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文
昨天 $MSTR 表现一般,但是上波和币圈联动比较深的 $CRCL 来了一波9%的反弹, $COIN 也有9%。
注意一点:CRCL12月有大额解锁。
币圈表现一般,CPI小利好,老美重启301调查小利空,川普在那对冲呢?观察周末能不能稳住吧。
手里的大主流昨天 $xrp 表现还可以,一些小币反弹力度也还行。
现在是10月末,从时间线上来看,如果走横长的调整方式,再叠加1011才过去半个月,那可能整体的调整还没走完;
但是整体的调整不是非得一直跌,中间也会穿插上涨,这种上涨比特币幅度有限,但会有小币的机会。
整体市场扔处于难度行情中,认为是小区间震荡向大区间震荡的转换。需要1-2周以上的时间检验这是拿住还是跑路的机会。
另:加入私域请查看置顶帖。
杰尼获悉:微策略 @MicroStrategy 上周增持220枚BTC,均价123,561美元。
emmm,表哥这个均价有点高了吧,不过买的也不多,问题不大,现在整体持仓均价已经 74K 了,4月份的最低点看来要成为这轮牛熊的铁底了。
本文为机器翻译 展示原文
看来策略/ $ MSTR将有资格在12月👀
本文为机器翻译 展示原文
从表面上看,$ MSTR的“收益”约为47%的47%,其473.3亿比特币购买。但是,如果@Saylor购买了黄金,则在同一时间点投入相同的美元金额,他的纸质收益约为30%。这并没有太大的差异。更多
币股?RWA?如果做加密货币到股票的交易对!(一)
最近几天在家养病的时候花了很多时间试图完善 $BTC 对 $IBIT 交易对的合规问题,很可惜,找了大量的合规人员和中转方式都没有办法把币股交易对完全对于所有受众合规,如果只是针对于专业投资者还是有办法的,但对于零售用户,现在美国,新加坡和香港的法律都没有办法,只有德国和瑞士是可以的,但也只能针对这两地的用户。
但这并不耽误聊聊我的想法,目前常用的股票发币有两种方案:
第一种也是最常用的就是基于 Feeder Fund 的方法,这种方式就是成立一个基金,用基金内注资的钱全仓去购买某一支股票或者ETF,比如我用的是 $IBIT 作为例子,然后用这支基金去申请一个 ETF 或者是 公募基金。那么当用户购买我的 ETF 或者基金的时候,就等同于购买了 IBIT 。
到这一步都是可以合规操作的,如果是在香港操作的话,需要1号牌(基金分销)和9号牌(基金管理),在新加坡的话需要 RFMC (专业投资者)和/或 LFMC (零售用户),在瑞士的话需要符合 FINMA 框架 并通过 DLT 和 STO 的法案,在德国的话需要符合 BaFin 框架 并通过 Central Securities Depository 或受 BaFin 批准的登记平台,美国就不说了。
但是再往后的发币环节,虽然也能够进行,但除了瑞士和德国以外,不论是美国,还是新加坡,或者是香港都没有任何合规的方案能对公众(零售用户)进行销售,Token 化 ≠ 监管豁免,本身还是 证券 份额,如果强行对专业用户销售的话,也仅仅是能在白名单系统中,比如是 ERC-1400 / ERC-1404 / CMTAT 。
第二种是 Tokenized ETF 的方式,这种方式更加的复杂,在合规上有非常强的要求,贝莱德的 BUIDL 就是采用这样的方式。我用简单点的方式来说:
A. 设立法律实体在受信任或国际基金友好的辖区 (像 BVI),目的是提供合法身份+投资者协议结构。
B. 明确投资者资格,只向合格和/或专业投资者开放,用高门槛避免零售法律复杂性。
C. 管理资产完全是传统低风险资金工具(国债、现金、回购协议),以保证本金安全 + 流动性。
D. 将基金份额数字化为 Token,但所有 发行 和/或 赎回 和/或 过户 和/或 控制(transfer agent, custodian, whitelist)仍由传统金融机构或受监管实体承担。
