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快集成402,Mantle估计要借这次机会,切入AI Agent赛道了。
Neutrl 这个稳定币项目在私人LP后,开了预存款也被快速塞满了,目前一共吸了75M,特点是在Delta neutral之上增加了OTC套利策略,很好理解,通过场外收购3-7折的山寨币,然后对冲锁定利润,这部分策略占比大概是10-20%。
官方主推的也是这一项差异化,让它成为超过市场平均收益水平的主要力量。
但这部分策略有一个特点,就是一定是有锁仓的。所以当你把NUSD质押成sNUSD的时候,可以选择6-12个月的期限,锁定时间越长能拿到的收益就更高,这个设计也是为了与OTC这部分的流动性匹配。
剩下的资金大部分就是与Ethena差不多的策略,收益较低但稳定,同时也能应对常规的随时提款需求。
风险层面显而易见的就是OTC这部分了,可能涉及违约风险、对冲策略风险等等,这部分同样是很难去中心化的,跟RWA的逻辑有点像,风险和收益是对等的,适合风险偏好居中的那部分用户。估计近期还会开额度。
融资背景方面主要是STIX和Amber Group,拿了500万美金的融资,STIX主要就是做OTC市场的。
Brevis与Uniswap的合作是一个很好的理解zkVM的例子,Uniswap基金会拨款了900万来推动一个Uni V4 hook池的集成补贴计划。
Uni V4 hook的设计与传统的AMM Pool有很大区别,因为它是高度定制化的,为开发者提供了很大的开发空间,但带来的问题就是上游聚合器集成它的难度会非常大。
原来V2 V3 Pool如果说是通用标准,那么V4 hook就都是非标的,每个池都有不同的逻辑,等于每个池可能都要单独接入一遍。
所以解决方案就是用补贴/返利来推动这个事情。
具体来说,某个交易被聚合器路由到某个池子,产生了多少交易量、消耗多少gas,根据这些数据来给聚合器补贴,这是这900万美金的用途,那么谁来统计、计算这些数据,且保证数据的真实可验证性,这是Brevis做的事情。
整个过程大概是这样:
1. 用户下单,聚合器把订单路由到某个 Uniswap v4 Hook Pool,该交易正常进行。
2. 接下来进入奖励逻辑。路由器会把一段时间内它路由到v4 Hook Pool的真实成交记录(比如一批交易的 tx data、Gas 使用量等)拿出来。
但这里的问题是,如何证明这些交易确实是我路由的、不是我乱报来骗补贴的?传统做法是中心化地记账、对账,但这明显是不Crypto的,Brevis的作用就是处理这个环节的计算、验证。
它把这些交易的原始链上数据、Gas 消耗、路由目标池全都喂给 Brevis,Brevis在链下把这一堆数据算清楚,然后生成一个零知识证明,来保证这些数据的真实和可验证性。
最后聚合器拿着这张“密码学报销单”,去申领补贴。
$River 有一个很有趣的设计,就是它的代币和积分双轨流通,基本可以替代目前传统的积分机制,增加博弈性同时充分让市场为项目定价。
目前多数项目的积分设计是不能流通的,集中在某个时间来开放兑换为代币,当然这个过程中可以通过Pendle YT来博弈积分,这也是Pendle最大的应用场景之一。
River是把积分设计成ERC20的可流通代币,积分可以随时兑换为代币,但兑换率随时间上升,也就是说hold时间越长,可兑换的代币就越多,同时积分可以正常在dex上面进行交易,比如你如果认为未来River能维持现在的价格,那么可以用低价在现在买入积分,在有价差的情况下说明市场有分歧,这就有套利和博弈的空间。这套设计等于绕过了Pendle YT,直接把积分融入到代币经济里。
这个设计的好处是能在早期比较好的缓释空投带来的抛售压力,不看好的人可以低汇率换币走人,但会变相奖励还在场内的持币人,另外就是不再完全依赖Pendle这个市场,对项目的定价也更加简单直观(虽然YT也能达到这个效果)。
单纯从这个设计来说,我觉得是比传统积分机制更好的,值得其他项目借鉴。

Ethena Whitelabel已经有3个大型合作,Sui、Jupiter、MegaETH,USDe正在全网络扩展。
Brevis是我在zk方向上关注的项目之一,最近被vitalik和以太坊官媒集体点名,还是推荐去研究一下
链下计算+链上验证会是未来的一条技术主线,用一个比较简单的例子来解释一下:
