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不用AI,就真的太晚了,体验Surf的几点感受》
这一轮我最看好的赛道之一就是AI,之前也分享过多个项目,这两天又体验了一个十分不错的项目——Surf @Surf_Copilot 。
Surf 是一个专注于加密领域的AI工具项目,目前已经上线网页版和 iOS App,我专门体验了下,有几个非常直观的感受,分享如下:
一、AI结论清晰可靠,推理过程可见,报告可读性非常高
项目主界面其实比较简洁,就三个功能:问答、研究和执行器(Ai Agent)。目前因为要进一步体验排队需要很久,因此我重点看了一下“研究”这个功能。
这种深度投研的能力非常考验AI的能力和专业性。比如我问了一个具体的问题,其生成的报告不算长,但结构非常清晰。可以看出,它大概率是参考了机构投研报告的专业框架来组织内容,但呈现方式却更简洁易读。
以下边这个为例,投研的逻辑链条完整,从问题出发,到数据证据、再到分析推理与结论。并不是那种无脑堆砌素材的报告,而是有观点、有数据支撑、有因果逻辑。
这种结构让人看起来非常舒服,也极具参考价值。
二、推理的底层数据来源非常专业,而且为第一手来源
Surf官网提到主要的一些数据源来自:Delphi、Messari、Dune和x以及其它专业媒体和文章。
为了验证这一点,我专门看了一些推理过程。比如在分析 Bonk 的销毁机制 时,它直接引用了 Dune 上的链上数据仪表盘,并有数据出处。
再比如,对于 “美国新的 GENIUS 稳定币法案是否会对 USDT 构成挑战” 这个问题时,它并不是引用媒体二手报道,而是直接调取了白宫官网发布的原文法规作为分析素材。
这些细节反映出 Surf 在做 AI 产品时的一个核心思路:
内容可信必须基于干净的原材料,否则所有后续推理很可能都站不住脚。这一点对深度用户极其重要。
三、Agent执行器能用且好用
目前Agent还是beta版本,使用额度有限,但项目给出的示范能一定程度看出其产品逻辑已经相当成熟。
首先是任务导向性很明确,会严格按照预设的步骤执行任务。但是根据执行的情况看,每一步的执行,都是有一定的思维分析,这是体现是不是AI的一个关键。否则就是一个固定模式的Bot/脚本而已。
此外,每一步的执行结束,Agent会有记忆,假设失败,也会去分析原因并做出合理应对。包括识别弹窗,加载状态,甚至UI元素都能定位。在识别层面确实做的非常精细。
最后就是这个Agent依然保留了人机交互,对于需要人工批准的则进入等待模式。
整体上,我评估下来,Agent的链上交互理解能力、元素识别、记忆能力和人机协作方面都做出了极具现实应用性的产品形态。
总体上,Surf @Surf_Copilot 给我的整体感觉,并不是AI概念或者仅仅沾边,而是认真围绕着Crypto用户真实需求构建的AI工具平台。尤其是对深度参与市场的用户来说,确实是一款能用且好用的AI产品。
有兴趣的可以去尝试免费版,目前Mac app需要邀请码,当然也可以直接订阅付费使用。
特别提示:以上均是基于产品体验的感受分享,非投资建议!



Linea昨晚官方公布了消息,靴子终于落地,但内心已经毫无波澜。
简单复盘一下: Linea代币总量720亿,空投占总量的 9%,TGE流通22%,已完成快照和女巫过滤。
从比例上来说,本来预估15%,但是算上LXP-L ,光LXP 占9%的份额,整体算中规中矩。
此外,官方原话是:资格是通过基于活动的指标,例如LXP和真实的链上数据的参与来确定。所以:LXP可能会有门槛,同时还有其他维度的加权,只能大致做个预估。
具体看下数据:https://t.co/us0yMSR21S 总体LXP是26.21亿个,女巫后剩余18.32亿。
如果按1B估值,发9000WU的空投给LXP,每个LXP价值大概0.049U。
有些人按10B估,那是真的还在做梦了。L2赛道热度都过去2年了,现在ARB 33亿,OP 26亿。Linea现在上线FDV能有1B已经烧高香了,如果交易所大满贯可能会略高一些吧。
之前大部分人参与活动的LXP成本就趋近于0.05U了,早期的更高,更别提女巫了大量的地址,怎么算怎么亏。
最后,配图是一个撸友梭哈了linea的写照,看把孩子逼成什么样了,几乎每个月都会来问我几次linea的进展,现在不管结果如何,总归也算是熬出头了。