E. 提供链上可见性 + DeFi 流动性 + 稳定价值承诺,既符合传统监管要求,又能被加密市场和/或机构接受。
所以对比两种方案来说,第一种更加简单一些,如果采用部分合规的方式,第一种是可以推进进行的,我再把第一种方案的实际应用简述一下,还是用 $IBIT 来举例:
1. 架构逻辑:
A. 储备资产:基金账户持有真实 IBIT(例如 10,000 股 IBIT)。
B. 链上 Token(tIBIT):直接按 1:1 映射发行 10,000 枚代币(1 枚 = 1 股 IBIT)。
C. 自由转让:合约是标准 ERC-20,没有白名单,任何人都能转账和交易。
D. 赎回机制:用户烧毁 tIBIT,可按 1:1 换回 IBIT 或等值 USDC/BTC。
2. 申购 / 赎回流程:
申购:用户支付 BTC/USDC 等加密货币,基金用资金买入 IBIT 然后 铸造等量 tIBIT 到用户钱包。
赎回:用户把 tIBIT 发送到合约,合约触发 burn(销毁),然后基金释放 IBIT 或等值 USDC/BTC 给用户。
3. 价格锚定:
A. iNAV oracle:合约里引用 IBIT iNAV(每 15 秒更新一次),保证链上价格参考。
B. 套利机制:
如果 tIBIT > IBIT:套利者申购新的 IBIT → 铸造 tIBIT → 卖出获利。
如果 tIBIT < IBIT:套利者买入便宜的 tIBIT → 赎回 IBIT → 卖出 IBIT 获利。
通过申购赎回 + iNAV oracle,tIBIT 的价格会自然收敛到 IBIT。
示例,假设:
基金持有 1,000,000 美元,买入 10,000 股 IBIT(100 美元/股),发行 10,000 枚 tIBIT。
当市场上 tIBIT 涨到 105 美元时:
套利者交 100 美元申购 1 股 IBIT,铸造 1 枚 tIBIT,卖 105 美元获利,当价格被压回 100。
市场上 tIBIT 跌到 95 美元时:
套利者买 1 枚 tIBIT(95 美元),赎回 1 股 IBIT(价值 100 美元),获利 5 美元,价格被拉回 100。
大体的设计是这样,有兴趣的小伙伴可以沟通聊聊,其实还有很多内容想写,马上要出门了,就先写到这里。
本文由 #Bitget | @Bitget_zh 赞助



最近研究了多家币股微策略财库方案,讲真的,做的最克制和最合规的,当属 #SOL 和 #SUI,可能因为是美国本土项目,没有那么多疯狂加杠杆的套路,什么ATM卖股,永续特别股等,大多只采用定增模式,克制而又保守,而在大家都在疯狂加杠杆的当下,克制恰恰是一种长期主义的体现。
当我第一眼看到 @officialSUIG 的故事,便联想到早期的 #MicroStrategy +#BTC 的路径。 $MSTR 当年是“买 #BTC 上瘾”的上市公司,现在 #SUIG 干的事情有很多相似之处,但也有很多不同,核心是把 #BTC 换成了 #SUI。
区别在于:
• #MSTR 是 IT 软件公司,早期用企业现金流去加杠杆买 #BTC,后面采用发公司债,再后来ATM+可转债;
• #SUIG 前身是小型贷款公司( #MCVT ,后改名为 #SUIG),规模很小,但直接拉了 4.5 亿美金私募融资,干脆把主营业务改成 “SUI财库”。背后不仅有 SUI基金会参与,还拉了一堆加密大机构(Galaxy、Pantera、Electric Capital 等)站台,等于背书+资金+生态绑定三合一。
除了融资模式上,#SUIG 投资方背景层面,也十分有看点,此次 #SUIG 的融资采用定向增发(PIPE)模式,一下子就募集了 4.5 亿美金,约等于当时市值的好几倍。
• 领投方 Karatage 本身就是 SUI 的深度投资方,和 Mysten Labs 有合作,这不是纯粹财务投资,相当于战略绑定;
• SUI 基金会等额投入,等于是官方拉 #SUIG 一起做 SUI 的“上市财库”;
• 募集来的钱 98% 用于买 #SUI,剩下 2% 才维持原来的小额贷款业务。