PancakeSwap有这样一个hook设计,根据交易量与代币持仓智能计算手续费折扣,来实现用户的分层费率机制。这个设计如果在cex环境中很好实现,中心化实体可以自定义规则甚至靠一张嘴怎么说都行,但在链上既要抗刷量和抗作弊,又要保证可验证就非常困难,Brevis就是为这类需求设计的,把大量的计算和规则放在链下,然后将结果通过零知识证明在链上完成验证,完全解决信任问题,基本杜绝了由规则和统计不透明引起的维权问题。
在应用端已经有很多落地,Uniswap、Euler、Linea、Metamask等主流项目都在使用,比如之前Linea推的挖矿激励计划,10亿枚代币激励的计算和分配都是由Brevis零知识证明实现完全去中心化与无信任执行,而不是中心化的计算和分配方式。
这是从“应用”角度来解释,如果把它扩展到“链”的层面,等于把“大量”的计算工作拿到链下,把“少量”的结果拿到链上执行,变相解决了以太坊的可扩展性难题。
进一步讲,先了解一个概念“Real-time Proving”,以太坊实时证明。它是指在以太坊每个新区块产生后,用零知识证明在很短时间内生成一个有效性证明,让任何节点或轻客户端仅通过验证这个小证明,就能确信“该区块里的所有交易与执行都正确”,而不必所有节点都重复计算一次。其最大价值在于把大多数节点的工作从“重算执行”变为“验证证明”。
关于Real-time Proving,可看以太坊基金会这篇文章: https://t.co/WQgR7rBa9n
Brevis Pico Prism 则是目前最快的zkVM,以太坊基金会设定的目标是在硬件成本低于 10 万美元的条件下,在 10 秒内完成 99% 区块的验证。图中的数据表示Pico Prism的平均速度是6.9秒,这个表现也高于Succinct的SP1。
总结来说,在应用端,未来可预见的趋势是通过可验证的计算来替代原始的黑盒解决方案。而在另一边,这条路线对以太坊的意义非常重大,这也是vitalik和以太坊基金会都非常关注的原因,我们可以视为是以太坊“从执行为主 → 证明为主”的关键台阶:既保持去中心化与安全,又为更大规模的应用与吞吐铺路。
$USDS 刚推了一个 stUSDS,TVL在达到50M前,提供40%的APR,这是USD本位的硬补贴,在50M以后,从20%逐渐转为动态收益。
stUSDS的存款是给 $SKY 代币抵押借款的,风险等级最高,但在设计上与其他借贷市场隔离,初期LTV设置也很低,如果能接受这层风险,算是一个高息理财。
Sky对地域访问有严格限制,另外一个入口是在
@sparkdotfi ,目前存款量已经马上突破100M了,显示还有20%的收益,后续应该会逐渐进入动态利率阶段,另外需要注意的是在早期stUSDS是没有自动清算机制的,主要靠治理手动清算,项目方的考虑是应对早期SKY流动性不足的风险,未来如何调整还没说,但看起来这是一个长期规划。

Enso上线了,从产品角度来聊一下。
首先这一定是VC们比较喜欢的故事,它认为Web3 Mass Adoption一定依赖于应用端大规模爆发,但与传统应用市场相比,加密应用数量只有4000个左右,Enso做的是把智能合约函数抽象成Actions,把开发过程简化成一个个Actions的组合,它已经有很多实际案例:
比如,Uniswap在激励Unichain时,有一个功能是一键将LP从v2/v3迁移到Unichain上的v4,整个过程包含提取+桥接+重新部署,这项功能是Uniswap、LayerZero、Enso共同开发完成的,这里包含的所有DeFi层面的执行,主要依靠集成Enso Actions实现,跨链部分由LayerZero完成,不需要从头开发,直接拿来即用Actions,这大幅节省了开发成本。
Enso自己称之为“区块链快捷方式”
类似的案例有很多,Yearn、Morpho、Benqi很多协议都有使用,目前它最大的应用领域是为很多主流协议的功能性扩展开发提供超强的便利性。而当应用创新潮流到来时,它作为一种开发“助推器”的作用可能会更大。
融资背景来自Polychain、Multicoin、Spartan、Hypersphere等,代币经济上的设计主要用于支付费用,比如用户提交意图时需支付 $ENSO 费用,开发者调用 API(路由、打包)需要支付费用。另外一个角度来说,它也是一个比较特殊的“开发者生态L1”,其增长性来自开发者的采用规模,这里还有一个隐性机遇是AI Agent赛道带来的组合需求,这些是项目发展的重点。
Ethena发布了资产证明,整套系统是正常运行的,链上也没有大幅度脱锚,大部分问题发生在交易所内部。