据说币安币股募资的额度,现在已经哄抢到供不应求了,太fomo了。
但其实我认为这个 “BNB 微策略”,跟目前 BTC、ETH 版的微策略其实并不是一个逻辑。
BNB的微策略,核心不是机构主动买入,而是影子式控局。
币安这些年的操盘策略,几乎都差不多:不一定亲自出面,但能控制大局。
比如可以通过 YZi Labs 等投资实体,参股、注资,那些以 BNB 为财库的上市企业。
这么做,其实我觉得跟币安这几年对监管的理解有关。后发,分散部署,隐形控制,以避免被监管拿着放大镜盯着。
这在做Dex、打新、币股之类的新玩法时,也是如此,比如Aster、币安alpha……
不得不说,币安和CZ战略策划能力确实是顶级的,从来不是简单搞一个事儿,而是怎么在这件事中,进一步强化影响力和控制力,借此巩固护城河。

《对Kaito创始人Yuhu文章的反驳:空投分配不是技术问题,而是权力结构问题》
是的,我有一些不一样的观点。
在我看来,空投的分配问题,本质上永远不是技术问题,而是权力结构问题。
一切更精巧、复杂的分发逻辑,只不过是旧有秩序的技术升级而已。
@Punk9277 老板认为,借助数据平台,可以用“更聪明”的方式把空投分给“更合适的人”。
问题是,什么叫合适的人?谁来定义?谁在设定这个标准?只要控制权还掌握在平台手里,那些“看似更公平”的算法,只是换了一个权力的执行者而已,从项目方变成了数据平台黑箱,其实更加不透明。
说到底,空投是一个多方博弈模型。无论规则怎么变,博弈结构无变化,新的分发逻辑注定会被新的套利者拟合。算法再复杂,门槛再高,本质上也只是在筛选“谁更懂这个机制、谁更像忠实用户”而不是“谁真的忠诚”。
Yuhu 老板文章还提出一个核心观点:“数据驱动的 ICO 比空投更能筛选出真正的信仰者,因为他们愿意承担成本。”
这在我看来,是对信仰、对资本的根本误解。
愿意承担成本,只说明你愿意赌,而不是你真正认同项目。Web3是投机动能为驱动。成本只是赔率的一个因子,跟信仰毫无关系。
事实上,做得好的空投,其真正的价值在于,其引发的社区普遍的正向共识或者更具有归属感的一种认同。
这些无形的底层力量,才是支撑一个项目走得远的根本。比特币的成功早已经证明了,这个行业共识大于技术。
一旦你开始用算法机制来“筛选”高质量/低质量用户,其实是默认了权力应该集中,应该中心化,应该有一少部分人定义。
那么这就不是Web3,只是Web2中心化平台化控制逻辑的延续。
大毛至简定律再次生效!
说实话,项目确实跟BNB chain的战略诉求高度契合。
BNB chain最大问题是资产端的严重乏力,使得生态长期依赖于币安自身的流动性和CZ个人影响力,持续性太差。
Aspecta的新资产发行模型推出以后大获成功,基本是对BNB生态资产端的一次有力注血,那么,币安系大概率也会对Aspecta进行反哺以及资源加持。
目前来看,在BNB chain上搞资产发射确实挺有远见,这也说明团队对自己产品确实很有信心。
期待一波币安现货?
DeFi 不会消失,但它的形态会超级进化,变得更好用和更聪明。
DeFi 一定会走向“策略即服务”的新时代,用户不需要理解机制、看K线、比APR,他们只需要说出需求,Agent会自动选择最优策略并执行。
此外,一旦项目的能力成熟,可以API的形式开放核心功能,未来钱包、DApp、交易平台,甚至 CEX 都能调用其能力,那么项目的上限就会拉的很高。
项目的价值,就不再是某个 DApp,而是一个多链 DeFi 智能体操作系统,有机会成为整个链上金融体系的引擎。
Wayfinder,其实本质就是在解决这个最核心的问题:怎么让 DeFi 变得真正可用和好用。
在我看来,它并不是“又一个AI聊天项目”,而是直接在做“AI驱动的DeFi操作系统”,让 AI 能够理解、执行、组合各种链上行为,并服务普通用户。
但是,它的亮点并不是“AI”这两个字母,而是:
1⃣一句话能调动跨链资产,跨链交易
2⃣套利、搬砖、LP管理可自动执行,可以与 Hyperliquid 深度集成,实现专业 Perp 策略
3⃣用户能调用 AI agent 执行合约部署/组合策略
4⃣策略可以存储/共享,形成“金融模型市场”
上述四个已经都有了Agent在跑,为了配合这些Agent,项目还同时推出了Wayfinder Shell和Wayfinder Graph。前者是你的AI小助手,后者则是你策略执行的导航图。
下一轮Defi产品竞争的要点是:谁能让普通人也玩得起复杂策略的Defi,谁就赢了。
Sahara 快新高了。
今天Sahara Ai的数据服务平台(DSP)正式上线对所有人放开,标注、验证和共创数据集都可以。
此前一直被诟病纯标注平台,但是即便项目主网上线和TGE后,路线图推进依然有条不紊,是一个脚踏实地持续build的项目。