这跟 #MicroStrategy 不一样:MSTR 公司早期时候本业还是软件,只是资产负债表堆满了 #BTC;而 #SUIG 是直接宣布“主营就是持有和运作 SUI 财库”,业务模式是彻底转型。
最有意思的是,目前 #SUIG 股票还在破净值状态,我们看看估值情况,9月初 #SUIG 披露的数据:
• 持有约 1.02 亿枚 #SUI;
• 按现在市价(3.5美元)算,财库大概3.57亿美金;
• 目前 #SUIG 市值只有3.52亿美金;
• 每股对应 1.24 枚 #SUI,目前股价为4.28美金,实属低估。
所以从当前净值角度看,股票价格反而低于净资产,属于典型破净状态。从常识角度来看,无论是 #ETH 微策略龙头 #BMNR 还是 #BTC 微策略龙头 #MSTR,市值一般都会高于实际持有加密资产的净值情况(目前 #BMNR 也处于短期破净状态)。另外值得一提的是,#SUIG 近期还完成了200万美元的股票回购,以平均每股4.30美元的价格回购了318743股。董事会新批准的一项5000万美元回购计划,目前正在路上,这也彰显出 #SUIG 长期价值和股东对 #SUI 坚定的信仰。
整体来说,#SUIG 作为“纳斯达克第一家 SUI微策略公司”,我认为它赌的不是分散资产,而是 All in SUI,逻辑就是:如果 #SUI 真能成为下一代互联网基础设施,#SUIG 就是这条链的上市“代理权”,假如您跟我一样,看好 #SUI 的未来成长,可以关注一下 #SUIG 股票,我们买的不是现有资产,而是 #SUI 成长的杠杆版故事,值得期待一下。🧐

无许可预测+AI 一条加密货币领域新的康庄大道
昨天小伙伴推送我这条新闻“Polymarket 考虑以 90-100 亿美元估值融资,而 Kalshi 拟以 50 亿美元估值完成募资”
最近一段时间我除了主要精力在 #BTCFi 为核心的 RWA 和 链上券商( #DeBroker )上以外主要就在看 无许可+AI预测 市场,这个方向可以说是加密货币在 DeFi 在 RWA 以外最大的实际的,可以落地的应用,而且这个市场的天花板非常的高。
在某些场景下预测市场和 Binary Options(二元期权)非常像,因为二元期权和预测市场的本质都基于二元结果。比如,某事件要么发生,要么不发生(是或否)。而在预测市场中,用户可以押注事件的发生概率,而在二元期权中,是押注资产价格是否达到某个目标。甚至在结算体系上两者都是相同的。
所以预测市场的本质很像交易所,给用户提供的也是交易的选择,当然预测市场的核心是基于事件的概率预测,但这种概率在“资金基数”的加成下甚至有可能会影响到真实世界发生的状态。
举个例子来说,假球很多小伙伴都知道,假球的其中一个原因可能就是利益足够大,但对手盘的资金量足够大的时候,很有可能就会通过各种现实世界的手段去影响比赛的正常进行。
而目前的 Polymarket 和 Kalshi 虽然都是预测市场的头部,但都是属于 许可制 的预测,也就是预测的内容是需要 Kalshi 和 Kalshi 提供的,外人是没有办法直接进行自己需要的博弈,这种更像是“中心化的交易所”,而随着市场的发展,必然会有很多“去中心化交易所”应用而生,这就是我在前边说的 无许可 。
无许可的本质就是任何人都可以在区块链上发布自己的预测博弈,比如,预测我明天飞回新加坡的航班会不会延误,因为这些信息都可以在公众平台查看,而且相对来说很难被“人”的主观因素影响,所以是有一定的博弈性的,而且想来资金体量也不会大道去影响航线🤣🤣。
当然谁都能去发布预测在技术上是没有门槛的,但并不是所有发部分的预测都会有人看到,或者是感兴趣,这里和交易所又非常的像了,每一个预测就像是一个交易对,比如美联储九月降息幅度可能就是主流币,我的航班会不会延误可能就是 Meme ,而主流币和Meme之间的差距一大部分就是流动性和深度。
那么如何判断哪个预测是主流币,哪个预测是Meme 这里就需要用到了 AI !