Aave对USDE的硬编码为1,虽然存在争议,但这次让链上市场逃过一劫。
Ethena的另外一个主线任务开始了,Whitelabel Stablecoin-as-a-Service。
联合Jupiter推出 $JupUSD 进入Solana,然后会做两个动作,将JLP中约 7.5 亿美元稳定币替换为JupUSD,同时作为Jupiterlend的核心借贷资产。
这次直接拿走了JLP中的USDC,渗透力越来越强了。
Jupiterlend是由Fluid开发支持的,Ethena+Jupiter+Fluid组成了Solana“新三驾马车”。
Plume刚刚收购了Dinero,老朋友应该记得这是上个周期的DeFi 2.0遗珠Redacted (蝴蝶),后面转型做LST,又转到Berachain发展,最终被收购,Dinero在转型LST中也是重点强调合规,并得到Galaxy Digital、Laser Digital的支持,这一点倒是与Plume比较契合,希望有好的发展。
@plumenetwork @dinero_xyz
$USDe 刚宣布了进入支付和消费领域
- 被动 5% 收益
- USDe与法币转换零手续费
- 即将推出Mastercard卡用于日常消费
恭喜Plume在SEC注册Transfer Agent,意味着在合规层面不需要再依赖第三方中介。近一个月的数据在稳步提升,期待确定的合规性能够带来更多资金进入。

Zcash $ZEC 带动隐私板块的炒作,这块其实玩DeFi偶尔会涉足,想保证隐私但又不想把资金沾上黑钱(毕竟进了tornado这个地址可能就废了),那么这个需求就很明确了。
EVM上用过比较多的是Railgun,这个东西V神也在用。另外市场解读还有对ZK系的带动,个人在关注的是Succinct基础设施类。
Railgun的原理,基本就是将 Zcash“移植”到了EVM,增加了一定扩展性,另外Base上还有一个Veil Cash,没用过,但看起来跟Railgun类似。
ZK链的问题还是在生态和应用,技术无法拯救生态的低迷。
如果对这个领域感兴趣,我更倾向于研究纯应用和纯底层技术方案。
$RAIL $VEIL $PROVE

必须说说最近几天避不开的话题,讨论最多的两个DeFi ICO项目,Michael的YieldBasis,直指DeFi最大难题无常损失。AC的Flyingtulip,既要又要的DeFi全家桶。
两位创始人都是上个周期的传奇人物,但也都极具争议性,这两个项目都算有创意,毕竟都是老厨子操刀,拆开来说:
YieldBasis的额度一票难求,估值也低,不管你是否理解这个项目,大概率是能赚钱的。Flyingtulip的争议比较大,融的是TVL,带永久看跌期权,这个我觉得要看冲的情况,核心矛盾是AC虎头蛇尾的作风给很多人整怕了,但目前来看,理论上通过看跌期权能够原价赎回,参与成本也很低。
短期打新投机的话,信息就这么多,剩下的看自己的认知和判断。
回到项目的发展角度,如果你考虑的是未来它们在DeFi市场里可能达到什么高度,以及需要的条件,信息如下:
YieldBasis需要量的支持,且与Curve是关联关系,其发展的关键在于能否规模化,但目前来看这不是一个通用型的解决方案,那么Curve宇宙能否走出独立行情,拿回市场份额就很关键,这个要看上线后的数据。详细的逻辑分析,后面再写。
Flyingtulip就是什么都做了,只有你想不到,没有它不想做的,现货、借贷、Perps、期权等等,这是“超级应用”的路线,看似DeFi很拥挤,但实际上这也是一个新赛道,目前大多数的方案是整合底层的DeFi项目,然后做一个超级前端(很多交易所钱包就是这个思路),但自己把底层做一遍的,AC这是头一份,我只能说这是一个伟大的事业,需要极其敬业且专业的团队,你对这个项目的判断取决于你如何看AC。
「未完待续,等TGE上线后接着更」
. @eigenlayer 的AI验证方向,官宣了,EigenAI和EigenCompute,通过ETH经济安全性,证明AI输出无法被篡改或替换。
以太坊再质押的“再就业”,加上DAT、质押ETF等强相关性, $EIGEN 重新获得市场关注,10月初马上有大额解锁,关注这段时间的市场反馈很重要,市场消化后对EIGEN会有更准确的评估。
将链上特性卖给链下,这个生意似乎是第一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