这几乎是99%沉默大多数韭菜的样例,在这个圈子里,赚了,你就是投资高手,破产了,你就是赌徒。
但我觉得,赌性并不是失败者的专利,每个人都有,再怎么克制和理性,你都会有赌一把的时刻和冲动。
这种案例最大的价值,我觉得只是提示自己,你有赌性且真实存在。
关键在于,你要承认它,并且不要挑战它,人性不是你的朋友,不要去测试它。
很多人觉得不就是赌嘛,戒了就好了,但难点就是在这里。
因为所有的赌都会伪装成成功的希望,翻身的机会。
赌输的人,不愿意收手,不是贪婪,而是幻想的赢,比现实的崩溃,更加容易接受
人性,依然遵从最小阻力法则,人会选择情绪上最容易度过的出口。
可惜的是,通向成功的路径上,你首先要敢于承认自己的失败
在赚钱上不要有偏见,该撸的毛还是要撸。
Bybit megadrop出来以后,我看了下,整个模式上相当于空投+收益增强的组合打法。
考虑到目前整个币安alpha带来的巨大引流效应,各个交易所明显都在这块发力。在我看来Bybit Megadrop的这个活动本质上是:交易所在用自己的理财收益,帮项目方撬动用户流量。而用户这一端,又能获得更高确定性、更稳妥的回报。
具体而言:
一方面是通过空投+理财收益增强,能吸引一些寻求高确定性的大资金,同时也能抓住风险偏好比较低的这类用户的核心痛点,项目方给出的空投额度,最大程度激活用户。
另外一个,对交易所而言,把理财收益+空投额度组合起来的打法,能最大程度形成用户的沉淀。你比如像TAC这样的 Megadrop项目,锁定5W U三天,就能拿到接近500 U 收益,年化APR表现很好,确定性强、不内卷、基本不用什么复杂操作。另外第七期的Megadrop USDT池子很快就售停了,说明还是受大户青睐的!
用户收益确定且年化APR高,项目方快速冷启动,有真实新增用户。交易所能形成用户沉淀。基本是三赢。
空投进入交易所时代后,其实都是围绕收益在做文章。在交易所这一端,大概率会有更多多样化收益的叠加,形成各自差异化的竞争优势,以此吸引用户和流动性。
这种情况,对普通用户可能是最有利的,交易所+项目方之间卷,让更多的利给到用户。那么,只要参与的早,大概率还是能吃上一波的。
可以具体看一下活动的情况,根据资金大小和风险偏好,决定是否参与。
https://t.co/uvvH1Xy9qG
YALA空投从分配结果上来看,绝大比例还是在主网上,测试网比较少,质押有低保。
等两天空了我会详细复盘分析下YALA的空投分配方案,对项目方来说,是一个教科书级别的空投分配案例,对散户撸毛人来说,也是一个标准的右侧撸毛机会案例。
项目基本面,整体来讲中规中矩,项目前阵子刚刚加入Circle联盟,看得出来,还是想摆脱纯粹Btcfi的局限性,整合RWA和Payfi这样的真实收益。
把产品做的更加有特色,同时收益也更稳健,中长线上,这才是务实的做法,结合热点,做真实收益是确定的趋势。
如何保持精力旺盛
我自己过了30以后,对精力这个事儿有了更直观的认识,我认为保持精力旺盛其实是有一些方法论的。
我觉得精力等于生理+情绪+认知+驱动力的综合!只有这四个层面全部都打通以后,才不至于总感觉自己很累,没什么精力。
生理上,保持高质量体力,少熬夜,饮食干净、养成运动习惯。没别的,坚持就好。
情绪层面,主要是要减少内耗,关注当下。减少吸血型社交,保护好自己有限的情绪资源,别陷入为什么别人可以,为什么我不行的焦虑之中。
认知上,主要是要优化专注力,完成最重要的任务,同时批量处理低质量、碎片化的价值信息。比如集中时间刷短视频,此外,一个好办法是,一些待办、想法尽量记录下来,少增加大脑的额外负担。
驱动力上,这个很玄学,但是很重要,保护你自己的价值感,不要一开始就搞大目标,拆分成小的容易实现的目标,及时给自己正反馈,才会有动力持续做下去。
精力跟空投一样,都是负债,迟早都是要还的,熬夜、内耗这些都是加杠杆,一旦精力爆仓,那革命的本钱就没了一半了。