这也是为什么说无许可预测市场最好的搭档就是 AI ,一方面 AI 可以帮无许可预测进行排列,甚至是审核,比如一些有强烈政治倾向或者暴力,等非公众接受的内容可以选择是否屏蔽,另一方面就是可以给发布的预测进行评分(类似),这种模式其实很像是 Pumpfun 虽然有大量的项目每天发生,但置顶(广告)在头部的可能就是 AI 判断出的主流币。
当然,置顶并不是 AI 的主要工作,AI 的主要工作应该在流动性分,市场定价和风险管理上,尤其是在预测有可能会被人为操作的风险上,AI 能起到很大的帮助作用,感谢 AA老板 @ayongaBTC 在这方面给我很多的信息补充,无许可预测平台中最重要的一环应该就是流动性的分配。
怎么把“做市商”的钱分配给各个有价值,有意义,有更多人参与的预测这就是 AI 的作用了,当然人工也可以,但对于庞大的无可续预测市场来说,人工的成本太高了,专门给无许可预测市场喂数据的 AI 会更加专业。
另外,还可以训练专门用户的AI,在用户的知识画像内帮用户寻找最适合的下注预测,而且 AI 可以针对预测的内容给发布者全网寻找信息来提高预测的准确程度。
我心目中的理想模型应该是一个去中心化的平台,可以用钱包登陆,然后不受限制(法律体系内)的发布自己的预测,并且由AI通过发布人的影响,以及事件影响,还有发布的优先顺序和响应时间等给予一定的评分,评分高的将会获得更多的流动性支持。
而用户方面除了可以参与到预测发布以外,还可以作为平台的LP,存入资金进入平台就会进入“流动性池”,由AI分别分布这些资金到各个预测项目中,并且基于用户偏好可以下注某些早期预测,而用户可以随时修改自己的策略或者是通过对冲的方式来锁定盈利。
想想就很有趣,这样的产品,我肯定会用的。而且受众面会比 DeFi 和 RWA 更广,或者说无许可+Ai的预测市场就是 DeFi + RWA + Ai 在去中心化领域的一种集合的表现形式。
想想就很兴奋,这个市场我接下来大概率会是重点参与的,毕竟不论是 RWA 还是 BTCFI 或者是 链上券商 都需要很长的时间,但无许可预测 + Ai 完全可以在现阶段忽视合规性的问题,而且我也认为这是Ai在加密货币领域最好的应用方式,起码目前没有之二。
最近对这个无许可预测市场我会加大投研和投资的力度,欢迎有这个赛道布局或者是感兴趣的小伙伴一起交流。
本文由 #Bitget | @Bitget_zh 赞助
巫师讲的正好是我今天在香港给几个传统小伙伴讲的内容,上次和 武兄 @qinbafrank 聊过的话题 ,大体来说,美股上链的天花板并不高,比如英伟达平均每天在纳斯达克的成交量超过300亿美元,而即便是 Ondo 也的英伟达 Token 也只有 1.06亿 美元的成交量。
能够去买美股的多数已经在券商或者是银行开户买了,在链上用稳定币买美股确实有点想象力空间,但这个空间真的很有限,天花板能做到正股的 10% 就已经不错了,实际上 1% 都不容易,这种在前期还可以,后期来说并不性感,这也是链上券商( #DeBroker )要去做的事情。
我个人理解真正的链上券商要做的事情有三件:
1. 虚拟资产和现实股票资产间可以交割的交易对。比如 $BTC 和 $IBIT BTC 和 $MSTR ,在引申一点可以是 $BNB 和 $NVDA ,这种虚拟资产和现实资产的无缝连接共享流动性就是很有意思的。
而这个方面的最终形态就是帮加密货币公司在 币 和 股 之间同步发行,币和股可以互换,尤其是一些有收益的 Token 完全可以做成股票的分红,最直接的例子就是如果 Uniswap 上市的话,Uniswap 是可以用利润回购或者是给股东分红,而虽然 $Uni 本身不能享受,但如果 Uniswap 的币和股可以互换的话,那就是新的玩法。
