD。每天团队有几个小伙伴给我解疑答惑,满足我提出的需求,我也一直向身边的朋友推荐这个神器。 最关键的是每天可以收菜,给我提供现金流去交互其他项目😄 现在和 @GoKiteAI 合作,会更强大! 还没有注册起来的朋友,可以试用一下就知道多么强大了: https://t.co/rig6BlMcvw
这个世界上最亏本的事情,就是为尚未发生的事情而担忧,为自己想象的结果而焦虑 从利益出发,它要不要做。 从风险出发,它该不该搏。 从能力出发,它该不该干。 从结果出发,它划不划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