我不太会去做太复杂的赚钱模式
我昨天讲,Pumpfun对我来说是刀口舔血。
除了估值,对我来说,在这种高热度之下,要想拿到这个收益的复杂程度直线上升。
一个环节出了问题,就会出现较大亏损。但我没想到是CEX拉了后腿,20U的补偿恐怕也是最大的让步了。
但这就是币圈,构想的再好,执行上复杂度上升,也意味着失败概率上升。
尤其是你和交易所、项目方的信息差很大的时候,更是难上加难。
金融世界里,越是复杂,越是脆弱。
所有的复杂模型,都是伪装出来的确定性,都是庄家精心布置的陷阱。
任何你觉得,你看不懂,好像很牛逼的那种机制,基本都是冲着让你交学费为目的。
简单的意思不是无脑,而是你确定你看懂了,而且可执行,只是很多人败在了后者。
大毛至简,大道直行,在任何领域都是一样的。
看到 @yzilabs 投了 @aspecta_ai ,说实话,我并不意外。
今年 4 月份我专门写过一篇长文,系统分析过 Aspecta。
当时我就认为这是一个在重构链上估值逻辑的基础设施项目,现在看来,项目确实在沿着那个方向稳步推进。而且随着前几次的公平发射,也确实带来了不错的市场反馈和财富效应。
这次有了 YZi Labs 的加持和助力,未来如果 Aspecta 能进一步覆盖币股、私募股权、乃至更多非标产品,那它所定义的市场边界和估值逻辑,可能真的会再上一个台阶。
Alucard的带节奏能力确实令我佩服,一边污名所有的KOL,一边说我这是玩笑话。你别当真。
用所谓的开玩笑来包装自己的恶意和攻击,这类人最擅长的可能就是情绪攻击别人和逃避责任。
毕竟了,骂也骂了,占尽了便宜;你要找他理论,他说我都是开玩笑的,进而全身而退。
这类人,社会中并不少见,他们最擅长的就是道德绑架和甩锅。
所以在继骂撸毛是蛀虫之后,Alucard这次提到,有些项目并不擅长建立社区,于是KOL们都在欺骗项目说自己有社区,这些KOL只是有毒的农民。
对于这样的甩锅且逻辑混乱的言论,我毫不奇怪。
我翻译一下就是:我菜,我有理,都是你们别有用心。我没实力,但我有道德高地啊。
这么一想,我就理解了这个项目方创始人为啥敢于性侵,还这么理直气壮。什么性侵啥的,都是你主动勾引的我的。
毕竟,只要错误都是别人的,那我反撸、收割、性侵不是都理所应当的?我有什么错,都是世界的错。

Eclipse:也玩起“死亡笔记”了 ?
所谓“死亡笔记”无非是:敢说项目方一点不好的,胆敢多嘴撸几个项目的,统统都要被记上一笔,列入死亡名单。
我,大概率在“死亡笔记”里且排名靠前。
毕竟Alucard 在我还没正式开捶前,就率先把我拉黑了,预判了我的预判?
也正常,毕竟Eclipse在我冰蛙评分体系里一直霸榜倒数第一,无人超越,符合畜生项目的基操,且堪称畜生项目的典范。
他们从头到尾无技术、无道德、无底线、无素质,辱骂、封禁、反撸、老鼠仓……所有无耻操作,全部都是水到渠成,理所当然,甚至还很嚣张。
而劣迹斑斑的Eclipse,居然还有脸搞什么“死亡笔记”,笑了,殊不知,他们自己早就已经躺在行业的“死亡笔记”里了。
到底谁在谁的名单里?

Circle选择合作伙伴还是挺严格的,合规第一。从OKX Pay 到前阵子老徐说撸网贷资金并不支持,可能都在为这些合作铺垫吧,以后出入金、日常消费一条龙搞定,舒服了。
马斯克究竟想干嘛?
几个月前,我预言了马斯克和特朗普的决裂。
昨天马斯克成立政党了——美国党。
马斯克在推文提到“列克特拉会战”的模式实现美国党的胜利。
含义和打法都很马斯克,集中力量,形成局部胜利,这是典型的用创业的方式搞政治。
换句话说,马斯克并不是很在意政治权力,但在和川普的交锋中,我想他已经意识到了,它的失败并不在于政治权力没了,而是没有足够的政治影响力。
因此,在川普这里,几乎没有任何可以交换的筹码。
在当上总统之前,资金是权力需要的筹码。一旦当了总统,那就只剩下选票和国会。
马斯克是想通过一些两党里面最容易挑起情绪的议题作为突破口,以此快速打开局面。
在马斯克的终极思考上,可能并不一定要当总统,但在意的是,不管谁当总统,你都要拉拢我,而且有足够的政治影响力对政策具有话语权。
做政治产业链上的超级节点,就像马斯克搞X、SpaceX、特斯拉一样,只不过,这一次把打法放在了政治舞台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