而且币和股有不同的赋能,需要某种赋能的时候可以直接在币和股直接切换。
2.合成资产的理财产品,其实就相当于 ETF 一样,比如将 Tbills(短期美债) + 黄金 + Bitcoin 打包成一个 ETF ,这个 ETF 的本质是做多 Bitcoin 的本位,每个月 Tbills 的收入都用来买 BTC 的现货,而 黄金就是和 BTC 做对冲。
有个很有趣的事情不知道大家关注没有,BTC 最近三年的年化增长大概是 30%到35% 左右每年,而 黄金 最近三年大概是 10% 到 15% 每年,当然 2025年到了30% ,但平均来说还是 10% 左右。
这就能形成一个很好的短期对冲,长期盈利的一个组合,而因为同时涉及到了链上资产和中心化资产,所以是链上合规券商最好的方案,这个问题我和 @Eva_Matrixdock 也聊过多次,最大的优势就是交割,这三个打包资产每种都可以实物交割,也就有不但有了理财空间,还有了套利空间。这是目前中心化券商没有办法实现的。
3.全球货币链上承兑,这是刚需,100%的刚需,不再需要中心化的钱庄来处理,而是各个合规的稳定币直接的兑换,从美元稳定币到欧元稳定币,到日元稳定币,到港币稳定币等等直接的兑换,做的就是中央银行的工作。
这件事的本质就是 Curve 的 3Pool ,但更进一步是对于各个外汇稳定币之间的承兑,而引申来说,这些就是各个国家的“债”之间的兑换。
其实后边还有很多的玩法,比如 IPO + IDO ,比如企业债的 Token 化,比如上市公司的资产负债表上链,等等等等,方式很多很多。
巫师前边举例的质押麦当劳股票送优惠券其实日本就已经有了,持有某个上市公司股票就会送一堆的礼物,包括优惠券免费券等等很多的玩法,但这里有一个链上券商,或者叫 RWA 中最最核心和本质的,就是实物交割,凡是不能交割的,资产都很难回正,风险都会比正股高。
最近我也是在疯狂的布道上述内容的 RWA 和 RWAFi ,因为我坚信,链上券商的本质是解决问题,解决传统券商处理不了的问题,如果不是以解决问题为核心,都很难走的太远,天花板也未必会很高。
我举的三个例子就是解决了几个现实生活中最大的一些痛点。
本文由 #Bitget | @Bitget_zh 赞助
本文为机器翻译 展示原文
gm⚡️Crypto股票最近正在烹饪🚀
每个人都在追逐$ MSTR&$ COIN ..但是通过老式经纪人交易它们吗?疼痛!费用,FX,市场时间,您可以命名!
这是alpha:@bitgetglobal x @ondofinance刚刚丢弃了$ aapl,$ tsla,$ nvda,$ msft,$ msft,$ spy!

$MSTR 再次买入了 1,955 枚 $BTC ,花费 2.174 亿美元,平均价格 111,196 美元,截止到目前 MSTR 共持有 638,460 枚 Bitcoin ,总成本为 471.7 亿美元,平均价格 73,880 美元。
本文由 #Bitget | @Bitget_zh 赞助
差点忘记了,和预期的一样 $MSTR 并没有进入标普500 ,但是 Robinhood $HOOD 却进入了。消息公布后盘前上涨的不错,可惜了,我没有 HOOD 的仓位😂
本文由 #Bitget | @Bitget_zh 赞助

















































